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最美鄉村,知青插隊的地方,生態果園1200畝,收入1.5萬

2020-12-23 世界旅行玩家

中國有多少個村呢?據統計,中國有662238個村級行政單位,真的是星羅棋布。別的不說,就拿我生活的108國道邊,從禮泉縣一路過來,就有殷家,富德府,上程村,還有北田,周南村,董家,東西村,西天堡,扶村,馬連寨,還有漢馬,趙村等等村子。每個村子,都有它的故事和歷史。今天要說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一個叫做梁家河的村子。它距離文安驛鎮,也就10裡路。梁家河村,是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梁家河村,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之上,這裡雖然土壤貧瘠,但是人傑地靈,著名作家路遙,就是在郭家溝度過自己的少年時代的。周邊還有乾坤灣,伏羲碼頭,清水灣,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還有文安驛,黃花溝,梁家河知青舊居,梁家河景區,梁家河薰衣草莊園,梁家河村史館,梁家小院,玉皇山等等景點。梁家河,毗鄰包南線,長延高速,交通比較發達。

截止2015年11月,梁家河有1187人,它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2018年5月2日,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就叫《梁家河》,10多萬字,40多幅照片,再現了梁家河的知青歲月,記錄了幾十年來梁家河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後來《梁家河》作為廣播紀實文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梁家河村,是陝西北部的小村莊,1971年糧食產量是109465斤,而1974年糧食產量達到了179946斤,人均生產糧食689斤。

梁家河是個普通的村子,但是卻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梁家河所在的文安驛鎮,屬於延川縣。公元537年,也就是西魏大統三年,才有了文安縣。到了583年,文安縣併入了延川縣。在明清時期,文安驛和梁家河這一帶,是陝北較大的驛站,繁華的商貿集鎮。雖然時隔一千多年,文安驛梁家河這裡,還是留下了文州書院,烽火臺,古道驛站,古縣城牆。所以到文安驛旅遊,就住在窯洞酒店裡,白天可以到周圍尋找古蹟,體悟知情當年的時光。

當年,從秦都鹹陽通往內蒙古包頭的秦直道,就是經過文安驛的。文安驛,就像馬嵬驛,雞鳴驛,盂城驛,過去八百裡加急,六百裡加急,四百裡加急,都是要經過驛站,驛站不但是迎來送往的地方,也是儲備物資的地方。楊貴妃的新鮮荔枝,就是經過快馬加鞭經過一個個驛站送到長安的。文安驛,自古是交通要道。

建國前後,若干年時間,梁家河曾經貧窮落後,沒有公路,沒有電燈,人們過的生活,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直到1969年,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來到了梁家河,梁家河是知青插隊的地方。1969年,有1300多名知青,到延川縣插隊。延川縣距離延安市80公裡。當時梁家河村,分了15名知青,1970年砌了6個新窯洞。

現在梁家河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了。不但通了公路,有了電燈,有了自來水,電話,而且糧食畝產也有大幅提高,人均2.5畝地。2015年,梁家河村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

它是中國最美鄉村,2017年尋找中國最美鄉村推介活動,成功獲評。現在還是陝西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現在梁家河有知青井,磨坊,代銷點,壩淤地,還有蘋果示範園,現代養殖基地,知青舊居,沼氣池,鐵業社等等看點。現在美麗鄉村梁家河,有生態果園1200畝,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創收1300多萬。所以到梁家河,感悟知青插隊歲月,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關焦點

  •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他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道出深情感言:「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裡。」「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來到總書記『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的梁家河,我才體會到群眾路線的深刻意義。」清華大學團委實踐部部長、青年黨員張文淵告訴記者,這是他此行最大的收穫。
  • 生態變遷帶動紅色旅遊發展 梁家河描繪鄉村振興發展藍圖
    今年夏富士賣了11萬多,根據行情,秋富士能賣20多萬,秋夏能賣個30來萬。」 梁光前掰著指頭欣喜地說,對農民來說,這個收入很好了。「我們上大木村總共有800來畝蘋果樹,平均每戶每年的收入都在30、40萬左右,好一點的戶能達到60來萬,以後我們的村民靠蘋果能過上好光景。」
  • 喜訊捎給總書記〡延安梁家河「老房東」劉金蓮:「吃上了生態飯和旅遊飯」
    從「近平回來了」到如今,已經過去五年的時間,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到梁家河,村裡的道路、窯洞、廣場……這裡的一切都吸引著他們。大家都很好奇總書記當年插隊的這個小山溝究竟是怎樣的面貌。煤油燈、舊式木桌、鋪蓋捲兒、灶臺、泛黃的報紙……屋裡的擺設,試圖復原知青插隊時居住的場景。「這些都是幾十年前打的老土窯,現在太潮了,我年齡大,耐不住。早在2014年臘月就搬到上面(指她家院子裡,地勢略高的一孔新窯洞)來了。」劉金蓮說。
  • 重走勞動山路,踏訪知青足跡——學好梁家河的大學問
    梁家河,習總書記度過了7年青蔥歲月的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山村走進了全世界人的視野,從此名傳五湖四海,聲揚神州大地。此次延安之行的第二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赴梁家河村參觀學習。進入梁家河村,我們首先參觀的是擁有著歷史故事的「知青井」。上世紀七十年代,梁家河村的飲用水源取自河岸邊的滲水坑,既不方便也不衛生,1973年,習總書記帶領村民打下的這口飲水井,至今仍是村裡的飲用水源。
  • 梁家河 初心從這裡出發
    2015年2月13日中午時分,安靜的梁家河沸騰了。「近平回來了!」「總書記來了!」村口一塊寫著「知青淤地壩」的石碑前,十幾位鄉親激動地同這位當年「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現如今13億中國人民的領路人握手寒暄,歡迎他回家。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來到陝西考察調研,第一站便來到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
  • 延安梁家河:火紅的日子節節高
    在脫貧攻堅戰略的引領下,梁家河村集體近年來發展了高標準優質蘋果園、辦起了鄉村文化旅遊公司、建起了現代設施蔬菜大棚,村民吃上「生態飯」和「旅遊飯」的同時,也搬進了移民安置社區內的新樓房。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9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1634元。
  • 北京知青插隊生活照
    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歡送知青工農兵學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民辦教員大同縣倍加皂、蘿蔔莊、上榆澗、獨樹、舊橋等村插隊的北京知青。知青們都參加了民兵
  • 灑漁13萬畝果園佳果天成
    灑漁鎮作為是昭通蘋果的發源地和主產區,全鎮有耕地16.4萬畝,蘋果種植面積達13.1萬畝,掛果面積超過11萬畝,是典型的「一鎮一品」。 目前,灑漁鎮樹齡在15年以上的有2.3萬畝,10年以上的有6.7萬畝,佔全鎮蘋果樹的82.7%。這意味著果樹正值盛果期,目前農民的經濟收入是很有保障的。
  • 芳華,那些屬於碭山果園場老知青們的青春記憶.--許書光 楊劍釗作品
    知青的模範,十二連上海知青劉鳳英紮根農村,留守果園,我們向您學習,向您致敬!若干年後這些人期滿後大部分就地轉變身份,成為國家職工(我們知青私下稱呼他們為「老就業」)。1970年果園場隸屬關係變更為南京軍區安徽生產建設兵團,時逢上山下鄉運動,果園場接收了來自上海,蚌埠和宿縣地區的大量知青, 待遇按照林工工資發放,按照部隊建制管理。1975年果園場隸屬關係雖變更為安徽省農墾廳,果園場仍按照部隊建制管理,期間不斷有知青下放於此。
  • 全國知青紀念碑、雕塑(第1-8輯 72組)
    ,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為科右前旗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奉獻了最美的青春年華。坂裡鄉是福建漳州市重要知青上山下鄉聚集地,從1969年開始,各地知青先後有近2000名插隊坂裡各村,佔當時人口近1/5。建設「坂裡知青緣紀念園」在福建是首例,紀念園佔地面積170多畝,規劃有知青書畫館、知青博物館、知青旅社、知青詩碑林文化區、重文閣文化廣場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等5個功能區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紀念園廣場上,立著幾組知青捐建的雕像:名為《跋涉》的雕像,一行行腳印凝重而堅實;而立在園區小湖中一黑一白兩個半圓結構的雕塑《明理》則包含哲思。
  • 北京知青知多少?致敬當年的那些北京知青……
    自1967年開始至1970年,北京市有26萬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到外省市上山下鄉:黑龍江14.6萬人(其中插隊約8000人),山西43000人,內蒙古27873人,陝北延安地區23000人,吉林約7000人,雲南約6000人,還有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個省。北京知青在兵團農場的知青數量略高於在農村插隊知青數量。
  • 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三明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
    元沙村總覽圖基本情況元沙村位於三明市大田縣廣平鎮中部,地理位置優越,四面環山,總面積17.5平方公裡,其中耕地面積2700畝,林地面積1.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0%。境內水資源豐富,元蘇河貫穿村中央,氣候宜人,風景優美。
  • 12集廣播紀實文學《梁家河》「有聲版」在廣州新聞電臺重磅推出!
    ,「這是大有學問的地方」。1969年,15歲的習近平下鄉來到梁家河成為一名知青,度過7年的青春歲月。習近平曾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離開梁家河40多年來,習近平先後四次給梁家河村回信表達惦念之情,也曾親自回去看望陝北的鄉親們。
  • 梁家河有大學問
    當前,學思踐悟好梁家河大學問,正是落實「三新」要求最有力的思想武器、政治保障和行動指南。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在全省學習宣傳《梁家河》座談會上指出,要認真深入學習宣傳《梁家河》,深刻領會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從梁家河寶貴精神財富中不斷汲取追趕超越的力量。
  •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幹出來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王憲平:他們這一批首都來的知青是1969年1月13日從北京動身,1月16日到了我們文安驛公社(即今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的。我們村上怕他們行李太多,派了十幾個壯勞力去接他們。到了文安驛,看到知青們從大卡車上下來,村民們就幫他們往下搬行李。當時,縣上和公社的負責人拿了一份名單,把插隊知青都分配好了。我們大隊(即現在的行政村)分到十五個,其中四個女知青,十一個男知青,包括近平。
  • ●田莊最美鄉村原來是...
    幼園拉枝4300畝,統防統治2次12600餘畝,配方施肥1萬畝,果園種草540畝,果實套袋7000萬枚。果站為果農提供農藥、化肥、果袋、果品包裝,價值近15萬元,為群眾節資5700餘元,舉辦培訓班37場次,培訓果農6200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萬多份,組織調運果袋1500萬枚。擴大規模,全鎮新建果園1215畝。強力實施果園高幹作物清理工作。採取人機結合的方法,動用機械2臺,清理果園高幹套種作物820畝。加強防雹體系建設。
  • 【鄉村振興】宿遷泗洪:「就地取材」為鄉村旅遊注入「源頭活水」
    近年來,臨淮鎮找準「特色小鎮」定位,不斷探索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招引旅遊項目。該鎮黨委政府在項目運營過程中予以積極引導,挖掘和融入臨淮特色元素,讓遊客不僅玩得開心,還對臨淮古鎮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打卡「魔法小鎮」 共享無窮之樂魔法小鎮位於臨淮鎮甘棠村百年古棠梨樹林,總投資3200萬元,佔地面積400餘畝,於2019年10月開園。園內建成網紅彩虹滑道、網紅泡泡球吊籃、啄木鳥莊園、樹屋等娛樂項目30餘個,開發燒烤、農家草鍋等DIY項目3個,著力打造大型親子主題樂園,帶動周邊就業人員近百人,其中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5人。
  • 「知青歲月」在陝北插隊的日子
    一起插隊的同學孫煉,上山勞動時被蠍子蟄了,晚上疼得厲害,坐在炕上抱著腿直哭。我們敲開鄰居的門詢問咋辦?大爺說:「找些菸袋油抹上,不行再去找潮蟲(西瓜蟲)放在蠍子咬的地方吸。」我們先找來菸袋油給她抹上,不見緩解。大半夜的,到哪去找那潮蟲呢?看著孫煉痛苦的樣子,苦思冥想,忽然想起男生宿舍又髒又潮,說不定會有潮蟲。
  • 重慶璧山打造「菜園」「果園」「花園」 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新華網重慶5月13日電(熊浩)當前,重慶市璧山區積極對接「雙城經濟圈」市場需求,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聚焦「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在打造「菜園」「果園」「花園」建設上持續發力,描繪出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 朱維毅:知青的朋友、三次插隊的人生
    出榆次縣城時,因為武鬥中有一派沿途設卡,我們必須常常繞路走農田,遇到攔截時,還要費很多口舌解釋我們的北京知青身份,以及堅決擁護對方革命路線的立場……一來二去,走到離縣城不足三十裡地的長凝公社時,天色就擦黑了。我們只能在那裡住下。在大車店住宿的費用不菲,一人要花一塊錢,這對於我們這些沒有任何收入的人來說無疑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