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稱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為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孟子》,實際上最早出自《德道經》。
《德篇第一》: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還是混亂的開端。先前的認知,是大道的浮華顯現,還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處世居於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居於樸實,而不居於淺薄。所以要去除淺薄和浮華,而選擇敦厚和樸實。
西周的「六藝」教學為:「禮、樂、射、御、書、數」六種科目。「禮」教為「六藝」之首,取社交敬人之所需。然而「禮」是表面形式上的作為,未必是真心實意的體現,所以忠實、誠信才是社交的基礎。「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首也」,此句具有雙關涵義。既是講前面的內容是表面文章,又講了認識論的基本特點。認識論的基本特點是:實踐是認知的基礎,認知具有無限性和反覆性,先入為主的認知觀會影響後進的認知。先入為主的邏輯思維會對後進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負面作用,而後進的認知常常會推翻先前的認知,這是靠實踐檢驗出來的,而老子一句話做了高度的總結。
大丈夫立身處世,以誠信為本,而不是流於「禮」的表面形式;具有發展和與時俱進的觀念,而不泥古守舊。破除先入為主的邏輯思維,對人們認識老子文通行本的混亂,接受連貫通順的「十五篇」,也具有實際意義。老子的高徒文子對「大丈夫」做了詳細的描述。
《文子道原篇》:
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以天為蓋,以地為車,以四時為馬,以陰陽為御,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乎無門。
大丈夫泰然處世,淡泊名利,無憂無慮沒有雜念,以蒼天做鋪蓋,以大地做行程,以春夏秋冬四時為引導,以陰陽五行為駕馭,行於八荒開闢道路,徜徉天地毫無懈怠,出入之間無固定的門徑。
文子筆下的大丈夫處於自然狀態,具備自然之道,有一種頂天立地傲然於世的風範,可稱之為仙風道骨。而孟子也對大丈夫做了一番闡述。
《孟子滕文公下》: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居住在天下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公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的大道之上。實現志願,就和民眾一起順隨正道;不能實現志願,就獨自走在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信念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壓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叫做大丈夫。
孟子筆下的大丈夫秉承了文子的部分特徵,而具有了主觀意志的特點,具備了社會屬性。天道自然,人為社會。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社會紛繁複雜,能具備公理正義的人方為大丈夫。
希望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能夠多一些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