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於艦程。我們都知道傳統八字命理體系中有用神和忌神之分,一般情況下走用神大運時運氣會變好,做事比較順利一些;反之走忌神大運時,就是俗稱的「點子背」,做事困頓阻礙比較多。那麼是不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這樣的呢?
我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學習歷程,總結了八字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個階段大多指的是初學者,處於這個階段的學者在分析八字的時候,往往容易生套公式,看到有合就言好,看到衝就說不好。或者是看到走用神運就覺得好,走忌神運就覺得不好。用釋家的話說此時處於無明的著相階段。用道家的話說,還沒有發現本源。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從第一階段到這一階段,往往是已經看過了很多的八字實例了,研究八字也應該有幾年時間了。這時候往往會對自己或者易學產生出一定的疑惑甚至「懷疑」,因為這個階段的學者往往會發現,同樣一套理論,在這個八字上應驗,在另一個八字上就不驗了。明明有衝,但是卻沒有不吉,明明有合,又沒有應吉之事。久而久之,就會懷疑自己「懷疑人生」了,坊間有很多人說學易學不好容易「走火入魔」也是這麼來的。此時再看到八字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判斷了,這個時候看什麼都不對了,都不像了,看到山也不敢說是山,看到水也不敢說是水了。可以說這是研究八字最困難的一個階段,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過程!往往很多人都是在這一步沒有攻克,而止步不前,無緣於易學。但是一旦攻克了這一關,就會重新發現「新大陸」,眼界必定會更上一層樓。
第三階段: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可能有很多人在看到這一句的時候,會想怎麼又繞回來了?是的,確實是繞回來了,但這時候儼然已經與剛開始的時候是不一樣的。關鍵就在於一個「繞」字,關鍵就在於「依然」兩個字上。我們都知道要想看清楚一樣東西,我們需要繞著它轉上一圈才能基本的看清它的全貌。我們要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辦法也是360度全方位的與之接觸一下。這個360度指的不是形態上的,指的是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接下來才有機會透過現象去觀察本質。還有,比如你沒去過北京。而一個人跟你描述故宮和長城有多麼雄偉,有多麼壯觀。你的腦海裡會跟著他的描述呈現出一股畫面,但是這股畫面畢竟是你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並非其本身,所以當你有一天自己站在了故宮面前,你會發出這樣一句感慨:哦,原來是這個樣子的!「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什麼叫原來?大家可以自己悟一下,有些事說得過於明白反而不好。
再比如一座高山,你站在山腳下看是一個樣,半山腰是一個樣,登頂後又不一樣了。
所以研究八字也是如此,當你繞完這一圈後,你才發現這山依然是那山,這水依然是那水。但是它又與最初的那山那水「不完全一樣」,而這個不一樣並非是山水本身的不一樣,而是你自己不一樣了。箇中深意望後學者能慢慢體會!
下面講一個實例:
咱們簡單來分析一下,壬水生於卯月洩身而不得令,卯上透乙,乙為壬之傷官,局中亦無金來克乙,所以妥妥的傷官格。壬水坐戌虛透無根,時支卯也是傷官的根,也是洩自己的,年柱癸亥水幫身,但由於乙卯之隔,所以更多的是旺了木,所以壬水偏弱。局中傷官遇殺,也屬於傷官制殺的格局。傷官無制,所以喜金來制木生身為吉,同時也喜比劫來幫身。食傷格喜見財,卯月氣溫微寒,所以適當見點火洩食傷暖局也是可以的。至於土則為忌神!
那麼問題來了,土為忌神,可為何日主現行土運卻比之前要順利呢?上面的一段分析為「見山是山」的分析,下面我們登上這座山去看一看。其實道理很簡單,我一說大家就明白了,可能有些讀者也已經一眼就看出來了。
首先第一點,格局為傷官制殺,傷官代表自己的能力,而七殺代表工作或者權利職位,所以從這個象可以讀出,日主本身是有能力獲得一定的職位的,但是七殺在局中沒有元神又不得令所以七殺並不旺,故而屬於制過了。從第一點來考慮略微行助旺官殺的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原局卯木當令且貼身,所以日主雖弱但官殺是傷害不到自己的。但這還不足以說明走土運會好。
第二點,我曾經在之前《用神不應吉,忌神不為兇,何故?》一文裡詳細地解釋過,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今天這個案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為什麼呢?首先我們看,日主壬水身弱木為忌神,土也為忌神,而木又是制土的。所以當行土運時,大運與命局就形成了,忌神制忌神的格局。而在命書上早有言論:用神被制,吉不就。忌神被制,兇不起;用神受制反為兇,忌神遇制,反為吉。就是說遇到忌神受制的情況應該反斷,不應斷兇而應斷吉。道理其實很簡單,這就好比中醫的以毒攻毒,針對某些疑難雜症,有的時候可能比常規藥物要有效的多,並且見效更快。反應到命理中,忌神被降服所得到的益處往往比單純的用神還要大。好比古代打仗,利用智慧收服一名很厲害的武將為我所用要比自己辛苦培養一名大將更高效一些!
所以八字八字,八個字就夠我們研究一輩子的。茫茫寰宇,浩瀚無邊。命理一途,玄之又玄。在命運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學生,都需要不斷摸索前行。今日拙見與諸君共勉!
喜歡本文請點讚分享,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公眾號炳赫易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