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真好,讓我們住上了青瓦白牆大房。」近日,記者到炎陵縣採訪,該縣船形鄉水壠村貧困戶劉興禮高興地說。
村黨支部書記劉世發介紹,劉興禮家以前住的是一棟土坯房,杉皮蓋頂,每逢下雨屋裡就漏水。今年3月,炎陵縣委宣傳部幫扶工作隊駐村,啟動杉皮屋改造項目,全村申報改造的貧困戶有120多戶,現已改造94戶,另有7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蓋起了新樓。
杉皮屋,一道殘缺的風景
水壠村地處炎陵縣西南邊陲的青山綠水間,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全村9個村民小組198戶754人,散居在12.68平方公裡內數十座大小山頭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多年來,村民人均純收入不到株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
過去,水壠村的房子90%以上是杉皮屋,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房時就地取材,牆體用黃泥土夯實而成,取杉樹皮蓋頂。杉皮屋,成了當地一道殘缺的風景。
「這種泥土結構的房屋,抗風抗冰雪能力差。杉皮屋頂易風化破敗,泥巴牆體也容易軟化開裂,不安全。」提起杉皮屋,村民劉小明話語中透著無奈。
幫扶好,從房改破題
今年初,炎陵縣委宣傳部幫扶工作隊進村後,決定從最緊迫的房改破題幫扶。
為核實情況,幫扶隊員分成3組,對全村所有農戶逐一走訪調查。
「安居才能樂業。」碰頭會上,幫扶隊和村支兩委意見統一。通過積極爭取,水壠村杉皮屋改造項目很快獲批。
但蓋房所需瓦片要到幾十裡外的縣城或中心集鎮採購,而村裡全靠一條路面寬不足3米的盤山公路與外界相通,路陡彎多,運輸成本高。而且,大多村道未到戶,材料只能運到半路,肩挑手提費時費力。
為確保改造順利推進,幫扶隊員發動村民互幫互助,並讓村裡組建專門班子,為缺少勞力的貧困戶提供「一條龍」服務。幾個月下來,青瓦白牆房逐步取代杉皮屋,成為村裡新風景。
「做夢都沒想到,我有生之年還能將老房子修繕一新,住上大瓦房。」80歲高齡的低保戶陳秀松對幫扶隊千恩萬謝。
奔小康,發展庭院經濟
為把大瓦房變成「幸福屋」,幫扶隊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發展生態庭院經濟,根據貧困戶自身特點,幫他們在房前屋後養雞、養豬及種植杉樹、油茶、筍竹林等,還幫他們找銷路。
水壠村生態條件好,當地土壤、氣候適宜黃桃生長。村委會牽頭採購桃苗4000餘株,組織村民種植黃桃200餘畝。
「我們計劃用2到3年時間,發展黃桃500畝,帶動全村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幫扶隊一位工作人員說。
有了幫扶隊和村委會支持,村民發展產業少了後顧之憂,熱情高漲。如今,全村新造杉木林600多畝,高標準改造筍竹兩用林2000餘畝,油茶墾復3000餘畝。
「接下來,村裡還將進一步建好道路,以方便將杉木、竹子、竹筍等運輸出去。」談起村通公路、戶通水泥路的規劃,村民信心十足。
來源:湖南日報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