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經典! 烏茲鋼刀劍

2021-02-16 中華刀劍

公元1191年,兩位傳奇英雄——英格蘭國王、被稱為「獅心王」的理察與穆斯林君王薩拉丁在阿爾蘇夫戰場上刀戈相見。薩拉丁,這位伊斯蘭世界富有傳奇色彩的君王,在陣前以一個氣勢磅礴的動作讓英勇的英格蘭十字軍為之膽寒:只見薩拉丁策馬上陣,掏出一襲紗巾拋向空中,然後拔出隨身的寶劍向紗巾一劍揮去,竟然將縹緲的輕紗一分為二。這個示威之舉讓平生見過無數名刀利刃的理察和隨行的騎士們大為震驚。從此,關於烏茲刀劍(又稱大馬士革刀劍)的傳說開始在歐洲大地廣為流傳。人們都相信,在古老的東方有一種神秘的金屬材料,用它鍛造出來的刀劍鋒利至極。

烏茲鋼的冶煉

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裡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煉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裡,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煉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煉成為鋼材。

舍施爾彎刀

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煉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

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巖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只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

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後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矽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覆摺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

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鍊。

塔瓦彎刀

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

鍛造烏茲鋼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較好的木炭由松木燒制而成。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冶煉時不會影響鋼鐵的成分,但缺點是燃燒溫度較低。烏茲鋼圓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需要一塊或半塊圓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圓餅。鍛造時將圓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用大鐵錘奮力鍛打,使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鋼鐵冷卻後,再加熱、鍛打,大約需要數十次的錘鍊,直到圓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最後是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

有資料顯示,1825年間,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曾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的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巴克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鏽蝕,所以巴克僱來當地刀匠對刀劍重新研磨。借這一機會,西方人有幸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全過程:根據刀匠的要求,淬火工作在太陽升起前開始,以避免陽光影響對刀劍加熱後輻射火色的觀察。刀劍淬火前的加熱全憑刀匠的經驗掌控,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般豔紅色時迅速將其抽出,放入一個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烏茲鋼含碳量較高,用水淬火可能會導致斷裂)。刀劍在淬火溶液中冷卻數十秒之後抽出,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餘的油脂,同時刀劍得以回火。接著就是研磨工作,先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身上的油跡,再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地研磨刀劍,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然後用一種弱酸性溶液塗抹刀劍,在弱酸的清洗下,烏茲鋼獨有的花紋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將刀劍擦拭乾淨、上油即可。

烏茲鋼刀劍的分類

烏茲鋼刀劍的使用範圍很廣,在地域上包含北非、埃及尼羅河流域、阿拉伯半島、小亞細亞、黑海沿岸、伊朗高原、高加索山脈、中亞沙漠和印度次大陸等地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刀劍型制和文化,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伊朗波斯帝國薩非王朝、印度莫臥爾帝國鍛造的烏茲鋼刀劍。烏茲鋼刀劍流傳至今者多是16~19世紀鍛造的產品,種類大致如下:一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長刀——基利(Kilici、Qilidj)、帕拉(Pala)以及亞特坎(Yataghans)。前兩種長刀都為弧曲形狀,長約80~100cm左右,刀身厚0.6~1cm,質量在1.5~2.5kg上下。帕拉長刀較基利長刀短、輕,刀身近刀尖處加寬,刀背上一般有反刃,刀身上開血槽,護手為十字形,刀柄柄頭多下彎,可以防止在砍劈中脫手;亞特坎長刀全刀相對較短,只有60~70cm左右,刀身寬3~5cm,重量較輕,刀形向刀刃方向弧曲,砍劈時重心靠前,斬切力極大,攜帶時多收在刀鞘中橫插在腰間。

二是伊朗波斯帝國薩非王朝的長刀——舍施爾(shamshir,阿拉伯語獅子尾巴之意)。此種長刀久負盛名,大多長1m左右,刀形如彎弓或新月,刀面寬大約3~4cm,大多無血槽,刀柄頭部不大也不做圓球形,只是下彎成直角,護手為十字形。三是印度莫臥爾帝國的長刀及長劍——塔瓦(talwar)以及帕塔(pata)。前者為印度特有的刀,刀身與舍施爾類似;帕塔長劍,也是印度獨有的長劍型制,多帶圓筒形長護手。四是坎查(kanjar或kantchar),此類短劍近似古羅馬短劍,長度大多不超過50cm。

亞特坎長刀

烏茲鋼刀劍的性能

關於烏茲鋼刀劍的實際性能,古代文獻中記載較少,而且大多是一些虛幻的傳說。18世紀後,歐洲與伊斯蘭世界發生了多次戰爭,西方人對烏茲鋼刀劍這種武器開始有了直接的接觸。特別是拿破崙在1798年對埃及的遠徵,其中關於烏茲鋼刀劍在戰鬥中性能的記載十分詳盡,當時法軍著名的騎兵指揮官考伯特將軍曾經和埃及馬穆留克騎兵有過激烈的白刃戰,根據他的記述,佩帶著烏茲鋼彎刀的敵軍騎兵非常剽悍,「對我軍造成的傷害可謂十分驚人,他們(敵人)只是將刀前伸,靠著戰馬的衝擊和手腕的力量將刀身砍入我們騎兵的身體,或是將刀身橫拉,憑著相對速度造成可怕的傷口」,「戰役之後,我的部下有幾位身首異處,有的身體斷成了兩截,受傷者傷勢也極為嚴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斷,情況十分悽慘」。戰鬥結束後,考伯特將軍用一把繳獲來的戰利品來試驗,「每次都可以將一頭山羊或綿羊輕而易舉地一刀攔腰切斷,似乎毫無阻力,血就順著烏茲鋼彎刀的血槽留過,據說一個奧斯曼帝國的將領曾經一刀將一頭牛砍成兩段」。同時他還記載了如下一段傳聞:「馬穆留克人通常在練兵室練習刀法,練習者一腳前一腳後站好,將彎刀高舉過頭,迅速地沿著對角線劈砍,不斷反覆練習這種動作,直到熟練為止。之後兩名副手幫忙拉開一條寬大而輕柔的紗巾,同時鬆手,持刀者向紗巾一刀砍去,刀法熟練的人能凌空將紗巾分成兩片。」在日記裡他還提到,繳獲的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刀柄多採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牛皮後以金、銀、銅線縫合(有的刀鞘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刀身上還以錯金、銀的工藝鏨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每把都是珍貴的藝術品。

20世紀以後,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烏茲鋼的秘密也逐步被科學所驗證。1924年,瑞士蘇黎世大學冶金學教授喬克博士將收藏家莫塞先生提供的6把波斯烏茲鋼彎刀進行了化學和物理學試驗,根據這次試驗的結果,傳統工藝打造的烏茲鋼彎刀的機械性能極為優良:抗彎應力可達94kg~361kg/cm2,可以橫向彎曲27~78°而不折斷,每1mm2面積可承受193~463kg的壓力而不受損。同時由於烏茲鋼彎刀的刀身弧度很大,可以有效地分散劈砍時的衝量帶給手腕的衝擊,並且有很好的切割能力。而現代科技也為烏茲鋼刀劍不可思議的鋒利給出了答案,研究顯示,經過顯微鏡金相觀察,可以發現烏茲鋼金屬組織中都有枝晶狀的結晶網絡,這是烏茲鋼在緩慢冷卻中金屬滲碳體球狀退火形成的,由於這種組織多是間隔出現,所以刀劍的刃口上就形成了極為細小的軟硬相間的鋸齒狀結構,使得烏茲鋼刀劍有出色的切割軟物的能力。

烏茲鋼刀劍與中國的故事

烏茲鋼刀劍傳入中國,大約是在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公元386年左右),傳入國是當時的波斯薩珊王朝。當時烏茲鋼刀劍的波斯語發音是「班奈」,傳入我國後音譯為「鑌鐵」,至北宋時仍然有大量輸入。而遼國據說就能自產鑌鐵,「遼」的國號在契丹語中就是鑌鐵之意,遼人對外交往也時常以鑌鐵刀作為貴重禮物相贈。蒙古人在西徵的過程中擄掠了不少當地的工匠,所以元朝的烏茲鋼刀劍生產能力較強,據《元史》載,元朝政府工部下設有「鑌鐵局」,專門冶煉鑌鐵,同時「提舉右八作司」也可生產鑌鐵。但是到了明代以後,烏茲鋼的冶煉慢慢就退化消失了。

一切在戰爭中結束

公元1797年7月1日,一支艦隊出現在埃及亞歷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這支艦隊裝載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國東方遠徵軍,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大英帝國與印度殖民地的聯繫。亞歷山大港中的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軍沒怎麼費勁就佔領了亞歷山大港,緊接著開始向開羅進發。7月13日,法軍首先在舒卜拉基與馬穆留克騎兵和土耳其兵遭遇,拿破崙擊退對手,繼續進發。7月21日,法軍抵達開羅城外12公裡的尼羅河叉,馬穆留克人已經無路可退了,於是一場激戰在金字塔下的因八拜爆發。開戰之前,拿破崙將手中的5個師21000兵力排成了一個很大的橫陣,每個師都排成一個大方陣,40門火炮安排在師與師之間。馬穆留克騎兵的首領率領8000名精銳騎兵衝向拿破崙的右翼,但是迎向他們的是無數炮彈、燧發槍,大量的馬穆留克騎兵被打倒在地上,但是他們仍不顧一切地衝向法軍,用馬撞,用烏茲鋼刀劍砍,用手槍頂住敵人的臉射擊,受傷跌下馬的就用刀砍法軍士兵的腿。1個多小時的血戰之後,馬穆留克人和土耳其步兵被法軍趕入尼羅河中,戰鬥結束。就這樣這些騎著阿拉伯駿馬、穿著華麗長袍、用英國手槍和名貴的烏茲鋼刀劍武裝起來,能夠在中世紀戰無不勝的戰士,被證明不是軍事革新後的歐洲軍隊的對手。

此戰也宣布了烏茲鋼刀劍的衰敗,數十年之後,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傳統的烏茲鋼製造刀劍,而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被英國人完全佔領。在烏茲鋼刀劍冶煉和製造技術失傳的同時,就有了上文提到的西方社會對烏茲鋼歷史的研究,也有了今天人們對這種傳奇性刀劍的收藏和喜愛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關於傳說中的「烏茲鋼」刀
    烏茲鋼的冶煉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裡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其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伊朗波斯帝國薩非王朝、印度莫臥爾帝國鍛造的烏茲鋼刀劍。
  • 中國古代鑌鐵和烏茲鋼是一回事嗎?
    【烏茲鋼的冶煉】: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裡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覆摺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鍊。
  • 烏茲鋼、大馬士革鋼是不是一回事,玉鋼、草鋼、花紋鋼怎麼區分?
    烏茲鋼烏茲鋼屬於坩堝鋼,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人造鋼材,公元前400年左右,印度人用當地的鐵礦石輔以木炭、綠葉等用坩堝法最先製造出來。烏茲鋼恰好將完美的碳量與鐵結合,綜合性能遠勝於當時其他國家的鍛鐵和鑄鐵。
  • 烏茲鋼、大馬士革鋼、花紋鋼、布拉特鋼的區別,終於有人說明白了
    大馬士革鋼究竟是一種什麼鋼?跟烏茲鋼是一回事嗎?俄羅斯的布拉特鋼又是什麼呢?還有花紋鋼指哪一種?馬來劍也帶花紋,也是花紋鋼嗎?烏茲鋼於是大量烏茲鋼經由歐亞通商之要道大馬士革城,售賣到世界各地。大馬士革鋼大家慢慢發現,從大馬士革城買來的烏茲鋼錠並不適合直接打成刀劍,這種烏茲鋼刀雖然極為堅硬鋒利,但是太脆了,戰場上使用的時候不敢跟人家對砍,容易折斷。
  • 烏茲鋼早就絕跡了,怎麼還會有這麼多大馬士革刀?
    烏茲鋼又稱印度鋼,產於古代印度半島,在長達上千年的冷兵器時代,烏茲鋼是享譽世界的優質鋼材。烏茲鋼是一種優質的合金鋼,但是不能把它和大馬士革刀混為一談。古代人為追求刀劍硬度與韌性的平衡,把軟硬不同的金屬材質混合熔煉或者鍛造成一體,這當中應用到大量原始的冶煉、鍛造與焊接技術。經過原始方法熔煉鍛造的合金,表面通常會呈現出花紋,這是具有不同反光度的各種材質相互交疊造成的。古代印度的冶煉技術比較發達,加上當地一些鐵礦天然含有一些有益於提高刀劍性能的元素,烏茲鋼被作為商品輸出到中亞以及中國的很多地方。
  • 古代刀劍最極致的鋼材——大馬士革鋼的前世今生
    烏茲鋼的發源地印度的鐵匠在鑄造現代大馬士革鋼 在開始鍛造刀劍之前,刀匠師傅們會根據所要鍛造刀劍的大小決定使用幾塊烏茲鋼原餅。鍛造時將原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不可太高否則烏茲鋼本身的花紋就會消失殆盡),然後以原餅圓心為中央將原餅展開成弧形或直線形,用大鐵錘奮力(由於烏茲鋼含炭量過高,在沒有機械力鍛錘的時代,鍛造極其困難)鍛打原餅,使原餅中的雜質隨著碳分被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由於鋼鐵的散熱,鍛打過程需要數十次的反覆加熱,直到原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為止,然後刀身整體還要經過鏘磨修形才能顯現出所需刀劍的精細形狀
  • 大馬士革鋼、烏茲鋼、鑌鐵的區別,終於有人說明白了!
    關於大馬士革鋼、烏茲鋼、鑌鐵、粉末鋼,很多人都弄不太清楚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常常混為一談,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大馬士革鋼早就失傳了,有人認為烏茲鋼才是真正的大馬士革鋼,也有人認為粉末鋼才是真的.圖:鑌鐵古劍大馬士革鋼其實分為這三種。第一種是鑄造型大馬士革鋼,即鑌鐵、烏茲鋼。坩堝鑄造,低溫鍛造,在淬火後,相同硬度條件下,彈性比碳鋼好,在冷兵器時代是最佳鋼種。
  •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
    馬未都:大馬士革刀使用烏茲鋼,經反覆鍛造,刀刃鋒利、使用輕快大馬士革刀的外形就跟中國刀不一樣,充滿了異域風情,歷史上主要是印度、阿拉伯、伊朗的等國使用的兵器。國人對於大馬士革刀感到很好奇,是怎麼製作而成的?
  • 烏茲鋼和大馬士革鋼的前生今世
    西方最早接觸的烏茲鋼冷兵器來自古印度(中國稱為天竺),但烏茲鋼並不是說在今天的印度這塊土地先出現的。根據研究,現在所稱的印度烏茲鋼(Wootz)最早出現於是波斯的薩珊王朝(公元224~651年),當時稱為Spaina。
  • 大馬士革鋼的前世今生
  • 大馬士革鋼上的書法——堅固鋒利的伊斯蘭刀劍
    刀身為烏茲鋼,但不是很漂亮。刀柄有錯銀圖案。鞘為木質,外包皮革。 當法國士兵發現戰死的敵軍身上均佩有鑲金銀珠寶的刀劍時,爭相搶奪,場面大亂,拿破崙一向治軍嚴明,可這一次卻控制不了局面了,拿破崙自己也禁不住好奇心,選擇了品相好的帶回,這把刀劍至今還陳列在巴黎東方兵器博物館內。這充分證明伊斯蘭刀劍的精美程度。 伊斯蘭最具特色的裝飾藝術就是鑲嵌錯金銀工藝。
  • 關於刀劍鋼材種類,你知道多少?(科普)
    西晉傅玄《正都賦》說的"白闢文身"刀劍、宋沈括《夢溪筆談》說的魚腸劍、松文劍等都是由花紋鋼製成的。花紋鋼的分類:根據工藝原理,花紋鋼大約分以下常見的幾大類:(1)結晶花紋鋼:天然花紋鋼、烏茲鋼/wootz、隕鐵(黑金)、極品糙面花紋鋼
  • 刀劍界的大美人你見過幾個?
    好的刀劍不僅是防身退敵的武器,更是一個藝術品——揭秘|東方刀劍界的美人|劍身中間有劍脊增加了劍的強度,樸素而經典。劍鞘為交錯紋案,以及浮雕花面。如今這把劍的名字叫法不一,有「永樂劍」「明永樂劍」「大明永樂劍」「永樂寶劍」等多種稱號。
  • 隕鐵刀劍為何備受古今中外追捧?揭秘來自星星的神兵利器
    ▲隕石獵人掘地三尺喜獲隕石發大財尋找隕石的行家,通過夜間觀察流星墜落在何處再前往搜尋,到達隕石墜落地區,找尋隕石砸向地球地表形成的小天坑或用金屬探測器找出位置,再刨出來再轉賣到專門市場。目前公開交易的行情大約每克數美元以上,品相好的更貴(主要看各種金屬含量)。如果是指頭大的隕石價錢較低,個頭如同足球大的,越大的價錢越高。
  • 殷瓦鋼、瑪鋼、考登鋼、馬口鐵、大馬士革鋼、玄鐵......你都知道是什麼鋼嗎?
    因此,炮彈用鋼要求強度高、硬度高,在爆炸載荷作用下,破片率高。由於炮彈是消耗品,用量大,成本要低。一般使用中碳鋼或中碳合金結構鋼,如50Mn、58SiMn和60MnMo鋼等。考登鋼——耐候鋼(低合金高強耐大氣腐蝕結構鋼)
  • 世界名槍賞析第五十三期——烏茲衝鋒槍
    金髮美女試射烏茲衝鋒槍享受愉快周末!體驗實彈競技!歡迎準時收看每周五的世界名槍賞析系列,我是涼涼。本周末支付寶口碑雙十二活動隆重開始,吾悅廣場作為張家港指定的兩家雙十二活動購物中心之一,早已等候各位寶寶們的大駕光臨啦~集4寶贏1212現金,還有各種五折等著你,別忘了來名槍匯集寶哦!好啦,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世界十大衝鋒鎗之一——烏茲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