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城】高家堡石峁古城遺址探訪

2021-02-23 神木新聞

石峁,是一座大山梁;據考古推斷,史前這裡是一面慢坡。幾千年風吹雨戮,嶺溝縱橫,坎壑破碎,就這樣橫亙在北方的天空下。沿著彎曲的小路,爬上山坡後,山嶺上的道路就開築在古城外城牆遺址上,這是當地村民以前所修出村的路。一直爬到山梁的最頂上,就是石峁古城址的東門;磚頭一樣大小,無數青褐的亂石片堆壘著,那是城牆、墩臺的遺址。不過這東門遺址各處的牆面卻是那樣規直、平整,門道的牆角,還依舊呈直角線。從陝北的村寨裡走過,許多的院落大門裡荒草叢生,有的大門上掛一隻生鏽的鐵鎖,有的牆倒屋塌。童年時,這村道是全村孩子們的歡樂世界,在這裡留下人生最難忘的故事;就是那些冬夜,一村的孩子都在這裡玩到很晚才回各家睡覺,家家窗戶上透著明亮的燈光。離開故鄉才二三十年,故鄉人家,都成了荒草林中的塌牆破院,不留一星半點的燈光。眼前這石峁古城址,歷經四千多年風雨,它的城牆、城門還那樣「堅守」著;一座古城遺址,矗立在北方大地上的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童年的人類,又曾在這裡留下哪些故事呢?

 

龍山到石峁

 

自古就是這一說法,華夏兒女都是龍的傳人;想必那龍山就是龍祖和仙人們生息、居住的地方吧。那是怎樣奇石嶙峋、潭水深碧、林木蔽日、雲蒸霞蔚之地?石峁,沒有多少樹木,滿山滿梁,一世界散落的碎石片。也散落著破舊的人家的窯洞,都用舊石片壘砌了牆。古城遺址中的好多寶物在早些年就被盜挖走了,剩下這些四千年前古人用過的石片,被村人壘成豬圈、廁所、飯桌、院牆;沒用的也存放起來,家家院子裡碼放著一個個囤子形狀的石塔塔。這裡甚至沒有一寸多餘的土地,從盤山路上走過,看見生者的窯洞和死者的墳塋一同散落於坡梁上。人家,院落,石牆,山泉,瘠薄的土地,加上偶爾的一聲牛哞,公雞清亮的打鳴——便是石峁村。是一種偶然,還是上蒼一定會這樣安排的,考古學家們常常沿著那些歷史的岔道,走走停停,總能找到隱於時光深處深山老林、水邊河畔那一撥一撥的先人,發現一些他們留在時間褶皺裡的活動秘密。1928年春深,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了龍山鎮城子崖遺址,此行他是要去離城子崖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做假期野外考察的。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在走路的當中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攫住了他的目光,那是一條古文化地層帶——陽光下延續數米清晰可見。此後,吳老先生多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找到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它們正是日後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回校後便將這一發現報告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1930年李濟先生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發現龍山文化。時間是次年的深秋。德國人薩爾蒙尼(Salmony),以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代表的身份來到了北京,參加一次在中國舉行的學術交流大會。此外,他還想最近距離地對這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度做一些探訪。是意外,還是註定,一件事就在這時發生,薩爾蒙尼走在當時的北平街上,遇上了幾個來自陝北高家堡石峁村的農民,不要看他們衣衫不整,其中一個還扎著羊肚子手巾,說話土裡土氣不說,聲震路人,可他們手裡的物器卻不是一般。羊毛褡褳裡裝著30多件墨玉器,6件綠玉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預感突然而生,眼前的「寶貝」絕不是一般玉器,薩爾蒙尼挑買了其中最大的那把刀形端刃器(後藏於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這件53.4釐米之長的墨玉質玉器就是一直被考古界和收藏界尋找、關注的石峁玉器。後來查明,不僅在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還有好多海外機構都藏有出土於石峁遺址的玉器。不完全統計,就有四千多件石峁玉器流失海內外。形形色色的人,流竄至石峁,以各種手段,挖掘、盜取文物。民國饑荒年,這裡還發生著附近村民升玉易鬥米、籠垛馱賣的事。當地村民在耕種、修造梯田、開坡築路時,不斷發現古玉;這些古玉,有的被農民帶回家裡做鎮宅之寶,有的被文物販子廉價收走,有的被賣到高家堡農副產品收購站……四千年,石峁是這般岑寂。岑寂的只是時光,不是靈魂。那些混亂的腳片,貪婪的盜賊,將這遠古文明的河山踐踏得千瘡百孔。1976年夏天,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去山西考察。戴教授在山西民間聽到關於神木高家堡石峁的一些信息,他沒有回西安,連夜轉道來到石峁;在石峁山上,戴教授臉上那副寬厚的鏡片,捕捉到了殘破城址下潛藏著的有關人類源頭的重要信息,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他先沒有驚擾它們,悄悄回了西安。然而,北方的黃土下沉睡四千多年的石峁遺址,從此與考古的目光有了連接。

 

塞上江南

 

榆林城北是萬裡長城第一臺——鎮北臺。從這鎮北臺腳下出發,沿途大片的沙柳、沙蒿間露出農舍及四邊的玉米、穀物、廣告牌;在鄂爾多斯南緣大漠間的柏油路上向東行進一小時,一橋凌空飛渡,在上世紀末的時候,它號稱中國沙漠鐵路第一橋,懸空百米,橫跨千米。這時候,公路卻彎轉直降,下到了溝裡。有了流水,一條開闊的大川。河西南是高峻的沙山沙坡;河東北,上遊同樣是壁立的沙山,這裡叫神樹溝。那棵神樹在哪裡呢?也許它就生植在這沙漠與黃土、石山分野之處吧?枝柯繁密,蔭蘙如蓋,老皮皴裂,樹幹到脖子處的時候歪了一下,樹身卻是幾人方可合抱,枝柯間甚至架著一隻很大的鳥巢,以前的時候,該是這樣的一棵大樹吧?十村八裡,也可能是更遠地方的人,不斷來到樹下燒香許願,樹上的紅布越掛越多;歲月只尊重生死輪迴法則,在它的刻蝕裡,老樹枝葉還是枯了不少,枝幹虯曲,樹洞朽空,直至有一天舉不住那隻奇大的鳥巢。現在它不在了。川道從這裡東南而行,河道隨之開闊,西岸一面大沙坡上,四季常青的灌木植成一行巨型字:「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就「刻寫」在這沙坡上,向世人講述著大西北人改山造河、治沙造林的手筆和氣魄。柏油路轉彎下坡時,溝掌裡流出來的是一條小河,沒一會兒,它就那樣波寬浪闊,聽說以前的時候,這河也曾叫無定河。沿河而下,河床不斷開闊,約20餘公裡,有了高陡石崖、黃土大山梁的時候,便是到了高家堡。禿尾河在古堡前拐了一個彎,繼續東南而去,留下的是石山下一大片扇子狀的平地。沿河到處都是大柳樹、魚塘;分階層、曲折而行的農灌渠兩旁,全是稻田、菜園。這一次,我們來是在初夏,柿子已掛了青白的果,茄子、紅豆正在冒花,特別是那大片大片碧綠的土豆畦,若落了萬千粉白的蝴蝶;五彩繽紛的農田和菜園間,蛙鳴低一句高一聲……古堡東山上的萬佛洞,立天然巖柱二根,四方八稜,造影層疊。洞外斬巖為廊,雕窗鏤簷,兩石柱並峙擎頂,上覆重簷滴水,下藏明清石刻「須彌勝景」、「別開天地」題詞多處。其中的「小江南」三字,間架雄渾,幾百年前,就已將山下古堡的風光作出了很恰當的注釋。帶路的小夥子說,他小的時候,這河裡的水深可沒過一人。也許,從前的時候,這裡的氣候比今天更好。

 

「古城」的背影

 

總有這樣一個念頭在大腦裡盤繞著,就是我想在這古堡裡尋到那「古城」的背影。這是一座廟宇般的古堡,星羅棋布。鎮志裡是這樣描述的:鎮中央建中興樓騎街分野,十字街與棋盤巷互相勾連,石板墁街,字號林立,垂柳掩映。中興樓,十字洞分街,二層重簷十字歇山頂迴廊翹角樓閣,南伸兩翼,券窯舉閣,石階勾連。樓建玉皇閣、日月洞、觀音殿、老爺殿,騎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額,東書中興樓、南書鎮中央、西書幽陵瞻、北書半接天。頂樓北壁磚雕明人書法「玉皇閣」三字,筆力遒勁。舊時樓上匾額楹聯極多,四面額匾皆為集古法字精雕而成,有「紫氣東來」、「夕陽西照」、「北極呈祥」、「南官毓秀」等巨匾,異彩紛呈。東西兩壁分嵌二龍戲珠和雙鳳朝陽琉璃畫。以中興樓為南北中軸線,北城牆突一方墩,洞門石額榜書「映北辰」,上建二層重簷歇山頂三官殿一座。東南城墩建魁星樓一座,下窯上閣,木雕神像,有機關可使神像騰挪。城東北處建城隍廟一座,重門三進,前庭後宮,泥塑、木雕神像及彩繪壁畫均極精妙。道光縣誌說該廟「神極靈應,相傳前代每有邊警,先期鐘鼓自鳴」。民傳康熙駕幸高家堡時感其靈異,敕封「靈應侯」,晉秩「三品正堂」,賜著冕旒袞服,十六抬黃轎,半副儀仗執事。因此,有「城小神靈大」的民間傳說。整個古鎮,明代建有樓鋪15座,煙廛千戶。四合院飛簷踞獸,廊腰縵回。其建築格局有「丹鳳亮翅」、「八卦扶鸞」、「太極兩儀」等稱謂。所用磚、瓦、木、石雕繪極盡工巧,遺韻至今不遜。衙署建築屢多廢置,明清兩代先後有都指揮署、參將署、都司署、阜益倉署、驛正站署等官邸。之所以抄錄這麼多鎮志中的描述,是佩服寫鎮志的老先生們的功夫,他們把古堡的山川、地理、人文、民風,觀察體悟到如此精深,描述的文辭又是如此繁複、精準。更主要的是想讓世人儘可能多地從鎮志裡獲知這座古堡的原始風情。龍王廟、老爺廟、文昌廟、馬王廟、姑姑庵……古鎮東山上有建築群多處,這些廟宇,柏松蒼翠,一木擎空,遠望如雲,有的古柏兩三人方可合抱。千佛洞、萬佛洞,都是在斷崖上開鑿而成,開闊宏深,因石造景,滿崖的佛像排列存序,施朱著彩,一佛一面;藻井,穹窿而弓,祥雲瑞獸。這兩處洞群均有幾百年的歷史,「千年古窟」題於明萬曆年間,也有文物考古專家贊之為「陝北石佛窟之冠」。東南興武山,也是高崖開窟,峰之巔有巨石圍築成的小包城一座,暗洞、石棧勾連上下兩院。真武廟、老君殿、玉皇閣、三官洞、古佛洞、三霄洞、藥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戲臺、山門、僧會房……景點多達十幾處。山腰巖壁多是題刻,清代王興的「塞北蓬瀛」,字大逾丈,間架雄宏,筆力遒勁。山崖側西之壁上開鑿神道,石階從山腳砌至峰頂,階窄僅許過人,險陡處則捫心碰鼻,如登天梯。清代李秀在這裡留下他的書法傑作「峻極天」。再南還有疊翠山石窟廟群,陡巖千尋,石棧、暗洞串連石窟多處,近瞰流水,遠眺長城,山色蒼茫,長風浩蕩……人文景觀如此奇絕,這樣的古堡恐怕為數不多。水,萬物生命之源,華夏民族自古逐水而居,高家堡選擇了兩條河流。縱貫南北的禿尾河,古稱圁水、吐渾河、杜胡川水。橫流東西的永利河,舊為神銜水。史籍多有記載,永利河一直是漢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界河,石峁傍河突起。鎮志裡還有這樣的記載:「唐貞觀四年(630年),回紇鐵勒十一部請降內附,次年詔令於石峁置幽陵都督府,廣建城寨,安置降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帝許幼女寧國公主下嫁回紇可汗磨延啜,封其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於鎮東石峁為其敕建英寧府。」「此遺址清末尚存石坊,鐫『英寧府』三字。乾元五年(763年),罷撤英寧府,改置公主邑司,號宅門墕堡,後為寧國公主葬所。時至今日,當地老百姓仍習稱此處為女王城和女王墓。」走到中興樓下,望著樓西壁上「幽陵瞻」那三個大字,即便是西安城裡來的大學教授,也實在不解其意。我們走向不遠處瓦房木門前青石臺階上坐著拉話的幾個老人,想從他們那裡找到一些於我們有用的東西,老人們說:「一輩一輩的人傳下來的,說東邊的山上住著女王,當年站在這中興樓上向東望,就可看見。」朱教授連向幾位老者說:「對了,對了,這就對了。」著名史學家沈長雲一直有著這樣的觀點,並在光明日報上撰文說,他認為石峁古城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判斷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朱教授很信服沈長雲的這一觀點,現在他似乎在這裡再一次找到了一些答案。那座「古城」與這座古堡,有沒有聯繫?在何時有著怎樣的聯繫?是否存在血緣關係?要是單純從時間上說,那是四千年以前的古城,而這古堡才是六百餘年。但無法被人為割斷的是,古堡就在「古城」西門的山下,「古城」的西門就雄踞在古堡的東山之上。

 

沒有門的「城門」

 

從高家堡古堡東邊一條小路,開始爬山,蜿轉而上三四公裡,有人說石峁到了。石峁——蒼涼之峁——雨水和山洪衝刷的蒼涼。

 

考古隊的邵隊長直接把我們帶到外城「東門」,要從這裡走進「古城」。他說:從航拍的圖片分析測算,整座「古城」呈一個慢坡之勢,這「東門」處於「古城」最高處,地勢開闊,地位險要。

 

名門是見過一些的,西安的朱雀門、洛陽的麗京門、南京的中華門……那些著名的城門。中華門的來歷更為不凡一些吧。朱元璋自明洪武五年(1366年)開始修築京師應天府(今南京)內城城牆,其中最南邊的城門要在南唐都城南門的故址上重建。當時朝廷為築好城牆城門,以讓江山永固,對工程所用材料採取了嚴密的檢驗制度,每塊磚頭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現不合格製品,當即追究責任,可稱世界上首次採用的質量追蹤制度。因而應天府內城牆包括中華門城牆磚頭的質地非常過硬,經歷朝代更迭,飽受戰火洗禮,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四千多年前,童年的人類,拿著只手可握的石斧,他們又是怎樣來建造石峁這座石頭的「城門」?石峁古城東門建在外城東北部,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曲尺形「內甕城」、「門塾」組成。這些設施以寬約9米的「『」形門道連接,總面積約2500平方米。東門遺址的牆體中,每間隔1米左右距離,就會插有一根原木。這些原木生植的年代,經過C 14的初步檢驗,與考古發掘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屬於龍山時代中晚期—夏代)。這樣的方式,和今人採用的澆築混凝土鋼梁在原理上是一致的,主要起到對城牆整體結構的支撐和加固作用,其外形及木纖維結構現在仍清晰可見,在目前的考古發現中,這樣的結構到了漢代才有出現。沒有燈光,只有陽光和星月。沒有什麼工具,大概只有樹枝、木棍和石斧,我們又哪裡知道,我們的先人在那樣的時空下,就可以繪製壁畫?壁畫的身影,就出現在這東門上,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的,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有一百之多,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面上。它們以白灰面為底,用紅、黃、黑、橙等顏色,勾繪出幾何圖案,最大的一塊壁畫要有30釐米見方,這又成為龍山時期遺址中發現壁畫數量最多的一次。「一號馬面」,這是石峁古城考古隊工作現場的一個標號。其實際的意義怕不只止於此。東門北墩臺約50米處,「一號馬面」凸出城牆牆體約6米。而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羅哲文主編的《中國城牆》一書記載:「馬面這個名稱,首先見於《墨子》中的《備梯》與《備高臨》二篇,其中所說的『行城』即『馬面』。表明至少在戰國時,它已被用於城市防禦了(馬面,城牆隔一定距離設置的突出矩形墩臺,以利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敵人)。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最早在城牆上構築馬面的是燕下都的宮殿區,以後有漢魏洛陽金墉城北壁的『墩臺』,但直到北宋才被普遍使用。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見於甘肅夏和縣北的漢代邊城八角城。它的內城尚存馬面五處,西南及西北各二處,東南一處。馬面寬12.2—38.5米、長6.7—11.7米不等,為非對稱式,是依據需要而設。」歷史在這裡,又一次改寫。石峁古城只給我們露出它的一座城門,考古界就驚呼:石破天驚!極短的時間裡吸引了全世界考古學者的目光。而這東城門上發掘的每處24顆人頭骨,更是讓各國的考古專家吃驚,考古隊的邵隊長這樣說。這裡,我又想起曾讀過的有關中華門建造之初的一則典故。《明史》記載,應天府南門,幾次建造均坍塌。有謀士獻言,把明初富翁沈萬三的寶物聚寶盆埋壓在城門地基下,即可建成這城門。朱元璋採納此建議,下詔強行徵收了沈萬三的聚寶盆,並將其埋壓在城門基址下,果然靈驗,城門建起來了,並命名「聚寶門」,後改為「中華門」。世人沒有想到,這樣的風水學,四千多年前的古人已運用於建築當中。石峁遺址擺放頭骨的兩處遺蹟,分別在外甕城外側和東門門道入口處,均是24顆人頭骨。之後又探明,整座古城共有4處這樣放置人頭骨的遺址,好像有一定的擺放規律,但沒有明顯的挖坑放置跡象。甕城外側人頭擺放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人頭骨擺放略呈南北向長方形。為何每一處擺放24顆人頭?為何擺放成這樣的形狀?身體和頭顱又為何不在一起?現在還沒有人能解答。考古專家初步鑑定,這些頭骨女性居多,年齡在20歲左右。部分有明顯砍斫、灼燒跡象。多位專家共同探討,認為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在新石器時代多處遺址中發現,部落首領人物死後使用人殉,而這樣的以年輕女性頭顱用於奠基儀式或祭祀活動,在中國境內的考古發掘中尚屬第一次。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佔地面積15168平方米。共設三道甕城,由四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3000人。這樣一組數字,足以讓人想見當時的恢宏壯麗、威震天下之勢。石峁古城,這樣一座史前最大古城的城門,卻沒有拱頂,沒有開合關閉的門扇,以考古專家所言,當時還不具備修築拱頂和安門扇的技術。可這一點也沒有影響考古學界對這座城門的震驚程度,有人驚呼:「華夏第一門!」站在「華夏第一門」北墩臺上,「石峁城」已盡在眼底。古城內曾有過怎樣的繁榮?古人吃過的穀物瓜果、穿過的蓑衣獸皮、呼吸過的空氣、存在心底的愛情,已無處可覓。但這輪廓清晰、完整的石屋,還是將先民們的生活帶回到了我的眼前,從這裡走出,握著石斧,持著木棍,春雨中把保存在瓦罐裡的作物的種子,播撒在山坡上;天高雲淡,熱烈的秋陽下,拖兒帶女,于田間和枝頭收穫著果實。草木茂盛,河海橫流,上山狩獵,下河捕魚;山之巔,水之邊,勞動、歌唱……那只是勞動的號子,還是一支簡單的山歌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比《詩經》裡這些歌謠還要早近兩千年的石峁的先民們,又唱的是些什麼歌謠呢?

 

驛站駝鈴

 

從東門到西門遺址,只有一條小路,小車是開不過去的。我們攀著外城牆,徒步而至。西門遺址還沒有開始發掘,然而這裡才可謂風光無限,一覽古鎮河山之壯闊氣象。

 

好多的村鎮名字前面,被安上了「驛站」、「古道」這樣的詞兒;被稱之為「旱碼頭」的地方也幾乎遍及全國各地,這高家堡當然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從東向西,陝北境內的明長城上有三十六營堡,其中最有名的是這四堡:高家堡、鎮川堡、瓦窯堡和安邊堡。這之中高家堡居於首,素以「三十六營堡之冠」稱雄延綏鎮邊塞。這樣的驛站,在昔年,過往的商賈是怎樣的紛攘,邊貿又是何等的繁盛?

 

民諺說:「若要富,買賣帶莊戶。」鎮志裡記載:明清至民國年間,此地商事以鹽鹼、皮毛、銅鐵製具、茶葉、煙土為重。明末清初的鹽鹼業極興盛,有「十六家鹽行半座城」之說。《延綏攬勝》也這樣說:此地鹽鹼皮毛生意利息暢旺,年營業額有60多萬元銀幣之巨。同時,各地邊商來此購買布匹、茶煙、日用百貨赴內蒙古各旗販賣,數量之巨,難以估計。另據一些古廟碑刻所錄,明清間高家堡有各色商事字號百餘家、當鋪四家、錢莊一處;到清末,巨商宋憲宇已開始發行銀票,名叫「帖子」;韓士恭創辦瑤鎮鹼廠,成陝西化工企業先祖。其時,以「杭(營邊宿富杭榮)、韓、彭(儒商彭鶴年)、宋」為代表的老「四大家族」形成,財勢縱橫,稱雄塞上。民國間,新「四大家族」劉(大榮)、寇(瑞生)、亢(萬裡)、張(子英,國民黨二十二軍伊東遊擊縱隊代司令,駐堡兼商)崛起,農商兼營重實業,如日中天。醫藥之風獨昌盛,清末民初立有大小藥鋪醫館十餘家,其中的仁壽堂、萬和堂、太和堂較有名氣。中國八大名醫之一杭逢源正是出生在這裡之人。

 

二水繞堡,大漠無垠,群山如濤,扼南北要衝

 

連綿起伏的沙丘間,芳草碧連天的古道上,走過成群結隊的拉駱駝的人、趕牲靈的人。耐不住那長途寂寞的旅程,給駱駝戴上鈴鐺,從高家堡出發,在那一聲又一聲的駝鈴裡,走向遠方。西去靠近寧夏的三邊馱食鹽,東渡黃河到山西柳林馱瓷器,那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唯一的運輸工具就是牲畜,趕牲靈的人兒由此產生。一走十天半月,趕牲靈的人沿途要吃住,要和當地人交往,這就免不了要發生許多糾糾纏纏的事,男的勾引女的,女的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誘惑。加上人們的想像和調侃,再加上藝人的編創,出現了《趕牲靈》這首陝北民歌: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三盞盞(的那個)燈,(哎喲)戴上了(的那個)鈴子(喲),哇哇(的那個)聲。騾幫馬隊給荒涼的山村帶來了衝擊,這些趕腳的過路人給一輩子足不出沙窩窩的當地人帶來了無盡遐想:白脖子(的那個)哈巴朝南(的那個)咬,趕牲靈(的那個)人兒(喲噢)過來了。這時,倚門等待意中人到來的少婦、閨女們看到了趕牲靈的隊伍,究竟這裡面有沒有自己要等的人?於是就出現最為關鍵的兩句:你若是我的哥哥(喲),招一招(的那個)手,(哎喲)你不是我那哥哥(喲噢)走你(的那個)路……

 

長城古堡

 

蜿蜒盤亙,或橫貫而過,高家堡四野的大漠和山梁上,殘存著魏、秦、漢、隋、金、明各代長城。古堡東的玉塔村古名魏塔,村裡古廟碑刻所述,村因傍臨魏長城墩臺而得名。古鎮四野之上,秦長城殘址綿延四五公裡,漢長城則在秦長城土垣上增修,隋、金兩代長城都以舊址續修。唯明長城建構雄偉,越邁歷朝。壕塹、城墩、寨牆殘跡猶存,40多座烽燧、墩臺或隱或立。鎖長城邊維,進搗河套,據屏河東,左右犄角榆神,縱橫咽塞秦中。古鎮南城外存有明清校場、演武廳遺址,城內有都司衙門、阜益倉、驛正站遺址。烽火相望,戰釁頻仍。幾千年的時光,這塊土地上,號角連營,烽煙滾滾,悲雁長鳴,夕陽如血。武士們站在城牆上,眼睛盯著北方,等待著遠處狼煙升起,等待著天的盡頭煙塵騰起,大地在馬蹄的敲擊下震顫……明延綏兵備副使劉餘澤至堡巡防並觀戰陣操練後曾賦詩盛讚說:「戰氣高張虎豹符,漢壇敵愾賣夷俘。只今震疊皇靈遠,試問單于近塞無。」盛夏的落日,懸掛在對面西沙梁上,斜陽裡大河從北流來,滿河無數的碎銀片在撲騰著、閃耀著,禿尾河水不深,卻寬闊,就那樣日夜從古堡前緩緩流過。下得山來,走進古堡,借宿。因為用過境公路新建了街道,好多店鋪都搬到了新街上。留在古堡老巷道裡的是油坊、醋坊、豆腐店、掛麵鋪,一些從先人手裡流傳下來的手工作坊。還有這家滷肉店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四五張小桌上都坐著客人,桌上一盤滷豬頭肉,桌下已撂了一些空啤酒瓶。也有買了就帶走的,是剛出鍋的一塊熱氣騰騰的豬頭肉……昔日那些店鋪的門大多關著,開的只是偶爾的三兩家,四輪車、三輪車,還有一些低檔的小車在街邊、店門前停放著。栽在巷道口有點傾斜的電線桿,交織在街道邊上的各種線路,風拍打著過年時貼上的昔日店門上的春聯,讓你一下就感覺到了老街的氣息。灰的瓦屋,泛黃的石頭牆壁,枯朽的苔痕,剝落的牆皮。是瓦屋頂上的炊煙,和屋頂瓦楞間的蒿草、稗子草,院牆下的一棵老樹,或簷前的一叢打碗碗花,才讓灰黃街巷、院落有了一些綠意,也適合寫詩。巷子盡頭,划過一個婦人潑辣的喊聲,她在喚她的兒子。院門外街道邊上,誰家的男人發動四輪車,還有疾馳而過的摩託,就是老街生活交響曲。門同樣是鎖著的,是那老舊的木板,上頭還有一行隱約可見的粉筆字——「可愛的高家堡」,跟著一句是:「王明的爸爸是個大壞蛋。」門店前的臺階上坐著一個小女孩,讓人想起那童年,那悠長的石板小巷,火光、爆米花……在天黑下來後,我們走進這老街。也有沒搬走的人家,夾雜在這些很早就關掉的店鋪之間,從幽深的院落裡透出微亮的燈光,沒有一絲人語,只有我們從石板街上走過的嗒——嗒——的腳步聲。老街上沒有路燈,懸掛在東山頂石峁古城上的那隻銅盤似的月亮,就是古堡老街的燈,每一道巷口都灑了灰白的月光,幾千年前就這樣照耀過石峁古城的月光。過來了一隊送靈的人,老老少少大約二三十個人,手裡都提著燈,吹嗩吶的幾個走在最前,走不遠處燃一些紙錢。月光這樣清亮、凝重,像給瓦屋牆上塗抹了似的,街道上也灑得滿地,嗩吶也許最合適在這樣的地裡吹起。陝北嗩吶是陝北人的心靈之聲、生命之音,無論高亢或激越、歡快或嘹亮、粗獷或深沉,都含著帶尖利的哀婉低回的音素,只是根據出生滿月、成婚迎娶、死亡埋葬場合不同所含成分多少不等罷了,任何聲音都覆蓋不住、包裹不了的聲音。這個「音素」永遠也從陝北嗩吶聲中消失不掉,正像苦難永遠附著在陝北人身上一樣。廣闊的荒原,渾厚的黃土,艱苦的生計,對生的渴求,與命運的抗爭……生在這裡,意味著一生的苦難開始;男女成婚,意味著養老育幼,苦難更重;最後一次吹響,那是在土地上滾打一生,最後回歸黃土。那群人走遠了,嗩吶聲傳出老街,漫向天地間……

 

「華夏第一城」

 

古堡曾迎來過一批特殊的客人,時間是2012年深秋。他們是中國考古學會、國家文物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陝西省文物局及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40多位中國頂尖級考古專家。就在這次聯合考察中,於這古堡向全社會發布:「石峁遺址是已發現的中國史前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對於進一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義。」這時候,有考古專家給石峁古城戴上了這頂桂冠——「華夏第一城」。在這個資訊時代,網絡世界,幾乎是同一時間,全世界考古界向石峁投來敬意!石峁古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是在於它龐大的城體,整座古城的面積多於4平方公裡;這就意味著,「最大古城」的紀錄在2012年這個北方的秋天又被刷新。在此之前是1936年,發現的最大古城是長江下遊的良渚古城,城址面積3平方公裡。其次分別是山西襄汾的「堯都」陶寺,面積有2.80平方公裡;四川寶墩古城,面積約2.76平方公裡。這些史前古城的發掘,一次次更新著我們對中國古代文明的認識。考古勘探已完成了對這座古城結構的確認:石峁古城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牆體殘長2千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放眼石峁,有考古專家做了這樣一個圈點:石峁古城的格局,很有一點今天北京、西安、廣州格局的意味。「皇城臺」是本地老百姓相傳的一種稱呼,它建在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臺城,大體呈方形;內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從「皇城臺」的區位及高度探測分析,它是整個古城的核心區。與內、外兩城的不同是,「皇城臺」沒有明顯石牆,全是斬山砌築的護坡牆體,布滿古銅色的鏽跡,保存完好,有的高達20餘米,斜收趨勢明顯,有層階。勘探化驗地層關係,考證從古城裡出土的陶器、玉器及出土遺物,專家初步認定最早一處修建的就是這「皇城臺」,在龍山中期或略晚(距今4300年左右);其後向內城擴展,在龍山文化中晚期;於龍山文化中晚期至夏代,延伸至外城。祭祀臺是石峁古城又一處神秘之地。它坐落在外城南城牆外兩三公裡的大山嶺上,此日天氣晴好,長天無雲。這祭祀臺地勢沒有「東門」高,視野卻比站在「東門」上還要開闊很多,風光也完全是另外一番;數次上石峁,這回才覺得找到了觀望整座古城的最佳位置,隔了幾公裡,內城牆——那草莽、古石的環形帶仍清晰可辨,像斜掛在山坡上似的。外城牆則從東門起,向南行,再向西折,沿山勢逶迤而來,以地形蜿蜒而去;城牆大部分處於山脊之上,高約3米,寬約2.5米,現存長度5700餘米,全為石砌城牆。山嶺最高處,直徑約數十米,一個圓得像女人奶頭似的山包,黃土裡散落著亂石片,城牆上那樣的石頭,是祭祀臺。向北,可以清晰地看到遠處20餘公裡的錦界國家級工業園中亞華發電廠的大煙筒;東望,群山如濤;禿尾河南流拐彎的地方波光粼粼;僅一河之隔,河東是黃土高原,河西則是風沙草灘區,隨河流逶迤而去的沙漠上,懸浮著一抹一抹淡淡的煙嵐,大漠高低起伏,霧嵐如夢似幻。這就是我剛所說的另一番風光與氣象,也正是出於此,考古專家又給了這祭祀臺一個名字:觀象臺。沒有燈光的那些夜晚,這「觀象臺」四面的天空,星星該是怎樣稠密、燦爛?繁星退卻,第一抹初陽又是誰人先看到的,一塊紅綢緞一樣,掛在遠處山脊之上……

 

誰住過的古城?

 

次日清晨,再上石峁。天空,真的就是那種瓦藍的;雲,看上去不是那種白得沒有一絲雜質,可你會覺得它才是雲彩。站在「華夏第一門」——外城東城門的北墩臺上,山風獵獵地吹來,遠古也曾這樣吹的風,曾經吹拂過先民們身上的獸皮或布衣的風。那時,還沒有燈,火種是寶貴的,普通人家想來還不可能用於點燈。星星和月亮,就是他們的燈。月光、星輝下,一群人或一家人,聚在一簇,也可能是一間石頭屋子裡,一起拉話,也可能手裡還在做著磨石斧、搓草繩之類的什麼活兒。亮格瓦瓦,滿天星星!先民們說著什麼樣的語言,無法想像,找不到一絲想像的痕址。我能想來的是他們的目光,那是一些怎樣清純的眸子?面對捕撈上來的河裡的一條魚和山坡上的穀子,露出會心笑意的眼眸;它們和路邊的草木、枝頭的果實一樣純樸、真實。那樣的目光是用來看世界、交流用的,不是用來窺視、工以心計。在這樣的眼眸裡,穀子就是穀子,菊花就是菊花。先民們就是用這樣的目光,與自己的父輩、兒女或意中人談笑、交流……黑夜過去,黎明到來,他們醒來,翹首東方那抹白,隨著第一個人從石頭屋子裡出來,城裡各處有了響動,石城就這樣醒了。一些老者手搭涼棚,觀望一天的天氣;迎著第一縷晨光,先民們相跟著從城門裡出去,走向田畝、河流、山林……他們抬頭望過的,人類童年的日頭,走到今天,它竟還是這樣鮮亮,仿佛從海水裡升上來的一輪紅日。石峁的人家,似乎還傳承著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種一坡有石頭的山地,娶一個不一定有多俊的女人,點一盞燈,燒一盤土炕,生一群子女,醃幾缸酸菜,養一些牛羊,餵一群土雞……站在不高的用幾千年前的石片壘砌的院牆裡,披一身也曾照過古人的晨輝。就那樣簡單,站到院牆裡,就可以看到田畝、果實與河流……從東門墩臺上四望,眼前是原始村落、民居、石棺墓葬、祭祀場所、灰窖遺蹟;斷斷續續、起起落落殘破的古城牆;零星的農作物、草叢、樹木。那時,這石峁山曾是一大片慢坡,在這高坡、石城裡,走過哪些王公貴族、武士神仙和平民百姓?隨著日頭的不斷升高,在北方,這天空,讓石峁藍得無邊。四千多年前,這天空下,曾是怎樣的一座城?人來人往,市聲喧鬧,挑擔背筐,犬馬狩獵……我們的想像力無法抵達。它和傳說中的五帝時代相符,那麼,石峁古城到底屬於誰的管轄範圍?誰的領地?如此大的古城和五帝又是什麼關係?著名史學家沈長雲在光明日報上撰文這樣說:我相信,這座古城所蘊含的考古文化分布的範圍及其附近地區,應當就是黃帝部族活動的地域。而這座城址的相對年代,則應當是黃帝部族及其後裔活動在歷史上的時期。專家或認為它是當時「北方一個很大的集團」,或一個「酋邦」勢力範圍控制的中心,也有稱之為「一處區域性的中心」的。鑑於沒有任何對這座古城的文字記錄,專家又均表示不知道這座古城屬於哪個邦國或哪個部族。筆者一向對先秦西北地區的古國古部族有過持續的關注,欣聞該地區這一重要的考古發現,自然感到十分振奮。但與上述專家不同的是,我認為還是可以從歷史學角度對這座古城進行一些詮釋的。這座古城不是別的,正是傳說中黃帝部族的邑居。黃帝在歷史上活動的時間不算太早,他與其他幾位古帝實際上都應是同時代的人物,就是說都大致生活在夏代稍前的時候。過去史書把他置於其他幾位古帝之前,實是出於後人的安排。因為黃帝的後裔周人建立了強大的周王朝,以後的華夏族又是以周族為主融合其他各族形成的,為華夏族編排的祖先的歷史自應把黃帝放在首位。史載黃帝與蚩尤曾發生過戰爭,它書記載蚩尤在少昊之後,少昊又大致與顓頊同時,黃帝所在的時間不一定早得過顓頊。如此來看待考古學者所發現的石峁古城,就可以看出它的年代與黃帝活動的時間大體相當了。由是我們判斷石峁古城為黃帝部族所居,也有了充分的依據。華夏部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端,炎黃的光芒照亮了整個神州大地;還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都曾與炎黃有過怎樣激烈的抗爭?這一切都是石峁古城——這位來自遠古的老者藏於他腹中的故事。

 

我們從哪裡來?

 

這樣一座古城,它又是怎樣毀滅的呢?一座古城遺址,俯身於北方大地上的一個巨大的問號。沒有任何的文字記載。連一片甲骨都沒有。好在石峁古城遺址本身的這部大書還在,雖然殘缺不堪。但它用道路、城牆、城門、民居、祭祀臺、用具、用品這樣一些「文字」,為我們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童年時期的聚落形態、社會形態、意識形態,記載了人類童年時期在這裡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將中國史前格局完整地書寫在這北方的大地上。從東門甕城遺址發掘出土的文化層來看,這座古城的始建年代在龍山文化中晚期,廢棄於夏代。整座石峁古城裡,是否還有更早的文化層?看那些正在遺址上小心挖掘、不停篩選的考古工作者的那份執著和韌勁,你就會想到,我們大家的期待不會落空。完全有可能會在這裡發現燦爛奪目的史前文明,還可能有一些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一切。那天,我在古城遺址中遇見幾位來自海外的考古學者,他們說:「石峁是個奇蹟!」與古埃及金字塔一個時期。因為語言不通,他們向我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一句。石峁古城入選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它的考古發掘不是三五年就可結束,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才能完成。跨國界,多學科,不同膚色學者專家,共同在這片到處都是梁峁的大峁上,丈量、鑽探、挖掘、搜尋、篩選、打磨、擦拭、觀察、化驗……不斷有外國考古學者向石峁走來。我們從哪裡來?石峁古城遺址,為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範本。石峁古城的考古發掘,已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中華文明重要探源工程;沿著四千多年前古人在石峁走過的那些道路出發,去探索中華文明的源頭。作者簡介:馬語,本名馬建緒,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籤約作家,獲第六屆老舍散文獎,成為陝北首次獲得這一大獎的作家。新作《消逝在酒館裡的歲月》在《北京文學》2014年第一期頭條「現實中國」欄目發表,《北京文學》以「今天中國人該如何講感情講面子」為話題,就此作品向全國讀者發起一年時間的熱讀和討論。 

相關焦點

  • 石峁古城遺址隨想
    同行的作家有的掏出手機不停地拍照,有的認真聆聽石峁遺址博物館的專家在講解開發石峁遺址的整個過程,有的趁人不備將一塊沾滿沙土的石頭裹在傘下裝進包裡,像當初那些在石峁古城撿到玉石的農民一樣心生歡喜。有微風輕輕從頭頂掠過,那遠去的歷史,便如鑲嵌在城牆裡的石峁玉器,敲擊出激越清脆的回聲。
  • 「華夏第一城」石峁古城
    這裡有華夏文明的曙光初露,這裡有天下一統盡掃六合的見證,這裡有君臨萬邦、民族融合的豐壤,這裡有九邊重鎮烽火狼煙的切面,這裡有「江山如此多嬌」的誕生地、第一紅歌《東方紅》的故鄉,……這裡就是大美榆林。   縱觀歷史,榆林人傑地靈、歷史悠久、文化厚重。
  • 面積遠超陶寺遺址的石峁古城曾住過何方神聖?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1976年發現的,不過世人似乎並沒有投來太多關注的目光。2011年的調查表明,這裡存在一個大型的城址。它靜靜地在西北一隅躺了四千餘年,終於又重新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2012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對城圈結構和城垣走向展開了細緻的勘查,石峁古城的輪廓開始逐漸清晰起來:它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
  •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
    石峁遺址亦大禹之刑法官獄神皐陶城堡禁地倪寄如(退休工人)8月30日央視10的《探索發現/考古進行時》再對石峁遺址釋疑,使人感到對宏大的石峁遺址缺乏史料難於尋找考古訊息,但靜下心來深感只要堅持「創造性轉化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榆林神木市(縣級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端的黃河西岸,毛烏素沙漠東南緣。通過城牆走向和陶片的分布密度對遺址面積重新進行了測算,確認了石峁遺址是以「皇城臺」為中心、內城和外城以石砌城垣為周界的一座罕見大型石頭城,城垣結構清晰,城門、墩臺、馬面、角臺等附屬城防設施形制完備、保存良好,城內面積逾400萬平方米,是公元前2000年前後中國所見規模最大的城址[12]。
  • 甕城溯源——以石峁遺址外城東門址為中心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城西南40餘公裡的高家堡鎮,黃河一級支流禿尾河及禿尾河支流洞川溝分別從遺址的西南側和西北側穿過。
  • 誰的石峁:石峁古城系上古西夏都邑
    石峁古城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龍山晚期至夏早期規模最大的城址,距今4300—4000年。自2011年系統考古發掘以來,石峁遺址引起世人極大關注。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古城主人是誰這一問題,自然激發了學者的研究興致,猜測頗多。沈長雲在《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光明日報》2013年3月25日第15版)、《再說黃帝與石峁古城——回應陳民鎮先生》(《光明日報》2013年4月15日第15版)中認為,石峁古城「不是別的,正是傳說中黃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
  • 石峁古城是崇城,為夏鯀所建立
    石峁古城是因為共工與東少昊玄囂系爭奪帝位而建,石峁古城在反擊共工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石峁古城的種族屬性:黃帝昌意系、有虞氏、古夏人五、關於稱號的問題六、夏鯀與古蜀國的關係:夏鯀是古蜀國開國第一王七、夏鯀城石峁古城的重建  大約距今4500年,黃帝設東西大監(《史記.五帝本紀》
  • 石峁古城是崇城,為夏鯀所建立 (修訂版)
    石峁古城是因為共工與東少昊玄囂系爭奪帝位而建,石峁古城在反擊共工氏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石峁古城的種族屬性:黃帝昌意系、有虞氏、古夏人五、關於稱號的問題六、夏鯀與古蜀國的關係:夏鯀是古蜀國開國第一王 大約距今4500年,黃帝設東西大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但沒有明確東西大監是誰)。
  • 石峁遺址的發現,以及與陶寺遺址不得不說的關係
    他的講座題目為:「黃土、石頭與城——公元前第三千紀的晉陝高原」陶寺遺址和石峁遺址,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向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過渡的關鍵時間節點上,地理位置分屬於河套地區和晉西南地區,對於研究區域文明進程與國家起源
  • 史前最大,四千年前的「華夏第一城」驚豔世界
    ●石峁遺址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早期文明格局和中華文明起源的傳統認識,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對進一步理解「古文化、古城、古國」框架下的中國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石峁遺址是一段極致輝煌的文明,它的發掘是可持續性發展的。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石峁遺址的城與玉
    石峁遺址的城與玉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朱   鴻
  • 【深度揭秘】石峁古城的身世揭秘
  • 讀石峁古城,看文明亮點
    目前,石峁古城還是本無字天書。但不論將來是否發現文字,都不能撼動其作為中國古代文明交響曲中華彩樂章的重要地位。當然,要真的讀懂這座神秘莫測、驚世駭俗的城池,還需要假以時日。該城規模之宏大,設計之精妙,功能之齊全,施工之精細,是考古發現的同時期遺存所僅見者,乃至於,最初的發現者甚至擔心該城年代推定的正確性。
  • 石峁古城,給我們哪些驚人的信息?
    先小試牛刀,說說石峁古城給我們哪些信息。一是這座城很早。存在時間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比傳說中的夏朝建立還早300年。300年是10代人,遠古時期人類繁殖周期快,應該十代還多,這正是黃帝時期。二是這座城很大。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1期直播預告: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這是一個三次入選「六大」考古新發現、兩次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史前遺址,自2011年確認並開展考古發掘以來,幾乎每年都會以令人震驚的成果給學術界帶來驚喜。  這是一個文獻中沒有記載的古城,但擁有高等級金字塔般的皇城臺。
  • 我的神秘遠古: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大約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間,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考古勘探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
  •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這裡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從昨天開始的第43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今天下午14點43分,中國浙江省的「良渚古城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另外,隨著昨天中國的海候鳥棲息地被成功選定,韓國的世界遺產目前已達到55處,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家。
  • 石峁古城的野蠻與文明之謎
    El Leo       石峁古城古城始建於公元前4300年,神秘消失於公元前3800年,而後在秦漢時才有建制,又作為邊防重鎮。石峁古城佔地425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史前最大城址。對於中華五千年文明之皇帝之崑崙城的猜想,其意義不亞於瑪雅古城、埃及法老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