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新解:第八章上善若水

2020-12-15 環視天下mj

前言:上善若水,水養萬物而無所求,常居下且無所爭。柔韌之至無可破碎,剛硬至極攻無不破。水近道,故善矣!聖人之行,當若如水。

水,生命之源。它哺育了萬物卻毫無奢求。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它與世無爭,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

水性柔韌,沒有東西可以將它擊碎;

水亦剛硬,它可以擊穿任何事物。

水最接近於「道」,所以,它是善的代表!

聖人所作所為,應當像水一樣。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新解: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生萬物,隱匿虛空,不可見。

道創生了天地萬物,自己卻隱藏在眾人不喜歡的幽暗之地,不自居功,與世無爭!

水也具有這樣的品質,所以,水最接近於「道」。

第二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選擇最符合自己條件的地方居住(不與人爭奪處所),心胸闊達保持沉靜智慧深不可測(不與人言語爭辯),待人友善仁愛無私(與人交際沒有私心),說話做事恪守信用(不失信於人),為政當簡單治理(不束縛百姓),善於發揮自己的特長(善用己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抓住機遇)。

何為善?

順道而為,即是善也(所作所為順應自然規律,就是善的行為)!

第三句:「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若不爭則無糾紛,無糾紛就沒有過失和怨咎,一切順其自然,就合乎道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
    《道德經》第八章獨家解析版,歡迎您的收藏+關注,善意整篇轉發共同探討學習。聲明:惡意盜仿、片段粘貼複製、抄襲者必究!《道德經》前後共分81章,今天在《彎豆聊國學》裡繼續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後還會對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進行解析,後期也會對這些解析,做相應的視頻誦讀。春秋時期 · 老子在其《道德經》第八章裡有如是說:【原文】上善若水①。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善與爭
    老子在第八章提出了一個關於善的形象描述。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在這裡又是舉個形象的例子以便展開後面的論點。這句話意思是:至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滋養萬物而不去爭奪名利,正因為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道的。人類從誕生起就追求的三大主要價值觀——真、善、美。
  • 《道德經》第八章一語道破天機
    要理解這《道德經》第八章,有一個關鍵詞:善。這也是這一篇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怎麼理解呢?善有兩層含義。一個是名詞,比如開篇「上善若水」中的「善」,這裡可以理解為「道」。「上善」是什麼善?相當於「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道」。
  • 通過《道德經》第八章的內容探討無為概念的含義
    有人說無為概念與上善若水之間沒有絲毫關聯,而我認為持這個意見是讀書不求甚解的緣故。我在這裡詳細討論一下無為與上善若水之間的關係,上善若水是《道德經》第八章論述的主要對象,我就以這一章的內容的為基礎探討一下無為概念的內涵。經文第八章的內容如下:上善若水。
  • 除了「上善若水」,你還應該知道這些《道德經》裡的至理名言
    《道德經》原名《老子》又稱《五千言》,漢代的河上公著有《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上篇《道經》37章,下篇《德經》44章,之後才有了《道德經》這個名字。關於老子的史籍記載很少,在西漢的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就已經不能搜集到詳細的資料了。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道無親(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八十一章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第一句: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這一句的大意是:調和極大的怨恨,必然還是會剩下一些無法調和怨念。這樣又怎麼能算得上是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呢?所以當擁有主動權的時候,雖然別人有做不到位的地方,也最好能夠不要去責備他們。第二句: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 我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到底隱含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
    為什麼那麼多大佬都喜歡在辦公室或家裡掛上一幅「上善若水」的字畫?因為水最接近於道,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它的原文是:【原文】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讀經典】古文今譯: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是對水的頌歌,但實際歌詠的對象卻是具備像水性那樣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個「善」字並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水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所以,做人要像水一樣,學習水的品質,方能在這個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
  • 《道德經》第八章 順道而行
    【一】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二】感想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的滋養,也是水的不斷流動循環促進了萬物的運行,而且水在不斷的向低位流動,卻不會去爭什麼,所以老子就說水和道很相像,特徵就是善於利益萬物卻不會有所爭執。如果人可以學習水的這種特性,也就可以是順道而行。這樣個人可以找到合適的定位,內心淵深,能夠去做正確的事情,言語誠信,擅於管理,把握良好的時機。
  • 老子道德經全文:第 1-20章
    《道德經》——《老子道德經》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古詩《道德經》中,大道無形,上善若水,老子之道,玄之又玄
    《道德經》是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作的,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古代當時的很重要的道德哲理的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原文的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經粉飾過的語言雖然華麗但失去了誠信的價值。善良的人不會對他人的質疑和誤解指責進行開脫辯解。總是找理由為自己開脫罪責的人就失去了對善良擔當的勇氣。智慧的人能夠見微知著沒必要用廣博的知識來支撐,沒有定力而去追求廣博多聞的人已經失去了深刻的洞察能力而不能獲得真知。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五,天長地久,上善若水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聖人之無私(無欲無求),具體言之又該如何去做呢?老子的答案就是「上善若水」。
  • 《道德經》的這一段話,理解了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文|時小墨ZYT《道德經》原名《老子》,漢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道經》37章,《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老子,又名老聃,名李耳,是春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孔子是一個時代的大人物,卻年長於孔子。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是卻可以包容萬物 上
    《道德經》為政章 第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國內外盛行的《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