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生的故事:頂天立地大丈夫,千古流芳真英雄

2021-01-14 琚絲桐說文史

項羽,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在中國流傳數千年的名人行列裡,項羽絕對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成王敗寇——這是歷史對那些叱吒風雲,青史留名的大人物的評判標準。但是,似乎唯有項羽不在這個標準之列。他失敗了,而且敗得很徹底——不但把一手人生好棋下得稀巴爛,還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但是,他的個人形象,他的人格魅力,卻在國人心中完美地豎立起來了。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正是因為謳歌了主人公項羽的英雄形象。

項羽雕塑

1 獨具抱負的雄心少年

司馬遷《史記》中的《本紀》原是專為記錄帝王事跡的,但唯獨把項羽這個」敗寇「的事跡也錄入其中。可見在司馬遷那個時代,人們已經把項羽視為英雄了,司馬遷也可算是項羽的一個粉絲吧。

項羽本名項籍,羽其實是他的字。他的籍貫是如今的江蘇宿遷(與劉強東是鄉黨哦)。項羽出身於楚國上流社會——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把他養大並帶在身邊的叔父項梁,也是楚國大將。養尊處優的生活,以及叔父的培養和教誨,都讓他從小即自命不凡。

項羽的自信還來自於他的偉岸身材——身高八尺,力能舉鼎,絕對超過常人。根據考究,項羽身高在1.85米左右,他舉起的鼎大概有200多公斤。一個如此高大健碩,膂力超強的人往人堆裡一站,周圍的人自然相形見絀了。

不過,在司馬遷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並不是一個愛學習的人。讀書讀不下去,練劍又放棄了,還口出狂言說「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但是,叔叔拿來兵書讓他學習,他還是看不下去。

雖然不愛學習,但這個混小子卻一直心懷天下。

項羽舉鼎

他和叔父一起觀看秦始皇南巡的浩大陣勢時,他不由得發出感慨:「這個人是可以代替的「——言下之意,我必將會取代他!

叔父一聽慌了神:「不要胡說,會滿門抄斬的!「說完這句呵斥的話後,叔父也不由得對這個侄子刮目相看了——原來這小子還真有點雄心壯志啊……

由此可知,項羽雖然不愛學習,但他骨子裡卻有一股睥睨天下,叱吒風雲的雄心壯志,加上叔父項梁的言傳身教,更使這個少年不甘平庸自恃甚高。一副胸懷天下大任,一直躍躍欲試的心思早已在他腦海中生成。

可以想見,項羽的性格自然與他的家族遺傳有著密切關係,基因密碼決定了他的性格與人生——俗話說將門出虎子嘛。

秦朝末年,各地風起雲湧的反秦起義,正好給了項羽一展身手的機會。

2 載入史冊的決勝神話

項羽的叔父項梁,也是個膽大果敢的人。起義風潮初起時,當地太守殷通還想讓項家為他所用,誰料項梁和項羽立即殺了他,並隨即在當地舉旗造反,收編了那裡的軍隊。他們在豪強的支持下,建立起一支「八千子弟兵」為骨幹的楚國起義軍。

此後,為了更加名正言順,謀士範增建議他們擁立了新的楚懷王熊心——打著楚王的旗號更有號召力。因為形勢發展太過順利,驕傲大意地指揮官項梁給了秦軍以反撲機會,最終導致自己兵敗身死。而項羽經過這一番實戰鍛鍊,卻越發成熟起來。一個天才軍事家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

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

殺死沉迷享樂的宋義,是項羽果敢行為的第一步。被楚懷王任命為主帥的宋義,不去援救趙國卻耽於享樂,項羽果斷殺了他並以楚王名義列其罪狀,這件事做得極其正確大快人心。

面對比自己強大很多的秦軍,項羽毫不怯陣。他用「破釜沉舟」的命令,把楚軍的軍心凝結於一處:燒掉房屋、砸碎鍋灶,沉沒船隻,只帶三日口糧,猛虎一般直撲向秦軍營地。楚軍抱著決一死戰的雄心,誓與秦軍在巨鹿一決雌雄。

巨鹿大戰

「破釜沉舟」是項羽軍事才能的重大表現,巨鹿之戰也因此成為古代軍事史上的經典。不怕死的楚軍將士各個奮勇當先,以一當十氣勢如虹,殺伐之聲震天動地。楚軍終於大破秦軍,摧毀秦軍主力40餘萬,取得了戰爭的完勝。

之後,軍心大振的楚軍一再獲勝,秦軍主帥章邯等人不得不談判求和。項羽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並封其為王。

巨鹿之戰打破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項羽讓秦軍聞風喪膽。可以說他所到之處無不披靡,他實在是那個時代的戰神。此後他在中原名聲大噪。各地起義軍紛紛投奔他,其中就包括後來與之爭霸天下的劉邦。

項羽是秦朝最終的掘墓人。如果沒有項羽,秦軍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打敗,歷史將會是另一番畫面。

此時的項羽已不滿楚懷王這個無能的領導,乾脆把傀儡皇帝廢了,自立為「西楚霸王」——在所有諸侯王之上的,有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霸王」。

但是,隨著劉邦勢力日漸強大,項羽和劉邦之間最終爆發了「楚漢之爭」。

項羽

楚漢之爭的彭城之戰,是項羽軍事才能顯露的另一個輝煌戰例。

此時劉邦的軍隊已經發展到56萬人,聲勢浩大頗有震懾力。處於劣勢的項羽原本在齊國作戰,不得已帶領3萬精兵返回彭城。項羽乘劉邦陶醉於勝利,戒備鬆懈之際,率軍繞至彭城西部,於清晨時發動突然襲擊攻,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

劉邦不得不撤出彭城,楚軍於是大敗漢軍。漢軍紛紛往泗水方向潰逃,楚軍緊追不捨。楚軍追擊至靈壁東濉水,只見被楚軍追擊的漢軍相互擁擠踐踏,導致漢軍十餘萬人皆落入濉水,濉水為之不流。此役漢軍被殲數十萬。

總之,項羽以少勝多的作戰指揮能力,是當之無愧的兵家第一史上無雙。他本人臨陣作戰更是神勇,能以一人對付數百人,無人能出其右。

3 軍事天才的政治低能zheng

項羽的確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他那無師自通的作戰手法在史上絕無前例。

但是,他在政治方面卻是個低能庸才。這或許就是他不善於學習,缺乏系統的知識和理論支撐的緣故,也是導致他的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大勝秦軍後,各諸侯國紛紛仰視項羽。他自恃功高自立為西楚霸王,然後對六國貴族們重新搞分封,其實就是復闢周朝的政治制度。但是,秦朝廢除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周朝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了。況且以他的地位分封,也實在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不通曉時代變遷,看不清時局變換,目光短淺的他僅僅以報復秦國、復闢六國為目標,這是項羽人生格局上的根本局限,是他的第一個失誤。

項羽

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不能夠網羅人才為己所用,這是項羽的第二個也是關鍵的失誤。

一開始被項羽當作小兄弟的劉邦,出身於社會底層,也沒有受過高深的教育。但他卻能夠逐漸由弱轉強,最終成就開創漢朝的大業。這是由於他能夠知人善任,虛心聽取下屬的不同意見,使得自己周圍聚集起一批各具不同才能的文臣武將。正是利用這些人的智慧,使他最終戰勝了看似強大的項羽。

項羽自以為能力超強,誰的話也聽不進。其實範增那個老兒,就是老天爺派來給他當軍師的。可他偏偏聽不進老人家的話。

正如劉邦所說:「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比如鴻門宴上,範增使出了渾身解數,無奈項羽就是不肯聽他的話——項羽總是自以為劉邦成不了大氣候,而且他是自己一個戰壕裡的盟友。再加上劉邦巧舌如簧動輒道歉賠禮,項羽耳根子很軟特別容易輕信,他覺得作為君子不能做出失禮舉動,殺了人家會讓天下人恥笑自己。但是這种放虎歸山的仁慈,最終致使自己從「霸王」之位跌落下來。

正如毛主席詩詞中對項羽的評價:「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說到這裡不由得又想起曹操。他對待劉備正如項羽對待劉邦,同樣過於仁慈,最終也使劉備成為阻礙他統一中原的勁敵之一。

項羽

劉邦正是利用了項羽不能容人,自以為是等人格缺陷,最後使用了離間計,乾脆把範增和項羽分離開來。沒有了慧眼識人足智多謀的範增,項羽的滅亡就不遠了。

此後,經歷了楚漢劃界,又經過多次徵戰,項羽終不敵劉邦的各種手段和陰謀,漸漸地由強轉弱,一步一步衰落下去,最終走到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垓下之末路。

從項羽的性格來說,最後的悲劇是必然的。即使他統一了中原,也不會順利地建立起穩定的政權。

4 悲劇英雄頂天立地的人格魅力

項羽兵敗自殺,只活了短短30歲,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表演也只有區區8年。但是,在他身後近兩千年,人們對他的歌頌和懷念一直不斷。這是因為項羽身上所具有的幾種品質,符合了民眾對「英雄」這個詞兒的理解和認定,他的人格魅力在國人心中無比高大,

首先是勇武過人叱吒風云:「力拔山兮氣蓋世」,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面對強秦大軍毫不畏懼,憑藉個人智慧和決斷數次取得輝煌戰績。

其次,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貴族君子之風,為人正直說話算數,待人溫厚仁慈。如果項羽沒有網開一面,劉邦早就掛掉了。項羽對待劉邦及其家眷十分厚道,劉邦被抓的老父和妻子都被安然無恙地放回。項羽對待將士和身邊人也都十分體恤和憐憫。

霸王別姬

雖然項羽在戰爭中有不少屠戮行為,但那卻是必須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容不得半點仁慈,你死我活只是瞬間的事)。至於他火燒阿房宮以及殺死子嬰,屬於報復秦王朝的過激行為——他是六國貴族的代表。

最後,也是最為人們所敬仰和稱道的,就是大丈夫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烏江自刎「。

如果項羽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完全可以逃到江東去,隱匿起來伺機東山再起,或者乾脆放棄徵戰,做一個「偷生」的平民苟活下去。

但是,他放棄了生的希望,選擇了死亡。原因是由於自己的失敗「無顏見江東父老「。

不過死前他還是嘴硬,不承認由於自己的失誤導致了慘敗,而是大呼道:「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

無論如何,項羽堂堂正正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輸了就是輸了,既然無顏面對鄉親,不如以死謝天下……好歹我是一個正人君子,是楚國名將項家的後代!他死前對虞姬、對烏稚表現出的不舍,更讓人看到了大英雄細膩的人間真情。

項羽

後人把項羽和劉邦比較,雖說劉邦得了天下,但他個人的人格魅力卻遠遠不如項羽。他遇事膽小慎微,才華平庸沒有特長,謙卑後面往往隱藏著陰謀,為了自己逃命老父妻兒都顧不上,簡直就是不忠不孝……劉邦成功的根本在於他會用人,一幫兄弟們為他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人們對項羽的評價也有兩極分化,有人覺得他的自殺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但多數國人顯然更喜歡更崇拜他。他的粉絲經歷數千年仍綿延不止。

李清照的詩詞《夏日絕句》是國人對項羽崇拜的最真實寫照。

面對金人侵佔大宋江山,皇帝或被俘或逃跑。李清照的老公也是個棄城逃跑的主兒。頗有民族氣節的李清照實在看不下去,無能為力之下只好奮筆疾書寫下這首詩。在她看來,項羽不但生前是傑出人才,死後依然是令人崇敬的「鬼雄「——項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那些貪生怕死之輩,在項羽面前均相形見絀令人唾棄!

*********

歡迎朋友們對我的文章留言討論,更歡迎關注我——虞思桐說文史。

相關焦點

  • 《德道經》頂天立地大丈夫,「大丈夫」的出處與詳解
    我們稱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為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一詞最早出自哪裡?可能有的人會說是《孟子》,實際上最早出自《德道經》。《德篇第一》: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還是混亂的開端。先前的認知,是大道的浮華顯現,還是愚昧的開端。因此大丈夫立身處世居於敦厚,而不居於淺薄;居於樸實,而不居於淺薄。所以要去除淺薄和浮華,而選擇敦厚和樸實。
  • 大丈夫頂天立地,儒家孟子提出大丈夫精神,你可知何意
    大家應該在電視中看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一個一身正氣的大俠,「高傲」地對著給他出歪主意的人甩開臉龐,說:「大丈夫頂天立地......」 每每看到這種場景,我們總能感到「大丈夫」三個字中的豪氣幹雲之感。那麼什麼是大丈夫?是光明磊落、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 何謂「大丈夫?」
    中國人誇獎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頂天立地」,鼓勵一個人的時候,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那,什麼人才能稱得上是「大丈夫」呢?關羽 八尺男兒一個男人身材高大了,就是大丈夫嗎?非也。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就是說,只有身體達標不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人格。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史記》中《項羽本紀》表述:「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 贏在起跑線上的項羽怎麼輸了?
    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告訴我們,起跑線上的輸贏不能決定一生的成就。項羽在起跑線上甩了劉邦二萬米,結局是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朝。1、貴族和平民的出身差距項羽,楚國的將門之後,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父親早逝,跟著叔叔項梁長大,項氏家族是楚國貴族,有威望。秦統一六國後,項梁殺了人逃到吳地,從事喪葬行業謀生,按照軍事訓練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江東子弟。
  • 西楚霸王項羽:一世繁華,末路悲涼,一生傳奇,一曲絕唱
    他的童年沒有色彩,有的只是「萬人敵」的不斷學習和訓練,他的一生只為「復仇」二字而活。叔父教會了他驍勇善戰,卻忘記教他治國之術。次年,定陶之戰,項梁戰死沙場,匆匆謝幕。26歲的項羽被推上前臺,叔父給他留下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大好局面:忠心耿耿的八千子弟兵,和大量優質的人才儲備。
  • 韓信墓前的對聯,寥寥十字,卻道盡一生
    對於韓信,我們總有各種各樣的評判,有人說他所向披靡,威名一世;有人說他大丈夫能屈能伸,受胯下之辱卻還是能頂天立地;有人說他很傻,不知及時隱退而遭殺身橫禍。韓信出生在鄉野。後來,當大澤鄉吳廣、陳省起義時,他也想投靠軍隊,以表抱負,於是來到項羽的帳上。不幸的是,項羽本人是個軍事天才,韓信提出的建議往往沒有被項羽採納。看清事實後,韓信毅然離開,去找另一位明主。深感沮喪的韓信投了劉邦帳下,但他一開始沒有得到重用。於是韓信又跑了,想著還是回家種田為好,熱臉貼冷屁股確實沒必要。
  • 至今思項羽
    名篇導讀:《項羽本紀》出於《史記》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展現了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塑造了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的形象,是一篇雄奇爽烈的英雄傳記。清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有云:「《史記》一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 項氏宗譜記載項羽後人百萬,項羽墓卻早已被菜地包圍,乏人問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歌頌的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項羽。中國歷代武將都以關羽關二爺為表率,其實項羽武力比關羽要厲害得多,更有武士風度,兼具英雄氣概,是悲壯的豪傑,是男人的楷模。
  • 霸王舉鼎700多斤,換算現在的計重單位,項羽到底舉起了多少斤?
    導語:霸王舉鼎700多斤,換算現在的計重單位,項羽到底舉起了多少斤? 我們中國有著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歷史的進程代表著不斷前進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奇聞異事,它們是歷史的標誌,歷史也因為它們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 《神話》:劉邦,真小人的大丈夫
    但是事實上,小編認為,如果作為一個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對劉邦好感應該是最大的,他最多也就是一位真小人的大丈夫。劉邦這個人,如果從個人品德來說,他小到騙吃騙喝,大到害人性命,他完全就不像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其實,這是大家對劉邦的一種錯覺,或者說是一種對劉邦人物形象的先入為主,劉邦真的有那麼差嗎?很多觀眾先入為主,對歷史上的劉邦印象就不怎麼好。
  • 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大丈夫」是個什麼概念?
    【大丈夫】■爭執不下的時候,總聽見有人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云云,「男子漢」好理解,但「大丈夫」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大丈夫」是儒家亞聖孟子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日語學習 |「大丈夫」到了日本怎麼變成「沒關係」了?
    日語中有很多漢語詞容易被人誤解,比如「愛人(あいじん)」不是「愛人」而是「情人」;「娘(むすめ)」不是「母親」的意思,而是「女兒」…今天要給大家講解的是一個在日語學習中容易產生誤解的漢語詞「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日語中的「大丈夫」是一個來源於中國的詞彙。
  • 項羽真的只有虞姬一個女人嗎?
    司馬遷直到項羽瀕臨絕境時,才告訴人們,項羽身邊其實有一個叫「虞」的漂亮女人,長期跟隨他在戰場上奔波。司馬遷這惜墨如金的八個字,卻引發了後人延綿不絕的想像力,詩詞歌賦極盡全力,並且創作了如「霸王別姬」的大戲。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上)
    本章我們輯錄了與項羽有關的32個成語,配以32個成語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凸顯項王的神武本質。 一、項羽事跡演化而成的成語及故事1.萬人敵【解釋】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敵萬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 劉邦與項羽都曾見到過秦始皇嬴政,劉邦豔羨不已,項羽輕蔑不屑!
    劉邦與項羽都曾見到過秦始皇嬴政,劉邦豔羨不已,項羽輕蔑不屑。為何差距這麼大?年齡、出身、秦始皇嬴政本人的狀態,都與之有關。劉邦45歲時,外出到首都鹹陽服一年徭役。有幸在鹹陽見到始皇帝龐大的車駕,不由得感慨「大丈夫當如是」,這一年嬴政48歲。
  • 項羽不肯過江東,並不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真相讓人唏噓
    當年秦始皇的車駕巡遊的時候,劉邦看到了,說「大丈夫生當如是」,而項羽看到了,說「彼可取而代也」。 當時的二人,一個一文不名,一個是通緝犯。 但從他們對秦始皇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來彼此的性格。
  • 日語裡的「大丈夫」原來是這麼來的!
    那麼,「丈夫」和「大丈夫」這兩個詞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思,「大丈夫」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今天就跟小編來看看。「丈夫」和「大丈夫」我們先從「丈夫(じょうぶ)」這個詞的詞源來說起。「大丈夫」就是它的強調說法,也就是頂天立地的了不起的男人的意思。最初,日語裡的「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跟中文是一個意思,是個名詞,但逐漸派生出了其他意思。大家想想,跟這樣的男人在一起有什麼感覺呢?當然是既靠譜又安全。所以漸漸的「大丈夫」就由變成了形容詞,表示準確無誤,毫無疑問的意思。
  • 什麼樣的人堪稱大丈夫?網友:魯迅&崔永元!
    偉大的教育家孟子曾說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就是大丈夫」!01.魯迅,原來叫周樟壽,後來改名為周樹人,而「魯迅」是他的筆名,因為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的廣泛歡迎,故其筆名也被風靡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