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寬仁新星]編者按:
「愛上這份職業不知是從哪一刻開始,是從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開始,是從第一次得到病人的贊同開始,是從心電圖曲線重新波動開始……」
——在重醫附二院這所百年醫院裡,有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醫生。從畢業小萌新,到醫學界「後浪」,他們在一次次與死神與病魔的較量中練就盔甲,直到獨當一面。他們是在不斷蛻變、成長的寬仁新星,為了他們深愛的白衣戰袍,為了病人的性命相託,他們揮灑著青春,秉承醫者初心,正在逐夢前行。
從門診,到病房,從手術臺,到實驗室……上遊新聞帶你們走進這一群「寬仁新星」,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看見他們,了解他們,信賴他們……
劉曦的日常工作分為兩部分。時而是「偵察兵」,憑藉一雙「火眼金睛」,從紛繁複雜的影像圖片中,為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幫助臨床醫生找到診治的方向。時而又是「救火員」,通過一根細細的導管進入到人體的各個管道,完成許多外科手術無法比擬的操作,及時為患者「滅火」。
他說,作為一名放射介入科醫生,要有內科醫生的基礎、外科醫生的動手能力及影像科醫生敏銳的捕捉能力,最需要還有堅持與奉獻的精神……
[本期寬仁新星]劉曦
心中燃起熱血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介入醫生!
與大部分人一樣,剛踏入大學校園的劉曦也「誤以為」他所學習的醫學影像專業,僅僅能幫助診斷。這與他一直想要成為的能直面疾病、「上陣殺敵」的醫生,有些出入,所以他的心裡不時地泛起遺憾。
而隨著學習的深入,劉曦接觸到了介入放射學這門新興的微創治療學科。不光能輔助診斷,還能應用「非外科手術」方法治療疾病,他心中的熱血再次燃起。
介入放射學,由診斷和治療兩大部分內容組成,是在X線、CT、核磁、B超等影像設備監視引導引下,應用「非外科手術」方法診斷和治療疾病。既不同於內科的「打針吃藥」,也不同於外科的「手術開刀」,主要採取經皮穿刺插管對病變進行局部治療。治療腫瘤和出血性疾病,具有創傷小、療效好、見效快、合併症少、恢復快、痛苦少、不破壞身體結構等諸多優點,可以治療許多內、外科難以治療的疾病,特別在出血性疾病的診治中更是具有特殊的優勢。
如願成為「鉛衣俠」
奮戰在介入室暴露在X線輻射下
之後的日子,劉曦都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介入醫生努力著。雖然知道未來將與X射線輻射為伴,犧牲自己的健康去拯救患者的生命,但他義不容辭。「既然選擇了成為一名醫生,奉獻精神得有啊!」劉曦笑言。
2006年本科畢業後,劉曦來到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工作,成為了一名放射科醫生,也如願成為了一名「鉛衣俠」。他一邊像「偵察兵」一樣,從紛繁複雜的影像圖片中,幫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一邊穿著重達30多斤的鉛衣,奮戰在手術室。
鉛門之內,高輻射的手術室,從頭到腳,鉛帽、鉛面罩、鉛衣、鉛手套……等防護設備被一一佩戴,即使被重約三十斤的裝備遮得嚴嚴實實,長期的輻射也會對介入科醫生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一臺手術少至1小時,多達4小時;有時還面臨連續不間斷的多臺手術,連軸10多個小時,常常汗溼的手術衣都來不及脫下又會投入到新的手術中去……
日積月累的臨床經驗,年復一年的高強度手術量,不斷創新的手術技術……如今的劉曦早已練就一身本領,成為了一位優秀的介入醫生,承擔了相當部分疑難雜症、危重症的介入手術,扛起了科室介入手術的大梁。
五分鐘找到出血點
他是稱職且優秀的「救火員」
11月24日,患有支氣管擴張症的金先生因為少量咯血被重醫附二院呼吸內科收治入院,經過內科止血後,症狀有所緩解。25日中午,該患者主治醫生聯繫了劉曦,詢問是否能安排介入手術為患者進一步止血。在這過程中,患者再次突發大咯血,出血近400ml,且部分血液積在了肺泡裡,病情十分危重。
劉曦回憶,患者被送到放射科時臉色慘白,意識模糊,血氧飽和度只有80%。重症醫學科和麻醉科的醫生們也帶著呼吸機和搶救設備趕到介入室,如果半小時內找不到出血點,將立即對患者進行插管搶救。
13:40分,患者被推上手術臺。13:46分,「找到了!」 隨著一聲輕輕的話語,充滿緊張氣氛的介入手術室裡,大家繃緊的神經立馬鬆弛了不少。劉曦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手術技術,熟練地應用導管,超選擇性插管進入出血責任血管,隨著栓塞劑的注入,手術臺上一邊不停咯血的患者很快停止了咯血,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也漸漸平穩了下來。手術耗時不到1個小時,術後只在患者的大腿上留下一個針眼大小的傷口。術後第二天,患者便能下床活動。
五分鐘找到出血點,要練就這樣的「火眼金睛」,憑藉的正是醫生精湛紮實的技術和醫院先進的設備。
介入放射科是面向全院病人的科室,是「消防隊」一般的存在,而介入醫生們便是「救火員」。除了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肝腎實質臟器大出血、產後大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情況大多都非常危急,需要介入醫生迅速到位。
這樣的急診,對於劉曦來說已是稀鬆平常。不僅是工作時間,在下班休息時、節假日裡,甚至是睡夢中,他都接到過「救火」任務。無一例外,他總會選擇放下手頭的事情,飛奔回介入室,披好「鎧甲」上陣「救火」。
放射醫學日新月異
他堅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身處教學醫院,劉曦不僅是醫生,還是一名教師,承擔著全校影像系、臨床系、七年制及兒科系繁重的教學任務。他毫無保留的向學生傳授自己的經驗,以各種有趣的方式教導學生從黑白之間和紛繁纏繞的線形中,找到蛛絲馬跡,精準揪出危害人體健康的病灶和元兇。因為對教學工作的熱愛和辛勤付出,劉曦獲得了2018年度重慶醫科大學「優秀社會實踐指導老師」稱號;2020年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寬仁好教師」稱號;2019-2020年連續兩年獲得重慶市衛健委介入專科護士培訓班「優秀教師」稱號。
從醫14年,劉曦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斷進修,從一名稚嫩的醫學生蛻變為一名成熟優秀的青年醫生。除了全力做好臨床和教學工作以外,他還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放射醫學是經驗積累的學科,技術在不斷進步,疾病譜也在不斷變化,身為放射科醫生,必須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他撰寫了多篇SCI論文及CSCD核心論文,主研及參研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作為主研人員參研課題分別獲得重慶醫科大學附二院「臨床新技術一等獎」及重慶市衛生局科技成果二等獎;並在多次在全國病例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手術室外又亮起紅燈,標誌在提醒:「當心電離輻射」。不知道劉曦手術的這臺手術是1小時,還是幾小時;也不知道這臺手術完成後,又會不會送來新的病人……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會一直堅守在這裡,將鉛衣做盔甲,為患者帶去光和希望。
人物名片》》
劉曦,男,醫學博士,主治醫師/講師,中共黨員。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核心師資成員、重慶市抗癌協會腫瘤介入診療學專委會委員、重慶市醫學會放射學會介入治療學組委員、重慶市南岸區第三屆青年聯合會委員。
主要從事影像診斷及介入治療研究。主持重慶市科衛聯合面上項目一項,重慶市教委、重慶醫科大學、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教改課題三項,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新技術一項,參與多項市級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重要負責人獲得「重慶市衛生局醫學科技成果二等獎」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新技術評審一等獎」,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文章2篇,最高IF:4.84,CSDC核心庫中華牌文章3篇,其餘中文核心論文多篇。
擅長肝癌、肺癌、腎癌、食道癌等常見實體腫瘤的影像診斷及介入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的TIPS治療,產後大出血子宮動脈栓塞、肺咯血支氣管動脈栓塞、消化道大出血等急診止血的介入治療,年均完成腫瘤介入手術約5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