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平民的一日三餐還記得嗎?作為少數族群這種吃法已不多見

2021-01-19 北晚新視覺網

最近寫了幾篇關於老北京掌故、以吃喝為主的短文,一來完成朋友交代的任務,也算按時完成作業。二來附於報尾和網絡,與同好共享。三就是不忘舊業,鍛鍊頭腦,防止痴呆。

發於紙媒的文字還則罷了,見於網絡的文字,也頗有一些朋友或指出疏漏之處,或補充言之不足,或是引為知己。但是,也有的評論噴得我狼狽不堪,甚至憤然,不由感慨網絡力量強大、噴子們的火力猛烈,在下委實難以招架。仔細一想,這些持不同意見的朋友也是多為好意或者開個玩笑。

比如,前不久寫了一篇《麵條裡之魁首:打滷面》,就使得有的朋友不快,說北京的麵條無法與他家鄉的麵條相比,甚至有的言辭十分激憤。其實,我僅僅就北京的傳統麵條類食品做了一個比較,說正宗的打滷面是北京麵條裡的魁首,並沒有言及其他地區,也沒有做任何橫向比較。我也理解那些朋友維護家鄉美味的拳拳之心,其實誰又不是如此呢?

據北京市統計局數字,1949年,北京的人口為209.2萬人,2016年達到2172.9萬。當然其間的行政區劃有些變化,也帶來一些人口的增加,但是,六十多年,人口激增十數倍是不爭的事實。當年的兩百多萬北京人,應該大部分是北京土著,其中就有一些滿清遺留下來的旗人,雖然許多旗人在清王朝垮臺後恥於或羞於承認自己是旗人,甚至為此更改了民族,但是,幾百年留下的生活習慣還是伴隨著他們,並影響著後代。

而今,傳統意義的老北京人,在這座城市已經被稀釋得成為了「少數族群」。這些「少數族群」的許多習俗並沒有被湮滅在塵埃裡,它們還在影響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同時,1949年到1960年代來北京的人們的子嗣,也已經可以稱為老北京了。

談及老北京習俗,一般來說指的是1949年之前,乃至上推至1644年,清朝在北京建都,從那時流傳下來的習俗。雖說六十多年的風雲變幻,新北京人已經是這座城市的主角,可老北京的生活習慣也不知不覺地浸入了他們的生活裡,新老北京人相互影響,共同延續著悠久的北京文化。

僅從每天的日常吃喝角度看,老北京便有一些有意思的習慣。首先,每天晨起的第一件就是喝茶,老北京人會先泡一壺熱茶,有錢人家會沏一壺香片,沒錢的也會給老人泡一壺從茶葉店買來的碎茶葉沫子,名之曰高末。先把茶喝透了,這一天才會有精神去幹事情,否則,全天都渾身透著那麼地不得勁兒。北京人喝茶自然是以花茶為主,喝夠了茶,才是吃早點,北京的早點以麵食為主,燒餅火燒油餅油條是主力,稀的是粳米粥、豆漿,一般都是在自己家裡吃,只有外出順路或者一些老饕,才會去前門外鮮魚口的會仙居、天興居去喝一碗炒肝、來幾個包子。北京人雖說愛吃麵條,但是,沒聽說誰的早餐就是麵條,這一點,與許多南方地區不太一樣。

說起茶,我很佩服象張一元、吳裕泰這般老字號的店員包的茶葉包,這才叫真功夫,無論顧客是買一二兩高級香片還是一斤高末,只見售貨員拿一張印著店名的大張方紙,上邊鋪放一張小點的紙,將稱好分量的茶葉倒在上面,三兩下,就打好一個方方正正的包,再用紙繩系上十字,這個紙包,既美觀又結實,任你怎麼折騰它也不會變形。這種包茶葉包的本事,除了老茶葉店以外,中藥鋪子也還保留著,各種藥材在他們手裡,一會兒就變成四四方方的紙包,我曾經拆開過,卻怎麼也無法復原。

喝茶於許多北京人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舊時,一些老北京人家長年會在煤爐上坐上一個水汆兒,裡面是濃濃的茶滷汁,誰渴了就從裡邊倒出點來,兌上白水一飲而盡。夏景天,孩子們從外面瘋玩歸來,滿頭大汗,喝上一碗,焦渴頓消。冬日裡,推開屋門、掀開厚厚的棉門帘子,一股子氤氳的熱氣撲面而來,喝一碗兌上茶滷的熱水,一股暖流油然而生。

北京地處北方,日常食物理應以小麥為主,但是也未盡然,旗人中不少人家就更加喜食大米。因為在清代,旗人每月按勳位官職或兵丁級別有錢糧可以領取,吃的是祿米倉領來的陳年老米。長此以往,造成了許多旗人家庭的日常多以大米為主食。

舊時,逢年過節才能買點好米,平常糧店供應的大米多為糙米,我家的大米永遠不夠吃,每月只好去拿面票找人換米票,為什麼不拿粗糧票換米呢?因為大部分人家的麵粉也不夠吃。記得早年間,我在粵東地區當兵,每日三餐都是大米飯,米飯雖然要好於棒子麵窩頭,可是架不住頓頓是大米,而且那米還是糙米,沒一點油性,盛在碗裡不成團,不少北方籍的戰友叫苦不迭,我卻很適應,原因無它,在家習慣吃大米了。

早些年的票證年代,每月每人的糧食是有定量的,而且粗糧、麵粉、大米按比例配售,麵粉是為細糧,玉米面為粗糧,一些巧手人家會想方設法粗糧細作,玉米面和白面蒸的花捲兒美其名曰「金裹銀」,現在一些老字號還有售,叫做金銀捲兒。玉米面發酵蒸發糕,如果發糕裡放上紅糖,上頭點綴幾粒小棗,那簡直就是自製高級點心了。白面和玉米面混合在一起和面,做的麵條叫做兩樣切條兒,雖比不上白面的麵條勁道爽口,可也要比純玉米面壓出來的鋼絲面要順滑許多。

老北京還有一種吃食叫做煮尜尜兒,有的老北京人叫它「盆兒裡碰」,透著那麼俏皮幽默。其實這就是一種粗糧細作的無奈,取玉米面一斤,加入一兩白面,開水和面,越硬越好,擀成厚面片,切丁,撒上幹棒子麵,以免粘在一起,擱在一個盆裡搖晃,之後煮而食之。現而今,金銀捲兒、發糕、兩樣切條兒、煮尜尜都成了稀罕物,想吃一頓,也還真不容易呢。

老北京人還特別重視年節,每到一些節令,必然要預備應景的食物。流風所及,今天依舊,春節、上元、清明、端午、中秋自不必說,到了立春,春餅店肯定一座難求。夏至那天麵館裡芝麻醬麵供不應求。頭伏、冬至餃子館兒人滿為患。秋涼以後,涮鍋子便在四九城煙火繚繞了。其實還有許多人家在自己家裡,吃的也是這些。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更加適用於老北京人,日常過日子,北京人總是想著變著花樣吃。

來源:京味兒

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中東國家建構中的少數族群問題
    本文主要以埃及科普特人為例,闡明少數族群與主體民族間關係的演變及他們如何在中東民族國家構建進程中被邊緣化。此外,本文還討論了中東國家對待少數族群的政策性失誤對民族國家構建的影響。本文認為政策及執行的公平性是確保中東國家各族群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唯一出路。
  • 冰塊做鍋底,羊肉切塊不切片,這種火鍋吃法第一次見!冰煮羊火鍋
    中國的火鍋分好多流派,四川的重慶火鍋、老北京銅鍋涮肉、羊蠍子火鍋、東北白肉火鍋、潮汕牛肉火鍋等等,這些火鍋的鍋底有的放牛油、有的是清水、有的是骨頭湯,就是沒聽說有放冰塊的。今天朋友邀請我去西安韓國風情街的拉克申冰煮羊吃了一回火鍋,新奇又好吃!
  • 蒙古人的一日三餐,這樣的吃法才「霸氣」,看的我垂涎三尺!
    蒙古人的一日三餐,這樣的吃法才「霸氣」,看的我垂涎三尺!蒙古人,大多是遊牧民族,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住蒙古包,吃牛羊肉,喝酥奶茶,生活真的是自由自在。他們的主食就是這些啦,麵條包子的也常吃,但是蔬菜卻相對很少,因為草原上並不適合大多數蔬菜的生長。
  • Gucci推出「老北京布鞋」,定價530元,已賣出20萬雙
    說到老北京布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這種設計簡單卻穿著舒適的鞋子常常能在街邊小店看到,同時店家還會配個大喇叭喊著「老北京布鞋,XX元一雙」。這種類型的鞋子通常價格都非常低廉,深受中老年人的青睞。然而,近日有個奢侈品牌也推出了這種鞋款。
  • 春季最時髦的混搭吃法,老北京炒合菜,色香味俱全,步驟很簡單
    春季最時髦的混搭吃法,老北京炒合菜,色香味俱全,步驟很簡單炒合菜不知道朋友們聽沒聽說過,這是一道老北京的傳統名吃,主要是由韭菜、豆芽、雞蛋等等炒制而成的,味道豐富,鮮美可口,作為一道家常菜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 一頓涮羊肉,才是真正的老北京冬天來了
    老北京涮羊肉的味道一向令人嚮往。在北京人心目中,涮羊肉可是心頭上最不可割捨的美食。銅鍋炭火,手切的鮮羊肉,蘸著特製麻醬小料,吃得滿頭大汗,齒頰留香。    北京的涮羊肉雖然起源傳說很多,但這種吃法真正定型並發揚光大,還是得益於民國三年(1914年)開設於東安市場內的東來順,因為以前只有什錦鍋子、菊花鍋子等,並無現今涮羊肉的吃法。
  • 網友:這吃法第一次見,不怕魚刺嗎
    網友:這吃法第一次見,不怕魚刺嗎?小時候常常羨慕漁民的生活,可以乘船在大海上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而且還有那麼多鮮美的海鮮想吃就吃,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相信屏幕前的不少小夥伴也曾和我一樣有過這樣的想法,所以這次我就來和大家介紹介紹海島漁民最喜愛的日常午餐。
  • 為什麼老北京銅鍋涮肉涮的是羊肉?
    羊的這種公正法治的形象還被深入挖掘,甚至被認作是古人道德審美的象徵。不信?來看看「善」「義(義)」「美」,三個道德哲學範疇的字,其字形中都包含「羊」,內核也都和羊的公正法度脫離不開:▲ 義即羊頭放在長柄的三叉武器上,表示威儀,也可以理解為法度。
  • 銅火鍋·老北京銅火鍋涮羊肉
    這個季節火鍋成了最愛,除了四川重慶火鍋,還有多少年輕人記得銅火鍋,發源於東北的滿族老北京銅火鍋涮羊肉,其實在中國火鍋歷史上最經典的一款火鍋應該是長煙筒燒炭的銅火鍋。中間一個大煙囪裡面是燒的火紅的木炭,周圍一圈可盛放湯底。吃銅火鍋講究個一貼二涮三蘸醬。
  • 雞屎果的味道,曲江的街坊你還記得嗎?
    --- 品牌推廣(點圖了解更多)雞屎果的味道你還記得嗎?花清香撲鼻,哪種好似初戀的味道,你還記得嗎?臺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雲南等省均有栽培,有的地方已逸為野生果樹。果皮普通為綠色,果肉有白色、紅色、黃色等。肉質細嫩、清脆香甜、爽口舒心、常吃不膩,是養顏美容的最佳水果。
  • 火鍋打包帶回家,獨特吃法火爆朋友圈,網友:這種吃法好!
    它沒有肉類火鍋的油膩,但多了一份鮮美,湯汁可以直接喝,邊吃火鍋邊喝湯,無比暢快。我家附近有家魚肉火鍋店,以前的時候經常爆滿,位置需要提前訂,因為這家店做的魚肉經過處理一點腥味沒有,而且價格便宜。當然能,魚肉做好當袋子裡,魚湯可以直接帶兩個暖瓶裝著,這種獨特的吃法曬到朋友圈,立即火爆了,網友紛紛留言:這種吃法真好!是的,既避免了人員密集,又可以品嘗到美味,實在是非常高明的吃法。打包回家的火鍋材料,再加些自己洗的青菜煮一煮,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邊吃邊聊,好不愜意。先來看看魚肉,這是鮮活的鯰魚現殺的,片好後經醃製去腥油炸而成。
  • 「草根」老北京的飲食文化
    一般說北京文化,多是講有三大部分組成━━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談老北京的飲食文化,或也可分為宮廷飲食文化、士大夫飲食文化及平民飲食文化。至少,也要說出個上流社會與平民百姓在飲食文化上的異同。
  • 還記得亞美尼亞人嗎?
    這種政策至19世紀中葉已經引起希臘及巴爾幹各民族的反抗,希臘等國先後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但亞美尼亞人在這段時間裡沒有積極爭取獨立,這使他們在奧斯曼帝國得到了「忠心米利特」的稱號,這一時期,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的關係還相對較好。  但到了19世紀後半葉,在俄羅斯的支持下,亞美尼亞人開始要求平權,遭到奧斯曼帝國殘酷鎮壓,俄羅斯以此為藉口發動了1877年俄土戰爭。
  • 美國白人數量驟降,30年後或成少數族群:拉丁裔比黑人威脅更大
    這種可能性在美國已經引發了擔憂,而且這種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美國的立國之本是白人族裔,而美國白人出生率持續下降, 白人生育意願持續走低,按照這個邏輯發展,美國白人失去主體地位,只是時間問題。來一組數據,1950年美國白人佔比達到了90%,2020年佔比只有60%多一些,僅僅過去70年,美國白人佔比下降了接近30%,這個下降比例和速度是不是觸目驚心?美國相關研究機構預測,按照現在的人口出生率計算,只需要30年,美國白人比重將下降到50%之下,失去絕對主導地位,然後逐漸演化為少數族裔。
  • 巴黎連續兩晚爆發騷亂,警察被指針對少數族群「高壓防疫」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1日報導,巴黎連續兩晚爆發騷亂,起因是在遏制新冠病毒的封鎖期間,警方被指針對對少數族群採取了「高壓手段」。傷者的朋友們聲稱,周六晚上的事件是警方在禁閉期間對少數族群社區「施以重拳」的一個例子。一位知情人士說,傷勢嚴重的男子來自阿拉伯族裔的穆斯林家庭。上周,法國南部城市貝齊耶的檢察官宣布,一名三個孩子的父親因違反新冠病毒禁閉令而被捕,該男子在被捕期間死亡,警方面臨刑事指控。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西安第一家老北京炙子烤肉,別想靜靜了,想肉肉吧!
    武"烤" 老北京人講究吃羊肉,除了聞名的銅鍋涮羊肉,另外一種傳統的吃法就是炙子烤肉了。記得去年在北京的時候吃過一次炙子烤肉,那熱鬧的環境與美味的燒烤,還是讓人懷念。得知西安也有老北京炙子烤肉之時,又怎麼能錯過呢?吃老北京烤肉分文吃和武吃:文吃→餐桌上等著吃後廚師傅烤好的肉,吃法斯文。武吃→自烤自吃,這裡的套路明顯是武者風尚,能動手還只動嘴嗎?
  • 品牌○老北京布鞋
    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見已著履,並有鞋翹。其實,在殷商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已普遍流行。當時在貴族階層中,除穿皮履外,並且普遍地穿著各種麻鞋和絲鞋了。老北京布鞋不單單是停留在手工納底的傳統作坊中了,也引用了工業製造,現今市場上老北京布鞋大眾產品普遍應用於這三種生產工藝,也最大程度的滿足了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 離了全聚德,北京人還不吃烤鴨了嗎?!
    烤鴨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自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御廚經常選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來製作菜餚。大董烤鴨是北京烤鴨屆的「佼佼者」, 「酥而不膩」的鴨皮是它家的特色。大董的烤鴨配料比全聚德還要豐富,「八種調料、八種吃法」,鴨肉配棉花糖您還是第一次見吧!
  • 蒙古人為什麼那麼強壯,看看他們的一日三餐,和我想的不太一樣
    一日三餐不同的選擇和食物種類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身材,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文化和習俗。對於蒙古我們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它們總是吃肉,各種牛羊肉特別齊全,一天沒有肉就沒法下飯。的確蒙古人的身體都很強壯,他們的一日三餐是怎麼安排的呢?其實蒙古人也不是天天都吃肉的,在前段時間有消息報導說有鼠疫患者是因為吃了狍子肉才染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