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處下而為百穀王 上善若水心為天地寬

2021-02-19 飲一壺夜色

地球上的起源之聲,我始終認為應該是「風吹草地動,高山流水去」的聲音。水流到哪裡,世界萬物之生命就會延續到哪裡,花花草草就會開到哪裡……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認識到水是萬物之根源,如《管子》所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其實他們早已意識到水是產生萬物之根源,乃是孕育諸生之根本。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是幽冥無形,而水是有形有體的,水利萬物與諸生,是可見的。只是水不能像道一樣無形無象善利萬物與諸生,故只說水接近於道。所以說道是天地萬物之形而上本源,水是萬物之形而下本源。

那麼水與我們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在曹雪芹著的《紅樓夢》裡曾經寫到,女人是用水來做的。其實應該說男人女人都是用水來做的。因為一個成年人體的含水量約佔人體重的65%左右。在嬰兒時期,體含水量可達72%,年齡越小水份則越多。生理狀態下人體內一切水液的總稱稱為「津液」。它可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七天不吃可能還能存活,如果人七天不喝水,就會死去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皆盡故也」。

老子說:「上善若水」,就是有德之人就像水一樣。《老子》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將水之不爭作為人們消除紛爭、擺脫禍害之道。他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去爭權力、爭地位、爭功名、爭利益、爭尊卑、爭是非,就不會有傷害。還認為水甘居下位,他說處人之下,似水性處下,是「不爭之德」,是謙虛、忍讓、包容之美德。

他又用一句話點明:「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意思是說,水是因為他善於居於底下處,所以能夠成為百穀之王。想要成為人民的領袖,就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想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就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表率國君雖居於上而人民不感繁重,雖處於前而人民不感傷害。因此樂於推戴他而不厭棄他,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都不會跟他去爭。

水是柔弱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就是柔弱勝剛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用活人是軟的、死人是堅硬的來說明柔弱的妙境。但是水也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雖說小至一滴,卻能穿透巨石,滴水之處,擊穿巨石。大至河海之水,足以承載船隻,也能顛覆巨輪,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其實,我們生活在這世上的人們,都應該向水學習,像水一樣,具有水的自然、無為、不爭、處下與柔弱之美德,才能具有水的謙虛寬容、虛懷若谷、慈愛無私、誠實守信、方圓柔和的品格與風尚!

相關焦點

  • 功夫之道,當體「上善若水」之道,終日身心清若水
    真元一脈傳自老子,故修行之妙當以太上為宗。太上之法以清靜、自然、無為立世。清靜者,心神也;自然者,一法於天地自然之妙,二合於人身之氣血規律也;無為者,歸於天真,無思無慮也。心能清靜,體合自然,如此方可進入無為之境。同時,也只有進入無思無慮之境,心方可沉靜,氣血方能順應自然。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則無聲,巨則洶湧。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上善若水告訴我們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 太極拳,上善若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裡聖人以水的形象來演道。聖人已作古千年,但其言論在如今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隨機應變。水,常態為液體,降溫至零度就凝固為固體;升溫至百度則化為氣體,聚於低空則為霧,升到高空則成雲,凝結下落則或為雨、或為雪、或為雹、或為霰……藉助日月之光,還呈現為霓虹華暈。水以不變呈萬態,以不變應萬變,「大道似水」。
  • 孫思燦:上善若水,博愛師道
    但我能夠用沐浴老師陽光雨露的學生和接受培育的新時代預備老師的身份心連心、肩並肩地體會和感悟出"上善若水"是老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一角縮影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展示,"博愛無言"是老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的詮釋。師道博愛高如珠穆朗瑪峰高山之高,我心銘恩深深如太平洋海水之深。
  • 海洋日說水:上善若水,水有水德
    恰巧今天是國際海洋日,在海洋日說水,從中國的「上善若水」說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現已成為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籤。不一定每一個使用這一標籤的人,都理解這句話裡的靈魂:水。高潔、堅毅、正直,就是「上善若水」裡面所說的「善」。這些善,在老子眼裡都是小善,不是大善,最大的善叫「上善」。上善是什麼?老子說:像水一樣這叫啥都沒說!別急,讀後面一句:利萬物而不爭。
  • 雲中吟系列·水德②
    白水鑑心,上善若水。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其著《道德經》。在《道德經》中,老子對水最為讚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下流之水:《道德經》曰:「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是因為天地法道,以道的法則來運行。天地以道為本,與道相合。所以四時的變化與萬物的生長就表現出了花謝花又開,春去春又來的現象。這些現象的本質其實是天地與道同行,從人的視角看來即是長生。所以聖人以道為本,所作所為不能有任何的動機,或者說將道之自然當作唯一的動機。用這種不執著於外物的無欲無求的心態反而能成全聖人的與道相合的目的。
  • 從「上善若水」感悟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這句話蘊含了很多智慧。今天子曰就來給大家聊一聊。上善若水,第一層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最高尚的善就如同水一樣。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一直聽說「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人為善,心中有善念,途中便有天使,從善如流,福報綿長!周遭的人世,世情冷暖,宛如流水的人生,願你我都能隨緣隨心隨性而活。1、心是一竿稱,量人先量己人心如鏡,一個人心存什麼念頭,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心中所想之物。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道德經》禪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文/炳睿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一段是闡釋像水一樣的不爭的美德,這種美德就處處都是善的。謙虛不爭這種美德,是上等的善,這就像水的特徵,所以說上善若水。佛法之道也是如此,恆順眾生而不諍,讓眾生歡喜即是讓諸佛菩薩歡喜,然後才能善巧方便的去渡化眾生。
  • 「上善若水」的水字是什麼意思?「特別之處」也許你想不到
    我們常常說:「水是萬物之源」。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水,你一天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同時我們也知道有個詞叫做「上善若水」,水滋潤了萬物,給予萬物各種各樣的好處,但它卻從來不向我們索取,不和任何人比較高下,這也許就是水的善。
  • 名言名句欣賞,上善若水,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老子著作《道德經》裡上善若水章中寫過這麼一段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水呢是最善的,人應該向水學習。水永遠不和利益去爭,反而為萬物奉獻自己或為萬物。很多人不喜歡的地方,它也願意去,不嫌棄。例如:馬桶中它也願意待著,也沒有怨言。它接近宇宙的規律,但也完全不是宇宙的道。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無欲無求中的進退之道,一生無大災「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句古話如今非常有名,很多人都將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裝裱懸掛在辦公室及家裡,古典和儒雅的氣氛立刻就營造起來。這句話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樣,至柔至剛,能夠滲透、澤溉萬物,卻不求回報,能夠承載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功。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全篇極為推崇「水」的品質,認為水的屬性和老子說的天地間的「道」一樣。如果能夠弄懂「水」的德性,並且像水一樣行事,便無所不能。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然而,有道之人恰恰相反,他們像水一樣,「水往低處流」,甘心居於低處,匍匐在地、成就他人。世間擁有至善品格的人,應該像水一樣,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個高下,這就是仁者無敵——仁者不與人爭,所以沒有敵人、沒有對立。仁者,為人民服務,託起他人、成就他人,而自己並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修道者的人生圭旨!
    水以萬千形態和以一貫之的品格形象地詮釋著「道」。道祖老子在《道德經》「易性第八」章裡讚嘆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儒聖孔子亦與道祖共識,他盛讚水有九性:似德、似義、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曰「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 上善若水,和光同塵丨道有不爭之德!
    一.道有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老子《道德經》第8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從自然學的角度而言,水,是萬物的生命線,是人類農業的乳汁、是溫度的調控劑,水維持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滋潤和養育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並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明如水,潤物無聲,道氣長存。老子《道德經》第66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 如果你能達到「上善若水」的七個領域中的四個,那就太好了
    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懂道的人的安寧是非常接近水的。老子說解釋:「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因為水滋養所有生物,樹木、花草繁茂;人體70%由水組成,如果人體脫水,就要及時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