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需求增長,各行各業所應對的崗位也隨之增長。這是目前,你可以直觀感受到的。
可就在這種增長的大浪潮之下,依然不難聽見大眾對「讀書,讀書」的呼喊聲。
人們對各行各業的增長所保持的態度:你長隨你長,我的呼喊隨我行。
在各大平臺,大家對「讀書」的高聲呼喊,熱情如此之高,帶動大家讀書,或者說,在一瞬間讓一個人產生想去讀書的念頭,這也是「功德」一件。
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
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
先來說說,這句話的出處。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出自《神童詩》,作者是北宋年間的著名學者汪洙,而《神童詩》又是一篇影響廣泛且深遠的啟蒙讀物。
汪洙這個人出身於縣吏家庭,從小的時候聰明好學,九歲就能寫詩,於是有了「神童」這個稱號,而他的「神童」稱呼還有一段故事。
一天,勤縣縣令帶領全縣舉人、秀才去參拜孔子聖像。當全部人祭拜禮畢之後,縣令忽然發現大殿牆壁上,用木炭寫有這樣一首詩:
顏回夜夜觀星像,夫子朝朝雨打頭。多少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
下邊落款題有九歲齡童汪洙的名字。
縣令看了此詩之後,便環顧大殿,確實發現大殿破敗不堪,孔子和顏回的聖像確實有殘缺,縣令自覺有損尊嚴,自覺羞慚。
後來,縣令懷疑這詩不可能是九歲兒童所作,於是派人去查,查完,確實是神童汪洙所作。
這就是汪洙「神童」稱號的由來。
了解完這些,再回頭看看「萬般皆下品」這句話,這句話原指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
所有行業低賤,而低賤則指地位低下。現在反過來想想,這些低賤的行業,最後還不是讀完書之後,又投身於這些行業之中。
所以說,本無低賤可言,但加上讀書二字,顯得其他行業地位低下一般。
惟有讀書高,最後反過來又服務於「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這句話相對於「萬般皆下品」而言,更有一種走上正途的意思。通過讀書,然後通過考試入仕,走上正途。這才是「惟有讀書高」原來的面目。
但,此讀書非彼讀書。
此讀書,更多是現在自由隨性、碎片化和不成體系的閱讀。
而彼讀書,則是古代學子,寒窗十年,考科舉,走仕途之路,而後服務於人民、國家,奉獻於社會發展。
現在的讀書,很多都是個人成長的路徑依賴。你有沒有發現,現在人讀了書,讀的不少,忘得也確實不少。
學的多,思考的少,思考多了,學的少了。
而更多時候,你發現自己,學習的時候並沒有用心,思考的時候並沒有深入。
只是站在高喊「讀書,讀書」這個口號之下的一種隨波逐流。隨波逐流是一件好事,起碼不與社會快節奏脫軌,從而產生焦慮。
而產生一種跟上腳步的優越感,這是安撫自己的心靈,更多時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安慰。
怎麼讓惟有讀書高,回歸當下
最好的閱讀是帶著思考,最好的思考是結合實際,而最好的學習則是思考和時間催化的產物。
這中間,我們來看看,思考和閱讀是怎麼催化學習的:
你想想,讀一本書的時候,有沒有思考書中的知識;
再想想,思考的時候,有沒有去反觀書中的知識,當思考和書中知識結合起來;
最後再來想想,學習在思考和閱讀中是如何盤踞高位的。
學習,在於「學」後而「習」,先「學」後「習」,學什麼,美其名曰學知識,習什麼,美其名曰溫習所學的知識。
而思考就在「習」的時候產生,「習」是對知識的溫習和鞏固,是再一次和知識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所以,你千萬不要放過這一次機會,一定要迎難而上,讓知識與自己的思考緊密連接起來。
這種連接,才能讓「習」落地歸根,讓思考落在心中,將知識牢記於心,而後去應用知識,將知識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產生一種美妙的歡樂感,不就是學習給個人最大的反饋嗎?
這種奇妙的快樂感,就是學習,思考後帶給你的最好禮物。
所以,任何禮物都可接受,但快樂次於學習帶給你的快樂感。
送的禮物有種莫名的顧忌,在這我就不說破。
而學習給你的禮物,沒有任何顧忌,只有單純的快樂。
這就是我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考以及碎碎念,願你在閱後產生自己的思考。
思考時刻:你認為,讀書要隨波逐流,還是佔據自己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