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解析哲學與啟蒙運動之間的淵源

2020-12-23 公子若虛

引言

哲學和啟蒙運動 貝特蘭·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經過三十年戰爭,人人都 深信無論新教徒或者舊教徒,哪一方也不可能獲得全勝,要將基督教的教義統一起來的觀 念是屬於中世紀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觀念也已經過時了。

由於時事的變遷,個人獨立思考的自由空間在日漸擴大,不同國家的宗教信條各異,因此有些人可能僑居國外逃避迫害。有才能的人因為厭惡神學中的爭鬥,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到現世的學問,特別是轉移到數學以及自然科學上。在歐洲各國,羅素指出:「17世紀的荷蘭是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國度,它的重要性不可勝述。霍布斯只好拿著他的書在荷蘭刊印;洛克在1688年前英國最險惡的五年反動時期到荷蘭避難;培爾也迫於現實要在 荷蘭居住;斯賓諾莎假若在任何旁的國家,恐怕早就不許他從事著述了。」啟蒙運動是歐洲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關鍵性的智識運動,它的結果就是整個歐洲走向了宗教寬容和科學理性。

在歐洲早期的啟蒙運動中,荷蘭扮演了「自由之母國」的角色。斯賓諾莎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 代乃至歐洲當時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其身份的定義 是「17世紀的唯理性主義哲學家,哲學史上最完美的形上學體系之一的創立者」。羅素在 《西方哲學史》中評價他:「是偉大的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和可親的。按才 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他在生前和死後一個世紀 內,被看成是壞的和可怕的人,這是當然的後果。他生來是一個猶太人,但是猶太人把他 驅逐出教。基督徒同樣對他恨之入骨,儘管他全部的哲學貫穿了『神』這個觀念,正統的信徒仍然斥責他為無神論。

斯賓諾莎的祖先原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累翁省埃斯賓諾莎鎮的猶太人,後來因為害怕西 班牙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到葡萄牙避難,其祖父一代又流亡到荷蘭,父親則在阿姆斯特丹從事進出口貿易。祖父和父親都是富裕的商人,在當地的猶太人社團中一直是處於上流的社會地位。1632年11月24日,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社區,這一年也是阿姆斯特丹大學成立之年,7歲時進入猶太人專門培養拉比的學校,學習希伯來文、《塔木德》 和猶太人對於《聖經》的注釋,在課餘的時間,他學習了荷蘭語和拉丁語,也許還學習了 一點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他在家裡和學校裡使用的是西班牙語。他在研究猶太教經典的時候產生了懷疑主義的思想,被當時的猶太教的權威人士視為離經叛道。

1652年,他20 歲,進入前弗朗西斯科·凡·丹·恩德在阿姆斯特丹開辦的拉丁語學校,並在這裡接觸到笛卡爾哲學、古典哲學以及文藝復興時代思想家的作品。不久,他擔任希伯來文教師。兩年以後,他家族經營的海運船隻遇到海盜搶劫,家庭 中也發生財產糾紛,他將大部分財產贈予姐姐。1656年7月27日,斯賓諾莎因為堅持思想 自由、懷疑靈魂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懷疑超自然的上帝和天使的存在被猶太人教會革出 教門,市政廳也因猶太人會堂要求對他下驅逐令,他只得移居奧微爾開克村。他學會了磨透鏡的技術,並以此為生。在此以前,他的父親死於1654年,母親在這之前很久就已經去世了。

因此,斯賓諾莎對於猶太人的社會完全失去了依戀。他曾經以幾何學的方式闡釋笛 卡爾的《哲學原理》,他的哲學思想是笛卡爾的發展,也是對笛卡爾的否定。他的生計靠 時而在學校教書,時而當私人家庭教師來維持,但是大部分時間則依靠他的極其精湛的研 磨光學鏡片的技藝來維持。有一些朋友和學生經常在他指導下的一個學習小組裡學習,他 們給他500弗羅林的年金,但是他至多只收300弗羅林。1660年,他遷居到萊因斯堡,1663 年又遷居海牙附近的伏爾堡。後來,他一直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從事形上學的哲學思考。

他一生淡泊名利,清貧度日,在該城市中以磨透鏡的職業為生。 斯賓諾莎寫下了不少有關他自己的哲學思想著作,如《上帝、人以及幸福短論》 、《知性改進論》等。他的名著《倫理學》在1665年接近完 成。他認為上帝與整個自然界是相一致的,他不僅否定了上帝的超然存在,而且否定了上 帝的人格、天命意志、自由意志以及意圖。他認為實體具有無數的屬性,人類的心靈只能 夠掌握無限的屬性中的兩種即思想和廣延。他將人類的理解力稱為上帝無限智慧的一部 分,而上帝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斯賓諾莎與友人的通信中,他並不否認《聖經》 是真理的源泉,他承認在閱讀《聖經》的時候所獲得的「成果仍然是可喜的,因為我得到享受,而且努力使我的生活過得無怨無悔,平靜歡愉」,但是,人必須首先要擺脫自己的「偏見與幼稚的迷信」。

尤其必須停止從人的角度去設想神,把神擬人化。神不是法官, 也不受激情的支配。各種激情(憤怒、猜忌、期望等)都是神學家為了利用一般人的希望 與恐懼而荒唐無稽地歸因於神的。但是當時的社會氣氛不利於這種書籍的出版,在加爾文 教派和寡頭集團專政的情況之下,不容異端的氣氛甚囂塵上。因此,他考慮寫一部捍衛思 想以及言論自由的著作,駁斥《聖經》上所謂的支持教士幹預世俗以及政治事務的觀點。 1670年,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以匿名的方式 出版,出版地點寫的是「漢堡」。次年,此書就被荷蘭的新教會列為禁書。

斯賓諾莎在這部著作中論述了許多神學以及政治問題,如《聖經》的歷史地位以及對於它的解讀,猶太人民族之為神所挑選,國家的起源,政府與教會的性質、合法性以及各自的界限,宗教信仰之間互相寬容的必要性等。這些問題很可能他在被革出教門的時候已經開始認真思考了。他在書中詳細地論證了《聖經》的闡釋問題,並且對《聖經》各部分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聖經》與其說是受到上帝的啟示的作品,不如說是由人寫出的。他還認為 《舊約》只是古代猶太人自身的歷史,這種將《聖經》視為歷史著作的觀點,也使得當時 許多人感到不安和憤怒。四年以後,這部書籍遭到荷蘭法庭禁止。

該書開宗明義就指出:正是教士們利用普通人的情感在信徒中倡導迷信的教義與行為。在致力追求現世利益的生活中,人們主要的情感便是恐懼和希望,於是便寄希望於那些似乎可 以幫助他們獲得好處的膜拜。於是,人們祈禱、禮拜、許願、獻祭,參加各種流行的宗教 儀式。但是各種情感猶如引起這些情感的事物一樣變動不居,因而建立在這些情感上面的 迷信現象往往動蕩不定。野心勃勃而且圖謀私利的神職人員盡最大的努力穩定這種局面, 設法使那些教義與行為永久不變。「宗教不論真假,大多委以盛大堂皇的儀式,令人覺得顛撲不破,嘆為觀止,從而以最高的忠誠翕然從之。」

對於教會領袖的意圖,政府當局一般是助紂為虐,威脅要把偏離正統的一切思想都視為「擾亂治安」加以懲處。結果就是造成 一種缺乏理性基礎的國教,一味地「崇敬教士」,包括阿諛奉承和裝神弄鬼,絕非真正的敬 神。斯賓諾莎認為,解決之道就是要重新審視《聖經》,把「真正的宗教」的教義找回來, 要釐清如何表示對神的崇敬和獲得福祉。要減少宗教當局對人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活和物 質生活的支配,恢復國家與宗教之間正當而健全的關係。論證哲學思辨的本質就是思想和 言論自由。

相關焦點

  • 高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啟蒙運動」練習題
    A.啟蒙運動具有明確行動綱領 B.哲學家在啟蒙運動中佔多數C.哲學理論左右啟蒙運動進程 D.自然科學進步推動啟蒙運動2.弗雷德裡克·C·拜澤爾在《早期浪漫主義和啟蒙運動》中說:「如果說浪漫主義者就是啟蒙運動的批評者,那麼可以說他們也是啟蒙運動的信徒。他們忠實於啟蒙運動的兩個根本觀念:激進批評和公眾教育。
  • 常識第十六期:世界史—新航路開闢、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
    哈嘍~各位小夥伴們~今天是《日積月累學常識》的第十六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史世界史包含:第一節:世界古文明第二節: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第三節:各國革命第四節:一戰與二戰第五節:二戰後的世界史
  • 高中總複習歷史-學霸必學-世界史複習之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知識講解
    高考總複習:世界史專題複習之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考情分析專題概述西方人文主義精神對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與惡所必需」強調重視道德和知識的作用,這與蘇格拉底的觀點和哲學地位一致,因此答案選擇B項。
  • 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
    在十七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啟蒙學者認為,正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人們也能夠憑理性的力量發現有關自然、人類和社會的法則,謀取世俗的幸福;他們以理性、宗教容忍和進步的觀念向保守現狀的舊觀念進行衝擊,反對一切禁錮思想和壓制自由的教條和制度。其中最進步的思想家們,主張宗教上的無神論、哲學上的唯物主義、政治上的民主政體、經濟上的自由放任。
  •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這一切問題的答案盡在各位書友手中這本厚重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是的,這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寫道:「人們已經習慣於接受一部內容沉悶的文明史:古希臘之後出現了羅馬,羅馬之後出現了基督教歐洲,基督教歐洲之後出現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之後出現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政治民主帶來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碰撞反過來推動了美國的出現,其中蘊含著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權利的真理。」
  • 常識第十五期:世界史—世界古文明
    >世界史包含:第一節:世界古文明第二節: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第三節:各國革命第四節:一戰與二戰第五節:二戰後的世界史【解析】1.很多人認為世界史很龐雜,實際上不是這樣。世界史開始於古文明史,即常說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中國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講世界史不講中國,講另外三個。常考的還有古希臘、古羅馬。2.世界經過古文明之後進入漫長的黑暗的中世紀,中世紀過了大概 1000 年,人們發現跟著上帝和神沒什麼用,比如歐洲的黑死病死了很多人,上帝沒有起作用,所以得靠自己。
  • 啟蒙運動和民眾與法國大革命之間的密切聯繫
    啟蒙運動的特殊性——天時啟蒙思想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而啟蒙運動毫無疑問是啟蒙思想的來源地。但在啟蒙運動之前,歐洲已經有過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為什麼只有到啟蒙運動時,法國才爆發了大革命呢?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對法國的特殊性——地理啟蒙運動雖然在英國開始,但卻是在法國發展到了高潮,這是當時法國的特殊的國情和社會背景所導致的。
  • 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對於教育的意義
    啟蒙運動是指歐洲17~18世紀發生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這也是繼文藝復興之後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誕生在法國,最終影響了整個歐洲。其之所以誕生,有著多方面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 英國文化熱與法國啟蒙運動(伏爾泰的椰子讀後感)
    身為法國人的伏爾泰算是崇英者的始祖了,那麼他作為當時著名的法國啟蒙運動中的代表性思想家尚且成為一個英國迷。我想,英國文化熱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啟蒙運動。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啟蒙運動雖然以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作為高潮和中心,但英國才是最初的發源地,廣義的啟蒙運動實際誕生於17世紀。法國的百科全書派的領袖狄德羅說:「若無英國人,理性和哲學在法國可能還處在最可鄙的蒙童狀態」。據恩格斯的說法,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達蘭貝爾和其他人大力闡明的思想首先產生在英國。
  • 啟蒙運動的錯誤和遺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啟蒙運動中物極必反所帶來的災難和危害,大大地抵消了正面意義。中國由於對西方文明史的斷章取義,對啟蒙運動誤解很深,不知道啟蒙運動應該當一個中性詞來用,不應作為一個褒義詞來用了。西方對啟蒙運動的批判一直存在,到21世紀聲音越來越響亮,終於通過網絡技術傳到中國來了。也只有到了網絡時代,普通的中國人才理解,啟蒙運動所倡導的理性至上原則極大地禍害了人類。
  • 知識進步與天賦人權:神聖羅馬帝國啟蒙運動的主旨和目標是什麼?
    默勒強調指出,啟蒙運動的這個命令普遍適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和教會,國家與社會,哲學與科學,歷史與當代,無一例外」。早期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那位博學多才的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在萊布尼茨看來,已形成的信仰和理性是不矛盾的。在德國的啟蒙哲學中有一個格外重要的人物克裡斯蒂安·託馬修斯,他所從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天賦人權的研究;同時,他還是啟蒙運動早期的政論家。此外,克裡斯蒂安·沃爾夫致力於研究知識論方面的問題。
  • 德國史:17世紀德國的宗教、文化和啟蒙運動(三)
    很明顯,一些領主是有意識地受到了啟蒙運動的影響。比如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他對有關法國的一切都極感興趣,在他還是王位繼承人的時候,就與伏爾泰有書信往來。即位後,腓特烈二世邀請伏爾泰到普魯士宮廷,自己也被稱作是「無憂宮的哲學家」。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二世的改革也應當視作啟蒙運動的產物。不過,其直接原因的確和哲學思想的影響關係不大,而是來自於更為迫切的經濟、社會、軍事和政治目的。
  • 警察日誌中的伏爾泰與啟蒙運動
    《戴梅裡日誌》記錄的書目還進一步揭示,戴梅裡儘管注意到了幾乎所有的啟蒙哲人及其作品以及圍繞他們發生的思想衝突,但卻沒有察覺到「啟蒙運動」。反而是以弗雷隆為代表的反啟蒙勢力將啟蒙哲人們視作一個渾然一體的群體,構想出「啟蒙運動」這股思想潮流並與之激烈論戰。戴梅裡與以弗雷隆為代表的反啟蒙勢力之間的這種差異,揭示出啟蒙運動、反啟蒙運動與權力當局之間的複雜關係。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  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啟蒙運動 300 年,還要繼續啟蒙嗎丨Editor's Pick
    但是讀完羅伊·波特的《啟蒙運動》就會發現,啟蒙運動的光譜遠比上述表述更加寬廣。這本《啟蒙運動》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想像歐洲叢書」之一種,體量不大,只有十萬多字。18 世紀的歐洲啟蒙之所以富有成效,不僅靠思想家具有遠見卓識,還藉助了勃勃興起的公共領域,一些小報作者在報導黑幕、流言和蜚語中傳播了簡化的啟蒙運動口號,讓《哲學書簡》《論法的精神》變為自由、平等、博愛和三權分立。對於思想家自己所提倡的理性主義,他們並不完全認為理性等於一切,也不贊同對所有宗教全面開戰。
  • 科學網—裡斯本大地震與歐洲啟蒙運動
    2005年葡萄牙發行的裡斯本地震250周年郵票   放眼歐洲範圍,啟蒙哲人利用裡斯本大地震這一事件倡導科學和理性,反對宗教和迷信,使得啟蒙運動在歐洲各國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在「文人共和國」內部引發的爭論則標誌著啟蒙運動中瀰漫的樂觀主義精神的終結
  • 文藝復興的「理性」與啟蒙運動的「理性」辨析
    此處所給的兩種解釋,並不是完整地闡釋文藝復興的「理性」或啟蒙運動中「理性」的含義,也不能理解為全部適合於文藝復興的「理性」和啟蒙運動的「理性」,而是在不同階段,涵義各有側重,前一種「理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含義,後一種是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         從文藝復興的文化基礎來看。文藝復興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當代尋找理論支撐。
  • 哲學史:啟蒙運動的三大引路之光,是理性、自然和進步
    歷史文化愛好者:雁南飛獎講歷史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雁南飛獎講歷史,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啟蒙運動,前天小編看了一些關於啟蒙運動的書籍,但大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場運動的,但今天小編是要從哲學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啟蒙運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啟蒙。
  • 歐洲啟蒙運動怎樣促進了美國獨立?
    啟蒙運動這樣從歐洲影響到北美,約翰·亞當斯和班傑明·富蘭克林如何影響將來美國的國運,北美啟蒙運動與歐洲有何區別及滯後在何處,啟蒙運動怎樣導致美國革命,本文都會分解清楚。 富蘭克林與北美啟蒙運動 3 正是富蘭克林給予了美國啟蒙運動獨特性,而且使費城成了整個運動的中心。但事實上,他本人出生在波士頓。父親喬賽亞·富蘭克林不僅是位蠟燭和肥皂製造商,還是當地一所教堂的執事。老富蘭克林最大的希望就是寶貝兒子能夠在教會謀得一席之地。
  • 世界歷史: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啟蒙運動的影響深遠,因此,18世紀被人們稱為「理性時代」啟蒙運動的先驅很多都參與了17世紀的科學革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數學家艾薩克·牛頓的發現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牛頓1687年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似乎為物理世界的運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牛頓的研究都是基於嚴謹的科學觀察和人類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獲得了各方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