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這處遺址位於安徽省臨泉縣的崗上村,流鞍河也在此處往東北方向流淌著,然而這條河流,卻是急轉往南繞了一個大彎,讓人很是疑惑。位於此地的崗上遺址也是屬於國家文物重點保護、遺址就坐落在河流轉彎處的東岸,靠近流鞍河岸的位置。
根據資料查詢崗上遺址的範圍東西方向長有800米,南北寬有200米,高有3米。遺址的南邊和西邊是歷史文化遺存的斷層,斷層之處還暴露出有燒土層和遺蹟層。人們從這裡出土的文物有蚌鐮、骨鏃、骨針、骨鏢、古鏃、石斧、陶紡輪、陶罐、獐牙、鹿角等新石器時期的大量遺物,根據文物學家們的考證,據說是這處遺址是屬新石器時代至商代時期的遺址」。
我們查閱《臨泉縣誌·古遺址》上面記載有:「崗上遺址,位於姚集鄉(原屬黃嶺區)崗上村南50米處。是呈長方形的高臺,遺址面積為2.08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商代的陶鬲、陶罐、石錛、骨針、蚌刀等,是屬於商周時期的遺址。」
我們發現在遺址出土的文物之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奇怪的卻是我們沒有發現青銅器,這也就表明當時的社會還是處于氏族公的社會時期,還沒有進入奴隸制社會時期。這也說明了當時的人類就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了。
出土的文物還有捕魚用的網墜、狩獵用的箭頭,這些文物都表明了漁獵工具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這隻有在氏族社會的晚期才能出現,由此我們也可以說明母系氏族公社會已經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了。
當時社會的分工大致應該是:農業生產、捕漁狩獵為男人的生活工作方式;製作陶器、飼養家畜、紡織縫紉則是女人們從事的生活工作了;年老的人們負責指導、以及傳授經驗,並且做些輕便生活事務;孩子們也跟著從事輔助性的生活勞動。
當時的社會時期全體氏族的成員人人都是需要勞動的,生活的物品顯然掌握在父系的家長手中,不過卻是為氏族成員人們所共享,當時的社會還沒有產生剝削和私有制。
據說「文革」的時候,遺址遭受了嚴重破壞,在遺址中心部開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水渠,破土的時候,人們發現了許多完整的人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松綠石等文物,這些出土的文物之中,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一件人面紋玉飾,這塊玉石特別的精緻,長有3cm,寬有3.6cm,是使用陽線刻畫的人面輪廓和橢圓形眼眶,眶內還刻有短線表示眼睛,三角形的鼻,口則是用短橫線表示,人面神情含蓄恬靜,具有很明顯的宗教意義。
這件人面紋玉飾,不僅為現代考古人員研究史前雕刻藝術,同時也為當下人們探索東夷部族的原始宗教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據說在這個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歷時半月,人們共清理了墓葬有八座,灰坑一個,開鑿探溝一條,獲得的文物、標本也有百餘件。
根據人們發掘的資料分析,此處遺址的年代跨越,最早的時期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並且這處遺址還含有龍山、商周等幾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堆積,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採集的含炭標本,經過多方面研究測定,發現這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為6000~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約有2000年。
崗上遺址上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直至到階級社會,延續2000多年。它對研究滕州原始社會的晚期諸文化發展序列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研究價值。
人們發現崗上遺址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仍然為主要地位,農具較之以前也是有了很大的進步,農作物的種類也有了增加;畜牧業也已經相當地發達了,人們飼養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也是逐漸增多;
人們的手工製品也已成為獨立的部門,制陶技術也使用了輪制;陶器有夾砂陶和泥制陶兩種,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除了紅陶外,還有灰陶、黑陶、白陶等,素麵陶較多,這些淘氣大部分也都經過打磨。陶器裝飾的顯著特點是出現鏤孔,這種技法主要見於豆和高柄杯。
我們從文物部門徵集的骨針和陶紡輪可以看出,原始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縫製衣服,人們也已經把穿衣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