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體現了讀書此事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地位。古代制度當中把人分成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在這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士人舉子。普通百姓把科舉考試視作改變命運的途徑。
"範進中舉"就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中誕生的故事。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壓榨洗腦的現代人很難理解範進,在封建制度下普通百姓的唯一的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發展到後期已經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表面上我們覺得瘋癲的範進迂腐可笑,但實際上他諷刺的是科舉制度的腐朽。
在大眾所熟悉的影視劇當中,幾乎所有參加科舉考試的主角都能考中狀元,所以在大眾的認知當中,能獲得狀元似乎都是一件易事。範進只是中了秀才居然會變成一個瘋癲之人,這令很多讀者都感到不解。而對於那些臉譜化的人物,例如胡屠夫,他在範進中舉前後對範進的坦度判若兩人。
範進未中舉之時,胡屠夫對他明嘲暗諷,從長相樣貌到家世成就沒有一處能讓胡屠夫說出誇讚之語。範進中舉之後,範進身上又沒有任何一處是胡屠夫不滿意的,甚至在誇讚範進的同時,也誇讚了自己的眼光。好像他一直看好範進,從來沒有挖苦諷刺過範進一樣。
農民屠夫這種不經歷勾心鬥角的鬥爭嗎,只是面朝換土背朝天幹活的人民,本來應該是單純善良的人,但是胡屠夫這前後不一的小人嘴臉也卻是讓人厭惡。但這也說明,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鉗制不僅僅在於讀書人,連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也受到嚴重影響。
"範進中舉"是《儒林外史》虛構的故事,由清代的吳敬梓先生所著,通過描繪範進因中舉瘋癲,諷刺清朝封建制度官場的腐朽。通過其他人物的態度轉變表現當時世態炎涼,人心冷漠的歷史環境。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創建之初是為了選拔寒門人才,打破世家望族對政權的把控,有利於加固皇權擴大政治基礎。通過考試選拔文化知識水平高的人才,構成高素質官僚集團輔助維護皇權。但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淪為政府鉗制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束縛思想,阻礙人民思想的創新。人們只鑽研科舉入仕,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清代科舉制讓應試者通過不同層次的考試取得相對應的功名和特權。普通百姓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即使不入仕也可以享有特權。並且獲得的功名層次越高,獲得的特權範圍越廣。
清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基本上都要脫離勞動生產,獲得功名的人就無須參加勞役,也無須繳納賦稅。清代賦稅徭役沉重,因此這項特權具有十足的誘惑力。除了免除賦稅徭役,士人舉子還擁有免糧的權利,清代律法也對士人優厚待遇。明代律法規定秀才擁有免除死罪的特赦權後被廢除,改為重罪不可用刑。
科舉制度的悲劇不止範進中舉瘋癲這一類,還有舉人中舉之後拋妻棄子,獨享榮華富貴。範進中舉瘋癲雖令人唏噓,但範進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羨慕的。而大多數明清時代中寒窗苦讀的學子,都未能成功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能力。正因有許多這樣的先例,胡屠夫等人才認定範進無法中舉,因而對他冷嘲熱諷。
秀才與舉人的區別
範進作為秀才備受冷眼,中舉之後眾人的態度都有理大改變。秀才和舉人究竟有何區別?
1、考取方式不同
秀才需要參加縣試、府試、院試。應試人為童生,成功中選後稱為生員,此時已經獲得功名。
舉人需要參加鄉試、省試。應試人為生員,成功中選後稱為舉人。而排名第一者稱解元。
2、特權範圍不同
秀才通過考試成為生員後,被劃分為三個階層,分別是廩生、增生、附生。考試成績最優異者為廩生,可從官府領取膳食津貼,廩生名額限定嚴格,選取標準嚴苛,為生員之首。指定人員之外增加的生員為增廣生即增生。增生以外的附加的生員為附生,地位最末。
舉人通過科舉考試後可以免除賦稅徭役,擁有入仕為官資格,並能獲取入京補貼盤纏。三次參加會試權中選入京為官,落選為地方小官可領取朝廷俸祿。
範進中舉後的生活
範進得知自己中舉的消息,巨大的精神壓力突然釋放,受到強烈精神刺激的範進呈瘋癲之狀。範進中舉之後已經徹底擺脫窮苦書生的身份成為達官貴人,範進多年的夙願終於達成,沒有辜負父母祖宗的期望。
範進中舉後獲得眾多實際利益。地方富商地主贈送田產,房屋,店鋪。貧困門戶請求入府為奴為婢。範進的吃穿用度都無須自己費心。只是舉人就能享受如此優質的生活,難怪古代的讀書人都對功名利祿趨之若鶩。
範進中舉後想走為官入仕之路,但母親不幸去世。範進守孝三年後才可入京會試,範進成功通過會試成為進士。幾年之後被皇上派任山東學道。
"世人皆以利為所求,熙熙為利而來,攘攘皆為利往"世俗人情如此,但涼薄之處仍令人寒心。範進多年苦讀受盡折辱,心中所壓抑的不僅是落選之痛,更是對人性的失望。
範進瘋癲卻也清醒,曾經的冷漠面孔如今笑得極盡諂媚。前一天冷漠生疏之人,此刻待你親如兄弟,不知如何面對不如瘋癲一場,當作是重生忘卻過眼煙雲,放下心中曾壓抑的痛苦。
人生須臾數十載,在求學入仕一途已耽誤太多,付出雖沒有付之東流,到代價依然慘痛,此後的人生由自己做主,範進毅然選擇向前,向更高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