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看,犀牛僅分布於非洲、印度、越南、印尼等地,而且有一些犀牛還是某一地區獨有的物種。其實,早在20世紀以前,我國就分布著三種犀牛的亞種,而且數量還不少。那麼,為什麼這些犀牛會在中國滅絕了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現存犀牛的種類以及分布
犀牛是一種大型的哺乳動物,在陸地上,它是體型第二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但是由於大象是哺乳綱長鼻目動物,所以,犀牛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犀牛屬於哺乳綱奇蹄目犀科動物,在犀科下又分為4屬5個種,它們分別是:白犀屬下白犀、黑犀屬下的黑犀、獨角犀屬下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以及雙角犀屬下的蘇門答臘犀。
其中白犀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最多的犀牛,數量約有2萬頭左右。它僅分布於非洲,但是它們在非洲的分布較廣,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布。
黑犀牛是現存野生狀態下數量第二多的犀牛,它也是僅分布於非洲,與白犀一樣,黑犀在非洲的分布也很廣,也是在非洲的中、南、東部都有分布,但是由於黑犀在非洲南部數量較少,所以它的數量不如白犀多。
印度犀是一種瀕危的犀牛,現存野生數量不足2500頭,它們主要分布於印度東北部以及尼泊爾。
蘇門答臘犀是現存體型最小的犀牛,它僅分布於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上,野生種群數量不足300頭
爪哇犀是現存犀牛中數量最少,保護級別最高的一種,現存野生數量已經不足60頭,它們全部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國家公園和越南的國家公園中,其中越南國家公園中的爪哇犀數量不足10頭,剩下的全部在爪哇島上。
從上面5種犀牛的分布和數量看,犀牛的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蘇門答臘犀和爪哇犀,野生數量已經達到了極危(CR)的保護級別,如果再沒有有效地保護,它們極有可能成為滅絕動物。
曾在中國生活的犀牛們
人們習慣將曾經生活在中國的犀牛稱為「中國犀牛」,這讓許多人誤以為這是犀牛的另一個不同的種,其實,中國犀牛是曾經生活在我國境內的蘇門答臘犀、爪哇犀以及印度犀這三種犀牛的總稱。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能夠看出,這三種曾經生活在我國境內的犀牛,在其他的地方依然有存在,這些犀牛的種並沒有滅絕,只是在我國境內滅絕了。因此,我們稱這種滅絕為:區域性滅絕。
從這三種犀牛的現存分布看,它們依然在我國的東南(印度)以及南(印尼)還有存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三種犀牛應該是曾經分布於我國的南方地區。從三種犀牛的歷史分布上看,也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大半個中國。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三種犀牛在我國的滅絕時間
從1916年開始,在我國的野外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蘇門答臘犀,經過數十年的尋找無果後,終於在1970年,蘇門答臘犀被認定為滅絕。
爪哇犀早在20世紀以前有兩個亞種,分別是印度亞種和印支亞種,其中印支亞種早在1885年就已經從中國消失了,而印度亞種則是在1922年在我國滅絕的。
印度犀則是在1920年從我國滅絕的。
犀牛為什麼會在中國滅絕?
從以上三種犀牛在我國的滅絕時間看,大都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它們滅絕呢?它們滅絕如此相近的時間是巧合嗎?
許多資料顯示,中國犀牛的滅絕與氣候變冷有關。但是我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因為,這些犀牛都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而且它們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南方地區,而我國的南方地區向來就是以溫暖適宜的環境著稱,不像北方有著極其寒冷的冬季。因此,中國犀牛滅絕的原因與氣候關係不大。那麼,與什麼關係最大呢?
種種的跡象都將矛頭指向了人類。
首先就是人口增加,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我們通過簡單的一組數據來看一下,在1866年的中國,當時人口總數約為2.56億,到了1911年,我國人口總數約為3.68億,也就是說在55年間,我國的人口增加了1.12億。這還不算,到了10年後,也就是1921年,我國的人口數就變為4.43億。
也就是說在19世紀,人口增加1.12億用了55年時間,而在20世紀初,增加0.75億人口僅用了10年時間。
人口的增加無疑就需要更大的棲息地和活動範圍,而增加了人類的棲息地,無疑就等於縮小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這是中國犀牛滅絕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類的獵殺。翻閱史冊,早在宋朝,我國就有用犀牛角入藥的記載,也就是說至少從宋代開始,人類就開始了獵殺犀牛。到了清朝,清政府開始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政策,也就是說只允許官家獵殺犀牛。儘管如此,也難以避免民間的偷獵行為。
之後再到了近代,捕殺犀牛的行為依然存在,最後導致了犀牛的滅絕。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利益。
總結
中國犀牛的滅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棲息地減少和為了利益獵殺,而這兩個原因的「罪魁禍首」都是人類本身。其實,不止是中國犀牛,原本遍布我國境內的華南虎作為一種大型的食肉動物都在瘋狂的「打虎熱」下野外滅絕了。
因此,如果再濫殺野生動物,我們的後代了解動物可能就只能通過書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