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起源之聲,我始終認為應該是「風吹草地動,高山流水去」的聲音。水流到哪裡,世界萬物之生命就會延續到哪裡,花花草草就會開到哪裡……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認識到水是萬物之根源,如《管子》所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其實他們早已意識到水是產生萬物之根源,乃是孕育諸生之根本。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是幽冥無形,而水是有形有體的,水利萬物與諸生,是可見的。只是水不能像道一樣無形無象善利萬物與諸生,故只說水接近於道。所以說道是天地萬物之形而上本源,水是萬物之形而下本源。
那麼水與我們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曹雪芹著的《紅樓夢》裡曾經寫到,女人是用水來做的。其實應該說男人女人都是用水來做的。因為一個成年人體的含水量約佔人體重的65%左右。在嬰兒時期,體含水量可達72%,年齡越小水份則越多。生理狀態下人體內一切水液的總稱稱為「津液」。它可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七天不吃可能還能存活,如果人七天不喝水,就會死去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皆盡故也」。
老子說:「上善若水」,就是有德之人就像水一樣。《老子》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將水之不爭作為人們消除紛爭、擺脫禍害之道。他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去爭權力、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爭尊卑、爭是非,就不會有傷害。還認為水甘居下位,他說處人之下,似水性處下,是「不爭之德」,是謙虛、忍讓、包容之美德。
他又用一句話點明:「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意思是說,水是因為他善於居於底下處,所以能夠成為百穀之王。想要成為人民的領袖,就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想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就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表率國君雖居於上而人民不感繁重,雖處於前而人民不感傷害。因此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都不會跟他去爭。
水是柔弱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就是柔弱勝剛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用活人是軟的、死人是堅硬的來說明柔弱的妙境。但是水也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雖說小至一滴,卻能穿透巨石,滴水之處,擊穿巨石。大至河海之水,足以承載船隻,也能顛覆巨輪,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其實,我們生活在這世上的人們,都應該向水學習,像水一樣,具有水的自然、無為、不爭、處下與柔弱之美德,才能具有水的謙虛寬容、虛懷若谷、慈愛無私、誠實守信、方圓柔和的品格與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