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爾·卡斯楚的經典形象。
卡斯楚的一生是極具魅力的一生,但他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形象、氣質和語言上。他說「我終將離去,但理想不朽」,但在他治下的古巴卻不是理想中的樂土。
文/蔣廷熙
昨天,90歲的卡斯楚死了。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我們又少了一位老朋友;從世界範圍看,這是二戰之後的共產主義革命浪潮最後一位辭世的主要領袖人物。套用一句俗語,一個時代結束了。
卡斯楚說:我們必須告訴拉丁美洲和全世界的兄弟們,古巴人民必將取得勝利……但在革命勝利後,為何有100萬古巴人偷渡去了美國?
卡斯楚說:我終將離去,但理想不朽……但他將權力交給了自己的弟弟,他的理想主義到了這裡看起來有點笑話。
卡斯楚據說是有魅力的領袖,他與他的同伴切·格瓦拉為青年們塑造了一種為了自由,為了理想貢獻終身的魅力光環,但在他治下的古巴,卻遠遠不是理想中的樂土。
古巴人千方百計偷渡美國。
卡斯楚曾經因為起義坐了一年牢
「他是條漢子——身材強壯,六英尺多高,紫銅色皮膚,臉龐寬闊,鬍子濃密,穿著一身橄欖綠軍服,挎著一支他引以為豪的裝有瞄準鏡的步槍。」這種極富魅力的形象,通過《紐約時報》記者的筆端散播到世界,卡斯楚的這幅經典打扮,也成為了20世紀的一個重要符號風靡全世界。
「作為一個地主的兒子,又在教會學校受了教育,在進大學時我除了反叛和直率的天性外一無所有。」卡斯楚在1976年告訴美國記者。他一直坦言自己在18歲時還是一個政治上的文盲,是在某個特殊時期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天職感。
特殊時期,便是卡斯楚入學古巴的學生運動中心——哈瓦那大學,他出於愛辯論的興趣選擇了法律系,在大學期間,他就展露出超凡的鼓動能力和組織能力,成為學校左翼組織的領袖。
畢業後卡斯楚先是當了律師,然後想從政競選議員。但1952年,古巴前總統、參議員、掌控軍隊者巴蒂斯塔通過政變再次上臺。他宣布解散議會,廢除1940年以來的憲法,對政黨政治和街頭運動加強控制。
古巴民眾起初對這場政變並不在意,因為巴蒂斯塔在曾經的總統任期內政績不錯,被他推翻的文官政府腐敗低效。
卡斯楚革命前,哈瓦那曾經被稱為「拉美的拉斯維加斯」,燈紅酒綠,名流匯聚。
卡斯楚的從政夢破滅了,他認定是巴蒂斯塔的政變粉碎了他的議會道路設想,只好用暴力手段。
1953年7月24日,卡斯楚在老家奧利安特省省府聖地牙哥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起義,目標是佔領蒙卡塔兵營並搶奪軍火庫。200餘人的起義軍就是烏合之眾,很快就被政府軍打散了。卡斯楚見勢不妙就下令撤退,戰鬥很快就結束。隨後,卡斯楚的隊伍分散隱蔽,軍隊對其進行大搜捕,在山裡抓到了卡斯楚。
9月21日,古巴政府在聖地牙哥對卡斯楚進行庭審,國內外的記者擠滿了法庭,這反而成為卡斯楚表現的最佳機會。他的辯護詞《歷史將宣布我無罪》日後經修改出版,成為黨的重要文獻。卡斯楚被判處15年徒刑,獄中的物質待遇還不錯,讀書也不受限制,只關了一年多就遇巴蒂斯塔在總統大選後進行的特赦而獲釋。
在墨西哥輾轉了一段時間後,卡斯楚找上了寄居美國的前總統皮略奧,藉助皮略奧的資金,卡斯楚建立起了「七·二六運動」組織(紀念攻打蒙卡塔兵營)。1956年11月,卡斯楚發表了《「七·二六運動」宣言》,當時並沒有提及馬列主義,而是凸顯民主、民族主義、社會正義。
1956年11月24日夜晚,在墨西哥東海岸的圖克斯潘,卡斯楚帶領81人登上「瑪格拉」號遊艇。此時他自封少校,此後少校軍銜在很長時間裡是古巴軍隊的最高軍銜。
現在古巴給人的主要印象之一,是貧窮和落後。
古巴革命就是一場公關事件
82人上岸後不久即被政府軍擊潰,殘部進入馬艾特臘山。政府的管治基本沒擴及到這山區,卡斯楚募到了很多赤貧如洗的農民。
卡斯楚的日子並不好過,貧瘠的山區無法提供足夠的給養,同時有政府軍的圍剿。卡斯楚靠城市地區偷偷輸入的給養度日,同時跟政府軍周旋,期間沒有發生上規模的戰鬥。
其實,整場古巴革命期間也沒有發生像樣的戰鬥。反抗軍一方最大的損失是城市暴動中的反政府分子,卡斯楚一方損失最大的戰鬥是粉碎1958政府軍的夏季攻勢,是役損失40多人。
歷史學家保羅·詹森說:「古巴之戰是一場公共關係戰,是在紐約和華盛頓打響的。」格瓦拉在革命成功後也承認:「外國記者的在場,尤其是美國記者的在場,對我們來說比一場軍事勝利都要重要。」
卡斯楚請《紐約時報》記者赫伯特·馬修斯來山裡採訪他,馬修斯為卡斯楚著迷。這是卡斯楚第一次以光輝形象出現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上,而且是連載了幾個周末特刊,報紙付印後引起了大轟動。
馬修斯的成功,使搶新聞激烈的美國、歐洲和拉美國家的媒體爭先恐後採訪卡斯楚。1957年5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了對他的電視專訪,影響很大;該記者羅伯特·泰伯成為了卡斯楚的粉絲,在古巴革命成功後前往古巴居住,專門寫反美和讚美古巴的文章。
《紐約時報》記者赫伯特·馬修斯成為了卡斯楚在西方的發言人。
古巴革命後的政權變化,讓馬修斯飽受批評。當時有一幅著名的諷刺漫畫:卡斯楚坐在古巴地圖上,有《紐約時報》求職廣告格式的文字「我通過《紐約時報》找到了工作」。
在《紐約時報》的庇護下,卡斯楚獲益匪淺。美國傳媒界的輿論影響到政府,國務院和中情局裡的主流觀點是支持民主鬥士卡斯楚。
1958年3月,美國開始對巴蒂斯塔政府實行武器禁運,但美國卻縱容反抗軍的武器走私,甚至為反抗軍提供了些武器。1959年1月1日,內外交困的巴蒂斯塔終於下臺,最高法院大法官接任臨時總統。此時卡斯楚的七·二六運動組織是反巴蒂斯塔陣營中的重要一員,他本人任聯盟革命武裝的總司令。
1月8日,卡斯楚的軍隊進入哈瓦那,這一天全城沸騰,軍隊的入城儀式在日後通過電視為全世界人民熟悉。卡斯楚當天發表講話,重審七·二六運動的精神,並宣布只有七·二六武裝是古巴唯一合法的軍隊。臺下人群為卡斯楚而歡悅不已。
很快地,革命聯盟內爆發種種矛盾。但由於卡斯楚手握唯一的武裝力量(軍隊和警察),他逐漸削平了七·二六之外的其餘勢力。
冷戰時期小國要生存,必須在美蘇之間二選一,卡斯楚選擇了跟蘇聯合作。1961年4月爆發了豬玀灣事件,中情局組織的蹩腳進攻以慘敗收場,這促使古巴全面倒向蘇聯,卡斯楚也借緊急狀況大行鎮壓反對派。
中情局在秘密軍事行動失敗後,策劃了幾百種行刺卡斯楚的方案,多數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當然無一成功,但這一切反而成為了卡斯楚神話的一部分——他是不死之身。
美國策划過多次刺殺卡斯楚的方案,但無一成功。
一位世界知名的革命英雄是怎樣造就的?
對抗美帝的英姿,使卡斯楚的個人崇拜在國民中迅速建立、鞏固,「菲德爾」字樣和他的大小照片布滿了古巴城鎮各角落。從1960年代起,寫有卡斯楚言論的標語牌在古巴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立起。
魅力領袖卡斯楚特別愛指揮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同時制定條條框框的計劃,還試圖在精神上重新打造古巴人民,也就是提高大家的革命覺悟。
古巴的最大產業是甘蔗種植和製糖。1965年卡斯楚第一次制定產糖指標600萬噸,居然完成了。從此以後每年都有指標,但完成量都不理想。政府為此動員大批城鎮人員下鄉勞動,工人下鄉短期務農後由他們的妻子來頂替工廠崗位。
1968年初,古巴發動「革命攻勢」。首先卡斯楚在電視上挖出反黨集團,然後在電視上宣布取締小販,「我們到底是要建設社會主義,還是要發展攤販呢?」他反問觀眾。與此同步,古巴取締了城市裡的私有制。
1972年的哈瓦那,不再是一個繁華的資本主義都市。
在這場預熱活動後,卡斯楚依然回到了「塑造新人」問題上。非常典型的一幕場景是:為了迎接甘蔗收穫期,勞動成員進行軍事化編組並制定戰鬥計劃,戰鬥警報拉響後,無數男人登上卡車下農村,廣播組來到砍伐甘蔗的前線,不斷播報最新戰況。為了配合這一幕,很多單位都關門以節省人力。
革命攻勢的直接目標是1970年年度產糖量1千萬噸,但仍以失敗告終。卡斯楚的對策是制定了《反勞動逃避法》,以消滅社會寄生蟲的成功來代替糖產量的失敗。
但這不影響這位終日口叼雪茄,手戴兩塊勞力士的大鬍子領導人風靡世界。古巴和美國交惡後,讚譽卡斯楚的接力棒被西方社會的作家、哲學家們接過去,左派知識分子成為了古巴新政府的鐵哥們。他們的盛情讚譽飄滿在國際社會中,一直維持到1980年代初。
哈瓦那殘破的舊城。
被稱為「海明威第二」的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稱讚卡斯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上湧現的第一個最偉大的英雄」。
美國嬉皮士、反戰運動的領袖艾比·霍夫曼形容卡斯楚站立的樣子「他像一根勃起的巨大生殖器,在他筆直站立時,人群立即就起了變化」。
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說卡斯楚是熱心的人道主義者,知識淵博,讓人想到了社會主義和基督教之間的聯繫,說話溫柔、羞澀而敏感,經歷充沛、英俊、隨和、不墨守成規、爽朗、有人情味、特別平易近人。
法國哲學家薩特專程來古巴並為此著迷,寫了大量的讚美文字。
只是他們對那100萬冒著生命危險投奔怒海,偷渡美帝的古巴人民視而不見。
2011年,菲德爾·卡斯楚的弟弟勞爾·卡斯楚就任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人之已死,蓋棺定論,必須承認卡斯楚的一生是極具魅力的一生,他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形象、氣質和語言上,比如「我終將離去,但理想不朽」……他的弟弟勞爾·卡斯楚接過哥哥的槍,繼續為古巴人民謀求幸福與理想。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賞小新幾個軟妹幣給新周貓買罐頭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