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度與國畫|宗炳:屢次拒絕皇帝,用一生成就山水畫的宗師

2021-02-13 書畫交流小助手

27歲這年,宗炳從家中逃了出來。

他要去千裡之外的廬山,南朝詩人江淹有詩讚廬山云:「此山具鸞鶴,來往盡仙靈」,並不是因為廬山風景好,而是因為那裡住著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是東晉一代高僧,在江西廬山主持東林寺,德行感召了許多俊傑名士前來修行問道,宗炳便是其中一位仰慕者。

他千辛萬苦尋到廬山,如願以償拜入慧遠大師的門下修行。多年以後,花甲之年的宗炳還屢屢回憶起慧遠大師在秀美的山水間為他講經說法的場景。

但這樣夢寐以求的日子只持續了不到兩個月就戛然而止了,宗炳的哥哥、南平太守宗臧找來了,逼他回家,宗炳拗不過哥哥,便下山了。

回去後,宗炳便一直閒居在江陵,畫畫、彈琴,暢遊山水林泉間,魏晉時士人們浪跡山水已成風尚,宗炳多次沿長江東下去廬山,往西去荊山、長江三峽裡的巫山,南往洞庭湖、衡山,北往嵩山、華山,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

後來,宗炳的兩個哥哥都先後離世,留下侄子、侄女們由他撫養,生活越來越困難,有段時間他不得不靠務農來養活家族子弟。

聽起來有點慘,若是不明就裡的人看來,可能就要指點一二了:「叫你不好好學習,叫你到處亂跑,看,吃不上飯了吧?還要種田了?丟人了吧?」

等等,等等,這人可是宗炳啊。

是那個一生多次拒絕做官的高士宗炳啊,那時他只要點個頭,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就有人馬上捧到他面前來求他笑納,但他一直在拒絕。

不信?《宋書》清楚地記載了宗炳對名利的一次次拒絕:

刺史殷仲堪、桓玄並闢主簿,舉秀才,不就。

高祖納之,闢炳為主簿,不起。問其故,答曰:「棲丘飲谷,三十餘年。

高祖召為太尉參軍,不就。

闢太尉掾,皆不起。

徵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徵通直郎;

東宮建,徵為太子中舍人,庶子,並不應。

命為諮議參軍,不起。

三十多歲正是很多人想要大展宏圖的年紀,但宗炳卻又一次拒絕了出仕的邀請,說自己在大山裡自在地活到了30多歲了,就想這麼以山為家隱居下去,不願去當什麼勞什子官兒。

四十五歲那年,宋武帝劉裕(南朝晉宋,非後世唐宋)徵召他當「太尉」,太尉啊,是朝廷最高武官,正一品,位列最顯赫的宰相大臣「八公」之首,另外還兼「行參軍」、「驃騎將軍」。

那次宋武帝同時還徵召了大名鼎鼎的陶淵明,但卻只給了個掌管國史的「著作郎」(六品)的閒職。

這下看出來宗炳有多牛了吧?牛的不是皇帝求他來當正一品的官,牛的是他依然拒絕了,就是不高興做官。

一直到宗炳六十多歲,宋武帝還不死心地請他去做太子中舍人,教導皇太子,掌朝廷文翰,宗炳依然無情地拒絕了。

那宗炳這輩子都在幹嘛呢?

遊山玩水啊,然後畫下來啊,他是個畫家嘛。

是了,宗炳是中國第一位真正的山水畫家,是中國第一位山水美學家。

年紀大了之後,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再四處遊山,宗炳自嘆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

他把曾經遊過的名山大川畫在白牆上,自己半躺在床榻上,邊彈琴邊看山,畫中的群山有險峰有瀑布亦有叢林,他在畫中山舒暢遨遊,並喜滋滋地稱之為「臥遊」。

雖然今天並沒有任何一幅宗炳的畫留存,但幸好他還給後人留了一篇《畫山水序》,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畫論。

早在西周時,帝王的冕服上就有山形的裝飾,一些玉器上也會刻有山川雲氣紋,但在之後的很長時間內,山水這一現今國畫第一大畫科,一直都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就算到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這裡,山水依然是畫中的配角。

直到東晉到南朝宋,山水畫才從人物畫中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宗炳就是這一時期的宗師級畫家。

他雖然也畫人物和其他畫科,但最愛的只有山水,在《畫山水序》中他說,山水畫,當高於自然山水。

宗炳認為山水畫並不是為了單純地模擬自然,而是要表達山水的內在神意,山水畫不是為了畫山水,是為了「傳其秀麗,得其趣靈」。

畫家的眼睛看到外界的山水,心有感悟而畫成紙上的山水,看畫者因賞畫而和畫家共情,這種精神上的感受,已經超越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

所以,宗炳認為賞一幅好的山水畫,甚至比遊覽真實山水還要快意。

畫論中也涉及到了繪畫的技巧,宗炳論述的遠近法中的形體透視法,咫尺千裡,比義大利畫家勃呂奈萊斯克創立的遠近法的要早一千年。

在《畫山水序》的最後,他說:「餘復何為哉?暢神而已。」

宗炳的山水畫核心理念便是「暢神」說。

畫山水為了什麼?暢神而已,並不真的只是為了記錄自己曾經遊歷過的山川河流,更是為了抒發心意,表達自己內心無法言喻的精神和意趣,是為了「暢神」。

這裡就不得不提提宗炳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受佛法影響甚大,曾說:

「悲夫!中國君子,明於禮義,而暗於知人心,寧知佛心乎?今世業近事,謀之不臧,猶與喪及之,況精神我也?」

那時他就提出了「精神我」這樣一個哲學性的概念,認為一味用儒家禮儀來束縛自己的外在行為,卻不注重內在心靈、精神的需求,不惜抑制甚至扼滅自己的內在覺受,盲目追求外在的禮義規範的人,不過是「中德以下者」。

而「上德者,其德之暢於己也無窮」,宗炳說,有自覺追求自我精神之無限的人,才擁有最美的品德,他將這些都帶到了山水畫中。

有如此的眼界和心胸,也就不難理解宗炳為什麼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名利的誘惑了,年老後衡陽王劉義季親自來到鄉間,設宴請他出山,他又是謝絕了。

好罷,不做官,那給點錢收下總無礙吧,看他實在過得清貧,宋武帝命令南郡的長官多次將糧食錢財贈送到了他的家門口,他依然不要。

他想做的只是一件事:讓自由的精神在山山水水之中暢遊。

對著滿牆的山水畫,宗炳「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彈琴給畫上的山水聽,山山水水也都深情地回應他。

元嘉二十年(443),六十九歲的宗炳病重,臨終前衡陽王劉季義來看望他,見到的是一個從容豁達宗炳,本來想安慰他的衡陽王,卻反過來被宗炳面對死亡的坦然而感動。

是啊,宗炳這一生,曾遊歷過那樣多外在的山川河流,最終在山水畫中找到了內心的歸處,他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他是畫家宗炳,也是隱士宗炳,《歷代名畫記》贊云:「宗公高士也,飄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畫傳其意旨。」

魏晉時浪跡山水的士人那麼多,多少都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宗炳卻將山水與人生一起升華,譜寫了一曲灑脫不羈的魏晉風度。

相關焦點

  • 宗炳:澄懷觀道、臥遊山水
    01 終身隱逸宗炳一生不願為官。東晉末年,劉毅,劉道年等先後招用不就,入宋之後,朝廷多次徵召義也不從。28歲左右,不遠千裡跑到廬山立誓死後要往生彌勒淨土。後因兄長極力反對,下山過起來閒居無事的隱逸生活。在妻子去逝後,隻身遠遊,欲懷尚平之志,遍遊山水。後因年紀大且生病,無力遠遊,晚年隱居江陵。
  • 宗炳故居千年槐,秀美三湖我的家!
    三湖人命名了一條宗炳路,建了宗炳廣場,塑了宗炳雕像,還將建宗炳紀念館。近日,記者走進宗炳故裡,尋訪宗炳遺韻。歲月把宗炳寫成了驕傲,驕傲把宗炳化成了文化。宗炳來了,又走後一千七百年悠悠歲月,宗炳文化在三湖生長,在民間流淌。三湖有宗炳,是許多藝術家的朝聖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常有武漢等地藝術院校的教授學者、畫家訪故居,吊大師,尋靈感。
  • 魏晉風度:文藝青年的天堂,極盡浪漫之能事
    首先,詩與畫在精神相融上的覺醒起源於魏晉。魏晉時代是中國詩歌大發展的時期,山水詩及田園詩的出現,是魏晉士族以自然為人生最高理想的體現。儘管詩歌與自然的關係歷史久遠,如《詩經》中「比」﹑「興」的運用,正是詩與自然之間聯繫的體現,但這時自然與人生,與社會的意義並未完全建立起來。直至魏晉,人們開始把自然的價值提升到美學的高度。
  • 山水畫的人文意蘊
    山水畫的人文意蘊文/顧 濤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山水畫就逐漸成為中國畫最主要的畫種之一,而且長期以來在傳統繪畫領域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縱觀中國歷代的山水畫,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一直貫穿這樣的特點,那就是山水畫是中國人對自己家園的寫照,是心靈美好感情的呈現,是愛國愛家思想的藝術表達。山水畫大師李可染一生以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為使命,對山水畫的這一特點有深刻的體察,他無限深情地評價山水畫:「山水畫是對祖國、對家鄉的歌頌——江山如此多嬌,中國人的江山、河山一詞都是代表祖國的意思。……中國的自然環境很好,山水是美的,值得歌頌。
  • 賞陳克永的山水畫,解讀國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賞陳克永的山水畫,解讀國畫中「松樹」的人文寓意 2020-12-16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形體美學:筆墨抒情 林泉寄趣——解讀郭文濤的西部山水畫
    一幅好的山水畫,往往是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繪畫本身是對美的傳達,只有集美的個性創造才是民族共性的藝術美和價值美。《北闊山高秋滿目》124x138cm 國畫郭文濤的山水畫不僅僅在承依古人的基礎上,點筆心靈寄託,而且還在超越思緒的辯聰中
  • 宗炳《畫山水序》解讀
    解讀:宗炳,字少文,南陽涅陽人,舉官不就,「棲丘飲壑三十年」,為南朝著名隱士畫家。好山水,愛遠遊,西陟荊、巫,南登衡、嶽,結宇衡山。宗炳《畫山水序》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篇關於山水畫的論文,對盛唐以後逐漸形成的「畫家十三科」中以山水打頭兒的格局具有開啟性的意義,為歷代畫論家所重視。
  • ——魏晉風度
    器量,也是魏晉風度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在東漢末年開始流行的新詞。它甚至比純潔更重要。一個人,如果器量不足,再純潔也只是清澈的山泉。相反,哪怕汙濁一點,也是汪洋大海。 謝安也許就是這樣。或者說,他希望能夠這樣。至少在這個時期的政治人物中,他最能代表魏晉風度,儘管真正能代表時代精神的另有其人。
  • 樊明龍國畫山水畫作品欣賞
    樊明龍,1968年生於安徽滁州,南京藝術學院國畫專業研究生畢業。上海朵雲軒畫家、上海書畫院畫師,暨南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上海東方講壇藝術顧問。2014年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播出《執著與堅守-畫家樊明龍》專題片,2017年在上海舉辦「溪山無盡」——樊明龍山水畫作品展。部分作品被澳洲中國美術館、美國丹佛大學、楊百翰大學、美國中華藝術學會、德克薩斯農工大學、寧夏美術館、王學仲藝術館等藝術專業機構和國內外藏家收藏。
  • 山水畫的意境特點
    山水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開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 認識魏晉風度(上)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士大夫階層所特有的一種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這本身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這個概念為什麼會形成,以及他本身是什麼樣的?我就在這篇文章裡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介紹。首先我們就從當時士大夫階層所處的生存現狀說起,魏晉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他的特殊就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從來沒有像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那樣,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優越條件於一身,包括錢財、權勢、文化、輿論導向。
  • 畫壇神才張大千精通山水畫,因哥哥說的一句話,終生不肯畫老虎
    他精通山水畫,將工寫結合,重彩水墨,不拘泥於框架,遂成就一代宗師。遊歷西方,被西方畫壇盛讚為「東方之筆」。他就是——張大千。然而,一代宗師張大千精通山水畫,卻終生不做一幅老虎畫,這一切只因哥哥張善子的一句話。
  • 用英語介紹中國——國畫
    中國國畫是現存世界最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傳統繪畫又稱為國畫。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s done with a brush dipped in black or colored ink.
  • 「李可染」一代國畫大師、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主席詩詞,為世人推崇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出生於江蘇徐州的一個平民之家,13歲起學畫山水,在中國畫壇辛勤耕耘近70年,終成一代宗師。李可染在繪畫上的主要成就在山水畫,他創造了中國山水畫的新風格、新派別、新圖式,代表作有《萬山紅遍》、《井岡山》、《灕江勝境圖》等。
  • 「敷粉何郎,偷香韓壽」,從士人的怪異舉動,看另類的魏晉風度
    介紹魏晉的文章由於其涉及的面之廣泛背景之複雜,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最為精彩,「魏晉風度」一詞也來源於此文。作者才疏學淺不敢妄談魏晉大家文化,今天鬥膽小試牛刀一把,就從審美的角度說一說魏晉風度吧。
  • 魏晉風度,從山陽公到陳留王,帝制時代最文明的兩次禪讓
    王莽人物畫堯舜禪讓成就了千古美名,而王莽開發出一套「禪讓模板」後,就為「篡位」找到了一個美麗的外衣,縱觀中國歷史,被禪讓的皇帝往往下場悲慘,但有兩位禪讓的皇帝,他們雖然悲劇性的成為了亡國之君,但是他們禪讓後的待遇卻成為歷朝禪讓者中最好的,這兩次禪讓也成為了帝制時代最文明的兩次。
  • 專訪|顧平:境由象生,逍遙山水——人物山水畫的倡導者
    我所倡導的逍遙山水畫中的「逍遙」是具有儒釋道三方修養的智仁之士的逍遙,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逍遙,士人與山水融為一體,逍遙自在而充滿快樂。逍遙山水旨在表現魏晉文人樂山樂水的精神風度,故揮毫作畫務求高古脫俗、曠達自由、輕鬆愉快,此為逍遙山水之藝術宗旨。其次逍遙山水畫是人與自然山水彼此相悅的和諧情節。絕非人物景觀的自然摹寫,而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激發情感,得「象」與「道」之生命活力!
  • 周廣中在山水畫領域聲名鵲起,成為金陵畫壇的後起之秀
    引領國畫開拓發展一代大家徐悲鴻、劉海粟、李可染、吳冠中、吳作人,實現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的呂鳳子、朱屺瞻、吳湖帆、王個簃、謝稚柳,代表著江蘇工筆與寫意花鳥畫突出成就的傅抱石、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江蘇國畫薪火相傳,代不乏人,人們自然期待更多的周廣中這樣的畫壇新秀出現。徐州藝術館周廣中畫展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藏家的追捧。「松風舒浩氣,畫筆壯乾坤。」
  • 國畫之中,行畫與原創畫的本質區別有哪些?
    它與我們傳統的國畫有什麼區別,它究竟是屬於什麼類型的畫種,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什麼是行畫。在古代之中是這沒有行畫這款畫種的,因為那是的國畫是非常高大上的,是朝庭皇親貴族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象徵。那時候甚至是皇帝也對它有所偏好,就像宋代皇帝趙佶,對國畫喜愛可以說是達到了痴迷的程度。可見國畫在歷代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