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為國家特級文物,在國家十大傳世國寶中排名第三。就是這件器物,廣宗人傳說,民國年間出土於威縣大高廟村漢代廣宗王劉如意墓旁。
據廣宗南街周秀峰、吉廷貴老人傳講,上世紀三十年代,凡村的××在廣宗王劉如意墓旁刨樹根時,挖出一樣東西,俗稱「瓷羊」(老百姓可能認為文物一般是瓷器),是件寶貝。當時在社會上引起很大轟動。因大高廟村當時隸屬威縣,「瓷羊」是廣宗人挖出來的,又在廣宗王劉如意墓旁,「瓷羊」歸誰所有?因此,兩縣打官司到大名府,結果判給了廣宗,由縣教育科保存,牛可久舉人保管。
為了調查核實四羊方尊出土的這一異說,2008年6月5日,筆者和谷華池在威縣人大副主任李金鵬和威縣政協文史科長潘明輝的配合下到大高廟村調查。廣宗王劉如意墓在該村村西約一華裡的地方,有數畝大。其上還有兩間廟宇,周圍是農田。在該村村委會,邀請的幾位老人均說有此事,並說了有關「瓷羊」的神秘傳說:以前,本村在地裡看瓜的人,在夜裡經常聽到羊的叫聲,可尋不到羊;在墓的西北角有一片茅草,不見羊啃吃,可總長不出來,每天長新芽。「瓷羊」就是在那片茅草地上挖出來的,村裡有一名號叫老偉的(已去世),見到了挖出的那「瓷羊」,說是廣宗凡村(一說是伏城)的一個人在刨樹根拾柴時,挖出來給背走了,並聽說,以後到廣宗衙門「晉了上了」。北小東村賀須保的先父,生前曾在大高廟村扛長活,南街周秀峰、吉廷貴聽他講過此事,2005年11月11日筆者登門拜訪賀須保,證實了他父親生前在大高廟村扛長活的事實。
近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專題片《國寶尋蹤》,《中國文化報》(2010年11月3日)《失而復得的四羊方尊》,顯示了四羊方尊1938年4月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月山鋪淺地表。這讓廣宗人產生了聯想:在出土的前幾年,廣宗縣長姜榓榮恰是湖南省寧鄉縣人,其村左家灘距月山鋪出土的具體地點,只有五華裡之遙。因此,廣宗文史學者猜想,在大高廟村挖出的「瓷羊」疑是四羊方尊,又進一步推測「晉了上了」即是交給了縣政府,是姜榓榮縣長1935年7月卸任時帶回老家,在戰亂的環境下埋於自家的耕地裡。
引起廣宗文史學者猜想的還有四個方面:一、挖出的時間,據大高廟的老人和周秀峰迴憶是1934年,姜榓榮在廣宗出任縣長為1931年5月至1935年7月,他的同鄉張光嶽為秘書。二、周秀峰迴憶見到的文物照片,文物式樣是一件羊模樣的酒器。周的鄰居王躍生在縣教育科供職,一天,他拿回一張「瓷羊」的照片在他家胡同口給眾人看,並也說了在大高廟挖出,兩縣打官司,牛舉人保管的過程。保管者牛可久在1937年10月12日被侵入廣宗的日本飛機炸死,文物去向無從調查。三、網上專家說,四羊方尊不是湖南當地的文物,應是中原地區的文物,恰又是姜景舒兄弟二人種紅薯刨坑時從地表層刨出的。四、姜氏兄弟和姜榓榮是同村,據《姜榓榮文集》中他的回憶錄記述,早年他的家鄉叫左家灘,左家灘可能是自然村名,屬於行政村月山鋪即今月山鄉龍泉村,龍泉村即是姜榓榮的家鄉。姜氏兄弟可能是姜榓榮的同族,出土地可能是他家族的耕地。
據此,廣宗文史學者推測1938年4月在湖南省寧鄉縣月山鋪出土的四羊方尊乃是1934年在大高廟村劉如意墓旁挖出的「瓷羊」。僅為推測,有待考證。
廣宗縣依據這個傳說,2007年8月在縣城東出入口塑造了一尊放大14倍的四羊方尊雕塑。
【相關連結】
夏商周時期我國青銅製造業發達,青銅器造型豐富、種類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等各樣器物。其中酒器包括飲酒器、盛酒器、調酒器和溫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觥、尊、缶等20多個器種。「尊」是一種盛酒器,一般為圓形、鼓腹、大口,但也有少數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們一般屬於禮器或祭祀用品。
四羊方尊是我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