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寬仁新星|第19期 袁欣:從小萌新到博士後,攀登之路從未停歇

2020-12-16 上遊新聞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

「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

——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從畢業小萌新,到醫學界「後浪」,他們在一次次與死神與病魔的較量中練就盔甲,直到獨當一面。他們是在不斷蛻變、成長的寬仁新星,為了他們深愛的白衣戰袍,為了病人的性命相託,他們揮灑著青春,秉承醫者初心,正在逐夢前行。

從在門診裡,到病房,從手術臺,到實驗室……上遊新聞帶你們走進這一群「寬仁新星」,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看見他們,了解他們,信賴他們……

生活中,她性格溫婉大方,做事爽快利落。工作中,她嚴謹務實,認真敬業。作為一名在站博士後,她需要探索腎臟病學領域的科學難題;作為教學醫院的教師,她需要將專業知識傳授給醫學生們;作為臨床醫生,她需要利用臨床專業知識和仁心仁術來治病救人。不管是哪種身份,袁欣都一直堅守自己的初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救助更多的腎臟病患者和家庭。

[本期寬仁新星]袁欣

重醫附二院腎內科醫學博士,在站博士後

能救治患者成為堅持學習的動力

上周末,記者在重醫附二院渝中院區腎內科見到袁欣的時候,她正在忙碌地處理著病人的各種治療等工作。「不好意思,今天我又值班,你等我會兒,我先把這個病人處理完。」

「周末都要輪值24小時的班,是否平時很少有休閒娛樂的機會?」

「是的,但大多數醫生都是這樣的。」

袁欣笑答,她覺得現在很充實,因為這份職業能帶給她成就感、價值感。

袁欣的父親是一位內科醫生,雖然工作繁忙,但每當他看到患者經過治療得到康復由衷喜悅,這種任何物質都無法比擬的成就感也深深感染了她。於是,受父親的影響和鼓勵,2007年高考時,她填報了醫學專業,並如願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

醫學知識如同浩瀚的海洋,需要腳踏實地去努力鑽研,這個過程難免有些枯燥單調,但只要一想到今後能走向臨床工作,像父親一樣盡心盡力地治療患者,袁欣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7年本碩連讀後,2014年,袁欣攻讀了重慶醫科大學內科學博士,主要研究腎纖維化及腎臟再生修復。她介紹,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慢性腎臟病發病率非常高,龐大的患病人群不僅增加了個人生活負擔也增加了社會醫療負擔,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所以,「我希望能通過研究腎纖維化的機制,為減少慢性腎臟病的發病率及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貢獻一份力量。」

在這個階段中,袁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困難。她是臨床型研究生畢業後考取學術型博士,在此之前,從未接觸過基礎科學研究,從零開始學起,壓力非常大。「幸好有博士生導師張玲教授的指導,她對待學術嚴謹、求真、求實,這深深地影響了我。」談及老師,袁欣滿眼都是崇拜和尊敬。「她讓我明白,無誠信就無學術可言,只有真實的學術成果才能推動醫學進步。」

於是,袁欣常常半夜獨自一人在實驗室做實驗,有時太困了就在桌子上打下盹,便又有了活力,內心格外充實。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多篇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單篇最高影響因子6.18。其中,關於心臟術後降低腎臟病風險的臨床研究被歐洲心律失常協會的專家共識所引用。

一邊臨床一邊科研攀登更高峰

3年轉瞬即逝,雖然博士畢業,但袁欣還有許多科研任務未完成,更重要的是她覺得自己在科研中還有很多不足,為了完成一直心心念念的課題,同時也為了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地進行科學研究,她來到重醫附二院腎內科從事在站博士後工作,繼續研究腎纖維化及腎臟再生修復。

「初心未改,使命未變。」袁欣告訴自己,不要放棄這條路,雖然走得慢,但總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是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數。依靠著平時的積累和持續的努力,博士畢業後的第二年,袁欣獲得了3項科研課題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後項目1項。

雖然對於業內大咖們來說,這些成績不足掛齒,但對於科研路走得跌跌撞撞的袁欣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鼓勵。「科研其實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我希望自己艱辛地播種,能長成自己內心中的參天大樹。」對於傾盡了心血的科研,她心中充滿了期待。

現在,袁欣的大部分空閒時間,都在擴充自己的專業知識、探索科學難題。每天下班回家仍保持著看看文獻,寫寫文章的習慣,雖然上了一天班身體很疲憊,但她仍享受這種生活狀態,並樂此不彼。

「歸根結底,可能是從忙碌且充實的工作中,獲得了成就感和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袁欣透露,她心中還有一個小願望:能有一段海外求學的經歷,拓寬自己的視野,避免坐井觀天。受新冠疫情的影響,雖然短期內不能實現這個計劃,但她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到全球頂級的臨床醫學中心或者科研機構去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科研能力,從而能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拯救患者病痛中實現使命感

除了科研,袁欣還肩負著教學、臨床等其他工作,尤其是在臨床工作中,她在各類型腎小球疾病、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與治療方面經驗豐富,並熟練掌握腎內科操作技術。

今年7月的一個凌晨2點,處理完病人的袁欣剛準備休息一會兒,就聽到急促的敲門聲及護士的喊聲。「袁醫生,趕緊去急救部看看,來了一位肌酐1000多、肢體抽搐的患者」。聞訊,她立即從床上爬起來,衣服來不及扣好就趕到急救部。

經過詢問病史得知,48歲的何女士一直身體健康,3天前突發肢體不自主抽動,化驗結果提示血肌酐1500umol/L,達到了尿毒症的診斷標準。翻閱她的其他檢查結果後,袁欣立馬初步判斷為尿毒症腦病,需要緊急治療,不然腎衰竭持續,她將面臨昏迷甚至性命擔憂。

袁欣趕緊將何女士收入腎內科,和值班護士一起為她做急診血液透析治療,來清除體內多餘的毒素。經過16小時的透析,她轉危為安,肢體不再抽搐。

看到何女士脫離危險,其家人一邊感謝袁欣,一邊還在擔憂若需要長期透析將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但就在此時,袁欣通過仔細詢問病史及查閱輔助檢查結果判斷,何女士為服用感冒藥之後引起的急性間質性腎炎。

「不用擔心,通過治療她這種情況的腎衰竭是可以逆轉的。」袁欣溫暖又專業的話語讓何女士一家人頓感柳暗花明。

在袁欣及腎內科其他醫護的精心治療下,1月後,何女士的腎衰竭得到痊癒,重新回歸社會。至今,袁欣與他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作為一位臨床醫生,我認為醫者的悲憫惻隱之心和精湛的專業知識、敬業仁愛的專業態度同等重要。」袁欣說,這不僅可以拯救一個患者和一個家庭,也可讓她時時感受到醫生這份職業的使命感和重要性。

人物名片》》

袁欣,醫學博士,在站博士後。2017年博士畢業於重慶醫科大學,現就職於重醫附二院腎內科。參與腎臟病學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臨床專業方向為各類型腎小球疾病、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與治療,熟練掌握腎內科操作技術。研究方向為腎纖維化的發病機制及腎再生修復的調控機制。

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後項目1項。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課題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多篇SCI論文及中文核心期刊,單篇最高影響因子6.18。其中關於心臟術後降低腎臟病風險的臨床研究被歐洲心律失常協會的專家共識所引用。2019年於中國生理學會腎臟生理學分會學術年會進行學術報告,論文分別獲得「優秀論文獎」「優秀壁報獎」。2019年獲「寬仁英才-優青人才」項目。2020年獲重慶醫科大學大學第二臨床學院青年教師英文講課比賽三等獎。

相關焦點

  • 聚焦·寬仁新星|第18期 張劍波:心懷熱愛 在胃腸肛腸外科之路上...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
  • 聚焦·寬仁新星|第22期 鄭政:20年磨礪,精益求「睛」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從畢業小萌新,到醫學界「後浪」,他們在一次次與死神與病魔的較量中練就盔甲,直到獨當一面。
  • 聚焦.寬仁新星|第11期 許韜:與死神賽跑,力爭做優秀的神經內科醫生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
  • 聚焦·百年寬仁 | 第3期 年少入巴渝 古稀仍守醫路無悔 ——記我國...
    128年的歲月,沉澱著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鐫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歷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鬥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 第6期 李金政:行走刀鋒 勇攀「肝膽珠穆拉瑪峰」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 「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 ——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
  • 聚焦·百年寬仁|第3期 年少入巴渝 古稀仍守醫路無悔——記我國...
    128年的歲月,沉澱著每一位寬仁人的努力與奮鬥,鐫刻了醫院發展的風雨兼程。當我們撫摸歷史滄桑,追憶杏林春秋,一位位醫學泰鬥閃耀時空,一段段動人心魄的醫學傳奇躍然眼前。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 K2很艱險,但攀登從未止步
    我們在關注這位登山家的攀登進展的同時,也為大家回顧一下K2的攀登歷史,尤其是首登的歷史,人類從開始嘗試到最終登上前後歷經了52年。自K2被發現起,想登上野蠻巨峰的人就從未止步。無法攀登的斷言K2更常見的名稱是「K2」。K2 這個名稱源於十九世紀英屬印度的「大三角勘查」(the Great Trigonometric Survey),這項勘測旨在用科學儀器測繪南亞次大陸。
  • 聚焦.寬仁前沿|第11期 神奇手術:胚胎時期的殘留組織,醫生妙用成功...
    >患膽結石30年不管結果癌變醫生實施高難度手術成功救治(術後的王繼華和醫生合影)11月26日,是70歲的王繼華在重醫附二院渝中院區肝膽外科做了膽囊癌根治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及門靜脈部分切除修補術等手術的第4
  • 聚焦·寬仁|第16期 劉曦:他是疾病「偵察兵」,更是生命「救火員」
    [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
  • LOL 從小主播到世界冠軍,17歲少年Jackeylove 喻文波的電競之路
    LOL 從小主播到世界冠軍,17歲少年Jackeylove 喻文波的電競之路 Jackeylove
  • 常州:「博士後力量」滋養高質量發展「新沃土」
    2020年11月底,常州國家高新區(新北區)再增一家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常州方圓製藥有限公司。短短3年的時間,該企業在高端人才智力招引平臺建設上實現了跨越式提升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博士後人才引領發展、以企業轉型帶動人才集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為有源頭活水來。
  • 屌絲之殤與攀登之路
    底層人過的沒尊嚴,做最累最髒的話,賺最少的錢,別人錢丟了,第一個被懷疑是小偷;去到別人家,要陪著笑臉,受寵若驚地坐半個椅子,他來到你家,你要陪著笑臉,給他上座。平時省吃儉用,買別人賣剩下的菜,撿別人不用的東西。底層人後代屌絲過的什麼日子?
  • 電影《攀登者》:弘揚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的長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蕩蕩奔騰,鐫刻著無數攀登的瞬間,湧現出無數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體育攀登者、醫療攀登者……他們都懷揣自己的夢想,矢志不渝,拾級而上,開拓新領域,創造新成果,夯實了國家發展強大的根基,體現著無畏的攀登精神。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條件下,當驚世界殊。
  • 追逐第一的腳步,德約從未停歇
    北京時間9月22日,德約科維奇在羅馬大師賽男單決賽中,以7:5和6:3戰勝首次躋身大師賽決賽的施瓦茨曼,捧起了個人第五座羅馬冠軍獎盃,同時也是第36座大師賽冠軍獎盃。德約也因此再次超越納達爾,成為獲得大師賽冠軍數最多的選手。
  • 19歲新星奪大滿貫,成為波蘭第一人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上,2020賽季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誕生,19歲波蘭新星斯瓦泰克用時84分鐘,以6比4和6比1戰勝新科澳網公開賽冠軍肯寧,連贏7場1盤不失加冕女單冠軍,成為歷史上首位波蘭籍大滿貫女單冠軍,下周世界排名將首次躋身
  • 國際排聯專欄聚焦日本男排新星 18歲冒尖20歲入圍世界盃最佳陣容
    國際排聯專欄聚焦日本男排新星 18歲冒尖20歲入圍世界盃最佳陣容
  • 第8期「中國僑都博士後沙龍日」活動舉行 推動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
    江門日報訊 (記者/黎禹君) 為推動我市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第8期「中國僑都博士後沙龍日」活動日前舉行。
  • 86400秒,豫警守護從未停歇
    86400秒,豫警守護從未停歇 2020-06-09 2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開啟我的世界之路!「超級萌新迪哥生存之道」萌新:趕緊學!
    我的世界呢是一款超級爆炸好玩的沙盒遊戲,也是沙盒遊戲的經典之作,很多玩家都成迷其中,當然我的世界中大家都知道一個超級萌新「迪哥」,不是說吹牛的我自己玩那麼久了感覺還有迪哥玩一年玩的厲害,說真的自己都感覺不適合我的世界這個遊戲,所以天賦還是極其重要的,那麼你以為我們今天要說迪哥?
  • 25萬名博士後,是怎樣「神一般」的存在?
    博士後≠學歷「每當親友不明白的時候,我就會解釋一下,博士後算工作經歷,不是一種學歷,而且還有收入。」29歲的鄢仁鴻笑著說。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後,鄢仁鴻選擇到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做博士後。2月底,他和團隊在全球首次報導解析了新冠病毒接觸人體細胞那一瞬間的樣子,被《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