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焦慮重重,有的把不滿周歲的嬰兒就送去上課,有的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周參加五六個培訓班。人生的起跑線在哪裡?贏在起跑線上就能做人生的贏家嗎?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告訴我們,起跑線上的輸贏不能決定一生的成就。項羽在起跑線上甩了劉邦二萬米,結局是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朝。
1、貴族和平民的出身差距
項羽,楚國的將門之後,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父親早逝,跟著叔叔項梁長大,項氏家族是楚國貴族,有威望。秦統一六國後,項梁殺了人逃到吳地,從事喪葬行業謀生,按照軍事訓練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江東子弟。
項羽本人不僅長得帥,還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氣過人。有次看到秦始皇巡遊的氣派場面,霸氣地說,「彼可取而代之」。
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劉邦的父母沒有名字,即使後來當了皇帝,還是沒有名字,用現代話說就是劉老頭,劉老太,可見是貧民出身。
劉邦好酒及色,不事家庭生產作業,意思就是街頭混混。亭長是最小的官,經常送苦力去鹹陽服勞役。有次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場面,羨慕地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2、造反起步的規模
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各地紛紛鬧起義。會稽的太守殷通找項梁,讓他尋找楚國名將桓楚幫他帶兵,也想起義。項梁說,我把侄兒項羽叫來,讓他去找。殷通喚項羽進去,項梁一個眼神,項羽就把太守殺了,拎著殷通的頭,佩著太守的印出來,殷通手下的人很害怕,有膽大反抗的人,項羽一下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人皆慴伏。太守的兵成了他們叔侄的兵,加上原有的力量,號稱有了八千江東子弟。
項梁、項羽正式造反,帶八千子弟過長江,準備和東陽陳嬰的二萬起義軍匯合,陳嬰聽到楚國軍事世家項氏叔侄過來,趕緊把二萬人馬歸順他們領導。他們繼續往北,渡過淮河,黥布又主動把自己的軍隊交給項梁。短短幾個月,叔侄倆還沒做什麼,隊伍就擴大到了六七萬人。
劉邦沒有主動造反的意識,有次他押送縣裡的罪犯去驪山修秦始皇墓,一路上不斷有人趁夜晚睡覺時逃跑,眼看無法交差,劉邦乾脆讓剩下的罪犯也逃路,這些罪犯非常感動,願意跟著他一起逃,一起躲進硭蕩山中。也就十幾個逃犯而已,即使後來靠他的造神故事,比如殺蛇、神奇出身,腿上的七十二顆痣等,吸引一些逃亡者,也就幾十個人的隊伍。
沛縣令想造反,又怕沛中子弟不聽他,於是在蕭何和曹參的建議下,派樊噲去山中找劉邦回來帶兵。劉邦回來了,縣令後悔了,反而想殺了蕭何他們,蕭何和曹參連夜逃出城去找劉邦,天明後向城裡射傳單,讓城裡的人殺縣令,不殺縣令起義軍來了會屠城,城裡人果然把縣令殺了,開城門迎接劉邦他們。因為蕭何、曹參是文官,膽小怕惹禍家族,謙讓不肯當沛令,讓劉邦當了沛令。
項羽和劉邦都有大志向,想當秦始皇這樣的大丈夫,走的是同一條造反的路。在起點上,項羽優勢突出,既有個人戰神氣質,又有家族勢力加持,還有雄厚的啟動軍事實力,劉邦根本無法和他相比,直到秦朝滅亡後的鴻門宴時,劉邦還沒有實力和項羽正面對抗。那麼為什麼是劉邦笑到最後呢?因為人生是漫長的長跑,起點的領先不能決定終點的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