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是中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石峁遺址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國北方的中心,據專家研究,有可能是黃帝的都城崑崙城。
石峁遺址大約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間,距今約4000年左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這個曾經的「石城」壽命超過300年。考古勘探確認了石峁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並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牆體殘長2000米,面積約235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面積約425萬平方米。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成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個。
「皇城臺」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牆的臺城,大致呈方形。內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城牆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牆。外城系利用內城東南部牆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築的一道弧形石牆,絕大部分牆體高出地面,保存最好處高出現今地表亦有1米餘。
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有房址、灰坑以及土坑墓、石槨墓、甕棺葬等,出土陶、玉、石器等數百件,尤以磨製玉器十分精細,頗具特色,其原料主要為墨玉和玉髓,器類有刀、鐮、斧、鉞、鏟、璇璣、璜、牙璋、人面形雕像等。接著,進一步發掘出城門遺址、皇城大道、祭祀臺、池苑、哨所、石砌院落,還有人骨、鱷魚骨,以及壁畫、紡織品等珍貴遺存。
經過大量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基本確定了石峁是一處保存相當完整、基本可以閉合的城市、城牆、城門、角樓等配套建築完備的規模城池。專家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應當始建於龍山中期,延續至龍山晚期至二里頭早期階段,無疑是黃河中遊地區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是黃河腹地二里頭遺址之外一個重要遺址。
石峁遺址以「中國文明的前夜」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