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進中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2020-12-23 南宮欽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體現了讀書此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

"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壓榨洗腦的現代人很難理解範進,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發展到後期已經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表面上我們覺得瘋癲的範進迂腐可笑,但實際上他諷刺的是科舉制度的腐朽。

在大眾所熟悉的影視劇當中,幾乎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主角都能考中狀元,所以在大眾的認知當中,能獲得狀元似乎都是一件易事。範進只是中了秀才居然會變成一個瘋癲之人,這令很多讀者都感到不解。而對於那些臉譜化的人物,例如胡屠夫,他在範進中舉前後對範進的坦度判若兩人。

範進未中舉之時,胡屠夫對他明嘲暗諷,從長相樣貌到家世成就沒有一處能讓胡屠夫說出誇讚之語。範進中舉之後,範進身上又沒有任何一處是胡屠夫不滿意的,甚至在誇讚範進的同時,也誇讚了自己的眼光。好像他一直看好範進,從來沒有挖苦諷刺過範進一樣。

農民屠夫這種不經歷勾心鬥角的鬥爭嗎,只是面朝換土背朝天幹活的人民,本來應該是單純善良的人,但是胡屠夫這前後不一的小人嘴臉也卻是讓人厭惡。但這也說明,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鉗制不僅僅在於讀書人,連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也受到嚴重影響。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虛構的故事,由清代的吳敬梓先生所著,通過描繪範進因中舉瘋癲,諷刺清朝封建制度官場的腐朽。通過其他人物的態度轉變表現當時世態炎涼,人心冷漠的歷史環境。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創建之初是為了選拔寒門人才,打破世家望族對政權的把控,有利於加固皇權擴大政治基礎。通過考試選拔文化知識水平高的人才,構成高素質官僚集團輔助維護皇權。但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淪為政府鉗制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束縛思想,阻礙人民思想的創新。人們只鑽研科舉入仕,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清代科舉制讓應試者通過不同層次的考試取得相對應的功名和特權。普通百姓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即使不入仕也可以享有特權。並且獲得的功名層次越高,獲得的特權範圍越廣。

清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基本上都要脫離勞動生產,獲得功名的人就無須參加勞役,也無須繳納賦稅。清代賦稅徭役沉重,因此這項特權具有十足的誘惑力。除了免除賦稅徭役,士人舉子還擁有免糧的權利,清代律法也對士人優厚待遇。明代律法規定秀才擁有免除死罪的特赦權後被廢除,改為重罪不可用刑。

科舉制度的悲劇不止範進中舉瘋癲這一類,還有舉人中舉之後拋妻棄子,獨享榮華富貴。範進中舉瘋癲雖令人唏噓,但範進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羨慕的。而大多數明清時代中寒窗苦讀的學子,都未能成功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能力。正因有許多這樣的先例,胡屠夫等人才認定範進無法中舉,因而對他冷嘲熱諷。

秀才與舉人的區別

範進作為秀才備受冷眼,中舉之後眾人的態度都有理大改變。秀才和舉人究竟有何區別?

1、考取方式不同

秀才需要參加縣試、府試、院試。應試人為童生,成功中選後稱為生員,此時已經獲得功名。

舉人需要參加鄉試、省試。應試人為生員,成功中選後稱為舉人。而排名第一者稱解元。

2、特權範圍不同

秀才通過考試成為生員後,被劃分為三個階層,分別是廩生、增生、附生。考試成績最優異者為廩生,可從官府領取膳食津貼,廩生名額限定嚴格,選取標準嚴苛,為生員之首。指定人員之外增加的生員為增廣生即增生。增生以外的附加的生員為附生,地位最末。

舉人通過科舉考試後可以免除賦稅徭役,擁有入仕為官資格,並能獲取入京補貼盤纏。三次參加會試權中選入京為官,落選為地方小官可領取朝廷俸祿。

範進中舉後的生活

範進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巨大的精神壓力突然釋放,受到強烈精神刺激的範進呈瘋癲之狀。範進中舉之後已經徹底擺脫窮苦書生的身份成為達官貴人,範進多年的夙願終於達成,沒有辜負父母祖宗的期望。

範進中舉後獲得眾多實際利益。地方富商地主贈送田產,房屋,店鋪。貧困門戶請求入府為奴為婢。範進的吃穿用度都無須自己費心。只是舉人就能享受如此優質的生活,難怪古代的讀書人都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

範進中舉後想走為官入仕之路,但母親不幸去世。範進守孝三年後才可入京會試,範進成功通過會試成為進士。幾年之後被皇上派任山東學道。

"世人皆以利為所求,熙熙為利而來,攘攘皆為利往"世俗人情如此,但涼薄之處仍令人寒心。範進多年苦讀受盡折辱,心中所壓抑的不僅是落選之痛,更是對人性的失望。

範進瘋癲卻也清醒,曾經的冷漠面孔如今笑得極盡諂媚。前一天冷漠生疏之人,此刻待你親如兄弟,不知如何面對不如瘋癲一場,當作是重生忘卻過眼煙雲,放下心中曾壓抑的痛苦。

人生須臾數十載,在求學入仕一途已耽誤太多,付出雖沒有付之東流,到代價依然慘痛,此後的人生由自己做主,範進毅然選擇向前,向更高處前進。

相關焦點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這句話在現代不靈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宋代神童汪洙之之手,該詩很長,前面幾句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他杯酒釋兵權後,一直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宋代的武將成為各個朝代中最憋屈的武將;而宋代的文人,則延續唐代的光芒,繼續輝煌,寫下了很多動人的詞章。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之所以能夠廣泛地流行,也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氣氛。  宋朝的官員普遍俸祿都很高,文官的待遇更是超過武將,那時候的文官有錢、也很清閒,可以自在的瀟灑。
  • 《儒林外傳》中範進中舉為什麼高興到發狂?你怎麼看?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曾是受到批判的,在提倡勞動者光榮的時代,在批判「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時代,在批判「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對於範進中了舉,就變的癲狂起來的樣子,是難以理解的。《範進中舉》這段故事出自於清代偉大作家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被選於中學語文教科書上。範進中了舉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竟然是出自一位九歲神童之手
    萬般皆下品,指的是什麼萬般皆下品,「萬」字在古代或許包羅了各行各業,但現在,這個「萬」字,依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然後再想想,萬般皆下品,是站在那個觀點的對立面而產生的呢?或者反過來說,是何種觀點促進了「萬般皆下品」的成長呢?
  •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常言道: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就是說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一 件事情,最美的一件事情,這是因為讀書能學到知識和學問,讀書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這樣的好事只有從讀書中而來,一個笨人只要選定了讀書就會變得聰明;一個聰明人只要放棄了讀書就會變得愚笨!
  • 為何範進中舉後會失常?你看他中舉後,會獲得哪些權力就明白了
    範進中舉 讀書人範進的一生恰是這種境遇的真正寫實。中舉之前的他,一生落魄,生活困苦,雖然一直以讀書人自居,但多次的科舉考試不第,也成功的讓他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笑談,連自己的嶽父胡屠戶都奚落著讓他死心,一句句的「爛忠厚沒用的人」、「窮鬼」更像是一把把尖刀刺痛著他,而且由於只顧讀書,他甚至連一絲絲的生存技能都喪失了,家中無飯可吃,還要母親囑咐才會去賣雞換飯,然而他卻連個雞也賣不掉。
  • 「範進中舉」反映的社會現實:讀書是「寒門學子」自救的唯一出路
    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裡有一篇經典諷刺小說《範進中舉》,講的是年過半百的秀才範進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于五十四歲那年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但歡喜狠了,生了瘋病,在其嶽父胡屠戶惶恐下的兩巴掌下才清醒的故事。
  • 範進中舉瘋了是因為這個官職,如果放到現在,誰中舉了可能還要瘋
    所以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諺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等級制度森嚴,所以要突破等級的藩籬就只有好好學習,考取功名。今天我們所講述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貧苦學生考取功名的故事。主人公是我們熟悉的範進,他考取功名,中了舉人之後就直接瘋掉了。許多人都覺得不就是考中了舉人,何至於此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 範進中舉後瘋了?不!得知舉人的這一項特權後,我瘋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清代有眾多著名的小說作品,知名度最高的當數《紅樓夢》,其次就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筆下最為知名的人物形象顯然就是範進了。節選自《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更是被選入了教科書,很多人對範進這樣一個「到死也要考舉人的窮秀才」的印象極為深刻,學生時代的我們也曾一度嘲諷過他。吳敬梓藉助範進這個人物形象揭示了當時大環境下秀才們對於考舉人的執著,所反應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世界讀書日
    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2020.04.23 周四讀●書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宜閱讀求知無所事事忌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忙碌,也不要忘記讀書。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讀書不會讓你一夜暴富,但它會帶給你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十首讀書詩詞奉上,激勵你我好好讀書,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書中自有顏如玉。
  • 《範進中舉》:一出絕妙的鬧劇,是書中最精彩片斷之一
    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這在「範進中舉」一段情節中有所體現。「範進中舉」見於《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是書中最精彩的片斷之一。童生範進從二十歲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歲連個秀才都沒有撈上,但他仍不死心,又一次厚著臉皮去參加院試考秀才。
  • 為了功名,範進數十年如一日的在堅持。結論:有志者事竟成
    範進中舉在《儒林外史》中,吳敬梓對範進的定位是封建社會下熱衷於功名的最底層文人代表。範進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這就很現代的公務員一樣,雖說工資不高,但是五險一金、醫保、社保等各種福利補貼應有盡有,生活質量一點都不差。然而範進的嶽父胡屠夫庸俗勢利哪裡懂得這些?所以在得知範進中了秀才後,鄙夷之色也沒絲毫減少。因為在他看來,範進中了秀才,除了一堆虛名,沒一點實際好處,其地位也就是比那些掏糞、種田的高了一點而已,連賣肉的屠夫都比不上。看到這裡就印證了一句古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中年再讀《範進中舉》,才發現最成功的人物,應是賣豬肉的胡屠戶
    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屬於吳敬梓所著的小說《儒林外史》中,而故事的主角,也是我們在上學期間學習過的故事《範進中舉》。既然是在上學時候所學習的內容了,那麼從小就受到懲惡揚善教育的我們肯定會其中前後行為大相逕庭的胡屠夫深惡痛絕。但是又經過了這麼多年,文章的內容大家也忘得差不多了,所以現在就由我們來幫大家回憶一下吧。
  • 《範進中舉》中,為何嶽父對範進的態度前倨後恭呢?
    中舉是讀書人成為上層紳士的標誌,之後舉人在地方上就可以其紳士的身份,實際上參與大量地方事務的管理,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範進中舉之後,身份、地位都會發生質的飛躍,因此,胡屠戶才前倨後恭。中舉士子的經濟狀況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範進在中舉之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物,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當有報子來他家告訴他中舉的好消息時,他正抱著家裡唯一值錢的老母雞在街上換米,以解決無米下鍋的生計問題。
  • 範進中舉,這間小小事情,告訴我們真正的道理
    一定學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範進中舉。很多人就是由於這篇文章,才認識到了範進。知道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的存在。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也已經認識到了,一個人如果想要改變命運的話,只能通過好好讀書,通過參加各種科舉制度,然後在朝廷上混個一官半職。但是古時候的科舉制,可比我們現在的考試要困難許多。
  • 範進中舉後為何差點發瘋?你看看他前面幾十年過的是什麼日子?
    因此,範進可以有不同的結局,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中舉後發瘋的範進,只是其中一個版本而已。圖片:生病也要讀書考試劇照二、範進為何發瘋?十年寒窗苦讀,這期間的冷暖,參加過高考的我們也能夠感同身受。這樣情緒下的範進是很容易發瘋的,就好比一個正常人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而當這件事的結果出乎自己意料時,這些人往往會崩潰,完全被這個結局嚇到。範進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剛剛被自己的老丈人奚落,剛因為借不到一粒米而犯愁,剛被自己鄰裡間毫無顧忌的羞辱打罵了一番,突然間天降好事告訴他:你中舉了!
  • 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範進是什麼職位?
    所謂「中舉」,就是秀才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了!範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呢?普通人突然成為百萬富翁,如果神經不夠強大,確實可能發瘋!那麼舉人到底值不值錢呢?舉人是可以購買的。光緒十六年,浙江副貢生龐元濟,捐直賑銀三萬兩,李鴻章奏準賞作「舉人」。
  • 範進中舉之後
    範進中舉,《儒林外史》寫活了各色人等的表演,尤其是範進的嶽父胡屠戶。但是範進中了舉之後有怎樣的人生道路呢?一般讀者就不太清楚了。話說先是張鄉紳來拜訪,胡屠戶躲進女兒房裡,張鄉紳送上賀儀五十兩,還送了一所三進三間的宅子。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 中醫角度來看範進中舉
    範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講的是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嶽丈在範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 看完範進中舉,我又笑了一遍:年少只笑範進瘋,年長方知……
    《範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節。記得初中階段,《範進中舉》這一節被選進了語文課本,我第一次讀到它時就興趣濃厚,主要是人物刻畫得好,語言文字太TM形象生動了。特別是胡屠夫,承包了我好些年的笑點。
  • 由範進中舉前後的世態炎涼感悟曾國藩「人生最大之事莫過於謀食」
    這一點,在範進中舉之前體現得非常明顯,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真實狀態。 作為一個讀書人,掙錢無幾,連老丈人也看不起範進。且聽老丈人胡屠戶的數落:「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麼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胡屠戶這樣的奚落,應該不知說了多少遍了,這也是範進只得連連答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