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在我國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北方指的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許多北方人有晚上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歷史悠久,傳說眾多。傳說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看到許多百姓窮困潦倒、饑寒交迫,耳朵都凍爛了。他目睹此景,非常難過,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就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包在麵皮裡,捏成人的耳朵狀,放進鍋裡煮熟,分發給窮困的病人。張仲景關愛病人,大年三十還在為患者送醫送藥。為了紀念他,後人在喜迎新年的同時,按照「嬌耳」的樣子製作麵食,大年初一早上煮了來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
餃子在新疆的流傳也有上千年的歷史。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裡發現了餃子。餃子長約5 釐米、寬1.5 釐米,保存得比較完好。這些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相同,只是小了一些。餃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古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漢代末年,餃子就已成為當時人喜食的佳品了。不過那時還不叫餃子,而叫「餛飩」,當時蒸吃,類似今天的蒸餃。
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餃子
這些新疆吐魯番出土的餃子,其形狀和今天北方的餃子一模一樣,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餃子不僅已在中原成為「天下通食」,而且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成了當地人的美食。
除餃子外,阿斯塔那唐墓還出土了七瓣夾心麵點、菊花式點心、麻花、寶相花紋月餅等花式繁多的點心。這些點心是一千多年前的休閒食品。當時的人對面點的要求已不限於好吃,還要好看,足以吊人胃口。面點用手捏制或模製成型,然後烘烤而成,有花式、面卷、葉片形等不同的形狀。
寶相花紋月餅
麻花
菊花式點心
七瓣夾心面點
唐代已有「點心」一詞,當時有一個叫鄭傪的人當了「江淮留後」,一日,家人為其夫人準備了「晨饌」,夫人正在化妝,便對她自己的弟弟說:「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文中的「點心」是作動詞用的,均有先吃一點食物以充飢的意思。至遲到了北宋,「點心」已作為名詞。《東京夢華錄》中,就記有一些店家開門營業,「並飯、粥、點心」。
唐代新疆的點心和饢
除了餃子、點心,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了一個直徑19.5釐米的饢,呈圓形,出土時碎為12塊,土黃色,已經脫水幹化。其原料為小麥粉,是在饢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邊緣厚,中央戳有花紋。
新疆乾燥的氣候使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餃子、點心和饢得以保存下來,讓人們對當時的面點工藝有了直觀的了解。這些面點也再現了西域先民豐富多樣的飲食構成,既受到了中原飲食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飲食體系和風味,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新疆博物館 阿迪力•阿布力孜)
- End -
非遺過大年 | 新疆是個好地方——第八屆天山南北賀新春非遺年俗展今日啟動!
【長按上圖關注 " 新疆是個好地方 " 】
更多人看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