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
《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檯面上講的是吃,臺面下講的是隸屬於傳統的儒家文化。
影片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魅力,包羅萬象,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內在的魅力與自信不變主動去適應社會的變遷,包容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似乎是李安這部片子的靈魂與精神內核所在。
一頓飯中蘊含的東方哲學
李安是在好萊塢混得最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他從小生長在東方,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將中國式的儒家思維方式了解的極為深刻而透徹。而同時他又受過西方的教育,成年時期生長在西方,對西方的新思潮與現代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見解。
所以在李安的電影中,我們能清晰而直觀的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子,極為深刻的凸顯出新舊交替時代西方觀念與東方倫理的碰撞,他的代表作品家庭倫理三部曲都或多或少的帶著這樣的感覺,尤其是他1994年拍攝的《飲食男女》更是把這種感覺發揮到了極致。
《飲食男女》圍繞著吃飯和情感兩個元素展開,影片一開始就是郎雄扮演的老朱做飯的畫面,食物的香氣仿佛能透過影片飄出來,甚至有些吃貨觀眾們會覺得看電影看餓了。
電影的主人公老朱是臺灣菜的大廚師,他退休之後和三個女兒同時住在一所老宅子裡,他每周花大量的時間做出豐盛無比的飯菜,中國式的家庭盛宴,不免讓許多人看得有些心酸。
導演前期使用了大量的鏡頭和細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在家裡的地位,然後在慢慢的將故事平鋪直敘的推出來,所面臨的壓力與抉擇漸漸的開始爆發,以內斂的方式來抒發矛盾,巧妙的將故事推出來,這是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技巧。
電影最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將中國哲學這一龐大而又複雜的概念蘊含在一頓飯之中,用煙火的氣息代替純粹的說理或者抒情,用卓越的敘述手法,表現出一個家庭中縱橫交錯的關係與影響力,用純現代的方式講述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下的家庭故事。
老朱燒菜的段落拍攝的尤為流暢精彩,用傳統的中國古典音樂作為本段視頻的背景音樂,讓人深刻的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無法否認老朱的深情,但這種深情總是以嚴肅和壓抑為外殼的,他與女兒們隔著的不僅僅是一頓飯的距離,他想用一次豪華晚餐來維繫父女之間的感情,卻因為思想的不同收穫滿心的惆悵與孤獨。
父女關係的衝突,掙扎與和解
老朱的大女兒家珍是個大齡剩女,她從小主動的承擔起照顧家務的擔子,為此也錯失了都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她一方面是從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可是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換句話說,她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這種符合傳統儒家倫理觀念的犧牲的。
她在遇見了自己喜歡的人之後,會奮不顧身的與傳統觀念相對抗,拼盡全力突破傳統倫理道德留在她身上的束縛與桎梏。
二女兒家倩卻與姐姐最開始的保守與乖巧不同,她從小就很有自己的主張,雖然喜歡廚房喜歡做飯,但是她的父親不同意,她從小就沒有接觸廚房的機會,長大之後進入了一家航空公司,她是第1個在家宴上提出要買房子搬出去住的女孩,她倔強而有能力,是主動對抗傳統觀念的現代女性。
但她也是最先回到家中與父親和解的女孩,她的反抗與和解都先於姐姐與妹妹發生,雖然傳統的東西都得已經進入衰落的時期,但是這種事物發展本身的悲劇,被親情的溫馨與美食的溫暖所融化,讓悲劇增添了一點人文的色彩。
三女兒家寧是一個乖巧可愛的角色存在的,她似乎表現的很聽話,但這種聽話是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前提下對傳統觀念的臣服與順從,但是她帶給這個傳統家庭的衝擊不亞於大姐和二姐,甚至在她的身上帶著一點我們不喜歡的因素。
有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流行綠茶這個詞,家寧似乎就是這樣的孩子,她表面上乖巧聽話,勸自己的閨蜜和男朋友分手,自己卻要在背地裡和閨蜜的男朋友談戀愛,甚至還懷著孕離家出走。
從三人的表現和轉變看,越是早期成熟懂事的孩子,最後反叛起來越加徹底。大女兒和小女兒的反抗都是被迫的,她們從小就知道家庭的不易,所以表現的懂事乖巧,但是這種懂事乖巧又帶著一點心不甘情不願的味道,她們的反叛是一種長期壓抑之下的反叛,是對長期倫理道德的對抗,其實也是對自己曾經的對抗,她們抗拒傳統,卻又留存著傳統,她們融入現實卻又不安於現實。
二女兒的反抗卻是一種主動的自我意識覺醒的反抗,她是現代社會標準的女強人,自小就有對傳統觀念的反抗意識,但內心裡卻她卻是最懂事的一個,他在父親無力主持家宴的時候,主動承擔起了家宴的重任,這裡體現了一種傳統觀念之中的傳承和一種現代思潮與傳統思潮的和解。現代觀念本就脫胎於傳統觀念,兩者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難解難分的矛盾,他們的和解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必然。
和解,重塑,家庭是不需要對抗的地方
老朱其實也是一個悲情人物,為了女兒們,他辛辛苦苦的奉獻了一生,原本渴望的溫馨家庭,卻在女兒們的反抗之中分崩離析,他獨自一人對著滿桌的美食佳餚,內心想必也是悲涼的。
或許老朱的心中也是有些不甘的,畢竟欲望是人性本身就帶著的東西,或許他也渴望過自由,但肩上的責任不允許他去擁有自由,他的一生從來不是自己,而是女兒們的父親。他用傳統的倫理道德束縛著女兒們,也束縛著自己。最後與其說是他妥協給了現在社會的思潮,不如說是他放過了自己。
從第一場家宴上壓抑的反抗到電影結束時家宴上溫馨美好的氛圍,似乎是表達了一種觀念,那就是傳統倫理道德正在向現代社會的觀念過渡和轉變,電影從家宴開始到家宴結束,好像什麼都沒有變,好像什麼都變了。
李安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在於,電影雖然叫做《飲食男女》,但是卻並不僅僅只講美食,講的是家庭,是承接在家庭之上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的衝突,重塑和和解,在淡淡的東方人文主義色彩上,加注了西方傳統觀念與現代美學的意味。
這個電影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其實是電影裡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共同的東西,李安似乎就有這樣一種神奇的魔力,用純西方的敘述去表達東方式的美學與人文概念,這是李安之所以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關鍵。
電影留給我們對於傳統社會和當代社會衝撞之下的深思的同時,在悲嘆文化轉變時期的悲涼的同時還告訴著我們:常回家看看,不要覺得厭煩,聽聽父母的絮絮叨叨,家庭本來就是需要相互包容與理解的,與其反抗不如和解,畢竟家庭從來是一個不需要反抗的地方。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