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2020-12-22 塵緣易絕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

《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檯面上講的是吃,臺面下講的是隸屬於傳統的儒家文化。

影片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魅力,包羅萬象,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內在的魅力與自信不變主動去適應社會的變遷,包容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似乎是李安這部片子的靈魂與精神內核所在

一頓飯中蘊含的東方哲學

李安是在好萊塢混得最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他從小生長在東方,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將中國式的儒家思維方式了解的極為深刻而透徹。而同時他又受過西方的教育,成年時期生長在西方,對西方的新思潮與現代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見解

所以在李安的電影中,我們能清晰而直觀的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子,極為深刻的凸顯出新舊交替時代西方觀念與東方倫理的碰撞,他的代表作品家庭倫理三部曲都或多或少的帶著這樣的感覺,尤其是他1994年拍攝的《飲食男女》更是把這種感覺發揮到了極致。

《飲食男女》圍繞著吃飯和情感兩個元素展開,影片一開始就是郎雄扮演的老朱做飯的畫面,食物的香氣仿佛能透過影片飄出來,甚至有些吃貨觀眾們會覺得看電影看餓了。

電影的主人公老朱是臺灣菜的大廚師,他退休之後和三個女兒同時住在一所老宅子裡,他每周花大量的時間做出豐盛無比的飯菜,中國式的家庭盛宴,不免讓許多人看得有些心酸。

導演前期使用了大量的鏡頭和細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在家裡的地位,然後在慢慢的將故事平鋪直敘的推出來,所面臨的壓力與抉擇漸漸的開始爆發,以內斂的方式來抒發矛盾,巧妙的將故事推出來,這是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技巧

電影最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將中國哲學這一龐大而又複雜的概念蘊含在一頓飯之中,用煙火的氣息代替純粹的說理或者抒情,用卓越的敘述手法,表現出一個家庭中縱橫交錯的關係與影響力,用純現代的方式講述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下的家庭故事。

老朱燒菜的段落拍攝的尤為流暢精彩,用傳統的中國古典音樂作為本段視頻的背景音樂,讓人深刻的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無法否認老朱的深情,但這種深情總是以嚴肅和壓抑為外殼的,他與女兒們隔著的不僅僅是一頓飯的距離,他想用一次豪華晚餐來維繫父女之間的感情,卻因為思想的不同收穫滿心的惆悵與孤獨。

父女關係的衝突,掙扎與和解

老朱的大女兒家珍是個大齡剩女,她從小主動的承擔起照顧家務的擔子,為此也錯失了都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她一方面是從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可是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換句話說,她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這種符合傳統儒家倫理觀念的犧牲的。

她在遇見了自己喜歡的人之後,會奮不顧身的與傳統觀念相對抗,拼盡全力突破傳統倫理道德留在她身上的束縛與桎梏。

二女兒家倩卻與姐姐最開始的保守與乖巧不同,她從小就很有自己的主張,雖然喜歡廚房喜歡做飯,但是她的父親不同意,她從小就沒有接觸廚房的機會,長大之後進入了一家航空公司,她是第1個在家宴上提出要買房子搬出去住的女孩,她倔強而有能力,是主動對抗傳統觀念的現代女性。

但她也是最先回到家中與父親和解的女孩,她的反抗與和解都先於姐姐與妹妹發生,雖然傳統的東西都得已經進入衰落的時期,但是這種事物發展本身的悲劇,被親情的溫馨與美食的溫暖所融化,讓悲劇增添了一點人文的色彩。

三女兒家寧是一個乖巧可愛的角色存在的,她似乎表現的很聽話,但這種聽話是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前提下對傳統觀念的臣服與順從,但是她帶給這個傳統家庭的衝擊不亞於大姐和二姐,甚至在她的身上帶著一點我們不喜歡的因素

有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流行綠茶這個詞,家寧似乎就是這樣的孩子,她表面上乖巧聽話,勸自己的閨蜜和男朋友分手,自己卻要在背地裡和閨蜜的男朋友談戀愛,甚至還懷著孕離家出走

從三人的表現和轉變看,越是早期成熟懂事的孩子,最後反叛起來越加徹底。大女兒和小女兒的反抗都是被迫的,她們從小就知道家庭的不易,所以表現的懂事乖巧,但是這種懂事乖巧又帶著一點心不甘情不願的味道,她們的反叛是一種長期壓抑之下的反叛,是對長期倫理道德的對抗,其實也是對自己曾經的對抗,她們抗拒傳統,卻又留存著傳統,她們融入現實卻又不安於現實。

二女兒的反抗卻是一種主動的自我意識覺醒的反抗,她是現代社會標準的女強人,自小就有對傳統觀念的反抗意識,但內心裡卻她卻是最懂事的一個,他在父親無力主持家宴的時候,主動承擔起了家宴的重任,這裡體現了一種傳統觀念之中的傳承和一種現代思潮與傳統思潮的和解。現代觀念本就脫胎於傳統觀念,兩者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難解難分的矛盾,他們的和解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必然。

和解,重塑,家庭是不需要對抗的地方

老朱其實也是一個悲情人物,為了女兒們,他辛辛苦苦的奉獻了一生,原本渴望的溫馨家庭,卻在女兒們的反抗之中分崩離析,他獨自一人對著滿桌的美食佳餚,內心想必也是悲涼的。

或許老朱的心中也是有些不甘的,畢竟欲望是人性本身就帶著的東西,或許他也渴望過自由,但肩上的責任不允許他去擁有自由,他的一生從來不是自己,而是女兒們的父親。他用傳統的倫理道德束縛著女兒們,也束縛著自己。最後與其說是他妥協給了現在社會的思潮,不如說是他放過了自己。

從第一場家宴上壓抑的反抗到電影結束時家宴上溫馨美好的氛圍,似乎是表達了一種觀念,那就是傳統倫理道德正在向現代社會的觀念過渡和轉變,電影從家宴開始到家宴結束,好像什麼都沒有變,好像什麼都變了。

李安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在於,電影雖然叫做《飲食男女》,但是卻並不僅僅只講美食,講的是家庭,是承接在家庭之上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的衝突,重塑和和解,在淡淡的東方人文主義色彩上,加注了西方傳統觀念與現代美學的意味

這個電影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其實是電影裡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共同的東西,李安似乎就有這樣一種神奇的魔力,用純西方的敘述去表達東方式的美學與人文概念,這是李安之所以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關鍵。

電影留給我們對於傳統社會和當代社會衝撞之下的深思的同時,在悲嘆文化轉變時期的悲涼的同時還告訴著我們:常回家看看,不要覺得厭煩,聽聽父母的絮絮叨叨,家庭本來就是需要相互包容與理解的,與其反抗不如和解,畢竟家庭從來是一個不需要反抗的地方。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影片《推手》講述的是90年代初,一位北京退休的太極拳教授老朱來到美國紐約跟兒子一家生活,卻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生活矛盾不斷的故事。電影塑造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家庭,傳統的中國父親老朱、接受傳統教育卻留美發展的兒子曉生、完全異國文化薰陶下的美國兒媳婦和小孫子,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完全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衝擊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被迅速放大化,世代交替間的隔閡暴露無遺。
  • 《飲食男女》:身份與欲望衝突背後,是「本我」與「超我」的博弈
    父親老朱有著最明顯的「中國式父親」形象,他是家中的頂梁柱,無論何時,都刻意保持著一幅嚴肅挺拔的模樣,容不得一點質疑與同情。他不善於用語言表達關心,只能通過一道道精心烹飪的飯菜將這種感情一一抒發。在中國的家庭中,不單單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含蓄而內斂,子女對父母的愛同樣鮮少用語言直接抒發,這是國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想的多,說的少,而誤會與矛盾往往也會通過這些沉默愈演愈烈,漸漸成為不可調和的尷尬。於這一點來說,李安導演所抓取的特徵的確清晰明了,而其中的解決之道,也通過故事的進展會一一表述。
  • 《飲食男女》幕後:李安酷愛做飯,臺灣廚神做替身,曾在劇組暴怒
    《飲食男女》作為李安早期代表作"家的三部曲"的終章,講述了一個退休大廚和三個性格迥異的女兒之間發生的故事。故事本身聚焦於中國人平淡而瑣碎的家庭生活,但在李安的精心處理之下,顯得十分清新雋永,1994年一經上映就名列臺灣十佳華語片的第一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影片之所以優秀,必然有其獨特的深意和反映的社會問題。
  • 《飲食男女》的敘事方式和表現形式對電影創作的意義
    《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的「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分,他講述了父親老朱早年喪妻,三個女兒各自的情感需求和家庭關係從衝突中碰撞和變化的故事。乍一看,雖然故事主題簡單樸素,但李安導演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表現形式,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華麗和欣賞感,也使影片的深層意蘊得到升華,從而引起人們對傳統家庭關係的共鳴,引發人們的思考。
  • 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 想之不能 求之不得滋味萬千 各人入懷& 李安...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說人的生命無外為兩件事:飲食和男女,即吃和性。而導演李安影片名《飲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這句詩意,來表達一個家庭中的愛欲糾結。一個單親家庭(中年喪偶的父親,歷經16年獨自將三個女兒拉扯大)的家庭結構從解體到再建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94年紅紅火火的電影!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 捧紅章子怡、湯唯,獲三大世界性電影獎:李安和他的硬核人生
    在伊大,李安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戲劇喜用衝突做手段,求取淨化與升華,這跟中華文化講究平衡與和諧很不同。再後來,李安轉念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明白了一個道理,當舞臺演員是一種表演,當導演也是表演,依靠電影的聲光效果表演自己。李安知道,這是最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從1980年到1983年在NYU的求學時光,是李安最愉快、最充實的日子。
  • 李安首部奧斯卡獲獎電影,《飲食男女》有哪些驚豔世界的美食?
    如果讓我推薦一部代表中國美食的電影,李安的《飲食男女》是不二之選!假以時日,也許你會忘記影片內容,但電影開頭三分鐘的美食製作場景肯定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這也是此部電影自1994年美國首映後,迅速火爆全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 飲食男女
    本片是李安運用近代家庭變遷搭配細膩描述親情互動,因而享譽國際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三部曲,同時本劇於2019年由天作之合劇場改編為飲食男女音樂劇。本片細膩的刻劃出家庭親情及世代隔閡的電影作品。而且,本片在法國坎城影展「導演雙週」中,還是首部成為開幕影片的中國臺灣電影。導演李安的「飲食男女」曾問鼎奧斯卡金像獎,他也曾帶著幕後廚師團隊,在國際影展中推展美食佳餚,展現中華廚藝的博大精深。
  • 【重磅】華語電影第一人:李安導演電影大全集!
    也因此,在李安的前期創作中,都是以中國家庭為主要場景構建故事的,「父權」為中心的東方家庭關係是其刻畫的重點,也就是後來使李安揚名立萬的「家庭三部曲」。這一段時間的創作,也是李安導演生涯中最為純粹,以自我情感表達為內核的藝術至上的時期。
  • 《雙子殺手》影評,為什麼李安能成為好萊塢都赫赫有名的導演?
    但是要講在好萊塢的影響力,李安絕對是其中翹楚。當然,李安的代表作也大都被奉為經典。《飲食男女》、《綠巨人浩克》、《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今天要講的《雙子殺手》都是李安執導。
  • 豆瓣9.1《飲食男女》:李安的良苦用心,是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人生
    說不清飲食男女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親情愛情家庭似乎都在這一部電影之中被囊括,它起源於人的生活百態,結束於不知所蹤。但在N刷之後才發現,我才意識到,李安電影之中所謂的飲食男女,所描寫的就是大寫的人生。原本保守的基督教徒為了早點成為夫妻在父親不知曉的情況之下結成夫妻,快速的離開了原本的家庭。大女兒表面看上去很安定,甚至是固執和保守的那一部分女性的代表,她的心中有家有父親,但是最後卻被與自己反差極大的體育老師所俘虜,成為了夫妻。
  • 李安導演十大經典電影盤點,《臥虎藏龍》第六,《色戒》第八
    由郎雄、王萊主演,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這部影片真實細膩的反映中西文化差異下造成的家庭矛盾。其實退休老父親和美國老婆兩個人都沒有錯,只是文化差異太大……
  • 跟李安一起,做一場三十年的電影夢
    他的電影兼及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觀照東方同西方的文化衝突,並遊刃於這種差異和對立間,以微妙的分寸感試圖在文化多元、眾聲喧譁、認同分歧的現世生活中致力尋求一條和而不同的出路。他在創作上融貫了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省思,以及對西方價值觀念的體驗與感受,將之升華為其影片美學意念的表達。
  • 「推手」成就李安,卻也成其絆腳石
    於是,李安一時變得廣受師生們歡迎,他甚至被當時美國最大經紀公司之一的一位經紀人當場看中,立刻就提出了要與他籤約,並費盡口舌想要留他在美國發展,並拍著胸脯保證:「你的中國身份沒有問題,如果有人認為有問題,那也是他們的問題,不用你來解決。」作品「分界線」給李安帶來了留在美國發展的底氣。
  • 豆瓣日曆 2020年10月23 日《飲食男女》
    今日主題影片:《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英語:Eat Drink Man Woman)是一部於1994年出品的中國臺灣劇情片,由李安擔任導演,以及由郎雄、楊貴媚、吳倩蓮和王渝文擔任主演。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電影《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執導的一部劇情片,圍繞著妻子去世多年的老朱和三個女兒在家庭生活中的觀念衝突和各自的情感故事而展開。其中,"飲食"是表現親子關係的媒介,用不同的事物來表現名廚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
  • 李安:電影的僕人
    他看李安在紐約大學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看《理性與感性》(他怎麼會懂兩百年前的英國?),看《臥虎藏龍》(這不是傳統中國的武俠片,是出自西方視角的兩個女人的戰爭,用的又是章回格局),都有那種陌生感。「每次他講英語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那個我不熟悉的李安出現了。」
  • 電影《孫子從美國來》:從中西方文化觀念入手探討親情的包容性
    兩代人之間的隔代親情,雖然有隔閡和衝突,但是在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面前,最終將回歸人性的本質而歸於和解,在愛與關懷的支撐下體現親情的包容性。從陌生抗拒到依依不捨,這種情感變化溫馨而真實。2012年2月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了一部講述祖孫隔代親情的現實電影,在巧妙引入中西方不同思想和文化觀念的同時,以親情為引子,探討傳統文化、親情以及價值觀差異。啼笑皆非之餘,給人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