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在電視中看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一個一身正氣的大俠,「高傲」地對著給他出歪主意的人甩開臉龐,說:「大丈夫頂天立地......」
每每看到這種場景,我們總能感到「大丈夫」三個字中的豪氣幹雲之感。那麼什麼是大丈夫?是光明磊落、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戰國時期的孟子曾提出「大丈夫精神」,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孟子之「大丈夫精神」,我們先來看看《孟子》一書中記錄的這段話: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直接翻譯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大丈夫會居住在天底下最寬廣的宅子「仁」裡,大丈夫會站立在最正確的位置「禮」上,大丈夫會行走在天上最寬闊的道路「義」上。當理想可以實現的時候,大丈夫就會與天下百姓一同行走在正道之上,當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大丈夫就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同流合汙。大丈夫在面對金錢誘惑的時,總是不為所動的存在,即便再貧窮,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意志,即便面對再大的威脅和壓迫,他亦不會低頭,這就是大丈夫。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總結出孟子之大丈夫精神裡包含了三種元素:
第一種元素是「仁」,即大丈夫的內心是懷「仁」的,或者這樣說,「仁」是大丈夫的心所居住的地。何謂「仁」,「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內涵,當一個人的道德達到了至高境界的時候,就能稱為「仁」。孔子將「仁」規定為「愛人」,即「仁者愛人」。而孔子之「愛人」的法子,大致可以歸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也就是說,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首先是「愛人」的,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做的,不強加給別人,會設身處地考慮對方感受,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往往也帶有「成人之美」的意味。
第二種元素是「禮」,即大丈夫是守禮的。在孟子心裡,具有大丈夫精神的人會安分守禮,不做僭越之事,會按照禮所的規定來,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
第三種元素是「義」,即孟子認為,大丈夫將「義」作為行事原則。什麼是「義」?「義」理解起來並不難,大家可以理解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稱得上「義」的人,即便面前的不義之名利唾手可得,但是因為不義,就不會做。
綜上所述,孟子之大丈夫精神需要心懷「仁義」,且時刻守禮。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心懷「仁義」,且時刻守禮呢?孟子給出了答案。孟子指明,要想成為大丈夫,就要「居仁由義」,換句話說,就要做到「盡心知性、存心養性」。
孟子是在告訴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大丈夫,首先要懂得反省自己,而「盡心養性」的法子,就是通過反省來察覺到自己仁義本質的本心。
孟子提出這一點,想必與其性善論有關,因為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且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會在後天的物慾等爭鬥中被蒙蔽,所以要時刻反省自己,保有善之本性。
能夠時刻反省自己做到「盡心知性」,善之本性繼而可以對外發揮出來,這時,因為人是他「善」的,不會做「不義」之事,就能處理好「義利」關係,「面對不義之利」的時候,大丈夫之表現頗有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之感,而這種拒絕「不義之利」的行為,某種程度來說就可看成是「存心養性」的表現。
簡單來說,有大丈夫精神的人,會懂得時刻反省自己,以便一直保有「善之本心」,即「靜心知性」;而「善之本性」外在發揚出來時,表現出來的就是「仁義禮智善德」,此時大抵就是「存心養性」了。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