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索菲爸爸親悅讀。
每年過了春節,當年準備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很多就會忙著給孩子張羅幼小銜接。有的幼兒園,這學期開學以後,大班教室裡會空出一大片座位,一半的小朋友轉學去了銜接班。即便還沒去的,家長也在糾結:到底要不要上銜接班?
不知什麼時候,銜接班火了起來。家長都怕如果不上銜接班,上了學孩子會跟不上。甚至有傳言,一年級的老師如果看到班裡大部分孩子都會了,就會省略不講。如此一來,那些沒提前學過的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相反,提前把一年級的功課學了,孩子就會快速適應,自然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咱們從幾個方面來看一下。
首先看看國家相關政策是怎麼規定的。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5-6歲兒童的發展與教學中涉及讀寫的要求有:能夠專注地讀書,喜歡與他人討論書中的內容,對文字及內容感興趣,知道文字表達一定的意義;願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自己的想法;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寫畫時姿勢正確。
這裡面並沒有一般社會上銜接班著重教授的寫字和識字之類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曾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社會培訓機構也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上學前不進行正式的學習教育,也是國際上發達國家通常的做法,甚至是規定到法律裡面的。
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教育專家是什麼意見呢?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李懷源認為,相對於「讀」和「寫」,聽說能力是幼小銜接的核心。這個階段的重點,不是很多家長想的那樣是識字、學拼音、背古詩,進行大量無意義的機械記憶。上小學之前,孩子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
5-6歲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黃金期,應該通過各種遊戲活動讓孩子動手動腦,培養孩子探索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過早地讓孩子學習知識,不但對開發智力無益,甚至有害。學前班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書寫和計算,學習這兩項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機械訓練。其實,等孩子進入小學後理解能力強了再去學,效果會更好。就像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的元角分計算,是很多孩子的難點,費半天勁還是容易錯,但等到了二年級,不用教就會了。
作為最有發言權的一線老師們又是怎麼說的呢?老師們普遍反映,上幼小銜接意義不大。低年級的學生,重點是習慣和能力的養成,比如注意力、表達、社交、自理能力等的培養,這是他將來學習生涯的基礎。目前社會上的幼小銜接班,師資等各方面的質量都難以保障,教學重點也是以知識性內容為主,重知識準備輕行為習慣,而孩子一旦養成不良習慣,上學後再糾正反而事倍功半。另外,如果孩子對課上內容自以為「都會了」,就會不注意聽講,既影響學習的效果,也容易養成精力不集中的毛病。
按照教育部相關要求,現在正規學校都堅持一年級「零起點」教學,教學內容已經以教學計劃的形式固定下來,老師會按照教學大綱正常開展教學,每節課講什麼不是能夠隨意改變的,因此根本不存在「省略」不講的情況。真實情況是,老師對沒學會的孩子反而會格外關注。所以,家長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焦慮。
老師們長期觀察的結果是,搶學的孩子的所謂優勢,一般在3個月到半年之內就會消失,而搶學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會一直伴隨孩子。不管是幼小銜接的「夾生飯」,還是上學後的「回鍋肉」,都可謂弊大於利。
我個人的體會也是這樣。索菲上學前基本不識字,更不會寫字,只能歪歪扭扭地寫出自己的名字。我曾經給她一年級的語文老師說過「她不識字」,老師的回答是「我就是教她識字的」。從她後來的發展來看,上學前不識字並沒有影響她之後的學習,倒是有些提前學過的同學,後來的成績反而並不突出。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低齡的孩子相差一歲甚至半歲,其理解力和身體小肌肉的發育會有很大的差別。國家教育大綱的制定,已經考慮了孩子身心智力發育跟知識點的難易對應,就像上面講的,大一點理解力強了,很多東西學起來效果會更好。同樣,過早握筆寫字,對於手部小肌肉發育還不完善的小朋友,會因缺乏手指力量造成握筆姿勢不正確,進而影響坐姿和視力,久而久之,會有脊柱側歪、斜視近視等情況發生。
所謂「贏在起跑線上」也好,「輸在起跑線上」也好,更多的是利益機構人為製造的焦慮,家長如果不理智地做出自己的判斷,跟風上班,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財力,卻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對自己對孩子都是一種信心上的打擊。
本期親悅讀就跟大家分享這些。孩子的成長,要遵循客觀規律,有些事情,慢慢來,才比較快。下期跟您分享兩本書,看看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做一個靜待花開的好園丁。
如果您有什麼問題,歡迎來情報站點擊話題#報銜接班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留言跟帖~我會選擇一些有共性的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並在下期欄目中有針對性地予以解答。
【參與方式】下載齊魯晚報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在情報站編輯#報銜接班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文字+圖片/短視頻上傳即可,快來齊魯壹點跟隨索菲爸爸,與您的孩子共度美好時光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趙世峰 視頻 欣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