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就算不能流芳千古,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魏晉風度

2020-12-14 騰訊網

在中國歷史上漢雄渾,唐奔放,然而夾在它們中間的魏晉南北朝則少人問津,特點也不突出,仿佛是一個不倫不類,不上不下的樣子。如果要做個比喻的話它就好像中華帝國時代的中年前期,上接青年時期的強漢,勤勞勇敢,腳步雄渾鏗鏘。後接中年後期的盛唐熱情奔放,自信富強。自己做為中年前期卻迷失了方向,處在兩個高峰中間的低谷上,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是一個變革的時代。

這是一個儒學黯淡蟄伏,玄學粉墨登場的時代。這是一個愛美,清談,酗酒,嗑藥,男人女性化的時代。這是一個漂亮又醜陋,清高又貪婪,瀟灑又勢利,高雅又庸俗,真實又虛偽的時代。

英雄與名士

誰是英傑誰為雄?這是漢末魏晉時期人們十分關注的,因為那是一個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只有英雄,才能在亂世一顯身手,大展宏圖。 關注的背後,是社會的認可與尊崇。這是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我們知道,兩漢推崇的是功業,漢代風雲人物也都是與功業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張騫通西域,衛青平匈奴,司馬遷寫《史記》,公孫弘設博士。沒有這些功業,他們就沒有價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認。 魏晉卻不以成敗論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願或功敗垂成,也照樣能得到人們的敬重。

人物比功業更重要,這是一個轉變。 與此同時,對人物的追捧也由聖賢而英雄。聖賢都是道德楷模,英雄則未必。

實際上魏晉時期英雄的概念與道德無關。劉琨便原本是風流才子,喜歡聲色犬馬,祖逖的行為則幾近劫匪,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忠君愛國和建功立業。同樣,他們把天下大亂看作揚名立萬的大好時機,因半夜雞叫而驚喜,也不奇怪,儘管這驚喜難免「幸災樂禍」之嫌。

也許,這就是「魏晉風度」了:道德評判退隱,個人價值彰顯。吸引眼球顛倒眾生的,不再是功業、節操、學問,而是氣質、才情、風神。或者說,正因為懷疑和否定了外在權威,才有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所以,英雄可以同時是奸賊。

比如桓溫

論如何,桓溫都是不可不說也值得一說的。這不僅因為他的權勢和功業,更因為他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

這是怎樣的人物!

東晉時時任荊州刺史的庾翼去世,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回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面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

事實上,桓溫的野心就是從擔任荊州刺史之後開始膨脹的,只不過這野心也可以說是雄心。因為桓溫的矛頭並不像王敦那樣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滅亡成漢後,他又徵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對此,朝廷的態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實際上,自從成漢被滅,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溫的軍事行動每每不被批准,無能之輩則一再被啟用。結果這些傢伙兵敗如山倒,收復中原的大業就這樣坐失良機。

桓溫後來的北伐,其實是孤軍作戰。

想當時桓溫心裡一定充滿悲憤。軍進洛陽時,他站在旗艦的船樓上眺望北國,曾非常感慨地說: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某些人是應該負責任的!這恐怕是話裡有話。 然而東晉朝廷寧可不要中原,也不願意桓溫成功,這就註定了他的事業只能功敗垂成。伐前燕時,桓溫的部隊高歌挺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濬縣),結果卻鎩羽而歸,還差一點就全軍覆沒。枋頭之敗讓桓溫威名頓挫,六十之年更讓他感到時不我待。寧可遺臭萬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溫,決定把一肚子氣都出到天子身上,並藉此機會震懾天下。

沒錯,桓溫要廢立皇帝。

就在東晉朝廷對桓溫幾乎束手無策之時,好在還有謝安。

宰相謝安

實際上,謝安被公認為做宰相的材料,正是從一件小事看出。隱居東山時,他和朋友們一起出海,海上卻突然起了風浪。船夫見謝安神情閒適,便繼續前進,結果風浪越來越大而眾人喧譁不安。直到這時,謝安才不緊不慢地說:要不然我們回去?大家都說:回去!回去!謝安這才讓船夫掉頭。 於是輿論認為,如此器量,足以鎮安朝野。

鎮安朝野,正是公眾對謝安的期許,也是時代對他的要求。謝安則不負眾望,以他鎮定從容甚至不失安閒的精神風貌,讓東晉這隻大船躲過了風浪。

顯然,這裡面的關鍵詞就是器量。器量,也是魏晉風度的重要內容,而且是在東漢末年開始流行的新詞。它甚至比純潔更重要。一個人,如果器量不足,再純潔也只是清澈的山泉。相反,哪怕汙濁一點,也是汪洋大海。

謝安也許就是這樣。或者說,他希望能夠這樣。至少在這個時期的政治人物中,他最能代表魏晉風度,儘管真正能代表時代精神的另有其人。

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嵇康以他的生命為代價,維護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從而贏得了永遠的尊崇和敬重。 而他和諸葛亮更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耕田,未必是為了謀生;他們讀書,只不過觀其大略。他們最喜歡的,或許並不是挑燈夜讀,也不是高談闊論,而是在清晨和夜晚抱膝長嘯於山林。這是什麼樣的風度? 魏晉風度。

嘯,更是成了魏晉名士的身份標誌之一。

什麼是名士?名士原本指名滿天下的士人,這是戰國時期就有的。但以士族中的精英為名士,並成為社會群體和流行概念,是在東漢末年。黨錮之禍後,社會輿論以各種名目為士人做排行榜,榜上有名的就是名士。

後來,排行榜不做了,品評人物則成為風尚,許劭就是這方面的名家。他不願意對曹操做點評,恐怕也因為曹操實在不能算作名士。但稱曹操為英雄,卻意義重大。

實際上漢末魏晉對社會影響最大的就是兩類人物:英雄和名士。前者以曹操、劉備、祖逖、劉琨、王敦、桓溫為代表,後者的典型則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英雄是有可能創造歷史的,儘管歷史未必都由英雄來創造,以英雄自許的卻往往以此為己任。在他們看來,成就大業原本前緣命定,奪取天下則不過囊中取物。因此英雄們大多豪氣幹雲,充滿自信,不憚於把自己的本色甚至野心展露出來,此之謂「英雄氣」。

名士卻多半只有派頭。因為名士並不能創造歷史,只能書寫或點評,還未必能夠由著他們來。於是名士的驕傲和自信,就只能表現為個人風採和人生態度。比方說,風流倜儻,超凡脫俗,恃才傲物,卓爾不群。

也許這就是區別:英雄氣,名士派;英雄本色,名士風流。當然,英雄也好,名士也罷,都得是真的。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於是這便是魏晉風度,這風度所指亦是中華所向。此間的種種並不能夠簡單的制下定義,刻下符號。然而正是因為其的存在與發展,對之後中華文明的重塑與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之再造新文明!

文中多段引用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淺談《論語·裡仁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大丈夫」
    景春說道:「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夫嗎?他們兩人一生氣,就連諸侯都會害怕;他們兩人如果安定在家中,天下就會太平無事。」孟子卻是不同意景春的話,回答道:「這哪裡算得上什麼大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然而,大丈夫應當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上;能實現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這便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敷粉何郎,偷香韓壽」,從士人的怪異舉動,看另類的魏晉風度
    介紹魏晉的文章由於其涉及的面之廣泛背景之複雜,個人認為魯迅先生的《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最為精彩,「魏晉風度」一詞也來源於此文。作者才疏學淺不敢妄談魏晉大家文化,今天鬥膽小試牛刀一把,就從審美的角度說一說魏晉風度吧。
  • 認識魏晉風度(上)
    魏晉風度指的是魏晉時期的士大夫階層所特有的一種精神風貌和行為方式。這本身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這個概念為什麼會形成,以及他本身是什麼樣的?我就在這篇文章裡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介紹。首先我們就從當時士大夫階層所處的生存現狀說起,魏晉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他的特殊就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從來沒有像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那樣,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優越條件於一身,包括錢財、權勢、文化、輿論導向。
  • 爺孫兩人,一個遺臭萬年至今長跪不起,一個流芳千古以身殉國
    他是佞臣秦儈的曾孫,秦儈背負著千古罵名,遺臭萬年,但秦鉅卻通過自身的努力,告訴世人他與爺爺不一樣,從而流芳千古。 趙放推薦秦鉅率兵禦敵 南宋嘉定十年,在大殿上,宋寧宗看著新傳來的戰報,眉頭緊皺,緩緩開口:"南邊又不安穩了啊,金兵最近一直動作不斷,眾愛卿可有什麼對策?"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 風骨勝於風度:淺析魏晉時期士大夫的清談風與荒誕事
    概括起來,魏晉清談之風有兩種現象,一種是率性而為、慷慨任情的自我放逐;另一種則是飲酒服藥、捫蝨而談的自我標榜。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劉伶等,被後世稱為魏晉風骨;後者的代表人物為何晏、夏侯玄等,被後世稱為魏晉風度。在清談風盛行期間,魏晉名士們蔑視禮法、摒棄俗務、放浪形骸,他們服寒食散、酗酒成性、赤身裸胸,為後人演繹了一幕又一幕豐富多彩的時尚傳奇。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所謂的魏晉風度分為好幾個階段,大體而言,似乎是一個發展到成熟再到糾正的過程。這時的魏晉風度其實還只是個萌芽階段,後人總結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起到了一個本質上的提升。那魏晉風度的萌芽大概就是建安七子開始對漢代以儒家經學為統治根本的衝擊,建安七子已經開始從儒家士子轉變為清客,連作為儒家孔夫子傳承者孔融也多有驚世駭俗的言論流傳於世,但是此時"七子"的創作雖然風格不同,可大都還是積極、健康的內容佔著主導地位。
  • 魏晉風度,極盡鍾繇
    然而鍾繇,沒有踏足書法領域的人,是比較少聽到這個名字的,甚至我發現有一部分人,學習書法幾年有餘,在唐楷上磨了幾年功夫,卻還不知道有鍾繇這個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能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鐘王」,鍾繇自然也不是一般人物。鍾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明帝時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鐘太傅。諡成侯。鍾繇書法學習曹喜、蔡邕、劉德昇。
  • 五石散--魏晉毒品
    他就是魏晉大名士何晏,他不僅長得好看,還特別自戀。「自喜」、「行步顧影」都是史書裡描述他的。除此之外,此人還有一大愛好-「嗑藥」。魯迅的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中談及,魏晉名士的兩個典型符號,一是「飲酒」,一為「吃藥」。魯迅說的藥就是何晏愛嗑的藥,也就是標題裡的「五石散」。這個「五石散」,也叫寒食散。
  • 魏晉南北朝服飾之「服妖」現象:男服女妝多互效,亂世變節易風度
    亂世之境中的「服妖」與其時代思想文化相互襯託,共同鑄就魏晉之風度。何謂「服妖」?「服妖」一詞最早見於漢代伏勝所著的《尚書大傳·洪範五行傳》:「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厥極惡。時則有服妖。」
  • 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怒,連諸侯們都害怕;他們要是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樣就能叫做大丈夫嗎?你沒有學過禮嗎?
  • 漢服形制科普:「魏晉之風」≠「魏晉風」?一字之差區別太大!
    比如多年以前,風靡一時的魏晉風,就是一種錯誤的形制啦。正確的漢服形制應該是晉制漢服才對。提到魏晉風的時候,大家就很容易將魏晉風認為成「魏晉之風」。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哦!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魏晉風」,什麼是「魏晉之風」吧!希望看完這些之後,大家就能夠分清它們哦!魏晉風的範圍極其廣泛。
  • 《德道經》頂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處與詳解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還是混亂的開端。先前的認知,是大道的浮華顯現,還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處世居於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居於樸實,而不居於淺薄。所以要去除淺薄和浮華,而選擇敦厚和樸實。
  • 魏晉風骨,散到骨子裡的風流
    前有王敦舉兵清君側與王導手足相殘,後有桓溫大將軍大喝:「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然後兒子桓玄篡位建國桓楚。所以能看得出來,兩晉時期的官場波濤洶湧,其中多少兇險,我們只能隔著遙遠的時空去揣摩猜測。士大夫階層和官場在兩晉的時候結合的還不是那麼緊密,畢竟那個時候也還沒有科舉。所謂的魏晉風骨,其實就是士人階級和統治階級割裂的產物。魏晉風骨代表者,竹林七賢。
  • 拳腳小功夫,容人大丈夫
    拳腳小功夫,容人大丈夫,好好咂摸這句話。看著文字咱也懂,甚至也經常和別人說,但能不能做到呢?真就不一定了。讀完這句話就幾秒鐘,做到這件事需要一輩子。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多少人最後輸在了不能容人,多少人倒在了胸懷和格局這事上。
  • 魏晉風度與國畫|宗炳:屢次拒絕皇帝,用一生成就山水畫的宗師
    回去後,宗炳便一直閒居在江陵,畫畫、彈琴,暢遊山水林泉間,魏晉時士人們浪跡山水已成風尚,宗炳多次沿長江東下去廬山,往西去荊山、長江三峽裡的巫山,南往洞庭湖、衡山,北往嵩山、華山,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後來,宗炳的兩個哥哥都先後離世,留下侄子、侄女們由他撫養,生活越來越困難,有段時間他不得不靠務農來養活家族子弟。
  • 桓溫桓玄父子亂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權力是每個人都不能拒絕的。不久,太后庾文君命其兄長庾亮,與王導、卞壼共同輔佐朝政,但因太后緣故,庾亮得以把持朝政。王導不與其一般見識,主動退讓後,庾亮又把對手擴大到在外的將軍。次年,上疏東晉朝廷,建議還都洛陽,疏中說:「現在北方人民都盼望晉軍北上,如果遷都舊京,正好順應人民的心願,朝廷也可以名正言順發號施令,這可使少數族統治者不誅自滅。」但是東晉在江南統治已經近50年,地主大族們子孫繁衍,不願離開家園回到動亂的北方。不久,桓溫回到南方,洛陽被前燕慕容氏所佔。
  • 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大丈夫」是個什麼概念?
    【大丈夫】■爭執不下的時候,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男子漢」好理解,但「大丈夫」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大丈夫」是儒家亞聖孟子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