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土兩周時期文物

2021-02-19 古玉蟲


貘尊


獸面紋尊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長10釐米 寬4.7釐米 厚0.7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青灰色,有黃斑,邊緣有雞骨白色沁。龍俯首,身體彎曲,呈「S」形,中腰一單向鑽孔,一面浮雕谷紋,另一面殘留設計線。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長10釐米 寬3.8釐米 厚0.3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雙面陰刻雲紋,三龍首相映生輝,間綴鳳鳥,玲瓏剔透。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長18.4釐米 寬8釐米 厚0.6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青灰色玉,有黑褐斑,龍俯首,身體彎曲,尾下卷,中腰對鑽一孔,雙面浮雕谷紋。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長5.7釐米 寬3.9釐米 厚0.2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青灰色玉。有墨斑,邊處有沁蝕,呈白色。龍回首,長鼻與身連接,短體彎曲,素麵。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長8.3釐米 寬2.9釐米 厚0.4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黃褐色玉,上部沁蝕,呈灰白色。龍長鼻,俯首,弓身,尾後展,爪前伸,單面陰刻捲雲紋。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長5.7釐米 寬1.7釐米 厚0.4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白玉,半透明,有黃褐斑。龍長鼻,俯首,弓身,尖尾內卷並翅起,中腰對鑽一孔。上鄂裝飾有綯索紋,雙面浮雕谷紋,雕琢極為精美。

  


玉劍彘(應有王旁,下同)

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

長5.2釐米 寬4.2釐米 厚3.1釐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又稱劍鼻。《說文。玉部》:「彘,劍鼻,玉也」。裝在劍鞘上方,用以貫帶系劍於腰者之器。青色有褐斑。玉質晶瑩,製作精緻。呈禽鳥狀,鳥身上各部位均清晰可辨別,其身軀匍匐在地,上飾幾何填紋及蟠虺紋,為玉劍彘中之精品。


 
  
龍鳳紋圭形玉飾

 

西周(公園前11世紀前771年)

長10.3釐米 寬3.8釐米 厚0.4釐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31出土

西周典型的柄形器,僅存手握之段,佚前段。出土於墓主的腹部。表面玉質因土沁變成黃褐色。形狀類似圭形,尖端為鈍角形,有穿孔,一面孔較小,另一面孔較大;尖端也有穿孔。兩側與平端有脊。雙面均刻有形制相同的鳳鳥紋和龍紋。鳳鳥有冠,彎喙,圓眼,展開展翅,蟠曲迴旋至鳳喙,鳳爪置於龍身;龍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內嵌綠松石,色豔華貴。紋飾多以斜切線和較細陰線相配合的技法,勾勒雙線輪廓,頗為精緻。

  
人形玉璜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長9.2釐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31出土

玉呈黃褐色。兩面刻有造型相同的紋飾。一端為人首形,刻有簡略的眼睛,扉稜為鼻和下頜,下頜處有穿孔機孔。軀體的羽翅,並飾有勾曲雲紋,脊背上有扉稜;下為一龍首,卷鼻,刻變形臣字目。另一端殘缺,有一穿孔。紋飾以雙勾琢刻,穿孔均外大內小,由兩面穿孔透而成。


 
  
龍紋玉環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直徑15.6釐米 孔徑6.8釐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63出土

褐色,兩面紋飾相同。均飾有兩條蟠卷的龍紋,龍首近環的外緣,身軀呈圓弧形向內盤轉漸窄,形成尾尖收於內緣,雙龍首尾相接,龍鼻上卷,張口,臣字目,眼角線勾曲,有利爪,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捲雲紋,玉環中裝飾雙龍紋比較少見。紋飾用雙勾技法雕琢,精工細刻,線條婉轉流暢而富有變化。


  
玉虎

 

商代(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長9釐米 寬5釐米

2005年曲沃縣羊舌村出土

商代玉器精華。青白色,尾部有褐色沁,為猛虎奔跑狀,虎口怒張,足部著力,整體傳遞出一躍而出的力度,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玉人

 

商(公元前16前11世紀)

高6.3釐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63出土

黃褐色,圓雕,呈站立狀,長臉寬領,濃眉,臣字目圓睜,寬鼻闊嘴。髮式為兩個前聳的犄角形,螺旋而上,後腦髮式下垂微曲。雙臂前舉,雙手抱拳,臂飾上捲曲的雲紋。腹部為鼓,有一周寬腰帶,上飾斜方格紋。腹一側佩一龍形器,前端為龍首,有瓶形角,方目,卷鼻,吻部有穿孔,龍紋飾鱗紋。玉人雙腳曲立,腳上飾捲雲紋,腳似穿方頭鞋,其下為片狀榫頭,表明此器可能是插在某一物件上使用的。從造型裝及裝束分析,可能有某種巫術含義。為商代遺物。

  
玉璜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長20.1釐米 寬3釐米 厚0.6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青灰色玉,有黑、黃斑。中腰單面鑽一孔,兩端有齒形稜飾,雙面浮雕谷紋。

 

   
龍形玉佩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長24.3釐米 寬11.4釐米 厚0.3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青玉,有黃褐斑。龍曲體回首,頸部下沉,吻部翻卷與背部相連,身體彎曲呈「S」形,中腰對鑽一孔,雙面陰線刻簡化的蟠螭紋。上有切割痕。背部有一穿孔。

 

 
勾雲紋玉飾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件長12.1釐米,寬4.8-6釐米,厚0.25釐米。中間有一裂紋,褐色器表,以兩道飾三角紋的橫帶將器身分為三部分,均滿飾勾雲紋,四角各有一穿孔。另一件長12.3釐米,寬4.8-6釐米,厚0.25釐米。紋飾同上,一角殘斷。

 

  
勾雲紋玉瑗

 

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件直徑6.7釐米 孔徑3.4釐米 厚0.55釐米

紅褐色,系半成品,肉兩側皆有切割時留下的毛茬(對割接茬處留有凸稜),飾勾雲紋,僅起了一段草稿,鐫刻了幾刀。另一件直徑6釐米,孔徑2。7釐米,厚0。4釐米。青色,邊緣有褐斑,質地較純淨,周身滿飾勾雲紋。

 

 
玉環

 

東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直徑3.9釐米 孔徑2.5釐米

2001年候馬市西高村出土

兩件大小、形制相同。青灰色玉,圓形,斷面呈橢圓形,體飾陰線刻扭絲紋。


  
盾形玉飾

 

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

高5.8釐米 寬3.2釐米 厚0.3釐米

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青色,玉質上乘,製作考究。橢圓形,中間略鼓,兩側各有一孔。器面以十字凸稜將其分割,其間隱起谷紋。

 


 玉蟠龍

 


西周(公園前11世紀前771年)

長5釐米  寬4.3釐米

2005年曲沃到羊舌墓地M2出土

表面因土沁變為黃褐色,整體造型為一條蜷曲的龍紋,雙線陰刻,線條流暢。

 

  
金帶飾

 

西周(公園前11世紀前771年)

長11釐米  寬5釐米

2005年曲沃到羊舌墓地M2出土

三角形垂葉形飾,正面凸起,中央為半浮雕的獸首,四周為突出的三角幾何紋。獸首形飾五官刻劃清晰而精緻。

 

 
煤質串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通長約25.5釐米 璜長11.5釐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31出土

23件.整組串飾由瑗1件,精煤石8件,青料管8件,青料珠4件,璜2件組成,瑗為白玉,斷面為圓形,素麵。瑗下串珠分2條,每條各有精煤石4件,青料管、珠6件組成,下接玉璜。玉璜為片狀透雕,單龍側面,弧身,尾上卷,長舌舔前爪,背上有穿孔,雙面鑽孔,身飾流線紋飾,雙面工藝。

 

 
玉人

 

西周(公園前11世紀前771年)

高6.3釐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63出土

玉質呈黃褐色。圓雕,呈下面站立狀。頭髮部分用碧玉雕琢,可與身體分開,頭頂有小穿孔,頭髮向四周整齊垂下,發梢齊額,同墓出土的龍耳人足方盒上的人形,也梳這種髮式,後腦刻有小辮垂至頸部,細眉杏眼,闊鼻平嘴,耳廓外凸,下有墜飾。衣領齊肩,右側開短衽,並刻有三角紋,胸前刻對稱的圓圈紋,束腰,雙臂下垂,下端略呈梯形,玉人有上下直通的穿孔。


 


玉魚聯珠串飾

 

西周(公園前11世紀前771年)

魚各長7.2釐米和8釐米

1994年曲沃縣北趙村晉候墓地M102出土

共2組。一組由青玉魚1件,松綠石34件,綠瑪瑙管4件組成魚身紋飾表現出鱗、鬚。頭尾有穿孔。單面鑽。另一組由魚1件,玉珠2件,松綠石23件,紅瑪瑙管2件串成,魚為白玉,造型明了,頭尾端有穿孔,單面鑽成。

 
玉串飾

 

西周(公元前1世紀—前771年)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2出土。

2組。一組(M62:11)由5塊長方形帶齒玉牌、87粒瑪瑙組成,2塊玉塊可能與之出土於相同位置。玉牌為白玉,平面,正面以大斜刀法做出雙頭龍,背面拋光,每塊兩端有6個穿牛鼻穿。另一組(M62:12)由6塊盾形牌、一塊玉獸面堵頭、53粒瑪瑙珠串成,6塊盾形牌3塊白玉,3塊碧玉,兩色間隔串聯,每塊下面刻雙線幾何紋飾,背面4個牛鼻穿孔。盾牌為梯形弧面,長2.9-4、寬2.4-2.9釐米。西周晚期多見此類特徵項飾,據考證,墓主當為晉穆候之夫人。

 


 玉羊

 
綴玉覆面

西周(公元前1世紀—前771年)

高約35、嘴長6.2、寬2.9釐米

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葬玉,出土於墓主人頭部,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周邊圍著大小兩種三角玉片,大三角尖端向內,小三角尖端向外。面部自上而下為眉、額、鼻、目、耳、臉頰、嘴、腮、下頜。每件玉器上均有對穿孔。

 

 

侯馬盟書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65年侯馬市秦村盟誓遺址出土。
侯馬晉國遺址發現盟書5000餘件,有文字可辨識者650餘件。盟誓辭文書寫在玉石片上,大部為圭形,多用硃筆書寫,少量為墨書。盟書記錄了趙、魏、韓、智四姓聯合攻滅範氏、中行氏之史實,是晉國晚期「六卿傾軋」強族政治的寫照。



兔尊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22.2、長31.8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共兩件,形制、紋飾均相同,唯一大一小。此件兔作爬行狀,前肢點地,後腿彎曲,猶如跳躍前之一瞬間。
    兔腹中空,背上開有圓角長方形口,並覆以與兔身渾然一體的蓋,蓋上有扁圓形鈕。兔身兩側依次飾圓形的火紋、四目相同的雷紋和勾連雷紋。以兔作為尊的器形,在青銅器中尚屬首見,在晉侯墓地M8組(晉獻侯夫婦)和M64組(晉穆侯夫婦)墓中均有數個銅兔尊作為禮器陪葬,且大小形制不一,是為奇觀。

 



晉侯  臣斤(pi)壺
    西周(公元前11世紀—錢771年),通高68.8釐米,口縱18釐米,口橫22.8釐米,腹最寬35.2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盛酒器,壺為長頸垂腹橢方形,同樣形制的壺在陝西眉縣西周銅器窖藏中也有發現,惟蓋有別。此壺的口、蓋結合處與普通的壺不同,從外形看,壺蓋似乎與常見的子口內插得壺蓋相同,實際上是壺口開在四周鏤空波曲形華冠之中。蓋為平蓋,上有山形鏤空捉手。雙耳作象首形,其上揚的長鼻又做成曲體的龍形,耳內各套一環。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口下和圈足飾獸目交連紋,頸部飾波曲紋,腰橫一道鱗紋,腹部以一個圓突的雙龍首為主,輔以多條身軀相交的龍紋。整體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麗、流暢。蓋內鑄銘文4行26字,記晉侯臣斤作此壺,用於祭祀其祖、父。



晉侯 臣斤(pi)簋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通高38.4釐米,口徑24.8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8出土。
    蓋為隆頂,圓形捉手。器身敞口、束頸、鼓腹,圈足外侈,下連方座。兩側有獸首垂珥耳,雙耳渾厚,頗具氣勢。蓋內、器底鑄有銘文4行26字,內容與晉侯臣斤壺相同。

 

 

鳥蓋人足盉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11年),盉身徑20.6—21.8釐米,高34.6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盛酒器或盛水器。扁橢圓體曲流形盉,頂有長方形口,口沿外侈,上為圓雕的振翅鳥形蓋,以熊形鏈與器相連。器前有昂首曲頸的龍形流,後為獸首形鋬。器足為兩個裸體的半蹲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生動地表現出了這兩人負重時的姿態。盉身兩側飾三周圓形紋飾,中間是蜷曲的團龍紋,其次是一周鱗紋,外圈是斜角雲紋。盉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這件盉造型別致,構思奇特。據考證,墓主為晉獻侯夫人。

 

楚公逆鐘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最大者通高51釐米,銑間距28.8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4出土。 

    此為編鐘,同墓出土八件一套。鐘體長腔封衡。甬的斷面呈方形,有旋和斡,旋飾目雷紋。舞部兩面微下傾,飾寬帶捲雲紋。鉦、篆、枚部位之間,隔以夾有乳刺的雙陰線,枚為平頂兩段式,篆飾長腳蟬紋。隧部飾龍、鳳、虎紋糾結圖案,兩組對稱排列。右鼓以長耳鱗身獸形為基音點標誌。鉦部和左鼓鑄銘文六十八字,記述楚公逆為祭祀其先高祖考,向四方首領徵求祭品,四方首領貢納赤銅九萬鈞,楚公逆用以製作一百套諧和,精美的編鐘。這是西周金文中關於用銅的最高記錄。宋代金文書中曾著錄一件楚公逆鎛,有關學者公認作器者為熊咢。年代相當於周宣王時期。這套楚公逆鐘,不僅使正確釋讀宋人著錄的銘文有了可靠的參證,得以訂正所謂鎛銘,而且將楚晉交往的歷史由春秋前期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此套編鐘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其間的銘文記載,眾多學者以此為契機補史修史。

 

 

龍耳人足方盒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9.3釐米,口縱8.8釐米,口橫19.2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3出土。

 

    長方形盒,頂部有兩扇可以開啟的小蓋,其中一蓋設臥虎型紐。方盒四面各爬一條回首吐舌的龍形耳,四隅有勾曲形稜脊。方盒以四個裸身跽坐的人形為足,其背對方盒,雙手後擺,背負手抬以言承其重。蓋面飾兩頭龍紋,四周圍有箭鏃形幾何紋。合璧飾變形獸體紋,下為波曲紋。

 

獸形觥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29釐米,長30.5釐米,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

 

    方體,龍頭蓋,腹壁微曲。龍頭張口露齒,唇上飾蛇紋和獸面紋,口沿以下飾花冠鳳鳥、長冠鳳鳥和彎角龍紋。觥體四壁和圈足分別飾內卷角大獸面和長冠鳳鳥,均以雷紋填地。主體花紋之上又以陰線刻花,形成三層紋飾,豪華富麗。

 

 

鳥尊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25.3釐米,長36.5釐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酒器。全器為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鳥有冠,雙角,圓目,尖喙。細長鳥頸,腹腔中空,頸、頭、喙相通,鳥背開小口設一小蓋,蓋有鏈條與虎形提梁相連。鳥足粗壯有蹼,鳥尾下下設一虎形支腳。通體浮雕翅翼,細刻羽毛,造型獨特新穎,裝飾富貴華麗,為晉國晚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品。



鋪首牛頭螭紋蹄足升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分別為30、28、26、24、22釐米,口徑分別為30、28、26、24、22釐米,腹徑分別為37、33.6、33.5、31.5、26.5釐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一組五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紋飾基本相同,紋樣隨鼎體的減小而略有減少。器物為覆盆形蓋,上置三臥伏狀犀牛紐,犀牛昂首、豎耳、圓眼、闊鼻。蓋正中有橋形鈕、銜環。器為弇口,唇微斂,圓腹微鼓,兩側設一對獸面鋪首銜環,短粗獸蹄足,弧形襠低矮。蓋上面由內向外有三組花紋,以此為鳥紋、牛頭雙身螭紋和夔鳳紋。上腹部為牛頭雙身螭紋帶。各類主要紋飾都以回紋等幾何紋飾做填紋。出土時鼎內置牛、羊骨骼。

 
虎鷹互搏銎內戈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長20.3釐米,援長13釐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前鋒尖銳,援作三角形,橫斷面中間厚、兩側薄,中心透鏤精美花紋。短胡,橢圓形銎,上端有圓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與內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後抓扼住鷹頭,鷹則奮力反抗,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虎鷹搏擊圖。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夔鳳紋罍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36.3釐米、最大徑37.8釐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方唇外侈,小口束頸,溜肩圓腹,下腹內收成平底。肩部兩對對稱的鋪首銜環,大小不一。自器口至下腹部以綯索紋帶為界分別裝飾斜三角紋、夔鳳紋、蟠螭紋、竊曲紋和垂葉紋。器型端莊,紋飾採用高浮雕形式構圖,清晰美觀。為晉國青銅器上乘之作。

 



鑲嵌錯金蟠獸紋銅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9.2釐米、口徑17釐米,1965年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蓋頂捉手和圈足均作喇叭形。腹側有環耳,通體錯金蟠獸紋、垂葉紋、三角雲紋等,紋飾精美,堪稱瑰寶。

 

 



綴玉覆面

 

    西周(公元前1世紀—前771年),高約35、嘴長6.2、寬2.9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葬玉,出土於墓主人頭部,由79件形制各異的玉件組成,周邊圍著大小兩種三角玉片,大三角尖端向內,小三角尖端向外。面部自上而下為眉、額、鼻、目、耳、臉頰、嘴、腮、下頜。每件玉器上均有對穿孔。

 

煤質串飾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通長約50釐米,10.8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31出土。

 

    共101件,整組串飾由玉環1件、璜2件及精石26件、青料管若干組成。環為青玉,璜為弧形白玉,兩端分別為龍、虎側面形象。這間璜是由龍山時期的石家河文化之虎改制而成,已為多位學者關注。

 

 

龍紋玉璧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直徑15.6釐米,孔徑6.8釐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M63出土。

 

    褐色,兩面紋飾相同,均有兩條蟠卷的龍紋,龍首近壁外援,身軀呈圓弧形向內盤轉漸窄,形成尾尖收於內緣,雙龍首尾相接,雙龍間刻有捲雲紋。在玉璧中裝飾雙龍問的比較少見,紋飾用雙勾技法雕琢,精工細刻,線條婉轉流暢而富有變化。

 

 

 

玉劍璏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長5.2釐米,寬4.2釐米,厚3.1釐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玉劍璏,又稱劍鼻。《說文.玉部》:「璏,劍鼻,玉也」。裝在劍鞘上方,用以貫帶系劍於腰者之器。青色有褐斑,玉質晶瑩,製作精細。呈禽鳥狀,鳥身上各部位均清晰可辨,為玉劍璏中的精品。

 

古玉蟲

致力於中華古玉的研究

相關焦點

  • 山西發現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 出土虢國重器
    原標題:山西發現周朝王卿高級貴族墓地 出土虢國重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發布重大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垣曲發現9座春秋早期的王卿高級貴族墓葬,出土帶有銘文的銅器近
  • 陝西韓城梁帶村出土春秋芮國文物欣賞!高清圖片
    墓地出土了大量以及罕見的玉器、金器和青銅器,尤其是金器,無論是數量還是精美程度均超過了河南三門峽虢國國君之墓以及山西曲沃晉國國君之墓。在27號芮國國君墓中,出土了數枚陝西龍山文化時代的玉琮,它們的制式和工藝均與陶寺遺址出土的玉琮相一致,27號墓中還出土了兩支商代晚期的大玉戈以及凸緣環。在26號芮國國君夫人墓中,赫然出土了一隻紅山文化時代的玉豬龍,真正是匪夷所思。
  • 廣州鬧市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重要文物逾2500件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1日通報,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六路東段北側一地塊出土唐代至民國時期的各類重要文物2500多件。該地塊屬於廣州市「廣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區中心地帶,周邊有較多重要的考古發現。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20年5月至12月對該地塊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400平方米,發現唐代至民國時期的文化層,清理漢代至民國時期遺蹟432處,其中灰坑196個、水井57眼、磉墩52個、池43個、柱洞42個、灰溝18條、牆基17處、路3條、房址2處、臺基1座、護堤1處,出土各時期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各類重要文物2500餘件。
  • 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
    山西出土5000多件玉片盟書,專家:先秦墨跡,乃中國最早毛筆字盟約自古有之,上至國家,下至個人,都和它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了5000餘片玉片文物,玉片上所寫的文字,經考古專家和古文字專家考證,認為其內容是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於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也就是盟書。因此,這些玉片文物被稱作「侯馬盟書」,出土的地點被稱作「盟誓遺址」。
  • 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和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銅甗
    ▲北白鵝墓地遠景圖(圖片來源:文博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鎮白鵝村東,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物旅遊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是山西運城地區新近重大考古發現。
  • 山西垣曲發現周代高級貴族墓葬群,帶銘文銅器引關注,網友求「翻譯」
    山西考古又獲重大發現:垣曲北白鵝出土周代虢國重器,出土文物500餘件套,帶銘文銅器近50件套計14篇12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消息稱:垣曲北白鵝墓地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通過對9座墓葬、17個灰坑與出土的500餘件套各類文物確認,北白鵝墓地是一處兩周之際位於成周王畿之內的周朝王卿高級貴族的墓地
  • 這些文物剛出土面世,就把專家們逗捧腹大笑……
    任何一個朝代除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外都有一些打趣的地方,今天我就把考古出土的一些搞怪萌趣的「另類文物」與大家分享一下。也許在幾千年前古人就會說:如果有來生,我必須要成為神經,因為我要把附近的人都變成腦殘。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了一隻東漢說唱俑,俑高56釐米,這件東漢擊鼓說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北齊思惟菩薩】,這件菩薩的造像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菩薩形象,確定這是在思考還是在賣萌搞笑?
  •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項目入圍
    原標題:「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啟動  山西兩個考古項目入圍其中,山西兩項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候選,為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山西夏縣師村遺址。  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鄉北白鵝村(現為英言鎮白鵝村)東,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運城市文物工作站、垣曲文物旅遊局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本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共發掘墓葬9座、灰坑17個。
  • 賀州這些國家級文物,鋪門出土的你知道那些?
    東漢銅人吊燈,1978 年出土於昭平縣北陀鎮,為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於昭平縣文物管理所。青銅人吊燈在昭平的出土,對研究東漢時期賀州經濟發展狀況、對外交往、青銅冶鑄工藝以及海陸絲綢之路商貿活動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釉下彩青瓷壺,1972 年出土於昭平縣走馬鎮,為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 出土於惠州博羅橫嶺山的文物——西周水晶塊
    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共發掘面積約8500平方米,共清理302座商周時期墓,出土各類文物1000多件,2000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橫嶺山出土那麼多有趣的東西,這對研究惠州地區先秦歷史文化及社會文明狀況是非常有意義的。 2000年在惠州博羅橫嶺山墓地出土的這組水晶玦,質地細膩,光澤感強。其中6件外徑從小到大分別是1.57釐米,1.6釐米、1.7釐米、1.76釐米、1.86釐米、2.00釐米,厚0.21~0.66釐米不等,質量約0.8~1.8克。
  •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現在,唐朝時期的「黃河鐵牛」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黃河鐵牛1988年,永濟縣在經過一年多的走訪查探後,終於確定了黃河鐵牛的具體位置,於是展開了挖掘工作,最終成功出土了鐵牛、鐵人。後來經過不斷挖掘,蒲津渡遺址上共出土鐵牛4尊、鐵人4個、2座鐵山、1組七星鐵柱,令世人震驚!
  •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
    文物薈萃丨盤點靈臺出土的館藏精品!本期小編帶您盤點靈臺縣出土的館藏精品。銅 鼎出土地點:靈臺百裡公社洞山隊墓葬銅鼎,西周,一級文物。高60釐米,口徑45.7釐米。大口內斂,折沿平唇,唇口較厚,頸微束,器壁較直,深圓腹,圜底。雙方立耳厚大,雙耳頂部略外撇。三粗柱足,足上下粗,中部略細。
  • 隨州出土:「曾世家」文物特展述說曾國八百年傳奇史
    這些曾國遺址等級都較高,且頻頻有曾侯即曾國國君級墓葬被發現,尤為難得的是,各個關鍵歷史時期基本沒有缺環。學界認為,曾國是我國考古發現中世系最完整、時代跨度最長的兩周諸侯國,以最完整的考古材料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為研究我國先秦青銅文化和長江中下遊地區文明進程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 山西現3千年前古國國王墓,出土神秘國寶,考古隊卻不知如何取出
    沒有任何一部史書能記載清楚我國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一共出現過多少個國家,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周王朝,號稱有"千八百國",而除了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其它國家根本沒有任何考證。前幾年考古專家在山西臨汾發現的"霸國"就是這樣,史書上從未出現,而在霸國之前,山西運城還發現了一個三千年前的古國:倗國。
  • 古中山國文物亮相山西 體現春秋戰國中山文化
    古中山國文物亮相山西 體現春秋戰國中山文化 2015-12-25 17:34: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山西博物院十大精品文物——初見「三晉」雄渾的歷史長路
    山西,18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生活的印記。而先秦時,盛極一時的「晉國」,使這裡一直被貫以"三晉「的美名。自此之後的歷代王朝在此留下了幾千年豐厚的歷史印記。依託如此豐厚的歷史資源,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達40餘萬件(組),而且還另設專門的青銅器分館。一個世紀的成長,讓山西博物院本身也有了自己的滄桑歷史。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王建玲介紹,陝西音樂文物的出土比較分散,陝南、陝北、關中地區等地都多有發現出土,其中陝西中部地區出土的比較集中且數量比較大。從史前音樂文物看,主要出土於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神木石峁遺址,出土有陶壎、陶鼓、陶響器、陶號角、骨哨、骨口弦等,種類豐富,是目前保留下來的陝西最早的樂器實物。
  • 直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圖四專家也難以置信
    1974年3月,兵馬俑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並出土了許多秦朝時期的文物。秦銅權;共有17稜面,中間是空的,每一面都刻有銘文;它通高7.30釐米,肩徑3.90釐米,底徑5.40釐米,出土於飤官遺址。
  • 山西「文物認養」為何喜憂參半
    時下,天氣轉冷,景色單調而缺乏生氣,但遊客們依然願意到山西介休,花40元錢買一張票,遊覽這座罕見的地上地下「雙子城」。張壁古堡有1600多年歷史,但聲名大振不過是近10年的事。當地政府牽線,企業與古建攜手,讓這座曾經破落不堪的千年古堡重獲新生,不僅成為知名景點,還入選了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