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然是出自一位九歲神童之手

2020-12-14 啃書少年

隨著需求增長,各行各業所應對的崗位也隨之增長。這是目前,你可以直觀感受到的。

可就在這種增長的大浪潮之下,依然不難聽見大眾對「讀書,讀書」的呼喊聲。

人們對各行各業的增長所保持的態度:你長隨你長,我的呼喊隨我行。

在各大平臺,大家對「讀書」的高聲呼喊,熱情如此之高,帶動大家讀書,或者說,在一瞬間讓一個人產生想去讀書的念頭,這也是「功德」一件。

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

先來說說,這句話的出處。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出自《神童詩》,作者是北宋年間的著名學者汪洙,而《神童詩》又是一篇影響廣泛且深遠的啟蒙讀物。

汪洙這個人出身於縣吏家庭,從小的時候聰明好學,九歲就能寫詩,於是有了「神童」這個稱號,而他的「神童」稱呼還有一段故事。

一天,勤縣縣令帶領全縣舉人、秀才去參拜孔子聖像。當全部人祭拜禮畢之後,縣令忽然發現大殿牆壁上,用木炭寫有這樣一首詩:

顏回夜夜觀星像,夫子朝朝雨打頭。多少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

下邊落款題有九歲齡童汪洙的名字。

縣令看了此詩之後,便環顧大殿,確實發現大殿破敗不堪,孔子和顏回的聖像確實有殘缺,縣令自覺有損尊嚴,自覺羞慚。

後來,縣令懷疑這詩不可能是九歲兒童所作,於是派人去查,查完,確實是神童汪洙所作。

這就是汪洙「神童」稱號的由來。

了解完這些,再回頭看看「萬般皆下品」這句話,這句話原指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

所有行業低賤,而低賤則指地位低下。現在反過來想想,這些低賤的行業,最後還不是讀完書之後,又投身於這些行業之中。

所以說,本無低賤可言,但加上讀書二字,顯得其他行業地位低下一般。

惟有讀書高,最後反過來又服務於「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這句話相對於「萬般皆下品」而言,更有一種走上正途的意思。通過讀書,然後通過考試入仕,走上正途。這才是「惟有讀書高」原來的面目。

但,此讀書非彼讀書。

此讀書,更多是現在自由隨性、碎片化和不成體系的閱讀。

而彼讀書,則是古代學子,寒窗十年,考科舉,走仕途之路,而後服務於人民、國家,奉獻於社會發展。

現在的讀書,很多都是個人成長的路徑依賴。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人讀了書,讀的不少,忘得也確實不少。

學的多,思考的少,思考多了,學的少了。

而更多時候,你發現自己,學習的時候並沒有用心,思考的時候並沒有深入。

只是站在高喊「讀書,讀書」這個口號之下的一種隨波逐流。隨波逐流是一件好事,起碼不與社會快節奏脫軌,從而產生焦慮。

而產生一種跟上腳步的優越感,這是安撫自己的心靈,更多時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

怎麼讓惟有讀書高,回歸當下

最好的閱讀是帶著思考,最好的思考是結合實際,而最好的學習則是思考和時間催化的產物。

這中間,我們來看看,思考和閱讀是怎麼催化學習的:

你想想,讀一本書的時候,有沒有思考書中的知識;

再想想,思考的時候,有沒有去反觀書中的知識,當思考和書中知識結合起來;

最後再來想想,學習在思考和閱讀中是如何盤踞高位的。

學習,在於「學」後而「習」,先「學」後「習」,學什麼,美其名曰學知識,習什麼,美其名曰溫習所學的知識。

而思考就在「習」的時候產生,「習」是對知識的溫習和鞏固,是再一次和知識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所以,你千萬不要放過這一次機會,一定要迎難而上,讓知識與自己的思考緊密連接起來。

這種連接,才能讓「習」落地歸根,讓思考落在心中,將知識牢記於心,而後去應用知識,將知識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產生一種美妙的歡樂感,不就是學習給個人最大的反饋嗎?

這種奇妙的快樂感,就是學習,思考後帶給你的最好禮物。

所以,任何禮物都可接受,但快樂次於學習帶給你的快樂感。

送的禮物有種莫名的顧忌,在這我就不說破。

而學習給你的禮物,沒有任何顧忌,只有單純的快樂。

這就是我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考以及碎碎念,願你在閱後產生自己的思考。

思考時刻:你認為,讀書要隨波逐流,還是佔據自己的高地。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句話在現代不靈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宋朝的官員普遍俸祿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過武將,那時候的文官有錢、也很清閒,可以自在的瀟灑。歐陽修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就是他帶著官員們到郊外遊玩而寫下的。  這句「文章可立身」就是說,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不用擔心自家的生計了。
  •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常言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就是說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一 件事情,最美的一件事情,這是因為讀書能學到知識和學問,讀書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這樣的好事只有從讀書中而來,一個笨人只要選定了讀書就會變得聰明;一個聰明人只要放棄了讀書就會變得愚笨!
  • 「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體現了讀書此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為「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大約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句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依稀記得小時候看電視,裡面出來個窮秀才,搖著把扇子唱到這一句,伯父「啪」的一下把電視關掉。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世界讀書日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世界讀書日 2020-04-23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怒罵,現在他咋樣了
    古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激勵著無數的年輕學子奮發向前。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等,古人們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艱苦讀書。唐代詩人杜甫曾言:「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激勵著無數的年輕學子奮發上進。關於讀書,也並不是所有人的學習天賦是一樣的,有的人可以過目不忘,有的人卻只能讀百遍,讀千遍,才能完整的背下。
  • 360行,唯有讀書才叫狀元郎!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相信大家都曾在某個時間點思考過一個很深奧的問題:讀書到底有什麼用?結果不言而喻,讀書當然有用,而且是有大用,不然你讀什麼書?你讓子女讀什麼書?以前聽過一個故事,講的是爺爺和孫子關於讀書的討論。孫子關上書本馬上會忘了書本的內容,他很苦惱。
  • 神童13歲考上大學,卻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家庭教育對於一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我們的幼年時光,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是在母親的陪伴下度過。母親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魏永康便是在自己的母親一手栽培下成長起來的。13歲的他,是別人眼中的天才,父母眼中的天才。魏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為他制定了長遠的人生規劃。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山腳下,年輕人看到一位牧童騎牛吹笛,頗為逍遙,大感羨慕之下,便上前詢問:「你能告訴我怎樣擺脫人生的煩惱與苦惱嗎?」
  • 河南神童何碧玉:高考750分,14歲滿分上清華,現在發展如何?
    引言說起高考來,它是我國教育制度下的產物,是每位學子人生必經的一場重要考試。中國自古有「鯉魚躍龍門」的民間傳說,據《三秦記》記載:「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云曝腮龍門」。人們常用宋代汪洙所寫《神童詩》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詩句,來督促孩子要勤奮刻苦的讀書,期盼他們長大以後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而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故事,主人公便是一位神童,她年僅14歲便考過750分,創造了河南高考歷史上的奇蹟。
  • 神童13歲考入大學,卻遭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我國曾經有一位少年天才,13歲就進入大學,他是誰呢?他就是魏永康,從小到大,魏永康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天才。他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的母親一手塑造出來。可惜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魏永康雖然在學習上非常的出色,可在生活上卻異常差勁,他的人生也因此跌入深淵。
  • 16歲「神童」逼父母在北京買房,當時被眾人怒罵,現在令人佩服
    前言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說一位神童,他的名字叫做張炘煬。他10歲的時候就已經考上大學,13歲又考上了研究生。不過,這位"神童"曾發生過一件事,讓大眾們議論紛紛。
  • 上海24歲圍棋國手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上海24歲圍棋國手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 世界那麼有趣,別只會叫孩子讀書
    世界那麼有趣,別只會叫孩子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是周恩來總理說的一句話。這句話不知道激勵了多少後輩砥礪奮進!這句話也讓很多人成長為國之棟梁!北宋著名學者汪洙說過這樣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人活一世,做自己的靠山: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01深山的鹿,不知歸處;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很多時候,人會處於焦慮和迷茫,就像是深山之中的鹿一樣。世界那麼大、那麼深邃,有太多的未知、不確定,該何去何從?真正陪著你不離不棄、一路到底的,唯有自己。求人不如求己。真的遇到問題了,唯有自渡才是最高效、最可行的出路。不要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拯救你、替你拿主意。被動的人生,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人云亦云,甚至任人擺布,被賣了、被利用了還不自知。
  • 網際網路巨頭割韭真相:萬般皆下品,唯有收租高
    在一些熱門領域,單次點擊的費用甚至超過了5元,也就是說,當你在淘寶漫無目的閒逛時,哪怕是不經意間點了幾下商品,立刻就會有錢打到了平臺上。有人說,這樣做會促使商家間加強競爭,對消費者不是更利好嗎?一時間,美團外賣高佣金難降、抖音「削藩」新政、微博小店佣金之困、網約車暴力抽傭等事件層出不窮。美團第三季度財報:收入增近29%至354億元,佣金183億在廣東中山市經營著一家重慶砂鍋店王強說,「2018年的時候是18個點,同年就漲到23個點」。
  • 上海24歲國手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上海職業圍棋等級分第一人、2017年農心杯三國擂臺賽中國隊奪冠英雄範蘊若八段在家中意外墜樓去世,年僅24歲。據說,範蘊若常年受抑鬱症困擾,今年疫情期間病情突然加重,撐了半年,最後還是出事了。範蘊若和柯潔相差一歲,都被譽為天才少年,也共同扛起了中國圍棋的大旗。可惜,範蘊若卻沒有柯潔那樣的幸運,不僅沒有成為全民偶像,還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英年早逝。
  • 華為被打壓,孟晚舟歸回遙遙無期: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01、生活的苦,唯有品嘗過的人才知道。2020年,對於身為父親的任正非來說,很難。距離女兒孟晚舟被加拿大以某種完全站不住腳的理由逮捕的500多天時間裡,這位老父親卻依然要笑對人生。華為的軟體被把控、硬體被終止合作,女兒歸回遙遙無期,任正非這位老父親在70多高齡的時候,深切的再次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生活之苦,但他卻沒有被擊垮,而是完美的完成了一場自渡。苦難也好,悲傷也好,如果連自己都提前放棄屈服於此,那麼,何來美好的明天呢?畢竟生活再苦,不咬緊牙關堅持到底,誰能預料到就不會有轉機呢,不是嗎?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啥意思?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
    古詩大家都很熟悉,一般都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在字數和韻律上都非常講究,但古代還有一種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句,一般說起來也比較押韻,大家都稱之為俗語。當然在這裡「不娶」也有休妻之意。暗九不過其實這裡的「九」是帶著迷信色彩的,古人對「九」的迷信是從九頭龍開始的,九是最大的陽數所以代表著天,人們將「九」視為吉祥尊貴的象徵,九讀音又通久。
  • 上海24歲世界冠軍墜樓去世: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範蘊若和柯潔相差一歲,都被譽為天才少年,也共同扛起了中國圍棋的大旗。可惜,範蘊若卻沒有柯潔那樣的幸運,不僅沒有成為全民偶像,還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英年早逝。去年在山東煙臺,一位中年男子,得知自己科目三又沒考過,瞬間崩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