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頂天立地,儒家孟子提出大丈夫精神,你可知何意

2021-01-08 騰訊網

大家應該在電視中看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一個一身正氣的大俠,「高傲」地對著給他出歪主意的人甩開臉龐,說:「大丈夫頂天立地......」

每每看到這種場景,我們總能感到「大丈夫」三個字中的豪氣幹雲之感。那麼什麼是大丈夫?是光明磊落、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戰國時期的孟子曾提出「大丈夫精神」,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孟子之「大丈夫精神」,我們先來看看《孟子》一書中記錄的這段話: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直接翻譯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大丈夫會居住在天底下最寬廣的宅子「仁」裡,大丈夫會站立在最正確的位置「禮」上,大丈夫會行走在天上最寬闊的道路「義」上。當理想可以實現的時候,大丈夫就會與天下百姓一同行走在正道之上,當理想不能實現的時候,大丈夫就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同流合汙。大丈夫在面對金錢誘惑的時,總是不為所動的存在,即便再貧窮,他也不會動搖自己的意志,即便面對再大的威脅和壓迫,他亦不會低頭,這就是大丈夫。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總結出孟子之大丈夫精神裡包含了三種元素:

第一種元素是「仁」,即大丈夫的內心是懷「仁」的,或者這樣說,「仁」是大丈夫的心所居住的地。何謂「仁」,「仁」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內涵,當一個人的道德達到了至高境界的時候,就能稱為「仁」。孔子將「仁」規定為「愛人」,即「仁者愛人」。而孔子之「愛人」的法子,大致可以歸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也就是說,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首先是「愛人」的,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想做的,不強加給別人,會設身處地考慮對方感受,孟子之「大丈夫精神」往往也帶有「成人之美」的意味。

第二種元素是「禮」,即大丈夫是守禮的。在孟子心裡,具有大丈夫精神的人會安分守禮,不做僭越之事,會按照禮所的規定來,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

第三種元素是「義」,即孟子認為,大丈夫將「義」作為行事原則。什麼是「義」?「義」理解起來並不難,大家可以理解為「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稱得上「義」的人,即便面前的不義之名利唾手可得,但是因為不義,就不會做。

綜上所述,孟子之大丈夫精神需要心懷「仁義」,且時刻守禮。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心懷「仁義」,且時刻守禮呢?孟子給出了答案。孟子指明,要想成為大丈夫,就要「居仁由義」,換句話說,就要做到「盡心知性、存心養性」。

孟子是在告訴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大丈夫,首先要懂得反省自己,而「盡心養性」的法子,就是通過反省來察覺到自己仁義本質的本心。

孟子提出這一點,想必與其性善論有關,因為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且認為人的善良本性會在後天的物慾等爭鬥中被蒙蔽,所以要時刻反省自己,保有善之本性。

能夠時刻反省自己做到「盡心知性」,善之本性繼而可以對外發揮出來,這時,因為人是他「善」的,不會做「不義」之事,就能處理好「義利」關係,「面對不義之利」的時候,大丈夫之表現頗有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之感,而這種拒絕「不義之利」的行為,某種程度來說就可看成是「存心養性」的表現。

簡單來說,有大丈夫精神的人,會懂得時刻反省自己,以便一直保有「善之本心」,即「靜心知性」;而「善之本性」外在發揚出來時,表現出來的就是「仁義禮智善德」,此時大抵就是「存心養性」了。

本文由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如果喜歡,請點讚關注哦。

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德道經》頂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處與詳解
    我們稱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為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孟子》,實際上最早出自《德道經》。《德篇第一》: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大丈夫立身處世,以誠信為本,而不是流於「禮」的表面形式;具有發展和與時俱進的觀念,而不泥古守舊。破除先入為主的邏輯思維,對人們認識老子文通行本的混亂,接受連貫通順的「十五篇」,也具有實際意義。老子的高徒文子對「大丈夫」做了詳細的描述。
  • 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大丈夫」是個什麼概念?
    【大丈夫】■爭執不下的時候,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男子漢」好理解,但「大丈夫」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大丈夫」是儒家亞聖孟子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孟子:不,要做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後來成為儒家亞聖的孟子,年輕時就崇拜孔子,立下了做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偉大志向。在戰國時期儒學一分為八逐漸衰微的形勢下,孟子以儒家繼承人和拯救者自居,舉起儒學復興的大旗,延續了孔子的道統,終於成功為儒家續命,才有了以後儒家的輝煌。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大丈夫」——孟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大丈夫」——孟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在教育史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儒家思想長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其中,儒家學派當中的「孟氏之儒」是儒家學派中的一個重要學派,被看作是孔子的嫡傳,其代表人物就是孟軻。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怒,連諸侯們都害怕;他們要是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樣就能叫做大丈夫嗎?你沒有學過禮嗎?
  • 「大丈夫」是如何煉成的!孟子:大丈夫之道就是君子之道!
    安樂窩裡出不了大丈夫,就像孫悟空經歷過太上老君煉丹爐和取經途中九九八十一難的磨練,才能成為鬥戰勝佛一樣,孟子認為,大丈夫必須要經歷過身心與靈魂的艱苦磨,挫折與失敗,可能是走向人生成功的催化劑。這都是在苦難中奮起,成就輝煌的大丈夫。」孟子得出結論,「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會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
  • 何謂「大丈夫?」
    中國人誇獎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頂天立地」,鼓勵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是「大丈夫」呢?在古代的氏族社會,未成年的男人,是童子,是披頭散髮的,到了二十歲,會舉行成年冠禮,就是束髮加冠,用簪子固定,表示長大了,成人了,社會承認你不是小屁孩了。所以,夫字的本義就是成年男子。
  • 父親是一個大丈夫
    我告訴你,我父親最愛說的是「大丈夫人(人,音男)」,如果問我父親常說的第二句是什麼?我告訴你,那就是「孔夫子曰」,第三句父親常說的話是「不亦樂乎」。這是我想得起來的話。父親並沒有念過什麼書,說讀過小學一年級和兩年級,但是父親說,合起來頂多只有一個學期的課,因此,也頂多是認識幾個字。也沒有學過什麼算數。
  • 都知道日語中的「大丈夫」是「沒問題」,可你知道什麼是「小丈夫」嗎?
    比如「頑丈(がんじょう)」和「気丈(きじょう)」,你就算壓根不知道意思,你也能往形容男性特徵的詞彙上猜,閱讀理解時候很有幫助的,意思分別是「強壯」和「剛毅」。「大丈夫」怎麼就成了「沒問題」?在《孟子·滕文公下》中,也曾對「大丈夫」進行了界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什麼樣的人堪稱大丈夫?網友:魯迅&崔永元!
    偉大的教育家孟子曾說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01.魯迅,原來叫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的廣泛歡迎,故其筆名也被風靡流傳。
  • 大丈夫孟子的5句話,一句比一句精彩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後期,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從春秋到戰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諸侯間互有戰爭,由於時代背景的變遷,孟子的思想雖然繼承了孔子,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各有側重。孟子認為,一個人老的時候,能想到別人老了的難處,當一個人看到年幼的孩子,就想到自己年幼的時候,那麼對天下的運作和治理就算是了如指掌了。儒家仁義精神的來源是推己及人,看到自己的需要,然後想到別人的需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仁義的思想起點。
  • 日語學習 |「大丈夫」到了日本怎麼變成「沒關係」了?
    日語中有很多漢語詞容易被人誤解,比如「愛人(あいじん)」不是「愛人」而是「情人」;「娘(むすめ)」不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女兒」…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一個在日語學習中容易產生誤解的漢語詞「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日語中的「大丈夫」是一個來源於中國的詞彙。
  • 日語:「大丈夫」的隱藏含義是什麼?會和中文一樣嗎?
    日本也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漢語運用,特別到近代,反而有許多日造漢字返流回中國,那麼「大丈夫」會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和製漢詞嗎?我們首先看一下中文裡面的【大丈夫】一詞的詞解《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日語中除了「大丈夫」,竟然還有「小丈夫」?
    實際上,「大丈夫」是中文裡面的一個佛教用語。丈夫是「用丈來度量的男子」,那麼在「丈」之前加上一個「大」字,更能表現博大之感,用來形容普度眾生的菩薩最合適不過了。《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由此,「大丈夫」引申為「不屈不撓、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含義。
  • 日語裡的「大丈夫」原來是這麼來的!
    那麼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你小時候體質很弱,現在身體這麼壯實啦。而且還蓋了這麼結實的房子。啊,對了,你跟C的關係沒問題嗎?那麼,「丈夫」和「大丈夫」這兩個詞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思,「大丈夫」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就跟小編來看看。
  • 《孟子》10句精華語錄,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此之謂大丈夫。何謂大丈夫?孟子給出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定義。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處——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在天下最康莊的大道——義。得志的時候,和百姓在一起同甘苦,不得志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堅守自己的操行。富貴不能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氣節,這就是大丈夫。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 每天學點國學: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原文】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孟子說:「他們怎麼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冠禮時,由父親親自主持,並加以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親自送到門口,告誠她說:『你到了婆家,必須要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作為準則,是為人妻之道。
  • 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詩情畫意,讀罷神清氣爽
    大丈夫,常常用來指代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提及「大丈夫」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從古至今,人們對大丈夫都讚美有加。下面所提及的古人讚美「大丈夫」的4句話,充滿了詩情畫意,相信你讀後一定心情大悅,神清氣爽。
  • 俗語:酒中不言真君子,錢財分明大丈夫,是何意?蘊含老祖宗智慧
    自古以來,關於什麼才是真正好男人、大丈夫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每個時代對這個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到了現在,農村開始出現一句新的諺語,是關於好男人和大丈夫的,那就是「酒中不言真君子,錢財分明大丈夫」。這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