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括:
一、魏文侯尊師重道。
全文一共約1500字,約4分鐘讀完。
歷史進入戰國時期以後,諸侯裡面第一個崛起的國家是哪個呢?沒錯,您猜對了,魏趙韓在事實上的分晉後(大約公元前453年),都迅速成長,其中以魏家最為矚目,為什麼魏國能夠脫穎而出呢?這就很有必要好好講講魏國第一任國君魏文侯的故事了。
《資治通鑑》原文將標為黑色、斜體、下劃線(下同):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
魏文侯對卜子夏、田子方都以老師的禮遇來對待,並且每次路過段幹木的住所,一定在車上行禮。於是,很多的能人賢士都歸附於他。
從春秋後期開始,諸侯之間的不再有傳統宗法上的秩序了,周朝已經是名存實亡,競爭僅僅體現在實力上,誰牛逼誰是大哥;怎麼才能增強自己的實力呢?天時、地利很難改變,唯一能夠優化自己的,就是人和,最為立竿見影的,就是有牛逼的人才,各國的諸侯都互相攀比,把吸引人才作為重要KPI,這個時候,人的價值就水漲船高了。
魏文侯就是尊重人才的典型。
卜子夏何許人也?孔子的得意門生,比孔子小44歲,孔門四科十哲中的文學科的代表就是卜子夏,在《論語》中給我們貢獻了「過猶不及」的成語,子夏在魏文侯西河一帶講學時,孔子已經過世多年 ,他的名聲很大,甚至一度在當地超過了孔子。今天在孔廟中,孔子旁邊經常也供奉有子夏等人。子夏還著有《子夏易傳》傳世。
田子方是子貢的學生,叫子夏師叔,「以卜子夏、田子方為師」應該不是同時拜兩位為師,否則關係就亂套,應該是拜子夏為師,對田子方這個朋友也像老師一樣尊敬。魏文侯故事中後面還有田子方同學的戲份,這裡暫且不表。
「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段幹木是隱士,有名氣但是並不想為哪個諸侯效力,因此,每次魏文侯來訪,他是能不見就不見。根據《孟子》等書提到,有一次魏文侯臨時造訪,怕唐突,讓下人先進去段幹木家稟報。段幹木對誰都很客氣,見到下人稟報,說,「您看我現在衣衫不整的,見主君不禮貌,你出去讓老闆稍等好嗎?」下人於是出去等了,過了半天,沒有動靜,下人進去一看,屋子已經空無一人,倒是牆邊多了一把梯子,原來這位兄臺爬牆跑了。再一次讓魏文侯悻悻而返。但是,魏文侯雖然見不到他,每次經過住所,都在車上行禮,以表敬意:雖然你不為我所用,但是我對你仍然尊敬有加。
四方賢士多歸之。有這樣的主君,就有相應的人才歸附。於是各方人才都來投奔。比較有名的有李克(李悝)、西門豹、吳起、翟黃、樂羊;這些人和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魏成(文侯弟)一起,組成了魏國治理的核心人才班底,成為魏國崛起的中堅力量。關於其他幾位能人幹將的事跡我們還會提到。
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人在文侯那裡,並不具體做事,但是他們一方面是以老師、顧問的身份與文侯交往,主要就是提供指導思想;另一方面,這幾位都有名氣,通過把有名氣的人團結在自己周圍,既可以對下向各方有志之士釋放了求賢若渴的積極信號,同時,也對各諸侯國國君表明自己的實力,贏得了各國的尊重。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點,這三位都有很牛逼的學生,特別是卜子夏,李克就是他的學生,老師都來了,帶了一些學生就很正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
魏文侯尊重人才,引入高尖端大佬,引領了時代的潮流,後面各國都紛紛效仿,所以有秦國重用商鞅、張儀;齊國建立了稷下學宮這種世界級的學術交流中心,一時百家爭鳴蔚然成風。
中國這樣一個好的傳統,從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後面劉備三顧茅廬、曹操赤腳迎許攸、唐太宗之於魏徵,啟賢任能的接力棒一直沒有中斷過。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擺姿態,千金買馬骨,忽悠人了,但是,如果這個姿態擺了一輩子,就算一開始是真的裝,到了後面也已經把這種裝的行為融入自己的血液和心靈,成為內在品格,所以說,裝啊裝的就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