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就近入園」(上)
你家小區標配幼兒園了嗎?
又逢招生季,孩子「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再成焦點。日前,省住建廳、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印發《河北省城鎮居住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試行)》,自7月1日起施行,這一利好消息瞬間引起各方議論,目前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如何?政策又會帶來哪些變化?連日來,記者進行了探訪。
聲音
上個幼兒園 咋這麼難?
「現在孩子上個普惠幼兒園可真是不容易!我們提前一年報名,還要去排隊。」說起給兒子報名上幼兒園的事,石家莊市民劉燕感慨萬分。
劉燕家在開發區的梧桐苑小區,家裡有兩個孩子,老大已經上小學,老二今年兩歲,明年上幼兒園。「我家附近沒有公辦幼兒園,私立的託費最便宜的一個月也要1800元,想著能上個普惠幼兒園經濟負擔還小點。」劉燕說,「原來老大上的是個私立幼兒園,覺得老師還不錯,人員穩定,離家也近,而且這幾年聽說這個幼兒園轉成普惠幼兒園了,價格也不算高,便打算讓老二也上這個幼兒園。」
劉燕告訴記者,老大上幼兒園的時候很簡單,報名就上了,所以到老二的時候她也沒著急。然而,讓劉燕沒想到的是,春節過後,她在小區裡跟其他家長聊起上幼兒園的事,卻聽說她想讓孩子去的這個幼兒園現在名額非常緊俏,竟然需要提前一年報名。這下,劉燕有點慌了,她有空就去幼兒園打聽報名的時間,最後得知確切報名時間在5月份。在報名的前一天晚上,劉燕讓丈夫早早就到幼兒園門口排隊。「幼兒園還算體諒家長,排了一個多小時隊之後,有老師出來發了號,第二天就可以去正式報名了。」至此,劉燕的心終於放到了肚子裡。
在公立幼兒園偏少的現狀下,為孩子上普惠幼兒園而「排隊作戰」的家長並不止劉燕一個人。去年,家住東裡苑小區的叢妙妙也為老二上幼兒園傷了不少神。
「附近有一家公立幼兒園,但是報不上名,就想著上普惠園,可誰知普惠園的名額也非常緊張,要提前一年報名。」叢妙妙說,因為之前不了解情況,錯過了報名時間,她提前半年去報名就被告知已經滿額了。後來還是有人不上,她才幸運地補上了空缺。
新政
配套園與小區首期 同步交付使用
為了緩解「就近入園」難題,日前,省住建廳、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自然資源廳聯合印發《河北省城鎮居住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此次出臺的《辦法》規定,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教育、行政審批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做好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相關工作,確保配套幼兒園與首期建設的居住小區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辦法》明確,城鎮居住小區配套幼兒園是指城鎮規劃建設用地範圍內老城區改造、新城開發、居住區建設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建設時,按照相關規劃和標準要求,應當配套建設的幼兒園。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等部門,依據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和幼兒園建設標準,結合城鎮發展、人口增長和學前教育發展實際,科學編制學前教育布局規劃。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和地方配建標準,統籌規劃城鎮居住小區配套幼兒園,將配套幼兒園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行政審批部門在發布土地使用權出讓公告時,應當在規劃條件中明確配套幼兒園管控要求和配套幼兒園建設、移交等內容,並作為土地使用條件予以公布。土地成交後,教育主管部門或當地政府指定的部門應當依據職責分工與土地使用權競得人按土地出讓合同相關約定籤訂配套幼兒園建設協議,其中獨立用地的配套幼兒園應當在首期開發建設並同步實施。
《辦法》要求,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土地、規劃、建設等相關規定進行配套幼兒園建設。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永久性標牌、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對違反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規定行為的,嚴格依法依規處理。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建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將竣工驗收報告、有關認可文件或者準許使用文件依法報送住房城鄉建設或行政審批等有關部門備案。對存在幼兒園緩建、縮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等問題的,不得組織綜合驗收(聯合驗收)。
探訪
配套幼兒園 參差不齊
新政一出,市民紛紛議論,其實,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的呼聲一直沒有斷過,為了緩解入園難的問題,近些年,很多小區在建設的時候都配套建設了幼兒園。然而,記者探訪發現,這些配套幼兒園的情況卻參差不齊。
記者在石家莊市九裡庭院小區內的配套幼兒園門口看到,「石家莊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牌匾非常顯眼,還有一塊牌匾上寫著「石家莊市主城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政府購買服務補助標準」,上面明確了保育費和相應的補助標準。幼兒園有獨立的小院,但室外活動場地看起來並不大,供孩子們玩耍的戶外設施也只有滑梯。
臨近放學,一些家長陸續來到門口接孩子。說起幼兒園的情況,一位家長表示:「還行,託費不是很高,老師還算穩定,入園也不難,就是給孩子玩的設施不多。」記者與幼兒園的一位老師交流後得知,該園託費每人每月1200元,飯費每天13元。「我們的戶外場地分布在房子東側和後面,其實也不算小,只是不規則。孩子們出來玩的時候,我們也會把一些能移動的玩具帶出來,比如小自行車。」這位老師熱情地告訴記者,幼兒園每個班大約有25個孩子,想9月份上的話,現在報名還來得及。
體育公園附近,德賢公館的小區配套幼兒園已經做完基礎裝修。「聽說幼兒園9月能開園,還是普惠幼兒園,託費價格大約是1200元。這下孩子上幼兒園不發愁了。」業主蔡女士高興地說。
然而,並非所有小區的配套幼兒園都盡如人意。紫晶悅城9號地2016年就已經交付使用了,但到了2019年春天,配套幼兒園還遲遲未啟用。瑞府小區內的配套幼兒園則辦成了民辦的高額收費幼兒園。不過,讓人欣喜的是,教育部門已經關注到這些問題,未來這些幼兒園都有希望辦成公立或普惠幼兒園。
深入
配套幼兒園 遇移交難題
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似乎已經逐步跟上,但為何遲遲不啟用或辦成高收費幼兒園?歸根結底其實都是因為配套幼兒園建成後沒有移交給政府。根據以往相關政策,小區配套幼兒園要移交給政府建成公立或普惠性幼兒園。可往往總是會出現遲遲不移交的情況。
「是開發商不願意減少收入吧。」市民周建誠說,「我們小區那個配套幼兒園就辦成了民辦園,聽說租金是很大一筆錢呢。」她認為開發商的逐利性是造成幼兒園遲遲不移交的重要原因。
「一些開發商為降低成本,將小區配套幼兒園交由其他單位或個人代建,如果二者出現法律糾紛,也可能影響到幼兒園的移交。」一位律師表示,移交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也是比較複雜的,尤其是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起來不容易。
記者調查發現,小區配套幼兒園產權複雜,成為其轉型普惠園的一大障礙。有業內人士介紹,2017年全國學前教育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城鎮小區有的沒有配建幼兒園,有的雖然建了但沒有辦成公辦園或者委託辦成普惠性民辦園,這是造成城鎮「入公辦園難」「入普惠性民辦園難」「就近入園難」的重要原因。目前城鎮新建小區大多有配套幼兒園的規劃,配建率高,但是移交政府的比例低,舊的大型小區幼兒園配套規劃不理想。有的小區開發建設較早,整體規劃時就沒有考慮建設幼兒園,比如建多大規模的小區應該辦幼兒園,居民人數和範圍距離都沒有比較規範的要求,即使後來提出相關要求,但執行起來不夠剛性。
有業內人士指出,儘管存在種種困難,但各地在加強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和使用方面,也累積了不少有益經驗,此次《方案》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處理意見和操作指引。(燕都融媒體記者 楊佳薇 盧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