加拿大位於遙遠的北美,從東半球飛往西半球,幾乎繞了地球一圈。其疆域遼闊,總面積997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位居第二的國家,人口只有3000多萬,是真正意義上的地大物博。加拿大還是一個移民的國家,有140多個民族,比前蘇聯還要多,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移民的國家之一。最先在加拿大殖民的是法國人,1608——1763年是法國統治下的新法蘭西殖民時期,1756至1763年英法爭霸7年戰爭結束,法屬新法蘭西殖民地轉歸英國,從此,加拿大便成為大英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國家起源於1867年,當時由四個省組成聯邦(英國的一個自治領),至今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卻躋身於西方7個主要工業國之列,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兒子執意要前往求學之地,雖然來之前做了一些攻略,看了一兩本書和相關的電影,但僅限於此,我們對其了解幾近一片空白。敢於出發,完全是因為去年以來的境外自由行累積的經驗,心野了,壯遊的膽子也變得越來越大了。
7月20日是暑假的第一天,也是我們按計劃開啟加拿大30天自由行的日子。
這次攜帶的行李物品最多,除了普通的旅行品之外,還有露營的帳篷、氣墊、羽絨被袋、野飲的爐具碗筷和器皿,事無巨細,應有盡有!兩個28寸的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的,幾乎沒有一絲的空間,每人再各背一個大背包!
註:在香港機場辦理登記手續
機票同樣由香港機場起飛,往返航班都是溫哥華國際機場,途中在菲律賓馬尼拉機場中轉一次(23個小時)。21日傍晚,經過漫長的飛行,飛機順利降落在溫哥華國際機場。溫哥華國際機場現代時尚,機場內有兩座巨型的最引人注目的木刻雕像——海達瓜依之魂,這是加拿大著名的海達藝術家比爾.裡德的藝術作品,也是加拿大發行的$20背面的圖案。過境大廳內配有一臺臺電腦設備,遊客可以直接在電腦上自助辦理入境手續,電腦界面上有好幾種語言可供選擇,其中有中文,我們頗感新鮮,隨風悠仔細閱讀過說明後,就開始操作,短短十來分鐘就辦妥了,「譁!真是高效快捷!」我們不禁由衷地感嘆。之前去過新加坡、俄羅斯、摩洛哥都是由人工操作的,需要排隊等候,有時會等好久。這是初抵加拿大接觸到的一個最與眾不同的細節
註:香港機場準備起飛
註:溫哥華機場大廳內引人注目的雕刻
註:溫哥華機場入境處
註:溫哥華全自助式的入境辦理
在一樓領取到行李之後,我們便直接前往天車站,天車跟機場無縫對接,天車其實就是城市有軌空中列車,猶如地鐵網絡一樣分布於溫哥華市區每一個角落。入閘處有幾臺自動售票機,可以選擇使用現金和銀行卡,還配有英語、法語、日語、韓語、中文可供選擇,天車既沒有司乘人員,也沒有人工售票窗,也是自助式的。
註:溫哥華機場的天車
在濱水車站下車之後,就可見人來人往的乘客,我們拖著沉重的行李箱步出大門,離遠見到一位流浪歌手站在一旁彈著吉他唱著歌,悠揚的旋律和歌聲,充滿了濃濃的北美風情!是的,我們終於來到溫哥華了,一個夢想中的地方,心裡頓時有點小激動。
註:濱水地鐵站
我們下塌的旅館就在不遠處,這是溫哥華市中心的區域,出行相當便利,是先生早在三月份訂完機票的時候,同時在booking上提前訂好了,選擇地頭仍然是首位的。知道大概的地理位置,但具體地點則需要下車後慢慢尋找。最擅長使用谷歌地圖搜索的隨風悠也走了不少彎路,最後才終於找到。
旅館分三層,牆面和門窗全部塗成白色,歐式風格,裝飾簡約大方,樓層空間寬闊,客房多,外國遊客亦多,中間是一條明亮的實木通道,兩邊都是客房,配有公用廚房、全自動洗衣房,沐浴間和衛生間(女生都配有鑰匙)。房間和通道的地板都採用全實木,由於長時間使用,通道上的木地板表層有點發黑,如果刨掉,重新掃漆就簇新了,雖然細節不太考究,但畢竟是實木,總會讓人感覺特別的舒適,況且暇不掩瑜。我們要了二層一個單間,雙層鐵床,被褥潔白柔軟,乾淨整潔,房間有一扇窗,顯得格外明亮,沒有任何多餘的設置,就這麼簡簡單單,清清爽爽,乾乾淨淨,亦讓我們體驗到北美加拿大的旅館文化。
註:乾淨舒適的小旅館
坐了兩程飛機,共10多個小時,路途遙遠而艱苦。當我們御下行李箱,趕緊衝了個熱水澡,旅途中所有的疲倦仿佛都煙消雲散。
這時已經是溫哥華當地時間晚上九點多了,這裡跟國內有15小時的時差(時間比中國慢15小時),我們仰望天空中一絲殘陽,天還未全黑,但隨時間的推移,白天的炎熱開始慢慢降溫,晚上不用開空調,還需要蓋被子呢,溫哥華的夏季就是如此舒適,時差也在不知不覺中順利調整過來。
第二天(7月23日,星期一)清晨,我們就在城區逛逛,附近有一間哥德式的天主教堂,建築風格跟廣州石室聖心大教堂近似,牆壁上裝有描述聖經故事情節的彩色玻璃插圖,上面有帶著光環的聖母和耶酥,象一幅幅連環畫一樣,可以讓目不識丁的人都可以看懂聖經故事。教堂空間高挑,懸掛著歐式水晶吊燈,燦爛的陽光從彩色玻璃窗外透進來,好似被過濾了一遍一樣,刺眼的光線頓時變得柔和萬分,營造出一個靜穆的氛圍,這裡是聖徒跟上帝接觸的空間,在此,你可以默默地向上帝祈禱,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和救贖,崇尚向善,也許這就是宗教存在的意義吧!門口盛開著幾朵肆意妄為地綻放的鮮花,不經意間又是一個季節的輪迴,歲月如梭,而我們依然在旅途上!
註:天主教堂
註:與上帝的交流
溫哥華城區有寬闊的馬路,一座座現代時尚的建築,街上人來車往,再往前就是溫哥華唐人街。有一間大統華超市,只見內裡大部分商品都是來自中國內地,日用百貨和食品比比皆是,讓人很有親切感。但這裡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肉菜廚窗,當地的深海魚和牛肉琳琅滿目,尤其是時令蔬果,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我眼尖,一眼就看到新鮮上市的藍莓和櫻桃(車釐子),車釐子15元人民幣一磅,藍莓20元人民幣1公斤,如果飄洋過海來到廣州,這兩樣長得極致,營養價值豐富,口感一流的應節水果,將會身價暴漲,只是想不到在物質奇高的溫哥華,它們可以如此物美價廉,趕緊買了兩磅櫻桃,好滿足。時令水果是大自然的恩賜,在漫長的旅途中,於我來說最讓人感到幸福的事莫過於能夠吃到當地最應節最新鮮的肉菜果蔬!
註:唐人街超市
午間回到旅館的公共廚房裡自己煮吃,廚房分兩格,裡面是爐具碗筷和供洗刷的地方,外面是一個大型冰箱和幾張供餐飲的桌椅,其實即使外面的食物怎麼不合胃口都不打緊,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廚房乾淨整潔美觀,配有現代化的電爐具,物品一應俱全,很就手。我勻動手做了一個簡簡單單的深海魚芥菜湯,配義大利羅殼粉,肉湯鮮美,葉菜的纖維豐富,口感好極了,讓人有家的感覺。
註:旅館公共廚房
註:簡單美味的早餐
下午我們徒步前往加拿大廣場,步行還可以看到沿途的眾多城市風貌。途中看到溫哥華街上一棟棟獨特的歐式建築,路上汽車穿梭,但所有汽車都會停下來禮讓過馬路的行人,可見當地人有良好的修養。路旁的路燈鐵桿上懸掛著一盆盆瀑布式下墜的時花,花形碩大,色彩斑斕,開得燦爛無比,將整座城市點綴得分外絢麗,溫哥華的夏天就是花的世界。路上會見到一輛輛外形設計好特別的雙層敞篷的城市旅遊車駛向遠方,位於二層的外國遊客頭頂著熱辣辣的陽光觀光,不亦樂乎,西方遊客都不怕曬,尤其喜歡陽光浴,這一點跟我們很不一樣。在這些地方,撐太陽傘的都是中國遊客,一眼就可以識別出來。街上的行道樹並不多,像莫斯科一樣,其中很多是綠翠盎然的楓樹,楓葉姿態萬千,到秋季就是滿樹金黃變為酒紅色,不愧為楓葉之國。街上有來自世界各地各種不同膚色的人,讓人深刻體會到溫哥華是世界上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城市之一,一個非常包容的地方。見到很多歐洲白人,男子大都滿臉絡腮鬍子,臉色紅潤,體格健壯,身材魁梧;年輕女子皮膚白皙,臉色白裡透紅,手腿格外修長,金髮碧眼,衣著得體大方,而又性感迷人!看著他們,就會讓人想起西方電影名星,長得都是如此。沿街都闢有自行車專用車道、停靠自行車的鐵桿和自行車出租處,這裡的騎行者都戴著頭盔,樣子好酷,其中很多都是豆丁般的孩子,充滿陽光和活力!
註:街頭雕塑
註:酷酷的騎行者
註:街景
加拿大廣場位於溫哥華港,這裡水域開闊,水深浪輕,是非常理想的拋錨之地,海灣兩側是西溫和北溫,加拿大廣場是溫哥華一處的主要地標性建築,其五組平行的白帆與澳大利亞的雪梨歌劇院有異曲同工之妙。旁邊停泊著一艘巨型郵船,象泰坦利克號一樣巨大,據說這是前往美國阿拉斯加的遊輪。附近海域上停泊著密集的遊艇和水上觀光飛機,出海和飛行觀光都是一件浪漫的事情,這些設備也是一流的,由此足以見當地人生活的富足程度。往北是佔據城市一角的史丹利公園,裡面古木參天,生活著很多可愛的小松鼠,野鵝、海歐,這裡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沿岸的遊人絡繹不絕,有的坐在露天酒吧裡品紅酒聊天,有的坐在岸邊的椅子上小憩,有的帶著孩子一起漫步,有的騎自行車,有的帶著自己的愛犬散步,有的倚欄沉思……對岸群山環繞,深藍色的天空上漂浮著朵朵悠悠的白雲,海鷗盤旋於空中,發出陣陣吶喊,所有的元素構成一幅城市中迷人的風景線。
註:開往阿拉斯加的郵輪
註:水上飛機
加拿大廣場對面設有一個溫哥華遊客中心,裡面有該地區旅遊景點的詳細圖文介紹(遊客可以免費領取),有很多工作人員會熱情地回答遊客的諮詢。隨風悠也請教了一下相關問題,比如從溫哥華怎樣前往維多利亞等等,並要了一份溫哥華市區的遊覽地圖,有了地圖,遊覽就有了參照物,地圖對於自由行者很重要。
註:諮詢
之後,我們打算前往維多利亞女王公園。只見地鐵站的自動售票機上亦有多種語言選擇,也是全自助式的,象天車一樣。我們買了一日通票(一天之內可以無限次乘坐公交車、地鐵和輪渡),按網上攻略前往女王公園站,再轉公交車。下車後徒步繞過一個高爾夫球場,才能到達維多利亞女王公園。這個時候正是溫哥華的午間時分,陽光燦爛,氣溫毫不遜色於廣州。
其實女王公園是一個沒有圍牆和門票的地方,山下有一個鮮花盛開的花園,拾級而上,遠處有一個噴泉,以及造型獨特的山頂溫室植物園(入園需門票)。據說這裡是溫哥華市區的最高點,海拔167米,站在觀景臺上,能夠看見山巒環繞的溫哥華城區摩天大樓的全景。
註:賞花
註:繁花似錦
註:一覽溫哥華市區全貌
山腳下才是維多利亞女王花園,一個設計獨特的英式花園,花園呈下陷式的設計,從山頂上,完全可以一覽花園裡繁花似錦般的全景,很美!花園裡的花卉植物群落都是少見的品種,一些花卉植物我都叫不出名字來,即使相同的植物,因為氣候的緣故,在此長得特別粗壯,花色奇豔。小巧精緻的肉肉也順利成章地進入版圖中,營造出一個全新的意境。山上還有一道清澈的瀑布源源不絕地飄然而至,一池碧泉在花園間蜿蜒流淌,泉水叮咚作響,幾道錯落有致的小橋,綠茵茵的草坪,五顏六色的鮮花,盡顯高貴典雅。據說這個地方佔地52公頃,1939年為紀念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與伊莉莎白女王偕同當時的伊莉莎白公主(即現在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訪問溫哥華時,更改為現名。其實這裡可以直接乘天車直達。
註:溫室植物園
註:女王花園
註:別墅門前綻放的鮮花
第三天(7月24日星期二)上午,我想逛當地的藝術博物館,隨風悠利用手機谷歌地圖搜索,誤打誤撞進入附近的比爾.裡德西北海岸藝術館,展館面積雖然很小,但卻展出了加拿大最令人尊敬的海達藝術家比爾.裡德創作的雕刻、繪畫和珠寶首飾,館內除列著精緻的藝術品。有雕刻精美的圖騰柱,牆壁上還有一座長達8.5米的黑色青銅像,它刻畫的是舌頭極長、肢體交纏的神奇生物;有《海達群島之精神》的雕刻藝術品和發行的郵票,畫面是一艘破浪前行的獨木舟,上面擠滿了栩栩如生的動物和人。高大莊嚴的族長端坐船中央,他身披長袍,手握權杖,鎮定自若。因為擁擠,大家不免因爭搶位置而互相撕咬,但還是努力地往一個方向划去,表現了同舟共濟、勇往直前的精神。此作品還被加拿大政府發行紀念金幣的背面圖案,並發行了郵票。還有其代表作《渡鴉與人類的誕生》,珠寶手飾的藝術品等等,加深了我們對加拿大土著民族文化的認識。
註:比爾.裡德藝術博物館
1920年出生於卑詩省,其母親來自海達族,父親有著蘇格蘭和德國血統的美國人,海達人是生活在達格懷伊群島(卑詩省北海岸的一處群島)最著名的第一民族居民,海達族曾是一個有著非常發達的文明和文化的原著民,其的藝術傳統非常獨特,他們的木雕、圖騰柱和風格化的動物圖案和印刷品最為出名,這個美術館收藏的就是其代表作,比爾.裡德成了原著民和加拿大現代藝術代表,藝術造詣極深。
下午我們乘地鐵前往英吉利內灣,這裡有溫哥華的另一個地標建築——網格球頂的科學世界,羅渣士體育館,海灣內停泊著各式各樣漂亮的遊艇,一些划艇愛好者在水域上進行訓練,四周環繞著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一座時代繁華的都市,風景如畫!
註:造形奇特的科學世界
註:科學館門前的兩尊雕塑
註:穿梭於水上的微型水巴
書上攻略介紹過往返於海灣上有眾多水上巴士,又稱迷你渡輪,於是很想體驗。我們便徒步至固蘭湖大橋,就在岸邊跟當地人一樣乘坐小渡輪前往位於西區的北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這些小渡輪雖然細小,但開起來的速度平穩快捷,船上由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負責掌舵,一起動,馬力十足,在汪洋大海上象一陣風般吹過,只消片刻功夫就到達對岸,那裡有一個迷你的碼頭,好精緻。
註:壯觀的固蘭湖大橋
註:穿梭於海灣之上的微型水上巴士和碼頭
註:乘坐水巴的當地人
上岸後一問才知道哥倫比亞大學位於島上的另一邊,需要再乘坐兩程公交車才能到達。先生在車站裡問了路,最後兜兜轉轉才找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簡稱UBC,加拿大排名第二的綜合性大學),這是卑詩省最大的一間大學,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校園沒有圍牆,屬於敞開式的,裡面古木參天,綠樹掩映,很多粗壯的古老的楓樹,綠蔭如蓋,青草依依,鳥語花香,有些年輕的學生伏在樹蔭下的草地上捧著書沉醉於自己的世界裡..時光仿佛在此凝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之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求學階段是最重要的一頁,會奠定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就讀一間名校,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註:壯觀的圖騰柱
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的小松
註:校園裡的老楓樹
註:校園裡的建築物
走著走著,就看到校園裡的一個美麗的玫瑰園,從高處腑視,綻放的玫瑰構成一個優美的圖案,有些花朵是成串地似瀑布似的下垂著,對於愛花之人來說,賞花的時光總讓人樂不知返的。
註:校園裡的玫瑰園
太陽很曬,腳也很累,我們又走了好多路,才終於找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簡稱MOA),這是我最想去的一個地方。展館1976年竣工,面積也不算大,但藏品極其豐富和珍貴,目前收藏眾多卑詩省太平洋沿岸原住民的文物,生動地介紹了原著民生活的特點,還有超過一萬件來自世界不同文明的展品,對我們來說卻是無比陌生的。
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館內有高大的圖騰柱,有令人讚嘆的雕塑,有手工製作的獨木舟,有五花百門的宗教儀式的製品,還有各種各樣珍藏在抽屜裡的藝術品,多不勝數,展廳內還配有電腦影視的圖文介紹,是遊客認識不列顛哥倫比亞原住民藝術的最佳場所。其圓形展廳有一尊海達藝術家比爾.裡德著名的《烏鴉與人類的誕生》的雕刻藝術品,此廳也是以其名字命名的。
註:海達藝術家比爾.裡德著名的雕刻藝術品——烏鴉與人類的誕生
印第安人是加拿大的原著民,他們執著地追求著北美馴鹿、麋鹿和野牛,早在一萬至一萬五千年前就從亞洲跨越連接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的大陸橋而來,由白令海峽到達北美,遷徙者開始深入整個美洲,他們是北美最早的移民。在歐洲移民進入加拿大時,估計印第安人有40個部落,估計20至30萬人,今天其文化也得到加拿大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看著看著,腦海裡總會想起看過的那部反映北美印第安人與歐洲殖民者之間的好萊塢電影《最後的莫希幹人》,想起電影裡那首盪氣迴腸的插曲。
註:展館內景
每當我們旅行到達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總會讓人有一股孩子般的好奇心,想略知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風貌,而博物館可以大大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這些歷史文化的遺產,藝術精品,使人流連忘返,看到如此多的寶藏之後,也發現了自己的無……其實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 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都對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裡還是大學的教學課堂,老師會現場為學生上課。
可惜館內只有歐洲團的英文導遊講解,也沒有中文導覽器,看不懂的時候,我們只能求助手機百度翻譯軟體進行拍譯,方可以略知一二。之後,我們又從來路趕回去乘坐大巴回市區,充實的一天。
第四天(7月25日星期三), 這次在飛往溫哥華途中,我就一直咳嗽不止,精神狀態也一洛千丈,甚至連打道回府的心都有了。但倔強的自己還是不依不饒地要去晨跑一次,拗不過我的先生只能一起陪跑。我們從旅館跑過濱水地鐵站、加拿大廣場,繼續沿著海岸線一直跑進史丹利公園。晨曦中的溫哥華灣美極了,迎著習習的涼風,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凝望著遠方的風景,不知不覺就進入了最佳的狀態,這是最為讓人享受的時光,那一刻,所有的身體不適都拋之腦後,只有滿心的愉悅,而且8公裡的路上竟然沒有再發生咳嗽了,真是神奇。自己便多了一份滿滿的自信和能量。
註:途中的風景
註:悅跑圈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跑量
回旅館收拾好行裝,便精神奕奕地徒步前往唐人街(又稱溫哥華華阜),據說這是北美繼舊金山之後的第二大唐人街,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世紀中,很多中國人為了至美國加州淘金後而北上加拿大,在此落地生根。九十年代也有大批香港人移民至此,華人越來越多。其千禧門牌坊是唐人街的地標建築,裡面海味乾貨鋪、中藥鋪、藥店、茶餐廳、超市等等,店名全採用中文名稱,街上人來人往的都是華人,好像有種回國的錯覺。
註:唐人街的千禧門
註:中山公園裡的湖心亭
廣場上有一個中華文化中心,旁邊是華人紀念碑,這是為紀念加拿大保家衛國和修建太平洋鐵路的中國移民而修建的。1871年卑詩省加入聯邦政府後,為了在這片新生領土上修築橫貫加拿大東西的太平洋鐵路,加拿大鐵路公司在中國招募了大量吃苦耐勞的中國建築工人,華工負責關口和峽谷的建築,工作條件惡劣,冒著每建築1.6公裡鐵路就要付出一名華工生命的代價,為修建太平洋鐵路作出重大貢獻。1937年爆發了中日戰爭,以及1939年和1941年戰火擴大到美加,400名華人志願參加了陸軍,這座紀念碑就是記錄這兩段歷史。
註:華人商會和華人紀念碑
溫哥華深受華人青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氣候好,相對於加拿大其它城市來說氣候比較溫暖的緣故。但總覺得有勇氣背井離鄉的人都需要莫大的勇氣和魄力,並非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途中遇見一些當地華人,他們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粵語,穿著打扮仍然是中國式的,在與其交談中,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他們在溫哥華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狀況。
中午回旅館午休,在長長的旅途中,睡眠和休息同等重要,是恢復體能所必須的,自由行就是如此隨心所欲。
傍晚時分,我們從濱水地鐵站乘坐輪渡前往北溫哥華島,碼頭旁邊就有前往松雞山的大巴,但六點多大巴已經停運了。我們只能在碼頭附近逛逛,吹吹海風,欣賞瑰麗的日落,悠然自得,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註:濱水地鐵站內前往北溫的輪渡通道
之後,步行前往當地最古老的區域煤氣鎮,不過十來分鐘時間,著名的蒸汽鍾就是這裡的標誌性景觀之一,當時鐘轉動到達正點時,就聽到大鐘響起汽笛聲,並噴出白色的煙霧,吸引著眾多遊客駐足觀看和拍照。這座鐘建於1977年,由電力驅動,只有頂部的汽笛靠蒸汽驅動,聲音悅耳動聽。這裡是最繁華和古老的地段,街上有很多西式的露天酒吧、咖啡館、畫廊、紀念品商店等等,還見到街頭一位土著藝人在演奏,一看他的臉部輪廓就知道是印第安人,當音樂響起,思維仿佛一下子回到久遠的歷史中,腳下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一直是他們懶以生存的家園,15世紀未歐洲殖民統治的開始,將一切都改寫,用短短的幾百年就建設成為世界上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無論這裡再怎麼現代,再怎麼潮,都免不了會讓人懷舊探古。
註:煤氣鎮的地標——蒸汽鍾
註:城區旅遊觀光巴士站
我們還見到侃爺傑克的青銅雕像,雕像以紀念戴頓1867年來此開酒吧,並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溫哥華正是以此為契機,逐漸成長為如今的規模。
註:侃爺傑克的青銅像
註:流光溢彩
第五天(7月26日星期四)上午,因為我的咳嗽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一向處事冷靜的隨風悠也變得有點焦慮起來了,他事前實地了解過當地私人診所的情況,決定帶我去唐人街的華人診所看病,這也是唯一的辦法了。診所上午十點開門,已經有三四位病人候診,全都是華人,內裡布置得乾淨整潔。醫生也是華人,會粵語,男醫生,個子不高,皮膚白皙,看上去三十多歲左右,很年輕,說著一口流利的粵語。
註:在華人診所候診的當地華人
醫生聽完我的病訴之後,用聽診器聽了心肺,也檢查了咽喉,說心肺無事,咳嗽的誘因複雜,他用電腦列印出藥方,遞給我說:我的藥也不一定行,你可以試試,如果吃藥之後兩天病情沒有好轉,就要停藥。我心急地說:醫生能否開些消炎藥和打針,可以快點好。他說:不行,因為消炎藥和抗菌素對身體的副作用大,一般不開的,除非肺炎。我聽了之後,一時無語。
我們拿著醫生開的藥方去藥房執藥,掛號費140加幣,藥物141加幣,合計1400元人民幣,這是一次最昂貴的自費診金和藥品,但生性樂觀的先生說:如果可以治癒,一切都是值得的。對此,我是認同的,如果半途跑回家,整個行程將付諸東流,那該多遺憾啊。
在自由行的旅途中,總不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需要自己積極想辦法解決,在華人街看病既讓我們體驗了當地的醫道,也是這趟旅行中重要的插曲之一,為今後的出境行積累了更多的經驗。
來之前,就對加拿大的全民醫保早有所聞,我們在候診時跟身邊一位當地華人聊天,一位早年來自香港的移民已退休的大叔,一口流利的粵語,他在交談中告訴我們:當地人無論掛號費還是藥費都是全免的,但如果看急診,自付部分的診金就昂貴啦。其次在診所看病如果病人多就要預約,如果病人不多,就可以直接掛號。免費、方便、人人都受益的加拿大的醫保體系,也許是加拿大之所以讓全世界移民嚮往的關鍵吧。
本來身體好累,但還是希望可以去一趟當地傳聞已久的Outlet場,離機場只有兩個站,裡面好大,品牌好多,有示意圖,購物環境良好。我們首先找到德國雙立人刀具品牌,我看中了一套六件套的不鏽鋼製品,如果這個德國品牌在廣百定會身價百倍,絕不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可以消費得起的,雖然材質很重,會大大增加旅途中的負擔,但酷愛廚房的自己又怎麼肯放棄,毫不猶豫就買了一套。還有很多品牌折扣店,價格比國內便宜得多,難怪那麼多中國遊客在此買買買,在足夠的誘惑面前,常人確實難以坐懷不亂。
註:Outle場
註:現代化的全自動式的無人駕駛的天車
註:滿載而歸
傍晚我們繞過唐人街查看灰狗巴士總站,經過唐人街的足球場時,隔著鐵網可以看到裡面的年輕人在玩飛盤投擲(飛碟)團體賽。在鄰近的高架橋墩下,也有年輕人在哪裡玩滑板車,他們技術嫻熟,精力充沛,並擁有寬闊的戶外運動空間,全情投入,他們是充實的,也是幸福的。這兩樣戶外運動在廣州都沒有見過,我們都感到很新鮮。
註:夜幕降臨下的球場
原來灰狗巴士站跟加拿大人號火車同在一個地方(太平洋火車站),一座英式風格的舊建築,候車大廳內乾淨整潔有序。溫哥華前往班夫的灰狗巴士票是隨風企悠幾個月前在網上訂購的,紙質的票已經列印出來,但為穩妥起見,細心的他都會提前到站臺上確認一下,這樣才安心,自由行就是自己規劃的行程,所有細節都需要自己去落實。通過此,會讓人了解和掌握了很多新的資訊,何樂不為?
第六天(7月27日星期五)是我們逗留溫哥華的最後一天。我按醫囑服用藥之後,咳嗽症狀得以緩解,兩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還有什麼可以比健康更重要的呢?
晨羲時分,我們環繞著整個史丹利公園的海岸線跑了14公裡。從加拿大廣場開始有一條長長的海岸線,上面修建了一條自行車道和跑道,跟車道是分隔開來的,這是一段深度體驗當地人生活,風景異常優美的跑道。道路平整寬闊,緊貼著斯坦利公園的海堤有8.8公裡長,藍藍的大海一覽無遺,旁邊的溫帶雨林中生長著參天的古樹,綠蔭掩映,芳草萋萋。沙灘上棲息著一群群野生鵝和海鷗,它們旁若無人地嬉戲著,岸邊的巖石上布滿淺綠色的海苔。我倆往往一前一後,常常不說一句話,各跑各的,每個人都按自己的節奏跑,沉醉於自己的世界裡,我邊跑邊聆聽著海浪拍岸的聲音,遠觀雄偉壯觀的獅門大橋,路上還碰到很多當地的騎行和跑步愛好者,可見這些戶外運動在當地相當盛行,氛圍極好。跟在酷熱的廣州完全不同的是,這裡夏季的清晨象廣州的深秋時節,清風送爽,讓人舒服至極點。
註:橫跨西溫和北溫的獅門大橋
註:一條風景迷人的跑道
註:公交車站
註:街景
對於一名跑者來說,始終覺得跑步是一種最細緻的旅行體驗方式,況且跑步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是在異國他鄉,在旅途中,我們都會擠出時間晨跑,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著身體的運動狀態!
跑完步,回旅館收拾好行李,中午辦理了退房手續,下午便前往溫哥華長途巴士站,於當晚乘當地最有名的灰狗巴士連夜趕往班夫小鎮。
註:太平洋火車站和灰狗巴士站
iy
註:灰狗巴士
溫哥華(Vancouver)位於加拿大卑詩省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是加拿大的主要港口城市和重要經濟中心,也是加拿大西部的政治、文化、旅遊和交通中心。坐擁加拿大卑詩省的核心地帶,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也是該省面積最大的城市。按人口來算,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2016年,溫哥華市區人口已達63.2萬)。
早在西班牙探險家於16世紀未到達這裡之前,第一民族印第安人已經在這個地區生活了16000多年。毛皮貿易和淘金熱引領了19世紀50年代成千上萬追求財富的淘金者至此,最後促使這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侃爺傑克.戴頓1867年抓住先機,在布勒內灣草木叢生的海岸線上開了一間酒吧,從而全面帶動了溫哥華的經濟發展。這座城市憑藉獨特的深海港口的優勢,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工業中心,吸納了數以萬計的移民勞工,現今已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雖然其歷史並不長,但也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
溫哥華公共運輸網絡發達,有天車、地鐵、公交車、水上巴士、輪渡多種形式,旅遊設施和服務規範完善,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是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如果自己煮吃,當地的食材質優,消費水平大致跟廣州差不多,在同等的品質下,消費一點都不高。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低碳環保的城市,城市裡有蜿蜒延伸的自行車專用通道,有專門的自行車租借處,而且天車、公交車、輪渡船的乘客和自行車都可以一票通用,公交車頭前面會有一個專用的可收縮的載運自行車的專用設施,自行車可以大擺大擺地跟乘客一起出行,馬路上有眾多停放自行車的鐵架設施,井然有序,配套設施相當完善。
註:濱水地鐵站內的自行車出租處
註:自行車上地鐵
註:自行車上水上巴士
註:車頭前面可以載運自行車的公交車
註:自行車上天車
註:城區裡隨處可見的騎行者
末來之前,對溫哥華的認識只局限於文字和圖片裡,雖然只是僅僅幾天時間的逗留,但當你親歷其境,跟當地人一樣乘搭公共運輸工具出行,跟當地人一樣去晨跑,跟當地人一樣去超市買肉菜和蔬果,跟當地人一樣,生病就上家庭醫生的診所去看病執藥,去大學校園和海灘上漫步....你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就不會僅僅局限於一個旅遊者的視角,你會對溫哥華有一種更全新的認識,其印象將是深刻而難忘的。
在抵達溫哥華的幾天行程裡。由於自己的身體嚴重不適(一直咳嗽),原定的出遊計劃雜亂無章,而且不夠緊湊,有些想去的地方都沒有安排,比如:徒步松雞山看日落,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和新渡戶花園,去固蘭湖島公共市場品嘗美食,坐船前往維多利亞看古老的英式建築和加拿大最美的布查德花園,騎行深度遊玩史丹尼公園,前往英吉利海灘遊泳和看日落..等等,統統都被迫放棄,非常遺憾。但我想能夠在溫哥華短短時間裡,將自己嚴重不適的身體順利調整過來,以最佳的狀態迎接班夫,已經是此行中莫大的幸運了,我堅信上帝總會眷顧那些熱愛探索世界的人,總會為他們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好運氣!
(文中的配圖全部源自於我們隨手拍攝的手機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