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裡看變化

2021-01-19 大河網

編者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1月9日,本報在一版推出長篇通訊《河南有個「塞罕壩」》,報導了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民權林場三代林場人植樹造林、久久為功的感人事跡。時隔10個月,本報記者再次走進民權林場申甘林帶,深入探訪弘揚塞罕壩精神、走綠色發展道路給這片土地帶來的點滴變化,敬請關注。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王平 劉洋 張向陽)11月14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河南動員大會召開後第二天,記者走進了有「河南塞罕壩」之稱的民權林場。

冬日的樹林靜謐美好,偶爾有鳥聲迴蕩上空。林場黨委副書記吳思巍說:「王國生書記提出的五年增綠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讓綠滿中原成為出彩河南的靚麗底色,給我們林業人吃下了定心丸,打下了安心樁。」

時隔10個月,我們再次走在被稱為「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的申甘林帶裡。林場辦公室主任高振標一直看著手機,帶著記者左轉右拐。手機上,一片鬱鬱蔥蔥的林海衛星地圖鋪滿整個

屏幕,整整齊齊的黃色方格和密密麻麻的定位「大頭針」之間,一個藍色小點不斷閃動。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位置。有了這個軟體,啥時候都不會迷路。」高振標說,「定位只是這款軟體的基礎功能,我們主要是用它迅速獲得樹種類型、栽種時間等森林資源信息,還可以在地圖上直接算出林地面積,這就是我們民權林場68年的大資料庫。」

這個名為「民權林場林地資源管理數位化系統」的軟體,就是外號「高科技」的高振標帶著幾個年輕人研發的。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人全部是林學專業出身,沒有一個學計算機的。

「那你們怎麼能搞成?」

高振標扶了扶眼鏡說:「我們林場有個順口溜:啥活都得幹、啥活都能幹、啥活都能幹好。我這沒啥稀奇的。」

看來,在三代人持續接力,硬是把「風吹黃土遮天蔽日,鹽鹼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建成「林海滔滔百萬兵」的民權林場裡,奇蹟的確不少。

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啥活都能幹好」的林場人越來越多。今年春天,林場人為了給樹搶澆「定根水」,沒白天沒黑夜地幹;夏天三伏,為了不讓樹旱死,大中午都不休息,有的人晚上乾脆就睡到林子裡。後來還是領導班子下了死命令,中午吃完飯,必須休息一個小時,晚上10點以後停止作業,誰不休息處理誰,大家才願意喘口氣。「從中央到省裡對我們林業如此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林場人心裡扎了根,大家幹活的精神頭特別足!」林場副場長翟魯民說。

52歲的老黨員靳濟民感觸最深。「就是因為黨的政策好!」靳濟民說自己原來是「三不像」:不像農民、不像工人、不像林場人。今年國有林場改革後,林場變成財政全供單位,他成了正牌國家工勤人員,沒有了後顧之憂,全部心思都用在造林護林上了,收入也比以前高得多。「過去找門路調出林場的老夥計現在都後悔了,都想回來。」

「替山河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老林場人的精神在「林三代」身上進一步發揚光大。

「80後」黨員翟文杰領著記者走進林場場部三樓那間小會議室,他指著牆上「牢記使命、對黨忠誠、艱苦創業、接續奮鬥、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甘於奉獻、忘我工作」的民權林場精神標語說,林場領導班子經常在這裡組織主題黨日活動,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溫莊嚴的入黨誓詞,還請康心玉、翟際法、佟超然、潘敬修等為林場奉獻了一輩子的耄耋老人對年輕人言傳身教。

「林場9個黨支部的149名黨員已經成了這裡的主心骨。精神上剛強如鐵的他們,像磁石一樣把職工們緊緊團結在一起,以林場為家,接續奮鬥築牢這座黃河故道上的『綠色長城』。」在林場工作了23年的李傳啟說。

當天下午,林場領導班子參加了商丘市和民權縣的植樹活動後,就集中在一起研究明年的發展任務。吳思巍說,林場除了每年栽種2000畝林子外,正在按照「三增四轉五統」的要求,實施種質基因庫的「千樹園」項目,調整樹種結構,建設高規格的平原森林,發揮森林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功能,真正算好綠色帳,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

傍晚,林場周圍升起嫋嫋炊煙。走出場部大門,驀然回首,圍牆上是一張巨大的河南日報版面噴繪,標題醒目——《河南有個「塞罕壩」》。

相關焦點

  • 塞罕壩的秋景,從哪裡來?
    ▲ 塞罕壩,河北一側牛多馬少,內蒙古一側馬多牛少。塞罕壩在蒙語裡的稱呼是賽堪達巴漢,不過這並不是它的名字,而是「美麗(賽堪)的高嶺(達巴漢)」的意思,在蒙古族人心裡,塞罕壩是神靈之山,不能直呼其名。後來,在漢語裡就把這個稱呼諧音成了塞罕壩。
  • 塞罕壩—踏入木蘭圍場
    塞罕壩是主要的組成區域。 選擇四面環山的大平原作為圍場,在高崗處搭好供皇帝休息和檢閱的「看城」。天未明,滿蒙大臣率領八旗子弟,蒙古騎兵,各路射手,繞道至「看城」外三五十裡。到上午十時左右,慢慢合圍,形成馬並馬,人並肩的兩層人牆。裡層是蒙古各部派出1250人組成人牆,外部是滿蒙騎兵,火槍營士兵組成更大的包圍圈。此時,皇帝跨上駿馬,尋找目標獵物,並首先射箭,宣布圍獵開始。
  • 尋訪塞罕壩六十年代第一批東林畢業生,聽他們講述當年的故事
    塞罕壩人的心腦血管發病率普遍偏高,就跟這個海拔變化有關。」1962年9月到次年,47名東林畢業生向塞罕壩進發的時候,除了要適應海拔的變化,更要在沙土路上持續顛簸——他們坐火車從哈爾濱經北京倒車至承德,然後搭乘汽車到圍場,記者花40分鐘走完的柏油路,他們卻需要在盤山的沙土路上顛簸8個多小時。
  • 塞罕壩旅遊景點推薦 塞罕壩旅遊景點攻略
    關於旅行出遊地選擇,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和愛好,因此很難給美景進行排名,尤其對於天工造物的塞罕壩來首,其氣勢恢宏的美景,並不一定對所有人的胃口,下面我們就來全面的推薦一下風格各異的塞罕壩旅遊景點。
  • 內蒙古自駕行之御道口、塞罕壩,看看正真的貓眼是如何看世界的?
    我們是中午離開的承德避暑山莊,然後趕往距離此地250公裡左右的御道口、塞罕壩景區·。到了御道口,已經接近傍晚。御道口鎮,一條寬闊的主路,兩旁有住宿的賓館和飯店。路兩旁還掛著一串串的大紅燈籠,看著就很喜慶。晚上就在御道口住宿,吃飽喝足之後,溜達著出來消食。
  • 塞罕壩的那些花
    塞罕壩,全球最大的人工森林。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
    人與樹的關係圖譜,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演變軌跡,中國人環境意識與生態理念的升華歷程,在塞罕壩這片「林子」裡,彰顯得動人而清晰。  詩人說:清朝的第一粒死亡細胞誕生在木蘭圍場的廢棄裡。  而一個時代新的開篇也隱含在對木蘭圍場投來關注的目光裡。  風沙肆虐,無法無天,年輕的共和國下決心要來治理。  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有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受命帶隊來到塞罕壩勘查。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追逐綠色夢想不停歇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因林施策,精準提高森林質量,讓塞罕壩綠色林海更健康。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不放鬆制約成活、成材的每個環節,只為讓這抹綠色,走進更多人心裡。 一組對比照片見證著塞罕壩的綠色擴張 「這是三年前拍的照片,這是前幾天剛拍的。」
  • 我們的青春歲月 | 塞罕壩:幾代人在北方大地譜寫的青春史詩
    57年前,一群來自全國18個省市,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年輕人集結河北省最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他們在沙地裡播種、在石頭縫兒裡栽綠,像釘釘子一樣,「釘」出百萬畝林海。五月的塞罕壩,樹木還沒有吐新芽。有林面積112萬畝,栽植樹木5億株,如果把塞罕壩的樹間隔一米排開,可以繞赤道12周。可是您知道嗎?在上世紀60年代,這裡曾是流沙遍地,草木稀疏,距此180公裡的北京,幾乎年年遭遇沙塵。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好一個大「林子」
    人與樹的關係圖譜,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演變軌跡,中國人環境意識與生態理念的升華歷程,在塞罕壩這片「林子」裡,彰顯得動人而清晰。  一個見證歷史變遷的「林子」,喟嘆著王朝的落寞又奏響民族的強音  北京人,東北望,是壩上。  「塞罕壩」,蒙古語和漢語的組合,意為「美麗的高嶺」。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塞罕壩精神宣傳月」。在日前林場舉辦的一場塞罕壩精神報告宣講會上,第一代林場人代表、75歲的陳彥嫻老人生動回顧了56年前的創業歷程。  1964年夏天,正在讀高三的陳彥嫻和當時宿舍5名女生,投身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我們宿舍六姐妹有一個共同心願:要像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那樣,開著拖拉機馳騁在原野上,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陳彥嫻說,正是懷揣這樣的理想,她們毅然來到了塞罕壩林場。
  • 在零下30°的塞罕壩上,我們拍到了"最美的風景 "
    「一腳踩下去,雪沒了膝蓋,我們艱難地向前行進,一會兒渾身是汗,一會兒凍得瑟瑟發抖,不論多累,也不敢停,唯恐身上的汗會結成冰,儘管我是那樣渴望能躺一會兒、坐一會兒,就算是在雪地裡……」這是圍場縣檢察院副檢察長閆曉華2012年2月寫下的一篇辦案手記。2012年,閆曉華時任圍場縣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局長。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央視一套熱播 重現塞罕壩精神
    《最美的青春》 資料圖 攝中新網承德8月4日電 (記者 張桂芹)以塞罕壩幾代造林人的先進事跡為原型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8月1日起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段播出,該劇一播出,好評不斷。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
  • 【微訊速遞】「塞罕壩」火了!作為他的鄰居,烏登山是這樣做的~
    就是塞罕壩精神宣傳海報塞罕壩火了!那塞罕壩為什麼火呢?什麼是塞罕壩精神呢?風電君來為您科普 ,以科學求實和開拓創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的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既充滿了塞罕壩人獻身「綠色事業」的豪情壯志,又體現了塞罕壩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 塞罕壩國家冰上項目訓練中心正式啟用
    正式投入使用的河北承德塞罕壩國家冰上項目訓練中心。
  • 世界級景觀大道:國家一號風景大道的絕美起點——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這一次,我們選擇的是國家一號風景大道的東部起點——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之一「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
  • 國慶長假:塞罕壩、烏蘭布統、雨岔大峽谷自駕行
    村落不大,隱在溝膛裡,如果不停車,即使從村邊駛過也難發現。坡面不陡,但溝壑縱橫,高低起伏,山頂是一片片白樺樹,山腰是一塊塊不規則的梯田,山麓是三三兩兩姿態優美的老榆樹,在樹木的空隙裡則是用木柵圍成的或圓形或矩形的羊圈、牛欄。沒有統一規劃,也沒有刻意安排,更沒有哪位美術家的指導,一切都那樣自然,而一切又都符合高低錯落、疏密穿插、欹正相成的美學規範。
  • 塞罕壩冰上訓練中心助力亞高原訓練
    塞罕壩冰上訓練中心助力亞高原訓練 發布時間:2021-01-08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李曉潔 字體: 大 中 小
  • 在廣東佛山有個塞罕壩林場的孿生兄弟叫雲勇
    說它是塞罕壩林場的兄弟不如說是塞罕壩的哥哥,因為它比壩上的林場早建場4年的時間。森林資源管護、林地保護、森林防火、林業科普科研、病蟲害防治這些塞罕壩林場所有的作業方式在這裡一點都不會少。從1993年廣東省林業廳批准建立「廣東雲勇森林公園」。
  • 專訪|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加快現代化林場建設 開啟二次創業...
    長城網訊(記者 胥文燕 見習記者 劉志成)「我們正在開展二次創業,推進塞罕壩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8月12日,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副書記、場長陳智卿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塞罕壩百萬畝林海來之不易,如何管護好、經營好這百萬畝林海,守好業,成為擺在新時期塞罕壩人面前最大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