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著名學者王小波的隨筆集。書很薄,只有180多頁,共57篇,每篇不長,平均2000字左右。起初是被名字吸引,讀過之後,不自覺的被這隻豬吸引了。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是這本隨筆集的第一篇,相當整本文集的主題,起著定調子的作用。文章講述了王小波當知青時餵過的一頭豬。
這頭豬與其他同類大不一樣,它不像其他豬那樣安於現狀、安於人類為其設定的角色,而是敏捷、瀟灑、崇尚自由,反抗人類對它的一切束縛。
01特立獨行的含義:自由與獨立思考
文章中的豬有兩個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第一,它本來是只肉豬,應該閹掉的,卻總能發覺人類的詭計,怎麼也逮不住它
第二,面對三四十個持槍老鄉們的圍追堵截,鎮定自若,居然最後從包圍圈中撞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
這兩點,不但證明這頭豬的了不起,同時反諷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被他人設計的,自己其實並不喜歡卻安之若素。
正如那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也同樣「特立獨行,他用這種荒謬的方式來反抗自己「被設計」的人生,同時也用這種方式來揭露真實的社會。
王小波出生在北京的知識分子家庭,他的家訓是:孩子們一律要學理工科,家裡兄弟姐妹全都選擇了理科,而他卻偏偏勵志寫作
王小波研究同性戀現象,並始創作同性戀題材電影《東宮·西宮》的劇本,這也是他的唯一一部劇本。在王小波去世後,獲得了阿根廷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編劇獎。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看似寫豬,實則也在影射王小波自己崇尚自由、獨立思考。
02很多人自以為的「特立獨行」其實是在混淆是非
在當下,很多人自以為「特例獨行」他們「為反對而反對」。
比如明明是有目共睹的好事,他偏要不顧事實地指摘,給出歪理一二三
明明是與法律相悖,他們偏要強詞奪理,把是非顛而倒之。雖然未必全出於牴觸、洩憤,可心中總是有那麼一種念頭,仿佛不唱反調就顯示不了獨立思考,不驚世駭俗就表現不出特立獨行。
《資治通鑑》曾對東漢末年「清議」流弊進行了批評與揭露。
當時的士大夫有議論時政、品評得失的癖好,不少人因此被追捧為特立獨行,成了輿論領袖。
這本不是壞事,但有人看得眼紅心癢,玩起魚目混珠的把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幹一些違背常理的事,試圖譁眾取寵、掌控評議,其實是「名與實反,心與跡違」,目的是「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
特立獨行不是為了取得關注而去博人眼球,真正的特立獨行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03普通人如何做到「特立獨行」
單單嫉惡如仇、會發脾氣,不叫特立獨行。
你可以無錢、無權、無勢,這些外在的東西都不重要,但是內心要充滿能量,心中有內容、有想法,有顯著的獨立人格,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評判體系,就像一本書,博大精深卻又一以貫之、自成系統。
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有開闊的眼界見得多了,知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才容易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沒見過別人怎麼活,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比如王小波,在帝都出生和成長,後來在山東和偏遠的雲南插過隊;既在人民大學讀過本科,又到過美國匹茲堡大學求學,可謂城市文化、農村文化、傳統文化、美國文化都接觸了一遍,不同活法、不同觀念的碰撞,是造就王小波特立獨行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二點是善於思考總結。光是見多識廣還不夠,還要對各種所見所聞所學進行積極、深入、理性的思考,對認可的觀念和道理進行吸收、繼承和發揚,對不認可的則拋棄或保留意見,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用這套人生觀、價值觀指導今後的工作和生活。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沒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曾經有一個跟蹤調查:凡是在高中時期甚至更早就思考和制定了明確人生目標的學生,後期發展大多成就不凡。
這是眾多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特點:認真想過自己要什麼,甚至這個理想很早就確立了。當生活中的一切都在為這個人生目標服務,心無旁騖,自然就不會人云亦云,顯得特立獨行起來。
04結語
我想,一個見多識廣又善於思考總結的特立獨行之士,或許有一天突然機遇來臨,抓住了風口,就不再是一隻特立獨行的「二師兄」,而蛻變為百獸之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