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古城遺址
張店古城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鐵西街道二道嶺社區平房屯北,是一處由城址與墓葬群構成的漢代文化遺址,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
城址於1972年考古調查時發現,1979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店古城遺址為夯築土城,平面呈長方形,分大小2座,大城居北,南北長約340米、東西寬約240米;小城居南,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13米;城址面積近10萬平方米。城址周邊分布著喬屯墓地、孤堆子墓群、陳家塋墓地、姜屯墓地等兩漢時期墓葬群,時間跨度達400多年。
經考古學者多年的考古調查和研究,認定該城址是漢代遼東郡縣治所在,遼金時期沿用。
張店古城遺址規模之大,遺物之豐富,說明了該城在當時的重要性,為探討遼南地區漢代人類生存活動、遷徙演變、人群互動、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材料。
城址遠眺:
城址東部夯土牆遺蹟
保護標誌牌
1975年至今,張店古城遺址墓葬區已發掘兩漢時期積貝墓、積石墓、積瓦墓、磚室墓、甕棺葬等不同類型墓葬200多座,說明這座城池使用時間長、人口密度大、文化內涵豐富。
城址內外出土了大量戰國至漢代珍貴文物——「千秋萬歲」瓦當、銅鏃、「臨穢丞印」封泥、鎏金銅貝鹿鎮、玉覆面、「唐長秋印」銅印、「高陽」玉印、鎏金銅車馬具、銅鏡、錢幣及大量陶器。
建築構件—「千秋萬歲」瓦當
1983年在城址東南1500米處出土的「馬蹄金」
「臨穢丞印」封泥
「高陽」玉印
張店古城遺址從建城伊始即為我國遼東半島南部的一座重要城池,是大連兩千多年城市文明發展脈絡的真實物證,在大連城建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於研究東北地區漢代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巍霸山城(含清泉寺)
巍霸山城(又稱吳姑城)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星臺街道葡萄溝村巍霸山上,城垣沿山脊依山勢起伏環山一周,全長約3000米。該山城是高句麗據守遼東半島南端時修建的眾多山城之一,且製作精良,規模宏大,對於探討魏晉時期高句麗山城建築,開展有關高句麗的歷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1979年巍霸山城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清泉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巍霸山城(含清泉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溝石棚
石棚溝石棚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安波街道戴家村石棚屯,坐落在屯東海拔117米平緩的丘陵上。
據調查,此地原有石棚六座,一大五小,五座小石棚中曾出土陶罐和人骨,今僅存殘跡;大石棚由東、西、北三面立石和石蓋組成,整體較矮而頂蓋甚大而厚重,平面略呈長方形,正南北向,面積24.94平方米,保存至今完好,是遼東半島大石棚群中規模較大也較有特點的一座。
石棚溝石棚為研究原始社會末期遼寧地區巨石文化、喪葬文化及石棚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79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溝石棚對研究大連乃至東北亞地區青銅文化,特別是青銅時代墓葬形制、結構,喪葬習俗、歷史文化分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和依據,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大城山城址
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城子坦街道金山村,戰國至漢代文化遺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遠眺
城址北部斷崖
大城山城址坐落在嚴屯大城山上,碧流河由城下蜿蜒而過,現存城址平面略呈方形,面積約8000平方米。
經考古調查,上世紀50年代前城址尚存夯土牆,後因村民在城址上開荒種田及修建水庫取土取石等行為,使遺址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城址內曾出土戰國和西漢時期的陶器、銅鏃及布幣等文物。城址現為耕地,地表散落較多陶片,文化堆積較厚。
大城山城址對研究戰國至西漢時期大連地區歷史文化、城址分布及特徵有重要的歷史和科研價值。1988年被新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大連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址全貌
永安烽火臺
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皮口街道新臺子社區新臺子屯北,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安烽火臺臺體為磚石結構,平面呈圓形,通高10米。臺基由花崗巖石條砌築,臺身以青磚錯縫砌成,白灰勾縫,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系一座明代軍事警衛的「烽火臺」。
該烽火臺有石門額一塊,額面正中陽刻「永安臺」三個大字,左側陰刻:萬曆十八年五月吉旦立;右側陰刻:金州衛指揮□□□□。
永安烽火臺對研究明代海防設施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79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大連市普蘭店區文化和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