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河」總統大選在即,美國騷亂讓誰難堪?

2020-12-23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一事在全美點燃怒火,引發多地示威抗議活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除了白人和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之間存在巨大不平等這些長期結構性因素之外,導致此次席捲全美抗議的直接原因還是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致死的全過程被拍下並傳到網上。現代科技和社交網絡讓給死者「潑髒水」的傳統「策略」無從發揮,凸顯了種族主義者的暴虐。美國執法機構中的種族歧視不僅體現於具體案件中,還體現在對民眾行使公民權利的態度上,只能有一部分人享有權利的現象正是美國人權中的最突出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美國人是受衝擊最大的群體之一。目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高度關注如何利用當前的抗議活動來打擊對手、為自己加分。就大選而言,兩黨都希望抗議活動能夠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對民主黨來說,持續抗議但是暴力程度降低最為有利;對共和黨來說,暴力行為的蔓延反而有助於選情,但是因為川普是現任總統,還不得不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這兩個方向構成了圍繞這一抗爭的微妙博弈。

美國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一事在全美點燃怒火,引發多地示威抗議活動,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何弗洛伊德之死會引發席捲全美的抗議?執法人員頻頻不當使用暴力,反映出美國人權領域的哪些問題?我們請專家為您詳細分析。

一、網絡視頻刺激美國民眾情感,美國執法機構一再濫用暴力

問:為何弗洛伊德之死會點燃席捲全美的抗議活動並引發暴力衝突?

答:明尼阿波利斯的黑人居民弗洛伊德的悲劇性死亡給本不平靜的美國意外地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從事件發生的5月25日起,抗議從明尼蘇達州迅速擴展到全美,幾乎所有大城市都被抗議行動席捲,並且出現了嚴重的暴力衝突。如今,美國已經陷入自1968年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引發「大暴動」以來最嚴重的全國性抗議。在個別地區,暴力衝突的烈度甚至超過了1968年。例如,紐約市實行了自1943年種族騷亂以來最嚴格的宵禁。

問:為什麼一介普通人的弗洛伊德在死亡後引發了如此軒然大波,幾乎點燃了整個美國呢?

答:除了白人和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之間存在巨大不平等這些長期結構性因素之外,直接原因還是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致死的全過程被拍下並傳到網上。現代科技和社交網絡讓給死者「潑髒水」的傳統「策略」無從發揮,凸顯了種族主義者的暴虐,據說就連川普看了相關視頻也感到毛骨悚然。

明尼阿波利斯警方一度試圖將弗洛伊德之死歸咎於心臟病和毒品,但是最新的獨立屍檢否定了警方說法,認定是機械性窒息死亡。從這一交鋒中也不難看出,如果沒有確鑿的視頻證據,弗洛伊德的死亡可能就會在複雜的司法程序和政治庇護中不了了之。

不過,僅此一點還不足以讓抗議遊行迅速暴力化。由於此次示威直指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兩大目標,負責維持秩序的警察成為抗議的直接目標,這也導致後者普遍對遊行持敵視態度,從一開始就體系性地對抗議者和路人行使「軍事化」暴力,經常在沒有遭遇挑釁的情況下主動出手。

在抗議活動「震中」的明尼阿波利斯,當地警察甚至在行進過程中向道路兩側在自家門廊圍觀的居民發射霰彈。這一毫無理由的舉動也被拍攝下來發到網上,迫使當地市長和警察局長不得不道歉。

明尼阿波利斯市議會議員耶利米·埃裡森指出,當地警方首先挑起街頭暴力,向抗議隊伍投擲催淚瓦斯,「然後裝成被包圍的受害者,這百分之百會激發敵意」。美國執法機構濫用暴力的做法正是抗議活動升級的催化劑。

二、對待公民有雙重標準,美國人權難自圓其說

問:引發風波的導火索,正是美國社會中的傳統頑疾——種族歧視,反映出美國人權領域的哪些問題?

答:美國執法機構中的種族歧視不僅體現於具體案件中,還體現在對民眾行使公民權利的態度上。

在弗洛伊德引發的抗議風潮之前,5月份的美國實際上還發生了另一場在全國鋪開的示威,那就是川普大力鼓動和稱讚的 「佔領州府行動」,主旨是抗議各州各市在疫情期間頒布的管制措施,要求儘快重啟經濟。參與這一波遊行的幾乎全部是白人,他們在密西根等州強行「佔領」州議會大樓,迫使州議會停轉。然而儘管這些人直接衝擊了政府運轉,但是從來沒有警察跑出來維護「法律和秩序」,更不用說濫用警力了。

再向前追溯,在2017年維吉尼亞的夏洛特維爾,「白人至上」主義者引發了嚴重騷亂,一名激進分子駕車撞入反對他們的遊行隊伍,造成1人死亡20多人受傷,並導致街頭鬥毆。對此,當地警察保持著在抗議活動中罕見的「高度克制」。這種明顯的區別對待無疑激化了整個美國黑人群體的「受害者意識」。

美國自建國起就有綿延不絕的 「暴動文化」,從波士頓傾茶事件到大蕭條時期,康乃狄克和艾奧瓦州的奶農武裝起來,切斷公路、傾倒牛奶、包圍警局,這些事件最終都能與政府達成妥協。然而,一旦落到了黑人或者其他少數族裔頭上,抗爭權就仿佛不復存在。這種只能有一部分人享有權利的現象正是美國人權中的最突出問題,這種基於種族主義的雙重標準,甚至在其理念內都不能自圓其說。三、不同種族凸顯健康鴻溝,非裔受到疫情衝擊最大

問: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非裔美國人是受衝擊最大的群體之一。美國不同種族之間為何出現嚴重的健康鴻溝?

答:對於此次抗議風潮,不少人認為疫情中暴露出的種族不平等也是助推抗議蔓延的動力。根據紐約州5月初公布的數據,全州感染者中拉丁裔死亡率最高,為萬分之二點二,黑人為萬分之一點八,白人為萬分之一,亞裔為萬分之零點八。在人口構成上,拉丁裔人口比例為29%,死亡人數佔比則為34%;黑人人口比例為22%,死亡人數佔比28%。這些數據表明黑人和拉丁裔更容易感染病毒,獲得的醫療服務質量也明顯較差。

紐約州在疫情中的種族不平等還算是溫和的。在芝加哥,根據5月數據,黑人僅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卻佔感染者的一半和死亡者中的72%。在伊利諾州,根據4月數據,黑人僅佔州總人口的15%,但卻佔感染者的28%和死亡者的43%。密西根州的數據和伊利諾州類似,黑人只佔總人口的14%,但在感染者和死亡者的比例上分別佔三分之一和40%。路易斯安納州的數據和芝加哥市差不多,黑人佔人口的三分之一,在死亡者中卻佔70%。從數據來看,非裔美國人確實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群體。

對於這一種族「健康鴻溝」,紐約市長白思豪表示,一定要展開詳細調查,努力糾正這一不平等。不過美國社會對箇中原因心知肚明。首先,非裔美國人大部分是低收入群體和體力勞動者,例如在紐約,他們是零售店員、巴士地鐵司機、嬰幼兒護工的主力,沒有居家隔離的條件,必須在外拋頭露面,感染機率因此大增。其次,由於收入低,非洲裔美國人很多沒有購買保險,也沒有錢及時接受檢測和治療。

四、大選當前借勢打擊對手,兩黨展開微妙博弈

問:川普上任以來,「白人至上」思潮泛濫,美國社會愈發撕裂,種族矛盾日益激化,這一現象會對今年大選產生什麼影響?

答:距離大選只有5個月,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不僅在所有全國性民調中都領先川普5%至10%,而且在密西根、俄亥俄、佛羅裡達等關鍵搖擺州也處於領跑地位。以密西根為例,川普能夠贏得2016年的大選,與密西根州藍領工人的「反水」大有關係。然而由於防疫不力對製造業的衝擊,川普自2月起開始在民調中落後拜登,並且落後的點數從2月的4%擴大到6月的8%。這也使得川普的競選壓力大增。目前,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都高度關注如何利用當前的抗議活動來打擊對手、為自己加分。

川普一直和核心幕僚商討如何應對,包括要不要發表全國講話,在講話中走什麼路線。據說,川普的高級助手一致認為他在推特上的發言過於衝動,什麼「最兇狠的狗,最厲害的武器」之類都屬於過頭話,不利於吸引選民。從最終發表的講話來看,川普選擇強調「法律和秩序」,旨在吸引害怕財產受到損害的企業主。這也符合川普強調鞏固核心選民的一貫思路。此外,川普還不忘把暴亂蔓延的責任推到了民主黨州長、市長的應對無方上。在共和黨陣營看來,當前的抗議活動甚至還是一個好兆頭,在1968年的大抗議之後,尼克森正是以「法律和秩序」為口號贏得大選。

對於共和黨的套路,民主黨也是心知肚明,部分抗議者甚至也相互提醒,如果讓暴力抗爭繼續蔓延,等於投了川普一票。因此,民主黨人的立場是堅決支持和平示威,但是反對暴力,集中批評川普缺少領導力,不能團結美國。對於民主黨來說,此次示威可以看成是大選前的一次政治動員,希望能夠提高非洲裔美國人的大選投票率,起到發動核心支持者的效果。民主黨人期待拜登能夠像柯林頓在1992年洛杉磯暴動後那樣展開一次「關鍵旅行」,走訪包括明尼阿波利斯在內的「震中」地區,展示自己能夠團結美國社會的形象。總之,既要穩住非洲裔的基本盤,又不能疏遠搖擺不定的藍領階級。

就大選而言,兩黨都希望抗議活動能夠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對民主黨來說,持續抗議但是暴力程度降低最為有利;對共和黨來說,暴力行為的蔓延反而有助於選情,但是因為川普是現任總統,還不得不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這兩個方向構成了圍繞這一抗爭的微妙博弈。

(本文發表於《新民晚報》2020年6月5日。)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2020年美國大選】不管川普是否連任,美國都會面臨一場騷亂
    今年的「美國大選」是高潮不斷,懸念迭起。到現在為止,川普和拜登誰勝誰負,從官方到民間都沒個定論。  這場川普VS拜登的總統之爭的激烈程度,是美國歷史上都不曾有過的。現如今,全球都在屏住呼吸,蹲這個2020年的年度大瓜。
  • 美國總統大選,「庚子魔咒」落拜登?
    不管最後結果如何,拜登現在已然是『媒體總統』了。2020庚子年,是魔幻之年。關於美國總統選舉,也流傳著一個『庚子魔咒』的傳說。在過去180年中,共有3次庚子年,碰巧都是美國總統選舉之年。在庚子年當選的總統們,皆不能完任。
  • 「肖河 魏康橋」更平衡穩健的新「中庸之道」:美國家安全決策機制...
    蘇利文強調美國例外論和美國霸權的同時,一直關注美國外交政策對國內民眾的影響,尤其是在意外交政策如何服務於國內中產階級的利益。蘇利文的政策立場不是回歸傳統的建制派,而是一種更加平衡、更加穩健的新的「中庸之道」。43歲,這是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在11月23日提名的新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蘇利文的年齡。
  • 美國總統大選:俄羅斯人傾向於誰?
    不久前,普京總統曾提醒道,川普執政期間,對俄羅斯企業和個人推出過46次制裁。俄羅斯人對美國大選興趣不大兩位候選人年齡,有一個半世紀之多安德烈·別洛烏索夫,38歲,莫斯科人,是醫療集群法律部部長。他向我們說道,無論誰上臺,都不要期待有什麼好結果。他建議注意一下總統候選人的年齡。
  • 拜登vs川普,誰強誰弱誰是誰非「美國大選」
    寫出經典 做成傳說每日最美楹聯「題美國大選」上聯:辭川普,迎拜登,辭舊迎新,其實誰都一樣;橫批:遊戲一場格律淺釋十六字聯,斷句方式為:辭/川普,迎/拜登,辭舊/迎新,其實/誰都/一樣;說/民主,論/共和
  • 應對總統大選期間潛在騷亂,美國各州國民警衛隊已準備就緒
    【文/觀察者網 龍玥】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日正式到來,該國多地商鋪已封上木板嚴陣以待,各州國民警衛隊也已隨時準備就緒。 「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國各社區已經為潛在的抗議、動亂與暴力做好了準備。」《紐約時報》11月2日指出,美國麻薩諸塞州已下令1000名國民警衛隊準備隨時待命,新澤西州、威斯康星州等地都已動員起警衛力量。
  • 美國大選再次暴露「美式民主」的弊病
    作為全世界第一個基於成文憲法的憲政體制,美國政體本來就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去年這場總統大選幾乎集中體現了美國憲政的所有制度性、結構性的缺陷,使我們不禁懷疑:等川普任滿下臺時,「美式民主」到底還剩下多少可供推崇的「優點」?
  • 美國大選結果,最後以誰的通告為準?
    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很快就要公布了,還剩最後幾個州在緊張計票中。 是拜登完成翻藍獲勝,還是川普逆襲絕殺險勝,都得看這幾個州的情況。 美國並沒有全國官方的統一機構來權威宣布選舉結果。那麼,誰最終對選舉結果的宣告最具權威,最被各方接受?
  • 美國大選Q&A丨美國總統的「屆」、「任」、「位」有何區別?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實習生 蔣清怡編者按:大洋彼岸,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臨近。面對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單邊主義和種族騷亂,今年的大選異乎尋常。東方網·縱相新聞今起推出知識小錦囊之「美國大選」系列,著重介紹美國大選的一些基本選舉制度,其中穿插介紹一些美國總統大選的歷史,幫助用戶更全面更歷史地看懂本屆美國大選。第59屆美國總統選舉將於今年11月3日舉行,謀求連任的共和黨總統川普將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對決。
  • 1984年以來美國總統大選,每一次他都預測對了
    今年又是大選年。離下任美國總統選舉的時間也就80天多一點,那他的預測是啥呢?以他之見,川普和拜登,誰的勝算更大呢?2020年8月9日(美國當地時間),利希特曼在Twitter上轉發了自己接受CNN採訪,預測美國大選的視頻。
  • 「怯弱拿不回我們的國家!」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阻美國總統認證
    當時,川普鼓勵支持者參加名為「拯救美國集會」(Save America Rally)的活動,一路從白宮遊行到正在細數選舉人票的國會山莊以抗議選舉作票。自從去年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川普不斷否認計票結果,聲稱大選遭到操弄。他對著支持者說:「這場選舉是從你,從我,從這個國家懷中被偷走的。我們的國家已經受夠了,我們不會再忍下去了。」「怯弱就拿不回我們的國家!」
  • 美國正在內戰中?川普律師提議:實施戒嚴,重新進行美國總統大選
    川普律師提議:實施戒嚴,重新進行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因質疑結果的公正性向各地法院提出「選舉訴訟」,卻仍無法扭轉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拜登勝選的事實,對此,川普陣營律師伍德( Lin Wood)在美東時間1日推文痛斥,有人正奪走美國人的自由,他敦促川普,宣布戒嚴令,舉行新的美國總統大選。
  • 超越美國歷任總統候選人!拜登大選支出超過10億美元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競選支出破紀錄,根據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統計,拜登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每張選票花費逾13美元,也就是說,從拜登正式宣布參選總統至大選結束,一共花費了超過10億美元競選,大幅超越美國歷任總統候選人,甚至花的比曾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提名的億萬富豪麥克彭博(Michael
  • 通訊:觸摸夏洛茨維爾的騷亂傷痕——撕裂美國大選年的種族之痛
    新華社美國夏洛茨維爾10月25日電 通訊:觸摸夏洛茨維爾的騷亂傷痕——撕裂美國大選年的種族之痛新華社記者孫丁 鄧仙來 興越10月20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人們在曾經發生暴力事件的地點附近經過。
  • 默克爾對華盛頓騷亂表示憤怒 稱美國總統難辭其咎
    資料圖:德國首相默克爾(法新社)海外網1月7日電 當地時間7日,德國首相默克爾在執政黨會議上稱,發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騷亂讓她感到憤怒,她認為美國總統對此難辭其咎。這一態度在美國社會上營造出了對於大選結果的不信任感,也讓發生在美國國會的騷亂成為可能」。(海外網 王西洛)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信息。責編:王西洛、吳倩
  • 德專家: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後,或引發大規模動亂
    美國大選在即,德專家預測,大選結束後或將爆發騷亂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疫情高居不下,經濟衰退停滯,失業率增加,社會矛盾激化,種族問題凸顯。美國當前的困境與正在進行的美國大選發生碰撞,引起社會的極度不穩定。
  • 美國大選2020|歐巴馬批評川普:無能,無認真做總統的工作
    美國大選2020在11月3日舉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與該國現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壘。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10月21日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為拜登拉票。
  •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 美國大選誰勝出了?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宣布,拜登(Joe Biden)在獲得超過270張選舉人票後將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拜登在競選活動中重點關注應對冠狀病毒大流行,並承諾將團結這個嚴重分歧的國家。此次大選兩位候選人的得票數都創出紀錄。  美聯社在稱拜登拿下賓州後宣布他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
  • 2021年美國大選結果是誰?2021年美國總統何時交接?
    相信大家近段時間都非常關注美國大選的消息,川普和拜登兩人競選美國總統雖然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關於拜登當選下一任總統的消息已經在媒體上傳開了,雖然媒體通常在大選之夜就宣布獲勝者,但各州和國會需要兩個月時間,正式確認下一任總統,那麼川普還能不能當選下一任總統呢?
  • 美國大選Q&A丨歷任美國總統創造了哪些「之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實習生 蔣清怡 編者按: 大洋彼岸,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臨近。面對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單邊主義和種族騷亂,今年的大選異乎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