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

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既要供兒子、女兒讀書,又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父親,日子過得異常艱苦,我也想致富,只是苦於沒有門路。

2014年,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與妻子在政策的幫助下,生活就這樣越來越好了。2015年,村兩委為我家爭取了1.23萬元的一級危房改造資金,這個好消息,讓我們夫妻倆高興了幾天幾夜。我們夫妻倆說幹就幹,自己動手,加上省吃儉用存下來的一萬多積蓄,花了近一年的時間,100平米的新房終於建成了,雖然簡陋,但燃起了我們夫妻倆脫貧致富的信心。

2014年,村裡來了很多幫助群眾發展的幹部,到了2018年,村裡更是一下子來了十多個駐村幹部,他們天天在寨子裡轉,進村入戶了解群眾生產生活,幫助村民解決困難。幫扶責任人都勻市國稅局局長湯敬海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來了我家幾次後,為我家制定了幫扶計劃,還動員我們夫妻倆向黨組織靠攏,鼓勵我們趁年輕外出打工賺錢。在湯敬海局長的指導下,2016年村幹部換屆選舉時,我老婆主動參與選舉,在村委會擔任村委員兼婦女主任。2017年,我積極爭取,到沙寨派出所擔任拉海村警助,同時,由村民選舉擔任慄木山組村民組長。在大家地關心和幫助下,我們一家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2017年以來,村裡開始實施扶貧產業項目,我家先後參與了特惠貸、雜交母豬養殖、核桃種植、生豬養殖、辣椒種植、中華蜂養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入股分紅等扶貧項目,獲得收入上萬元。2017年、2018年,我們夫妻倆利用工作取得的收入加上扶貧產業帶來的收入,繼續擴建和裝修新房;2019年,我家擴大了種養殖規模;2020年,我們家購買了小汽車。

我家就這樣一步一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堅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2018年,我鄭重地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已經是一名將要轉正的預備黨員。2019年,我的妻子也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書,現在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飯不忘耕耘人。就像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所說的,「個人富不算富,要帶大家一起把產業做起來,長期有固定的收入,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今後我會更加努力,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的幫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彥君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熱血揮灑的地方|都勻市稅務局派駐墨衝鎮拉海村工作隊隊長岑...
    我愛腳下的這片熱土,我是都勻市稅務局派駐拉海村駐村工作隊長岑義斌。 初識貧困群眾,結下深厚友情拉海村地處都勻、平塘、獨山三縣交界,地形崎嶇,可耕地面積稀少,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總人口231戶952人,貧困人口共99戶392人,屬於貴州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身份上的「大轉變」|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村民...
    在我們美麗的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全村共有716戶,286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4戶。我的小家就是這164戶貧困戶的其中之一,我的脫貧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我叫楊冬雪,是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二組村民,家裡共有3口人,爸爸、哥哥和我。
  •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我的脫貧故事】李興忠:黨的政策好 致富路上跑 2020-12-24 16: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城市山中客,致富引路人|都勻市歸蘭鄉基場村村民...
    我叫劉慶忠,來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歸蘭鄉基場村。城市創客、小賣鋪老闆、蘆笙隊隊長……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不僅賦予了我多重職業身份,更開拓了我的眼界與格局。現如今,三十二歲的我是都勻市南旭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我的困難被老支書韋世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村支兩委的關心下,經過個人書面申請和村民小組會評議等程序,我家被納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享受了各種幫扶政策帶來的穩定收入後,我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心想通過自己的雙手走上致富道路。
  • 「我的脫貧故事」他們關懷照顧,讓我重拾家人的溫暖|都勻市沙包堡...
    我叫王炳奎,來自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德化村一組,已年過六十,但孑然獨身,無兒無女,自家的房屋也是向兄弟借錢修建的。到了這把年紀,我早就沒有了青壯年幹事創業的激情與體力,在困窘孤單的生活裡,村裡面的幫扶幹部給予我莫大的關懷幫助,如同陽光穿過殘垣裂縫,灑進我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那個聽不見的兄弟脫貧了!|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
    我叫蒙躍良,是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紀工委副書記,也是一名扶貧幹部。「哇哇哇......嗚嗚嗚......門兒摔得叮噹響.......反身拉柜子門沙沙響。」「不會是找菜刀禦敵吧?」2017年第一次來到沙包堡辦事處黃豐村一組貧困戶李廷均家便讓我瞠目吐舌。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丨都勻市沙包堡...
    我叫熊紹涵,20來年我在都勻這座城市的六、七個鄉鎮辦事處和部門工作過,也輾轉扶貧了好幾個地方。從2001年的甘塘鎮胡廣村,到2015年的小圍寨辦事處各裡村,2016年的平浪鎮卡魯村、勻東鎮新坪村,2018年的墨衝鎮鳳囀村,再到2019年的沙包堡辦事處文德村。
  • ...脫貧故事」扶貧路上先扶志|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沙井街村村民盧...
    我叫盧大祥,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沙井街村排田一組的村民。我家共有4口人,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主要是因殘致貧,我母親是三級智障,父親又患有慢性病,從而喪失了勞動力,而我和妹妹又都在上學,家裡經濟壓力比較大。幸運的是被評上了貧困戶,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幫助。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牛日子」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村民...
    我叫王順江,是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杉樹壩組村民。以前,我家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在我與兒子王標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患病後,我和兒子的背因為脊柱炎而駝得厲害,每個月為了治療,打針吃藥就要花上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還是入不敷出,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快絕望了。並且,因為患病,我和兒子都不能幹活,所有農活、家務活都是我妻子一個人幹,妻子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勞動力。
  • [脫貧故事]殘疾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脫貧故事]殘疾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脫貧故事」乘精準扶貧好東風 做勞動致富帶頭人丨荔波縣黎明...
    我叫姚加旭,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村民。  2014年我家被評為貧困戶,通過國家各種扶貧政策和幫扶幹部的幫助,我很快實現了脫貧。  回想幾年前,家中子女均在讀書,家庭負擔重,開支巨大,而我是一個只知道在家做農活,就近打點零工的農民,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對於就業、發展產業完全沒有方向,即使常年辛勤勞動也未能改變家中的貧困窘況。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是奔向新生活的起點丨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
    我叫龍中明,今年57歲,是劍河縣久仰鎮黨義村村民。我和我妻子都患有疾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無法外出掙錢,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村裡將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現在政府出臺有健康扶貧政策,交農合有補助、看病有報銷。」龍金理向我詳細講解國家扶貧政策,告訴我不要擔心,要樹立信心,現在醫療進步了,什麼病都能治。
  • 「我的扶貧故事」攜手共進的路上,溫暖無處不在|都勻市政務服務...
    我是蒙光睿,時光飛逝,自2019年11月被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政務服務中心選派到墨衝鎮秀峰村駐村,已經歷了整整一年的駐村生活。這一年,我悉心收集著屬於脫貧攻堅和秀峰村的一年四季,與大家攜手同行的這一段旅程,點點滴滴都暖在心裡。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時光,只為聽到一句「李支書你來了」|都勻市...
    我叫李廣剛,是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毛尖鎮江邊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在都勻市毛尖鎮黨委的安排下,來到了江邊村任黨支部書記。  在來到江邊村後,我主動與鎮政府以及村支兩委一道研究江邊村的致貧原因並制定幫扶對策,尋找脫貧路子。五年的扶貧之路,沒有輕鬆寫意,只有擔當與奮鬥。回想起與群眾交往的點點滴滴,我不禁感慨,唯有用心,精準扶貧才有保障;唯有動情,精準脫貧才有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點亮希望|麻江縣谷硐鎮幹塘村脫貧攻堅小...
    谷硐鎮幹塘村,地處麻江縣與都勻市交界的鬥篷山腳下,距離縣城37公裡,開車要走一個多小時,6個村民小組980餘人口,灑落在幽靜的山谷裡。  初到村裡,第一感覺就是這個村確實太偏遠,路不好走,甚至部分村莊沒有公路,群眾出行和勞作全靠肩挑馬馱,不通電話、沒有網絡,信息太閉塞。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 爭當脫貧先鋒丨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村民...
    我叫吳志高,今年47歲,我與妻子吳婢蘭都是黎平縣水口鎮河口村的普通農民。我們夫妻兩人聽力不太好,也不會說普通話,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多年以來,通過黨委政府的各項幫扶措施,我家於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退出,撕下了貧困的標籤。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2014年,我村就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村委和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經過評議,把我家評為貧困戶。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
  • 「我的脫貧故事」盧威秀:從生活的「絕望」到「新希望」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村民。現在,我是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我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條件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幾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