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老北京的飲食文化

2021-02-16 皇城根兒胡同串子

如今人們談老北京的飲食文化,開口便侃八大菜系在北京,八大樓、八大居、四大興、長安十二春;要不,就是烤鴨、涮肉、滿漢全席宮廷宴;再不,就是驢打滾、年糕、艾窩窩、滷煮火燒、爆肚、炒肝等小吃。便是在諸多談吃的文章裡,說到「北京菜」,也多是記述或論說京城菜館的滋味及餐飲方式如何集天下之大成,至於當年北京普通百姓的飲食文化,便少得寥若晨星了。

一般說北京文化,多是講有三大部分組成━━宮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平民文化。依此,若談老北京的飲食文化,或也可分為宮廷飲食文化、士大夫飲食文化及平民飲食文化。至少,也要說出個上流社會與平民百姓在飲食文化上的異同。倘是囫圇著只談上層中層的,不涉及最為多數的下層百姓生活,這樣的飲食文化,怕是也不符合歷史的真實。

「草根」老北京的飲食文化有三大特點,即:

一、北方水土養北京人

50年前胡同裡的平民百姓很少下館子,因為吃不起。那時的恩格爾係數還很高,大約在59%以上。一日三餐以糧食為主,蔬菜以下飯為主,吃肉在平日裡是添加油水為要,逢年過節才有雞鴨魚肉,但那也是數量有限,有幾斤豬肉、一隻雞、一兩條魚,也還是解饞開齋,添個氣氛喜興為主。

從一般家常飯食看,北京人的主食中,蒸的有饅頭、包子、窩頭、糰子等,烙的有烙餅、餡餅、鍋貼、貼餅子、攤糊餅等,煮的有麵條、軋餄餎、餃子等,粥湯類則也是在白面、玉米、雜豆上下功夫,如熱湯麵、疙瘩湯、片兒湯、撥尜尜兒、玉米面粥、雜豆粥等。

饅頭是自家蒸的,偶爾也會去飯館或饅頭店買。記得那時有山東嗆面饅頭,一咬一掉渣。

糰子又稱「菜糰子」,是玉米面做的,餡是白菜、小白菜、蘿蔔或乾菜等居多。冬天蔬菜少,人們多用白菜幫子做糰子,是粗菜細做,物盡其用。

糊餅是用玉米面糊攤制的,上面撒上雞蛋、韭菜。現在有的老北京餐館也有了,居然很為人們喜歡,說是吃老北京風味。每當看或吃比薩餅,我總覺得是馬可波羅從北京的糊餅學去的,是糊餅的國外「變種」。

尜尜兒,音嘎嘎兒,又稱「搖尜尜兒」,是用棒子麵,即玉米面用水和硬後切成骰子大小,放在盆內或簸箕裡搖到快成圓了時,下鍋煮熟,撈出放上澆頭食用。也有在玉米面裡摻上些白面的,一則和時好成團,製作上方便,二也算是吃了些白面了。有時簡化製作的工序,便把「搖」的過程給省卻掉。

早年間的北京,大米很少。人們說吃大米飯「不禁餓」,不頂時候,不如吃饅頭、窩頭、炸醬麵。究其實,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出產的糧食、蔬菜,即所謂「食源」,造就了北京人飲食上的特點。

二、在吃中知季候識節令

農業社會,靠天吃飯。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飲食有著明顯的節令季候特點。

春天,柳綠花紅時候,人們飯桌上也鮮豔起來。小蘿蔔蘸醬、小蔥拌豆腐、菠菜粉絲,蝦皮小白菜熬豆腐、韭黃炒雞蛋等,都是老北京春天的家常名菜。

夏秋天,餐桌上的菜餚是豐富的。黃瓜、茄子、柿子椒、辣青椒、西紅柿、蒜苗、扁豆、豇豆、冬瓜,還有走街穿巷賣魚和蝦蟹的。

老年間北京的冬天是漫長、寒冷的。那會兒沒有溫室大棚,冬天能吃到的,只是大白菜、蘿蔔、土豆能冬儲的菜蔬品種了。此外,便是北豆腐、豆腐絲、豆腐皮及燻乾等豆製品。

過年了,燉豬肉,糊上一大鍋,放在院子裡的大缸裡。吃的時候,兌上寬粉條、凍豆腐、大白菜等,就是今天仍舊很普遍的「豬肉燉粉條」。再奢侈些的,便是在除夕、初一等日子,能吃上燉雞、鴨、紅燒魚之類了。等到了只有肉湯燉凍豆腐白菜,大約年也就快過完了。

貫穿北京人全年生活的,是醃鹹菜。曾是家家都有專門的大缸或罈子用於醃鹹菜或漬酸菜。

北京家常的鹹菜,大致可分為「暴醃」和「醃秋菜」兩大類。

暴醃是四季全有的。從春天的香椿、蘿蔔纓兒,到夏秋時各種時鮮蔬菜,乃至冬天的拌白菜芯、拌水蘿蔔皮或絲兒等。

醃秋菜則專門是為過冬了。大路的有醃芥菜疙瘩、雪裡蕻、苤藍、大蘿蔔;再細緻些,會有醃豬耳朵扁豆、甘露兒、鬼子姜、芹菜、青椒、小辣椒。連吃鹹菜都儘可能地調換品種和樣子,這中間或也有老北京人在漫漫的寒冬中,在單調的吃食兒中自我找樂兒了。

至於去六必居、天源醬園、桂馨齋買醬菜,如八寶菜、醬疙瘩等,則是生活中的點綴了。逢年過節買醬菜,則是「年貨」的內容之一。

三、城裡人的「農家樂」

當年的北京,是條胡同是個四合院就有樹,榆樹、柳樹,還有花椒樹、桑樹、葡萄架、藤蘿架等,院子裡的花池子種著茉莉花、夜來香,還會有向日葵、老玉米、葫蘆、南瓜,甚至還有種黃瓜、西紅柿的。這就給城市生活平添了許多農家風味。

平時,大人們不讓孩子爬樹上牆,但香椿發芽、榆錢熟了,大人們來了興致,鼓譟著讓孩子們上牆爬樹,去夠香椿,捋榆錢,還在樹下支招兒指揮著,還豐收了似的讓小孩兒們給各家去送。那日子口真跟過節似的。吃上新鮮的香椿拌豆腐或者香椿炒雞蛋,拌上醋汁蒜末吃榆錢糕,自己勞動的果實,怎麼吃都有春天的清香!

端午節包粽子,孩子們跟著母親淘江米、泡粽葉、洗紅棗,直到包粽子,爭先恐後。然後,眼巴巴地看著蒸鍋冒熱汽,貪婪地聞著鍋裡飄出的香氣,期待就是五月節裡的一大歡樂。

八月,桂花飄香時節,中秋到了。買月餅吃是一個「節目」,但那多是晚上看月亮時的事,每個孩子能分到一兩塊月餅,還有平時難能吃到的大蘋果、大鴨梨、馬奶葡萄等等,在葡萄樹下、藤蘿架下或者就透過院子裡的豆角架、瓜簍藤、小葫蘆蔓兒的空隙,去看天上大大的圓圓的月亮,聽著牛郎織女、嫦娥奔月還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故事,挺神奇也挺神秘的。第二天,把月餅帶到學校裡,小朋友互相看著、比著一起吃,中秋節一過就是好幾天。

還有自家做月餅的節目。往往也是各家女主人施展本事,亮手藝絕活的「比賽」。那時候,人們做出「岔樣兒的」吃食,都至少要送給同院的街坊嘗新鮮,還有的端著一路小跑著送給胡同裡的鄰居去。誰家豆餡做的細緻、香甜;誰家的女主人能做的花樣多,能做各種「面花兒」,能做出小白兔小刺蝟小鴨子等等,能念叨些日子呢。孩子們會圍著擠著,看媽媽、姑姑、姐姐們捏出小白兔豆包或糖饅頭,看她們用小剪刀在豆包上剪出個小刺蝟,再裝上兩顆小紅豆做的眼睛。熟了,揭鍋了,儘管很燙,孩子們也會搶著拿到手裡,翻來倒去地折騰著,愛不釋手。後來,鬧文革了,月餅床子都成了「四舊」,被扔了毀了。現在,那物什又成了工藝品或者文物,買一個還挺貴的。

50年前的玉淵潭,是片沼澤地,有很多小溪流。在那兒能採到苣蕒菜、刺兒菜、馬蓮菜(馬齒莧)、車前子、野韭菜什麼的。大人們帶著孩子們去玩,採野菜也是其中一大趣事。吃野菜總讓人想起像是神農嘗百草。

結語

風俗、文化,從來是兩條線路發展。一條是自下而上,一條是自上而下。飲食文化也是一樣。

北京城,五方雜居。各地人到北京,也把他們的飲食文化帶來,帶到胡同、四合院裡,也傳到餐館飯店。就像「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樣。

今天很多的家常菜,如攤黃菜(即炒雞蛋)、粉絲菠菜、東北大拉皮、油麥卷等,就從民間登上許多大餐館名酒家的「大雅之堂」。

在小吃中,油炒麵,據說原是內蒙吃食,也有人說是來自軍旅,後來便成了北京的一個傳統名吃了。

傳說中慈禧太后逃難吃窩頭的故事,後來就變成了御膳房裡的慄子面小窩頭,且流傳至今,成了個名點。

砂鍋居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源自滿族"祭祖安神"後,親朋好友「吃供尖」,大夥享用一頓。王公貴族們每次祭祀後所餘「供品」,就賞給看街的更夫們吃。後來,更夫們與御膳房出來的廚師合作,開店經營起砂鍋煮白肉,因店裡使用一口直徑約 1.3米的砂鍋煮肉,人們習慣稱為砂鍋居,由此成了北京一家名字號。

如此說來,琢磨北京或其他什麼地方的飲食文化,還真不能只盯著大餐館的名菜名吃。其實,很多餐館飯莊的菜餚吃食兒都發源於民間,來從於民間的創造、發明。這或者就是老北京草根飲食文化給我們的啟發了。

另外,要是現代城市的生活中,也能有農村風情,能與大自然親近,那該多「現代」!

 

背景連結

八大樓

民國初年北京的「八大樓」是指: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安福樓、鴻慶樓、新豐樓等八個菜館。「八大樓」有一個共同特色━━都是山東菜,主廚的出自山東福山與榮城,但各有各的名菜名點。除東興樓在東華門大街,安福樓在八面槽,其他六家都在前門一帶。

關於「八大樓」,還有另一個說法,是指:東興樓、泰豐樓、新豐樓、正陽樓、悅賓樓、慶雲樓、萬德樓、會元樓等八家館子。後來,才有的致美樓後起之秀。這些飯莊以各自的特色招牌菜名揚京城。大約是美食家們也有不同群落,各有評價標準,於是,「八大樓」也有了不同的說法。

東興樓號稱「八大樓之首」,是家膠東菜館,以餐具考究,室內裝飾別致著名。據說東興樓是清宮裡一何姓的梳頭太監開的,所以能烹製幾樣宮廷菜,如砂鍋熊掌。燕窩魚翅、砂鍋翅。

新豐樓以白菜燒紫袍、燴烏魚蛋、糟溜魚片、油燜大蝦著名。

泰豐樓的看家菜是砂鍋魚翅、紅燒海參、一品官燕、清蒸鴨子等。

正陽樓的大螃蟹、涮羊肉,悅賓樓的神仙鴨子、紅燒魚頭等,還有琥珀蓮子、棗泥門丁等風味點心,會元樓的豆腐羹、汆散丹,慶雲樓的盅糕、炸春段,萬德樓的白切肉、爛肉麵等,都是當年京城人有口皆碑的名菜。

八大居、四大興

老北京的「八大居」分別是: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的廣和居(1931年歇業)、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砂鍋居。其中,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這四家又被稱為「四大興」。

長安十二春:

30年代,北京長安街上有十二家飯館,它們的字號中都有一個「春」字:

慶林春、方壺春、東亞春、大陸春、新陸春、鹿鳴春、四如春、宣南春、萬家春、亞壺春、同春園、淮陽春。它們經營的是淮揚菜、福建菜、四川菜。其中,同春園以江蘇南京菜聞名,拿手菜有荷包鯽魚、松鼠鱖魚、炒鱔糊,其小籠包和炸春卷等南味小吃也很受歡迎。

同春園現在還有,淮陽春於1988年恢復營業,其他飯館均已停業。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博主吃播老北京美食引爭議,北京文化絕不是裝腔作勢地演!
    北京民俗專家、美食家張燕軍認為,北京真正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包容,不管是飲食、禮儀還是說話方式,不是為了北京而北京,也絕不是裝腔作勢。「嗨,您猜怎麼著,老北京起來就好這一出。就這一口,那是蓋了帽了,真地道!」最近一段時間,有幾位北京的「爺」,憑藉老北京美食題材的吃播小視頻,火了,也爭議四起。「這能代表老北京嗎?」許多網友發出質疑。
  • 穿越四九城,品味老北京
    北京,這座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都又被稱之為「四九城」,指的是過去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這個名字飽含了人們對老北京文化和情懷的惦念。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重要古都,老北京特有的飲食文化也有著很多說道。北京的吃食可以說是集天下之大成,考慮到地理位置因素,北京風味主要是建立在北方飲食習慣的基礎上,但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則又融合了全國各地的特色風味。
  • 「老北京有意思」新書上市 奇人妙事隱於世
    北京日報出版社「老北京有意思」系列新書上市書裡有關於老北京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文化淵源有原汁原味的北京、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在講述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的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將老北京這塊熱土上誕生的「京味兒文化」記錄了下來,描摹出最具特色的老北京韻味,將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和諧地融為一體。
  • 【傳統文化】老北京工藝——絨布唐
    在東城區國子監那條幽靜的小街裡,有一個專門經營老北京民間手工藝的店「盛唐軒」,是由絨布唐的傳人創立的。
  • 小丫涮 溫暖一座城-—老北京涮鍋
    冷和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和外拼接出生活的含義;「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走近老北京、明識小丫涮、溫暖一座城。 在這裡,別樣的分區設計,類似小四合院的大廳,格調布局錯落雅致,暖暖的色調和精緻的吊燈、瀰漫著濃鬱民俗風情的壁畫,古樸與時尚的碰撞,透露出老北京的氣息,如同歸家的溫馨。輕扶裸露在外的原建築扶欄,開啟尋找老北京溫暖的韻味之旅。
  • 打破次元壁NBA2KOL2讓草根籃球文化「野草蠻生」
    5月22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數字文創專場」上,騰訊互動娛樂市場總監、《NBA2KOL2》品牌負責人張雅緹表示,在此前成功嘗試與草根籃球的合作之後,接下來NBA2KOL2將繼續聚焦草根籃球文化,圍繞草根籃球文化價值進行深入挖掘與跨界共創,推動中國草根籃球的發展。  中國草根籃球,在NBA2KOL2的推動下,正「野草蠻生」。
  • 小丫涮 溫暖一座城—老北京涮鍋
    冷和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內和外拼接出生活的含義;「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走近老北京、明識小丫涮、溫暖一座城。慢步輕聲,緩緩走入這棟中國風和現代化相結合的建築中。在這裡,別樣的分區設計,類似小四合院的大廳,格調布局錯落雅致,暖暖的色調和精緻的吊燈、瀰漫著濃鬱民俗風情的壁畫,古樸與時尚的碰撞,透露出老北京的氣息,如同歸家的溫馨。
  • 老北京烤鴨or老北京涮肉 北京菜的冰山一角 老百姓的吃喝才是生活
    北京菜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從元朝到清末作為中國的都城,600多年間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種的美食雲集北京,和當地飲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兼具各地特色的美食。宮廷菜是北京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帝王之家憑藉自身無限的權力,將全國各地的優質食材,優秀廚師籠絡到皇宮,為皇族的日常膳食,國家慶典服務。
  • 火鍋到底是老北京火鍋正宗還是四川火鍋正宗?
    老北京火鍋與四川火鍋雖然都叫火鍋但是這兩者之間不是一個菜系,各自代表著各自的餐飲文化,無所謂誰是正宗。火鍋在中國的起源比較早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有不同的火鍋,老北京火鍋主要以涮羊肉為主且口味單一。四川火鍋發展到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目前的麻辣。老北京火鍋。
  • 老北京炸醬麵大王加盟費用是多少?加盟老北京炸醬麵大王有哪些優勢?
    老北京炸醬麵大王大王主營地道老北京老北京炸醬麵大王大王,京味小吃,追求地道正宗,確保天然鮮活,更注重原味和營養,環境優雅宜人,服務周道滿意。
  • 品牌○老北京布鞋
    老北京布鞋有著濃鬱的的歷史文化,以北京布鞋為代表,是中式文化的典型代表。老北京布鞋承載著中國的民眾文化 ,有史料記載始於山西平遙,後有鞋匠藉助山西平遙精湛的手法工藝、高超的製作流程、優質的服務、高品質的布鞋,並結合當時老北京布鞋的優勢,在京城將老北京布鞋廣為推廣,聞名於京城,這也是老北京布鞋的前身。
  • 老北京的羊肉汆面、酸菜熱湯麵、白湯麵 ...
    在老北京最舒服的一天:早上喝個豆汁兒;晌午來一碗羊肉汆兒面或者酸菜熱湯麵、白湯麵,沏點茶,三五好友神侃一會兒,晚麼晌再攢頓刷鍋子。
  • 老北京麵條的澆頭
    解放前,貧家遇有婚喪喜事常吃這種飲食,門前鬧是打鼓、打鈸和吹鎖吶,俗話叫前鬧或門吹兒,故名窮人樂。三合油【45】安定門城樓變成立交橋【46】國子監裡覓書香【47】胡同裡的煤鋪【48】北京足球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49】出租司機和你聊聊被拒載的那點事【50】難忘西四包子鋪【51】五芳齋流油的大包子【52】說說咱老北京的飯館【53】憶京城——時光流逝【54】難得一看的文化大革命
  • 【舌尖】淺談飲食文化--固原東港火鍋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各種特色美食遍布全國各地,風味十足,就拿火鍋來說,由於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火鍋風味。
  • 老北京布鞋的過去與未來
    我們傳統的布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的變遷,今天的老北京布鞋以嶄新的樣貌出現在公眾面前。老北京布鞋穿越時空,未來又將走向哪裡呢?起始:老北京布鞋由皇家到黎民都愛穿不論皇帝、大臣,還是黎民百姓,都愛穿著布鞋,因而形成了一套我國傳統的布鞋文化。歷史一直延續今天,現代的政府要員、職場白領和中年人士最愛穿的都是布鞋。
  • 老北京的味道老北京特色炸醬麵
    說到這,我們就該介紹一下如何做一份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味炸醬麵啦!!!主料:手擀麵,五花肉輔料:油,白糖,大蔥,大蒜,胡蘿蔔,豆芽,黃瓜,蔥伴侶醬,料酒做法:1.把醬倒入碗中,切蔥花薑末備用13.最後,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就完成啦先別忙著去做,這老北京炸醬麵好友許多的講究,看完再去做保證做的更地道。在北方,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
  • 【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歷史(一)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 「草根農民歌舞團」激活行唐鄉村文化「一池春水」
    草根農民歌舞團巡迴演出。毛延鋒 攝  長城網10月8日訊(郭晶璇 毛延鋒)「十一」長假期間,行唐縣西口頭村紅旗歌舞團進行了7天公益巡演,每次演出場場爆滿,吸引眼球的不僅是歌舞團自編自導自演的精彩節目,更重要的是這支「草根歌舞團」是由近20名農民自籌經費組織起來的。
  • 都是火鍋,老北京火鍋、重慶火鍋、潮汕火鍋在吃法上大有不同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吃的方面也越來越講究了,飲食有文化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個城市都有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火鍋也不再專屬於四川、重慶,它的身影遍布全國各地。火鍋是一種非常簡便的飲食方式,它不需要經過非常繁雜的工序製作出菜餚,只需要準備一個鍋底,將準備好的生菜放入鍋底煮熟就可以吃了。
  • 老北京的瓤豆腐
    在豆腐一邊切口,塞入肉,油炸後入高湯,這道瓤豆腐,在許多老北京童年記憶中佔有重要位置,大家習慣地將其看成是老北京菜。  1924年,孫中山前往博羅縣視察,那是一個貧困縣,無以奉饌,聽說孫先生喜歡瓤豆腐,就以此宴請他,孫高興地說:以後各級黨的幹部來到這裡,就吃瓤豆腐,我作為總理都喜歡,他們還敢嫌嗎?  孫先生熱心中國菜的推廣,曾在《建國方略》中說:「我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正是在他的推動下,東江瓤豆腐名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