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千年古城的崗上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期

2020-12-18 飛飛想旅行

聽說位於淮北平原的千年古城之中,竟然有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據說這個遺址出土的文物很有科學研究價值,出土的文物跨度年代也很久遠,這裡是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漢代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之地,這個遺址人們稱之為崗上遺址。

這處遺址位於安徽省臨泉縣的崗上村,流鞍河也在此處往東北方向流淌著,然而這條河流,卻是急轉往南繞了一個大彎,讓人很是疑惑。位於此地的崗上遺址也是屬於國家文物重點保護、遺址就坐落在河流轉彎處的東岸,靠近流鞍河岸的位置。

根據資料查詢崗上遺址的範圍東西方向長有800米,南北寬有200米,高有3米。遺址的南邊和西邊是歷史文化遺存的斷層,斷層之處還暴露出有燒土層和遺蹟層。人們從這裡出土的文物有蚌鐮、骨鏃、骨針、骨鏢、古鏃、石斧、陶紡輪、陶罐、獐牙、鹿角等新石器時期的大量遺物,根據文物學家們的考證,據說是這處遺址是屬新石器時代至商代時期的遺址」。

我們查閱《臨泉縣誌·古遺址》上面記載有:「崗上遺址,位於姚集鄉(原屬黃嶺區)崗上村南50米處。是呈長方形的高臺,遺址面積為2.08萬平方米。遺址出土的文物有商代的陶鬲、陶罐、石錛、骨針、蚌刀等,是屬於商周時期的遺址。」

我們發現在遺址出土的文物之中,有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但是奇怪的卻是我們沒有發現青銅器,這也就表明當時的社會還是處于氏族公的社會時期,還沒有進入奴隸制社會時期。這也說明了當時的人類就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了。

出土的文物還有捕魚用的網墜、狩獵用的箭頭,這些文物都表明了漁獵工具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這隻有在氏族社會的晚期才能出現,由此我們也可以說明母系氏族公社會已經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了。

當時社會的分工大致應該是:農業生產、捕漁狩獵為男人的生活工作方式;製作陶器、飼養家畜、紡織縫紉則是女人們從事的生活工作了;年老的人們負責指導、以及傳授經驗,並且做些輕便生活事務;孩子們也跟著從事輔助性的生活勞動。

當時的社會時期全體氏族的成員人人都是需要勞動的,生活的物品顯然掌握在父系的家長手中,不過卻是為氏族成員人們所共享,當時的社會還沒有產生剝削和私有制。

據說「文革」的時候,遺址遭受了嚴重破壞,在遺址中心部開掘了一條東西方向的水渠,破土的時候,人們發現了許多完整的人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松綠石等文物,這些出土的文物之中,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一件人面紋玉飾,這塊玉石特別的精緻,長有3cm,寬有3.6cm,是使用陽線刻畫的人面輪廓和橢圓形眼眶,眶內還刻有短線表示眼睛,三角形的鼻,口則是用短橫線表示,人面神情含蓄恬靜,具有很明顯的宗教意義。

這件人面紋玉飾,不僅為現代考古人員研究史前雕刻藝術,同時也為當下人們探索東夷部族的原始宗教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據說在這個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歷時半月,人們共清理了墓葬有八座,灰坑一個,開鑿探溝一條,獲得的文物、標本也有百餘件。

根據人們發掘的資料分析,此處遺址的年代跨越,最早的時期是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並且這處遺址還含有龍山、商周等幾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堆積,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採集的含炭標本,經過多方面研究測定,發現這處遺址的年代距今為6000~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約有2000年。

崗上遺址上迄北辛文化,活動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延續至龍山文化,直至到階級社會,延續2000多年。它對研究滕州原始社會的晚期諸文化發展序列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研究價值。

人們發現崗上遺址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仍然為主要地位,農具較之以前也是有了很大的進步,農作物的種類也有了增加;畜牧業也已經相當地發達了,人們飼養的動物種類和數量也是逐漸增多;

人們的手工製品也已成為獨立的部門,制陶技術也使用了輪制;陶器有夾砂陶和泥制陶兩種,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除了紅陶外,還有灰陶、黑陶、白陶等,素麵陶較多,這些淘氣大部分也都經過打磨。陶器裝飾的顯著特點是出現鏤孔,這種技法主要見於豆和高柄杯。

我們從文物部門徵集的骨針和陶紡輪可以看出,原始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縫製衣服,人們也已經把穿衣成為了可能。

相關焦點

  • 安徽臨泉崗上遺址,追溯先祖生活,年代為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漢
    崗上遺址位於安徽省臨泉縣崗上村,流鞍河在此處往東北,然後,急轉往南繞了一個大彎,崗上遺址屬於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就在轉彎處的東岸,靠近流鞍河岸。臨泉政務新區崗上遺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00米,高3米。南部和西部是斷層,斷層處暴露出有燒土層和遺蹟層。
  • 全球沈氏人,大臨泉就是你們的根啊!
    從事文物保護工作40多年的臨泉縣博物館老館長於亞東先生,彎腰隨手撿起一塊碎陶片,遞給沈先生說:「這是新石器時期的陶器碎片,您拿著作紀念吧!」於亞東接著說:「老丘堆是新石器時期的一個聚落遺址,198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中國社科院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多次對遺址進行調查,揀選的有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蚌鐮、骨針、石球等遺物。
  • 古港古城遺址年代或為戰國晚期
    瀏陽日報訊(記者 陳鬱琳)11月27日,古港古城遺址考古調勘成果匯報會召開,來自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湖南師範大學、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學者齊聚古港鎮,對古城村的古城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並聽取了考古勘探成果匯報。
  • 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發現舊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遺存
    2016至2017年,國家博物館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壩上地區局部開展了系統調查,發現該地雖在歷史時期長期被遊牧民族佔據,但新石器時代遺址亦密集,特別是康保北部,平均約4平方公裡即發現遺址一處。興隆遺址坐落於山谷西坡之上,勘探顯示:遺址北側依靠基巖山體,東、南、西側有壕溝圍繞;壕溝平均寬度約30米,應利用自然溝修整而成;遺址環壕內面積約1.2萬平方米,南側留有寬約30米的通道。
  • 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出土的陶豬長相讓人陷入沉思……
    你相信不同年代裡會有人長得一模一樣嗎?你相信跨越了3000年的靈魂和創意竟然相同嗎?換我我不信,但是這次的三星堆出土文物可算是讓人開了眼界。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8日公布,在三星堆周邊發現重要遺址——聯合遺址!專家認為,此遺址應該是三星堆古城遺址周邊一重要聚落,涵蓋了近5000年來連續不間斷的區域發展史。
  • 安徽史前遺址出土「豪華別墅」,發現神秘的圖騰文物
    尉遲寺遺址尉遲寺遺址原本是個巨大的土堆。一、5千年前的豪華聯排別墅在安徽尉遲寺遺址發掘以前,我國考古學家在陝西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地穴和半地穴式的居住類型。許多古建築學家認為,這就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民居風格。尉遲寺遺址紅燒土房屋的發現,證明我國早期的民居風格同樣各區特色。
  • 普蘭店區古城遺址有哪些?
    張店古城遺址張店古城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鐵西街道二道嶺社區平房屯北,是一處由城址與墓葬群構成的漢代文化遺址,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張店古城遺址為夯築土城,平面呈長方形,分大小2座,大城居北,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約240米;小城居南,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城址面積近10萬平方米。城址周邊分布著喬屯墓地、孤堆子墓群、陳家塋墓地、姜屯墓地等兩漢時期墓葬群,時間跨度達400多年。
  • 浙江公布第三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義烏橋頭遺址等10處入選
    其中,出土的完整骨耜,見證了原始的農耕文明;以釜、罐、盆、豆等為代表的陶器,顯示了現新石器時代高超的工藝技術水平。譚家灣遺址是目前已知的我省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1989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寧波江北慈城發現一處延續五千餘年聚落遺址
    2020年7月至11月,為配合慈城古縣城迎春路區塊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江北區文物管理所、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在遺址西部開展了1500平方米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過程中共清理各時期房址、灰坑、灰溝、灶、燒土堆、水井、柵欄、柱坑、木樁群等遺蹟現象179處,出土陶、瓷、石、玉、銅、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600件。
  • 安羅高速工地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
    據網友反映,作為2020年羅山縣主要推進項目之一的「安羅高速上蔡至羅山段」東鋪鎮康店村的拆遷及相關推進工作已於半月前緊急停工。東鋪鎮康店村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新石器時代文物,已掛牌成立「康店遺址」。具體內容是:安羅高速公路上蔡至羅山SLZT-7文物保護區名稱:康店遺址行政區劃:羅山縣時代:新石器遺址面積(㎡):75000穿越區間(m) :FK139+390-
  • 崗上遺址有可能是(少昊都城)
    崗上遺址位於滕州市東沙河鎮陳崗村東北500 米,2019年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少昊生於窮桑(山亭桑村鎮地名為鄰崗上遺址)因他能繼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 旅順新石器遺址中有3000多年前的小孩遺骨
    旅順地區新石器遺址比較多,這些遺址大都距海不遠。郭家村遺址位於鐵山街道郭家村北面坡地上,是遼南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於家村遺址位於鐵山街道牧羊城村於家村西南砣子平緩地帶,面積約5000平方米。
  • 新店古城遺址將新建博物館
    新店古城遺址位於晉安區新店鎮新店村古城自然村,是閩越國古城遺址,也是閩越文化發源地,200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歷經7次小規模考古發掘,發現戰國至西漢的城牆遺址、護城河以及戰國晚期的爐膛、陶範等重要遺蹟遺物,出土了一批閩越國時期的文物。
  • 一眼千年,罈罈罐罐講述上古時期的故事 天門石家河掘出的上古迷城
    攀上一處高地,如果不是有人指引,很難想像,這一道橫亙於稻田與樹林之間的長埂,竟是歷經5000年風雨滄桑的古垣。城垣經黃土夯築而成,一旁還有一條幾十米寬的壕溝,如同護城河緊貼著長埂延伸。細心的人會發現,壕溝的走向與當地地表水流的自然侵蝕方向並不一致,它或橫亙在衝蝕溝谷上,或硬生生開挖於開闊平坦的臺地。經考古專家確認,這條壕溝是數千年前的護城河,而土臺就是上古時期的城牆。
  • 鑲黃旗發現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草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聚落遺址,至今已有8000餘年!
    1986年在鑲黃旗首次發現乃仁陶力蓋遺址,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發現總規模為300多間,初步斷定距今已有8400年-7600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整,保存最好的草原聚落遺址,也可以稱為「遊牧文化的搖籃」。
  • 走進中國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處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餘年的歷史。馬家浜」 位於杭嘉湖平原上處於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現隸屬嘉興市南湖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5月24日拍攝),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家浜遺址文化的還原場景及遺址出土文物等。
  • 鳳凰咀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
    去年,位於襄州區龍王鎮的鳳凰咀新石器時代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的神秘面紗開始揭開。眼下,隨著武漢大學考古系對鳳凰咀遺址南部的發掘,一座距今五千年的古城走入人們的視線。
  • 品鑑良渚古城遺址金銀紀念幣上的「神人獸面紋」緣由何來
    追溯至中國現有可考的第一個城市文明遺址——良渚古城,「天」、「人」、「神」同樣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 8克圓形金質紀念幣為精製幣,直徑22毫米,面額100元,成色99.9%,最大發行量10000枚,背面圖案為良渚古城遺址出土器物玉琮及其紋飾等組合設計,並刊「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字樣及面額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被禁止挖掘?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我國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四川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王國遺址,其中出土的文物更是讓人震驚,這個遺址就是三星堆文明。翻遍古籍,也找不到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記載,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顯現,也許是年代久遠,關於它的記載已經失傳了;或是當時還沒有產生文字。原因有很多種,可奇怪就奇怪在,三星堆文明發現了很多與華夏文明不相符合的文物。
  • 包向東:科左後旗文物初考
    興隆窪文化距今約七、八千年,紅山文化距今約五、六千年。據1975年全盟文物普查時,在我旗境內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4處。1988年全盟文物普查時在我旗境內又查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2處,其中較典型的是布敦哈拉根蘇木大白音忙哈遺址、滿鬥蘇木新艾裡遺址、潮海蘇木臺吉營子遺址、哈日額日格蘇木特們套布遺址、吉爾嘎朗鎮巴潤巴彥哈嘎遺址、阿古拉蘇木達林遺址等。以上遺址都分別屬於興隆窪和紅山文化類型。在遺址裡出土和徵集的文物有:石斧、石鏟、石刀、石葉、刮劃器、尖狀器和直腹陶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