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本來與燕國無緣,卻因為千金買馬骨故事,助燕國攻齊一雪前恥

2020-12-22 展翔的天馬

千金買馬骨也稱作「千金買駿骨」,說白了就是花了重金,買了一匹馬的骨頭回來。正常的來說,人家拿錢都是用來買千裡馬,而這個故事卻是拿重金來買馬的骨頭,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其中有很深的意義。

當時樂毅在魏國任職,根本就沒有想到燕國任職的意願。魏國當時的國運就一直走下坡路,經常受到秦國的欺壓,不過燕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當時的燕國由於國內的動亂,子之稱王已經有數年,燕國太子平決心通過武力要復國奪位,引進齊國軍隊平亂,但其實齊國根本就無心幫助燕國平亂,而是希望趁機燒殺擄掠燕國的平民,將燕國弄得更亂。

所以當時燕國的狀況比魏國還要差,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樂毅要是想要離開魏國到其他國家施展他的才能,當時的情況是秦國或者齊國比較好一些。不過卻因為一個故事,最終使樂毅願意留在燕國。

這個故事就是千金買馬骨。當時的燕昭王已經要重振燕國,吃了齊國這麼大的虧,這件事絕對不能就這樣罷休,但是燕國現在的國力已經非常虛弱,而齊國當時的國力相對比較強,所以燕國要想復仇,當然是非常困難的。燕昭王知道燕國首要的任務就是招募賢能來到燕國,這樣才可以治理好國家,然後才能壯大實力,於是就向宰相郭詢問,要怎樣才能招來賢才?

郭隗並沒有直接說要怎麼做,而是先說了千金買馬骨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王非常希望得到一匹千裡馬,於是就派他的侍從攜帶千兩黃金,到各地去尋購千裡馬,但這個侍從並沒有買回千裡馬,而是花了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匹死去千裡馬的馬骨。

雖然說是已經死了的千裡馬骨頭,但其實就算是馬還活著,能看出它是千裡馬的人也比較少,又怎麼知道買回來的骨頭到底是不是千裡馬的呢?

所以國王非常憤怒,說好的要給你千兩黃金去買千裡馬,結果數額只用了五百兩,而且又沒有買到千裡馬,這早就已經有為國王的意願了,那這個侍從當然是要等著被殺頭。

不過那個侍從也並沒有慌張,而是請求國王不要急著先斬他的頭,先等待十天,10天之內必然會有人給國王送來千裡馬,要是沒有,到時候再殺頭也不遲。

國王就問那位侍從:「到底是怎樣可以確定十天之內,會有人送來千裡馬?」侍從此時才解釋:「國王希望得到千裡馬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連馬的骨頭都能出這樣的高價,那活馬就更不在話下了?」

果然在十天之內就有人牽來了千裡馬,在一年之內就可以買到三匹,根本就沒有必要花太多的時間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千裡馬,也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郭隗說完了這個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君王如果真的想要找到賢能之士,就可以將我當作死馬來對待,天下的賢能之士,要是聽到這個事情之後,就會紛紛前來為您效力!」

燕昭王覺得宰相說得有理,就專門請人為郭隗興建宮殿,並且禮聘他作為自己的老師,而且還畢恭畢敬地侍奉他。

不久,樂毅就來到了燕國,並且感受到了燕昭王對待賢能之士的尊敬,受到了非常優厚的待遇,認為留在燕國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此後樂毅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使燕國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國力,甚至比以前那個燕國的國力還要強。

經過28年的奮鬥之後,燕國終於等到了機會。此時齊國滅宋,早就已經惹怒了其他的諸侯國,所以樂毅拉起了討伐齊國的聯軍大旗,最終給齊國造成重創,差點亡國。燕國也因此終於可以一雪前恥。

其實千金買馬骨只不過是一個故事,但是樂毅、燕昭王和郭隗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們基本上也是因為這個故事聯繫在一起,給了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

對於我們現代人身處職場,要想通過這種說故事的方法,肯定是很難得到升職的,畢竟現在職場升職基本上都是要看績效,這種耍嘴皮的方法很難奏效。

何況郭隗說出千金買馬骨這個故事,最終還是要燕昭王為自己興建宮殿,如果燕昭王沒對郭有一定的信任,那麼他完全可以認為郭是在忽悠自己謀私利,對於這個故事,根本就可以置之不理。

同時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信息傳播的重要性,其實千金買馬骨就是向人們傳遞了要買千裡馬的決心,這才能讓人信以為真,其實那個國王如果真的想要買到千裡馬,在信息的傳遞方面,可以通過張貼王榜就可以實現。但這樣做的效果未必會很好,因為就算這個信息傳遞到了擁有千裡馬的那個人,未必有一定的可信度。

這更加看重的是發布信息那個人的誠信與決心,秦國商鞅變法前的商鞅立木,就是用了五十兩黃金,請人來搬一根木頭,從而確立了商鞅在民眾中的誠信度,使得比較多的人相信秦國即將到來的變法是真的。

同樣郭想要向燕昭王傳遞的是要求燕昭王用行動來招募賢能之士,而不是為了打廣告來招人。燕昭王也非常好地領會了郭隗的意思,在行動上也做到了對賢能的尊重,所以才打動樂毅,讓他甘願幫助燕昭王一雪前恥。

所以這則故事給我們傳遞的是要實幹,而不是花太多的精力去打廣告。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相關焦點

  • 史海鉤沉——燕昭王千金買馬骨
    至於真實的目的,雖然世人皆知,但卻可以安然隱藏在這一層大義的旗幟之下了。齊宣王發兵後,只用了50天,就攻佔了燕國的都城薊 ( 今天的北京 ),燕王噲被殺,子之逃亡中被齊人抓住殺死。然後,齊國大軍就借反恐維穩的名義,在燕國駐了下來,燕太子平當然就成了齊國控制的傀儡。就在此時,孟子去面見齊宣王,勸齊宣王趁此時機,棄霸道而行王道。
  • 典故|千金買骨
    故往見郭隈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讎者奈何?」  郭隈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者,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哆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 戰國策小故事:燕昭王收拾殘破的燕國登上了王位!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以後登上王位,他禮賢下士,用豐厚的聘禮來招摹賢才,想要依靠他們來報齊國破燕殺父之仇。為此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乘人之危,攻破我們燕國,我深知燕國勢單力薄,無力報復。然而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商國是,以雪先王之恥,這是我的願望。
  • 樂毅和蘇秦發起的五國聯軍攻齊,為何說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燕國,而是...
    一次,魏國派樂毅出使燕國,他被胸懷大志的燕國君主燕昭王的誠心所打動,決心留在燕國,輔助燕昭王成就一番大業。 就這樣,樂毅又成了燕國的大臣:亞卿。 二、合縱攻齊 燕昭王決心中興自己的國家,就築起黃金臺,招攬天下賢才。燕國的衰落與子之之亂有關。
  • (河北歷史人物二)一個反間計,趕走了樂毅,坑慘了燕國
    尤其是戰國七雄,因為擁有眾多名將,才得以雄霸一方。像吳起、孫臏、廉頗、李牧、白起、王翦、趙奢等,都名動一時。燕國大將樂毅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燕國雖為七雄之一,地盤也不小,但因為地廣人稀,兵力嚴重不足,所以在七雄中屬於小國、弱國。又因為內亂,所以被齊國打得大敗,差點被滅。燕昭王耿耿於懷,天天想著要報仇雪恨。
  • 五國伐齊,樂毅率軍攻城七十餘座,燕國最輝煌的時刻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發兵攻打燕國,燕國都城被攻破,燕王噲被殺,子之逃跑後被抓住處以醢刑。齊軍在燕國境內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最終激起燕國臣民的奮死反抗,齊國這才撤退。後來趙武靈王護送當時在韓國為質子的公子職回燕國即位,是為燕昭王。
  • 六國衰亡之燕國篇:與周朝同歲的古老國度,誰該為其的滅亡負責?
    第一個問題是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答案的,因為燕國的底子太薄了,這個國家的強盛不過是曇花一現,樂毅得以幾乎滅亡齊國,不過是因為以秦趙為主力的五國聯軍幾乎全殲了觸子、達子率領的齊軍主力,燕軍繼而撿了一個大便宜。
  • 成語「千金買骨」,買的什麼骨?
    戰國時代,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並且打敗了燕國,新登皇位的燕昭王位了復仇,就決定大力招攬人才良將,想著將來要找齊國報仇。 昭王向一個大臣郭隗請教,這個大臣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古代,有位君王頒發告示,要用千金買一匹千裡名駒。
  • 此人使燕國從滅亡小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他一死,燕國從此走下坡路
    燕昭王勵精圖治、禮賢下士,試圖招攬人才,振興傷痕累累的燕國。 當時的燕國剛從亡國的困境中走出,屬於孱弱小國,招攬人才成為燕昭王最迫切的事。燕昭王手下有一人名為郭槐,他問郭槐:「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原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裡哉!」
  • 燕國多悲歌
    他手下一個大臣叫郭隗建議燕昭王,既然大王要復興燕國以報齊仇,首先要有能人。那要看您的態度怎麼樣了。我郭隗論能力也就算是中等,如果您抬高我的地位,給我豐厚的待遇,表示您渴望賢能的決心,想必國際上強於我而又懷才不遇的人都會過來投奔您。「先從隗始」。於是燕昭王為此建造黃金臺,大加封賞郭隗,這就是著名的千金買骨的故事。
  • 五國伐齊,除了燕國之外,還有哪些國家獲得了好處?
    濟西之戰取得勝利之後,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當時齊國僅剩莒、即墨仍在堅守,樂毅圍城,三年不下。燕昭王去世後,剛剛即位的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計,撤掉樂毅,由騎劫掌軍攻城。久攻不下,卻中田單的火牛陣,兵敗被殺。齊國趁勢收復所有失地。樂毅伐齊之功盡失。
  • 燕王噲禪讓玩過火燕國大亂,燕昭王力挽狂瀾,樂毅創下蓋世奇功
    果不其然,當天下的人才聽說燕昭王禮賢下士以後,迅速吸引了很多人才的目光,其中有一個人才的出現最終幫助燕昭王成功向齊國復仇,這個人就是樂毅。樂毅奉魏昭王之命出使燕國,燕昭王遇到樂毅如獲至寶,以賓客之禮接待,樂毅也向燕昭王表示自己願意為燕國效勞,燕昭王立刻任命樂毅作為燕國的亞卿。
  • 秦滅六國系列—戰國史中·燕國刷出了光芒耀眼的存在感
    這件事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太子了,本來擁有著國君的繼承權,現在被子之這麼算計,逐漸踢出政治權力中心。賢明的太子在子之當國三年的時候,燕國大亂,太子和將軍市被謀劃攻打子之。齊國趁著燕國內亂想要出兵攻打燕國,於是藉口以幫助太子平定叛亂為由,出兵燕國。
  • 樂毅伐齊,僅剩莒和即墨兩城,為什麼最後沒有攻下來
    樂毅從小就聰明好學,善於兵法,曾經在趙國和魏國都做過官,但是都未能受到重用,被魏王派到了燕國出使,受到了燕昭王的禮遇,從此投效燕國,出任亞卿一職。燕昭王執政之前,燕國因為出現內亂,而被齊國趁機進攻,所以燕國極為怨恨齊國,總想趁機報仇雪恨。
  • 燕國大敗於朝鮮,糾集五國伐齊。為何燕國這麼強?它不是小丑嗎?
    黃金臺舊址於是,蘇代從周歸燕、鄒衍(陰陽家代表人物)從齊歸燕、樂毅從趙歸燕、屈景從楚歸燕,天下豪傑皆聚於燕。尤其是樂毅,在燕國掀起改革的風暴,使燕國一躍成為戰國一霸。為何?攻打朝鮮前燕國版圖燕將秦開率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王退至鴨綠江東部,與燕國隔河相望。這時的燕國版圖也擴張近一倍,更有和齊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 五國伐齊後,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留在齊國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意味著樂毅沒能徹底消滅齊國。
  • 千金買馬骨,探究青島黃海重用回歸老將劉震理的四個理由
    現在重用劉震理,青島黃海更多是顯示一種——「千金買馬骨」的態度。讓在外的青島籍老將們看到「回歸」後,受到的尊重和重用。不是每個球員都是健康回歸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是帶著榮譽歸來。像劉震理這樣落魄回歸者,也會得到球隊的最大尊重和幫助!
  • 《大秦賦》裡,燕國到底什麼來頭,竟敢稱趙國和秦國為馬奴?
    在公元前664年,北方匈奴的一個名為「山戎」的分支入侵燕國,恰好趕上齊桓公和管仲謀劃「尊王攘夷」,接到燕國求救的信號之後,齊桓公親率大軍攻破了山戎、孤竹、令支等勢力的大本營,為燕國徹底解決了北方的隱患。齊桓公為了表示自己的無私,將所攻佔的地盤無償地送給了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