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買馬骨也稱作「千金買駿骨」,說白了就是花了重金,買了一匹馬的骨頭回來。正常的來說,人家拿錢都是用來買千裡馬,而這個故事卻是拿重金來買馬的骨頭,雖然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其中有很深的意義。
當時樂毅在魏國任職,根本就沒有想到燕國任職的意願。魏國當時的國運就一直走下坡路,經常受到秦國的欺壓,不過燕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當時的燕國由於國內的動亂,子之稱王已經有數年,燕國太子平決心通過武力要復國奪位,引進齊國軍隊平亂,但其實齊國根本就無心幫助燕國平亂,而是希望趁機燒殺擄掠燕國的平民,將燕國弄得更亂。
所以當時燕國的狀況比魏國還要差,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樂毅要是想要離開魏國到其他國家施展他的才能,當時的情況是秦國或者齊國比較好一些。不過卻因為一個故事,最終使樂毅願意留在燕國。
這個故事就是千金買馬骨。當時的燕昭王已經要重振燕國,吃了齊國這麼大的虧,這件事絕對不能就這樣罷休,但是燕國現在的國力已經非常虛弱,而齊國當時的國力相對比較強,所以燕國要想復仇,當然是非常困難的。燕昭王知道燕國首要的任務就是招募賢能來到燕國,這樣才可以治理好國家,然後才能壯大實力,於是就向宰相郭詢問,要怎樣才能招來賢才?
郭隗並沒有直接說要怎麼做,而是先說了千金買馬骨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國王非常希望得到一匹千裡馬,於是就派他的侍從攜帶千兩黃金,到各地去尋購千裡馬,但這個侍從並沒有買回千裡馬,而是花了五百兩黃金買了一匹死去千裡馬的馬骨。
雖然說是已經死了的千裡馬骨頭,但其實就算是馬還活著,能看出它是千裡馬的人也比較少,又怎麼知道買回來的骨頭到底是不是千裡馬的呢?
所以國王非常憤怒,說好的要給你千兩黃金去買千裡馬,結果數額只用了五百兩,而且又沒有買到千裡馬,這早就已經有為國王的意願了,那這個侍從當然是要等著被殺頭。
不過那個侍從也並沒有慌張,而是請求國王不要急著先斬他的頭,先等待十天,10天之內必然會有人給國王送來千裡馬,要是沒有,到時候再殺頭也不遲。
國王就問那位侍從:「到底是怎樣可以確定十天之內,會有人送來千裡馬?」侍從此時才解釋:「國王希望得到千裡馬的消息已經傳出去了,連馬的骨頭都能出這樣的高價,那活馬就更不在話下了?」
果然在十天之內就有人牽來了千裡馬,在一年之內就可以買到三匹,根本就沒有必要花太多的時間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千裡馬,也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郭隗說完了這個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君王如果真的想要找到賢能之士,就可以將我當作死馬來對待,天下的賢能之士,要是聽到這個事情之後,就會紛紛前來為您效力!」
燕昭王覺得宰相說得有理,就專門請人為郭隗興建宮殿,並且禮聘他作為自己的老師,而且還畢恭畢敬地侍奉他。
不久,樂毅就來到了燕國,並且感受到了燕昭王對待賢能之士的尊敬,受到了非常優厚的待遇,認為留在燕國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此後樂毅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使燕國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國力,甚至比以前那個燕國的國力還要強。
經過28年的奮鬥之後,燕國終於等到了機會。此時齊國滅宋,早就已經惹怒了其他的諸侯國,所以樂毅拉起了討伐齊國的聯軍大旗,最終給齊國造成重創,差點亡國。燕國也因此終於可以一雪前恥。
其實千金買馬骨只不過是一個故事,但是樂毅、燕昭王和郭隗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們基本上也是因為這個故事聯繫在一起,給了現代人有很大的啟發。
對於我們現代人身處職場,要想通過這種說故事的方法,肯定是很難得到升職的,畢竟現在職場升職基本上都是要看績效,這種耍嘴皮的方法很難奏效。
何況郭隗說出千金買馬骨這個故事,最終還是要燕昭王為自己興建宮殿,如果燕昭王沒對郭有一定的信任,那麼他完全可以認為郭是在忽悠自己謀私利,對於這個故事,根本就可以置之不理。
同時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信息傳播的重要性,其實千金買馬骨就是向人們傳遞了要買千裡馬的決心,這才能讓人信以為真,其實那個國王如果真的想要買到千裡馬,在信息的傳遞方面,可以通過張貼王榜就可以實現。但這樣做的效果未必會很好,因為就算這個信息傳遞到了擁有千裡馬的那個人,未必有一定的可信度。
這更加看重的是發布信息那個人的誠信與決心,秦國商鞅變法前的商鞅立木,就是用了五十兩黃金,請人來搬一根木頭,從而確立了商鞅在民眾中的誠信度,使得比較多的人相信秦國即將到來的變法是真的。
同樣郭想要向燕昭王傳遞的是要求燕昭王用行動來招募賢能之士,而不是為了打廣告來招人。燕昭王也非常好地領會了郭隗的意思,在行動上也做到了對賢能的尊重,所以才打動樂毅,讓他甘願幫助燕昭王一雪前恥。
所以這則故事給我們傳遞的是要實幹,而不是花太多的精力去打廣告。你們認為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