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賞花有牡丹。那一天,散文群七女子,相約北郊。國色藏鬧市,天香溢興安。我有繁花。你有詩麼?——【同題遇見 禮物 告別】收官之作
一 牡丹花開
作者:雪牡丹(雪鷹)
疏雨聽人說城北省道邊上種了一棚子牡丹,她就赤了一顆心,每周都跑去看,終於等到花開,就約上我們這幾個喜歡追風逐花的姐妹,相約在花棚門口相見。
北方也多花,各種各色,滿山遍野,其韻也如草原的女子,或英姿颯爽,或嬌豔欲滴,或靈動嬌俏。比如芍藥,比如薩日朗,白頭翁,馬蘭,比如十裡杏林,繁花似錦。唯沒有蔣大為的歌裡唱的:「百花叢中最鮮豔,眾香國裡最壯觀」的牡丹。牡丹能被稱為國花,應該自有其國色天香的風華。「牡丹本是花中王,花中的王子壓群芳」,我們終於可以一見這花王。
出門時,我特意穿了一身淡灰色,來到花棚門口,見到今天來的七個姐妹,也全部著了的灰蘭黑色,更加感嘆為什麼大千世界裡,只這幾個女子相聚在一起,相跟著,城裡城外追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理由,估計就是這不約而同吧。我們一起閱讀《紅樓夢》、《枕草子》《金牧場》的;我們喜歡把生活落在紙上,凝成詩行;我們一起觀賞「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景致;我們偶爾小酌、也談風月,我們時而微言大義,時而聒噪無聊,也常常言不及義。這樣的一群女子,在牡丹面前,哪個也不敢著顏色。
溫室大棚非常簡陋,北側是一面破敗的水泥牆,朝南九十度角之上,覆蓋塑料膜,呈扇形,有一畝地左右吧,兩百來株牡丹。養花人說,還有一個棚室,花株比這些小,今年還不能開。這些植株的成活,也是經歷了五年的嘗試和失敗,今年終於成功開花。我們不僅感嘆這份執著,也是《花為媒》裡唱的吧?「愛花地人,惜花護花把花養」,在這塞北草原養育牡丹,需要一種熱愛的情懷,更需要一種奮鬥的精神。
因剛到花期,花開不到一半,有十幾個形態或顏色,單是粉色,就有深深淺淺的六、七種,還有黑牡丹,不是純黑,是那種比朱紅還要紅的黑紅顏色;有白色,通體晶瑩;有一株綠色,不知是未開放還是本就是那樣的品種,花瓣緊緊密密的相互抱著,像一頭小圓白菜。牡丹有一兩層花瓣的,有層層疊疊擁成一團的。大的盤子大,小的碗口大。有些花挺身而出,開在綠葉之上,有的則羞澀內斂,在葉子下悄悄綻放。有的植株有一米多高,有的只有一尺左右。錯落有致,富麗堂皇,單株的雍榮華貴,成片的豔若蒸霞,讓人嘆為觀止。
姐妹七人在花間穿梭,環肥燕瘦,嚶嚶笑語,顧盼流連。七個姐妹,來自七個行業,家境不同,年齡不一,性格也迥異。有的人沉穩,現實主義的,想做一棵草,堅韌的、春風吹又生的勁草;有的人熱情,理想主義的,嚮往自由的鷹,孤傲著,不怕傷痛;有的人喜歡星星的含蓄內斂,兀自閃光;有的人希望自己像月光,皎潔一片黑夜;有的人浪漫,喜歡杏花微雨,笛聲和鳴;也有的人喜歡寧靜,致以遠方;也有人更具真性情,敢愛敢恨,盡情揮灑命運的給予。這個世界沒有完美,而聰明的人都追求完善。萬般擔待的人,應該也有委屈,她會欣賞率真和果斷;直言坦誠裡,有時會無意的中傷別人或者自己,她會追求委婉和周全。亦如星星和月亮,微光也有普度的情懷,彼此默默相伴在夜晚,浪漫之心同樣嚮往執著和安寧。一路走來,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我們彼此珍惜。
這些互相尋找,互相依戀,共讀,共醉,共遇牡丹的姐妹,雖然沒有牡丹的容顏,卻努力追求擁有一顆像牡丹一樣美麗的心靈,以牡丹一樣雍容的態度,讓自己以最美好的姿態盛開。
二 遠離喧囂的牡丹
作者:瑛牡丹(瑛寧)
疏雨在群裡說,周日請我們看牡丹。我不信。春寒料峭的北方,哪來的牡丹。她發上來一個圖片,一個農家女子,頭上戴幾朵粉色的牡丹花。我說,假花。我在洛陽牡丹園照相的時候,就戴過假花。她又發上來一個圖片,這回是她本人,坐在一株牡丹旁邊。說,大棚裡的牡丹。這才信了。我們七個女子,約好見面地點,便去了。
大棚建在郊區,一個遠離喧囂的地方。那麼高貴的牡丹,是應該遠離喧囂。
牡丹果真開了。有粉的,有白的,有綠的,還有幾株黑的。單是粉色就分好幾種,深深淺淺的,各有姿態。我在洛陽也見過綠牡丹。半開的時候還綠著,全開了就接近白色了,很像人世間的某些現象。這株綠牡丹還在半開階段,待到全開了,恐怕也接近白色了。
纖塵不染的白牡丹,晃得你心裡一亮,好像把心裡的什麼東西給驅散了。大家都喜歡與白牡丹合影。人在喧囂的環境裡待久了,便會產生逆反心理,便喜歡簡單純潔的東西。倘在閉塞的地方待久了,便嚮往喧囂的鬧市。人就是這麼矛盾地活著。
黑牡丹不是烏黑,是紫黑,或者說是黑紫。她不靠顏色爭寵,只在一邊靜靜開著。那黑紫,充滿了神秘,神秘得能把你的魂魄攝進去。你被神秘吸引著,一眼一眼地看她,研究她,不捨得離開。
當然最先吸引你的,還是紅牡丹和粉牡丹。看過了大紅大粉,才能看懂黑牡丹和白牡丹的神韻。
大紅的牡丹,有直抵心靈的本事,她會住進你的心裡,藏在某個角落,如同你的初戀。粉色的牡丹,遠看顯得豔俗,近觀才能領略她的風採。當你看見掛著水珠的,白裡透粉的,純潔無瑕的牡丹花瓣,還忍心說她俗嗎?
細想起來,哪種顏色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世界就是由各種各樣的顏色組成的。正因為有各種各樣的顏色,生命才顯得多姿多彩。
我們七個女子,也是各種各樣的人。唯一相同的是,都有一個文學夢。我們帶著共同的夢想,看書,寫作,聊天。偶爾也一起吃飯,野遊。今天又帶著夢想,來看牡丹。
長發飄飄的疏雨,今天披一件白色長衫,像一個漢代女子。行草著一身黑裝,挎著黑色相機,像個記者。雪鷹穿一身灰色運動裝,簡潔得像個學生。星星則很職業,一件紫色長款上衣,配一條藍色絲巾。月光穿一件牛仔風衣,一看就是教師。身穿藍色運動裝的一鳴,是地地道道的記者。我是個怕冷的人,穿一件灰色格呢大衣,戴一頂黑呢帽。七個人的著裝風格雖然不同,顏色卻都很素,都不想與牡丹撞色。
我們夾在牡丹叢中,擺出各種姿勢拍照。合影的姿勢,不是一字排開,而是隨意待著。生命的姿態,本來就不是統一的,幹嘛非要強行統一呢。牡丹花不也是高低錯落,恣意綻放麼。
我們在紅塵中活著,穿行在喧囂的城市。從外表看,與他人沒有區別。但我們用讀書排遣身邊的庸俗,用寫作尋求內心的安寧。我們的身體雖然無法像牡丹一樣遠離喧囂,靈魂卻可以因為文學,與喧囂隔開。
三 遇見牡丹
作者:疏牡丹(疏雨橫笛)
說句實話,我原是不喜牡丹的。是因年少時牆上俗豔的年畫,炕頭土土的花被面,還是中國畫筆墨技法裡那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呢,我也說不清,總覺那些魏紫姚黃的好俗氣好沒性情。
及至那年與先生驅車千餘公裡,赴菏澤曹州牡丹園,一睹真國色,才不得不讚嘆,這牡丹,委實自帶高貴。即使成片綻放,也只是繁華,不鬧。其實,單看一朵,牡丹的質地、花色未必抵過芍藥,若成叢,那姿態,便勝卻芍藥幾籌。花單生枝頂,枝為木質,粗壯,絕不因風搖曳,就算花繁成海,亦一叢一叢獨自端莊,總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質在。芍藥則不然,風動,則亂。所以牡丹成王芍藥為相。
牡丹又名木芍藥,可是為何又叫牡丹呢?有人說從前有一孩童為救母病,盜王母仙丹,被追趕時灑落山間而生,故曰「母丹」,傳說而已。也有人說其花較大,枝幹粗而有力,因此叫牡。還有人認為「雖結子而根上生苗」,「牡」為可營養繁殖之意。終無定論。此牡丹之一謎也。本草中卻又記載牡丹別名鼠姑,更加匪夷所思。有考證,鼠姑為爾雅之鼠負,翻開爾雅,釋山釋水釋草釋木,皆不見牡丹,而鼠負,出現在釋蟲裡。絕非牡丹。此牡丹之又一謎也。曾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牡丹初時被當柴燒,何時何地何種因緣又被奉為花王呢?文中亦無交待。手中資料有限,考無可考,牡丹之於我,第三謎也。凡三謎,未解。
先生喜牡丹,近乎痴迷。每年必購幾株,從初植盆中的寢食難安、晨昏定省到枝枯根腐後心灰意懶、萌生退意,而後又日漸一日死灰復燃、意氣風發,進入下一輪迴。如此循環往復幾近十載,牡丹無一久活。至去歲秋,偶識一熱心兄長,引致本市牡丹園,方知高手藏此間。先生遂結為花友,有雅技可交流,有奇花可共賞。樂哉。
花開之際,我亦偕閨友遊園,雖不比洛陽、菏澤牡丹繁華,卻也疏落成趣,別有情致。花香沾衣,花面相映,彼時彼景,美可入畫。北國正桃杏夭夭,粉遍街頭巷陌,而牡丹亦獨佔春色一角,兀自典雅。
至此,牡丹於我,亦談不上喜歡,只遠遠的敬重。忽而想起紅樓夢裡的賈母,定是一株修煉了千年的老牡丹吧。
四 山城路上的牡丹
作者 水牡丹(月光)
今年,山城路的腳步有些蹣跚,春天有些遲緩。廢墟上那株矮小的杏花也開得遮遮掩掩,今天一朵,明天兩朵,總不肯轟然盛開。生命中,總有些事,安然而來;也有些事,來去都如風。這杏花就是一陣風,吹起時,我已不在原處。
當我抱憾與滿山的杏花無緣相遇時,卻意外的邂逅了另一種美麗。
每日行走於山城路,路兩邊兒的房舍,早已在心裡排列無數次,路邊的風景也已熟捻於胸,自以為沒有人比我更熟悉它,更了解它。可是今天,在友人的指引下,我需要重新認識它。
那個在沒膝的野蒿深處藏著的牡丹園,那個與我家僅一道相隔的牡丹園,是用了什麼樣的障眼法避開我的視線?使我一直與它擦肩而過,沒能與它相遇?
此番相遇正當時,棚內的牡丹次第開放。桃李花開未當花,那一城的桃花李花也比不過這一棚的牡丹花。走進暖棚,闌珊春意立刻將我團團圍住,把殘存在心裡的遺憾驅逐出境。看到牡丹的那一刻,它就開進了荒蕪著的山城路,開進我荒涼著的春天,和以後將要來臨的每一個春天。從此,無論我經歷怎樣的春天,它們都是一束光,在我覆著薄冰的春天閃耀,在每一個屬於我的春天盛開。
我注視著一棚的牡丹,品種不同的牡丹花姿態不同,一朵有一朵的特點。就像今天匯聚於此的文友們,有擅長散文,有工於詩歌,還有強於小說。她們就像在爭奇鬥豔的牡丹,各具特色,互相照應。品種不一樣,花期也不盡相同,有含苞待放的,有炫麗綻放的,也有黯淡了顏色凋零的。人生大抵也如此吧!在每個階段都有屬於他的狀態和顏色。今天是端莊素雅如白牡丹、綠牡丹,也許明日就是雍容華貴如粉牡丹,紅牡丹。我們都以最適合自己的顏色和姿態存在著。經歷著人生的相遇與別離,無論緣分深淺,終是淡然淺笑。
暖意在山城路一點一點的氤開,悄無聲息的覆蓋在瓦礫碎石和那條方向不夠端正的柏油路上。杏花開始撲簌簌的落,牡丹開始花團錦簇,在我的山城路與我別離和相遇。
五 留住牡丹
作者:星牡丹(馮國青)
醫生工作,怎一個「忙」字了得。周日能相約文友共賞牡丹,實在是一種奢侈。
疏雨橫笛守候月餘,讓我們在牡丹最嬌美時遇見。園子不大,遊人不少,一眼望去,在甬道兩側,有高矮不等的牡丹一叢叢、一簇簇的疏密不均地分布著。我小心翼翼地走近,每株牡丹三五朵不等,也有七八朵的,或綻放,或含苞,掩映在綠葉間,竟有羞答答之意。牡丹花色真不少,紅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黑的似錦。有的花瓣上還有晶瑩的水珠,折射出七彩的光,是晨露?還是園主用心的澆灑?儘管花瓣顏色各異,但花蕊大多是黃色的,有的花蕊,黃黃的一撮在中間亭亭玉立,分層的花瓣像倒掛的雨傘一樣,圍攏著,烘託著,共同絢麗。
遊人在花間穿梭,驚詫於北國冰天雪地中孕育的國色天香。我們7個牡丹女也不例外,欣喜、興奮,變換著姿態拍照,而牡丹就在那裡,不動聲色,不矯情,不造作,讓我突然想起《紅樓夢》第六十三回,眾女子行酒令,寶釵掣出一籤,題為「豔冠群芳」,下面那一行小字,竟然契合我當時對牡丹的心境:「任是無情也動人」。
臨走時,園主說,花期一過,全園廢除,因這裡的氣候不適合牡丹結果。於是,有一點小傷感,牡丹,百花叢中最嬌豔,牡丹,眾香國裡最壯觀,雍容華貴的她是花中之王,她把美麗帶給人間,所有人都記住了作為牡丹的春天呈現,很少有人去在意她巔峰過後的凋零。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命是一種恩賜,接納和體會生命的全部過程就是最好的生活。
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已成霜,時間都去哪啦?珍惜當下,放手無緣,希望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普通和平凡溫暖著我的每一個日出日落。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見,感謝賞花,有你們相伴。
六 牡丹 菜花
作者:鳴牡丹(董一鳴)
童年因為生活在鄉村,所見的都是鄉野之花,大多開得樸實無華,對於牡丹花沒有概念;
中學時讀《聊齋》,葛巾牡丹,應該是花妖與書生之戀,讓我朦朧地領略了愛情的憂傷;
大學時讀史,媚娘則天醉酒逐令,始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一種花相遇的牽絆至很多年,穿越時空,時不時地,縈繞於心。
人間四月天,明媚的日子。和好友相約來到烏蘭浩特市城郊辦事處紅光留守處國色牡丹園,立刻被園中花團錦簇的各色牡丹所吸引。想不到在櫻花和杏花盛開的四月,還會有雍容華貴的國花牡丹怒放在興安大地上。
園外綠葉初綻,園內遊人不斷,大家笑著、驚詫著,紛紛拍照,很多遊人是第一次見到牡丹花開。在牡丹叢中,我們見到了身為菜農的種花人朱振志。
牡丹為我國的傳統名花,作為觀賞植物,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她雍容華貴、儀態萬方,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牡丹生長在比較溫暖溼潤的地區,在氣候乾燥寒冷的北方極少見到。
為什麼想到在我們這個地區栽培牡丹,而且建設一個有些規模化的牡丹觀賞園呢?今年50歲的菜農朱振志細緻講述他和牡丹的故事。
朱振志是菜農,是種菜的好手,在郊區菜農中種菜的技術小有名氣。從2008年起,興安軍分區每年都會請他到基地去教小戰士們育苗種菜。在此期間,他和一位來自山東菏澤的小戰士處得非常好,小戰士回菏澤背回了幾株牡丹送給他作為禮物,他就種在了菜園子裡,沒想到,幾株離開故土的牡丹居然開出了豔麗的花朵,不但自家人欣喜,沒見過牡丹花的鄰居們也大感驚奇,紛紛向他討要。於是,他有了大膽的想法,在自家的園中種植牡丹,一為觀賞,二為推廣。之後,他自己先後去了菏澤和洛陽,投入4萬多元,引進了20多個品種,3000多株牡丹。
初始有周折。朱振志說,剛開始是一個池子種牡丹,再後來是一棟大棚再到兩棟大棚。由於牡丹的種植技術性很強,對地質氣候要求也很高,最初種植,掌握不好,損失不小。愛人開始很不支持,認為他是「種花失財」,好好的種菜的收入,有一部分都賠給了他種植的牡丹,但是,看他堅持著,也就支持了。9年的時間過去了,朱振志一邊種植,一邊學習,他說,他始終認為栽培牡丹在我們地區是個好項目,尤其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並能帶富他的菜園子及周邊的菜園子。
過程很美好。談到收入,朱振志笑了:「目前沒有,和種菜是沒法比,可是牡丹不是菜啊,是一種生活樂趣,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的,我相信。」他看著不斷進園的觀賞者開心:「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知道了我的牡丹園了,而且有的人不但自己來,還帶來了親戚朋友觀賞,大家都希望能帶回家一盆,給自己的家增添華美的亮色。目前,我在培育盆栽牡丹。」
未來很期待。幸福指數不是生命的長度決定的,而是生活的質量決定的。牡丹從溫暖之地落戶於高寒北方,安貧樂道平常百姓之家,是時代的福祉。人們在豐富家裡菜籃子的同時,一定會想要個美麗的花籃子作為生活的基調,點綴自己幸福安康的生活。
相信,隨著我盟旅遊業的不斷多元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朱振志的牡丹園一定會更加美好和壯大,成為人們休閒怡情的好去處,看牡丹花開,不用車程勞頓,烏市「可以有」。
七 閒說牡丹
行走的牡丹(行草)
在我眼裡,花分兩種。一種香的,一種美的。
江南的街頭,深秋天氣,花閒枝繁,傳來若有若無的幽香。被香著了,急忙四顧,吸氣,再吸氣,卻已無蹤影。忘了這回事的時候,不知不覺,又有香浸入肺腑。那是第一次聞到桂香。從此相信,花中最香,首選桂花。以後,再次遭遇桂花滿枝頭的時候,反想念當年那若有若無的香。有時候,人就是這麼嬌情。
香的,諸如米蘭、茉莉、桂花等等,也包括我們滿山遍野的杏花,大多花形細碎,不以姿色襲人。只以陣勢,排山倒海,一路香來,讓人經久不忘。
美的,或濃烈,或觸目動心,或驚豔,大抵都是熱烈的,奔放的,濃妝豔抹的。比如牡丹。牡丹是詩人詞人盛讚的花卉。歌詞也是,蔣大為的牡丹之歌家喻戶曉,當年程琳曾唱,牡丹,那是中華的容顏。把一種花稱為「國色」,應該是花裡最高的讚譽了吧。用什麼詞來形容更合適呢?找不到。反正,一提牡丹,是盛極一時,是繁花似錦,是烈火烹油。所有的華貴與雍榮都集牡丹於一身了。
所以,看紅樓的時候,我相信十二金釵裡面,配得上牡丹的,得說是元春。
曹公給黛玉的是幽幽青竹,所謂瀟湘妃子。寶釵是冷香丸。湘雲是芍藥花中椅上眠。妙玉是雪中紅梅,冷峻裡一抹幽香。詩社,叫海棠詩社,詠的是白海棠。賈家老祖宗應該最愛牡丹。她老人家喜歡兒孫繞膝,喜歡俊男美女,喜歡常聚不散,喜歡彩頭、熱鬧,喜歡魯智深醉打山門。省親時最是繁華。無花,用玻璃燈,用紗,也要做出繁華的樣子來,可惜終不長久。可見越是榮華,越是嬌嫩的。
看盡繁花,有一個細節難忘。賈家老祖宗領著眾人賞月,極盡富貴人家之珍饈佳饌、鮮衣亮彩時,冷不防暗柳深處一縷蕭聲嗚咽,讓人心頭地淨天空。
平凡如我,牡丹是用來欣賞的,是一抹亮色,奢華得有些不真實。如果人生路旁,一邊有鮮花陪伴的話,我願意是簡簡單單的蘭、海棠、杏花、丁香,或者是山野間的耗花、紫花地丁、山丹、金達萊等等,這些長久盛開的、不怕風吹雨打的民間的花。
而且我相信,女人也分兩種。一種美的,一種善的。
且美且善當然是最高追求,多麼奢華。美終究會老。善,更長遠一些吧。
在對善的敬畏裡,在被牡丹驚豔之後,捧書。書能香我不需花。
讀名家文,寫身邊事。頃草堂歡迎名家和家鄉文友砸稿,擇優發布,供交流,無稿費,轉載告知,發稿者文責自負。投稿郵箱:454169725@qq.com,投稿註明是否發表,附個人簡介,歡迎照片。打賞七日到帳,全部歸作者。半個月後留作平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