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在哪裡?數據告訴你

2020-12-10 沫沫的靜好歲月
圖片源自網絡

早上7:40要上英文培訓班。

早上6:30鬧鐘準時響起;

6:40我睜開困頓的雙眼;

6:45開始叫醒兩個大寶;

7:00我和大寶們均睡眼惺忪的坐在餐桌前面,相顧無言,默默吃飯;

7:25各自穿衣、穿鞋,他們背書包,我拎挎包,依舊沉默,準備出發;

7:45來到培訓班教室。

8:50第一節下課,兩個寶兒似乎才算真正鮮活起來,嘰嘰喳喳圍到我身邊。

這個假期有一周左右的早上我們都要如此……

圖片源自網絡

眼瞅著到了年底了,

就連明星們都歇了工,輾轉在各處的頒獎現場,為自己的一年做總結。

閨蜜卻忽然有了「邪」勁兒,

張羅著聯繫了N家房介公司,

準備賣房、買房。

一天奔波在城市的東南西北,

鐵了心要賣了現有的大三居住房,

買,心心念念嚮往著的學區房。

視頻中,她凍得紅撲撲的臉上,

充滿了豪邁與憂思兩種情感,

奇怪,並不衝突。

「寶貝已經4歲了,

我也想讓他快樂地成長,

但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

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

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

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

沒有辦法,人活一世,就是兩個字:

折騰!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好一個「折騰不止」,

道不盡為人父母的憂思憂慮,

說不盡為了子女的不折不撓。

圖片源自網絡

有權威數據顯示:

超過80%的媽媽認同——

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學習知識更加重要」。

當問到「希望將來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時,

「健康」(提及率達到34%)和「快樂」(提及率達到23%)成為高頻詞。

但「健康」和「快樂」並不能取代育兒觀念中的競爭意識。

66%的媽媽認為「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何為「起跑線」的起點?

43%的媽媽表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始於十月懷胎;

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0~3歲,孩子進幼兒園之前;

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3~6歲,孩子上幼兒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

只有8%左右的媽媽認為,孩子的起跑線可以設定在小學入學以後。

綜合所有媽媽的選擇,

孩子競爭起跑線的平均值在寶寶出生後的第18個月。

看了數據的我,一個頭三個大,

看了數據的你,有何想法?

圖片源自網絡

除了天才,

沒有人能夠輕輕鬆鬆成功。

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難免就要利用更多的閒暇時光去努力。

矛盾因此產生。

孩子的快樂大多不是源自於學習,

而學習帶來的快樂往往彰顯在若干年後。

那麼這些還沒有品嘗到「快樂」的基礎學習年代,

對孩子、對家長,何嘗不是一種「殊途同歸」的煎熬?

父母從來都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一方面渴望父慈子孝,膝下言歡的場景,

一方面又幻想孩子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一天;

一方面嘴說著孩子大了要獨立自主,

一方面又心不由已的想要為孩子規劃好「最佳」人生路。

孩子的成長從來都在「仿佛漫漫長」與「似乎一瞬間」中變幻:

明明昨天還是那個事事都要依賴你的小孩子,

忽然就變成了這個個子比你高、思想卻與你不同的大姑娘、小夥子;

仿佛自己還有諸多的教誨和擔心沒來得及念叨,

還覺得未盡為人父母該盡的全部職責;

但孩子已經不需要我們,亟不可待的展翅高飛,甚至變得有些陌生。

圖片源自網絡

育兒路上,

一千個家庭就會有一千種家庭的問題。

但是父母與子女,

似乎都逃不開這一遭:

父母的殷切的期望到最後都變成了對孩子急躁的埋怨;

父母付出的心血到頭來都變成了孩子叛逆的理由。

也許,孩子並不是不爭氣,不努力,

只是他在越來越多的希望中,

似乎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無法再做回那個單純、愛笑的天使。

父母所謂的智慧和經驗已經無法贏得孩子欽佩的目光,

父母也越來越找不到和孩子的共同樂趣和共同語言。

甚至當父母念叨著一些事情的時候,

最終發現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而孩子早就開啟了自動屏蔽模式。

這既是成長的代價,

也是一代一代的輪迴,

同時在印證著這個真理:

父母和子女,

終將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圖片源自網絡

作為伴隨孩子不斷成長的父母,

往往都是矛盾著的:

我們會驚嘆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和懂事,

也會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和不凡。

但午夜夢回再仔細想想,

又覺得自己家的孩子也真的不錯:

即便不能成為人中龍鳳,

但可以守在自己的身邊是種相偎相依的牽絆;

經歷著共同的酸甜苦辣,便是最大的慰藉。

沒有辦法,為人父母就是這樣充滿矛盾的。

孩子小的時候,

誰不曾大言不慚:

養你到18歲成人,我就完成了養育的使命;

老子我要瀟灑放手快意人生,

小子你要自力更生奮鬥不息。

但事到臨頭,

孩子的學位、工作、房子、車子、婚嫁、孩子的孩子,

樣樣都是挑戰,

為人父母的你,真的能夠做到不聞不問、不管不顧?

唯一的變化,

是當孩子成了父母,終於開始理解自己的父母,

親情開始暖暖回溫。

這時才真正明白,

原來親子間漸行漸遠的旅程,

不是交叉線,

而是圓!

有共同起點開始,

自共同終點結束。

圓滿的一生是

一場希望的開始,

也是一次得體的告別!

圖片源自網絡

最終的最終,

依舊用數據在說話:

38%的媽媽讓孩子在18個月前開始識字;

52%的媽媽讓孩子在2歲之前開始識字;

100%的媽媽讓孩子6歲前開始識字。

孩子的平均識字量:

3歲為122個,

4歲為239個,

5歲為461個,

6歲達到750個。

750個漢字的識字量,

相當於孩子在上小學前,

已經把一年級教科書上的生字全部預習了一遍。

在孩子0~6歲階段,家庭月均育兒支出約佔家庭總收入的20%以上;

無論經濟狀況如何,

近80%的3歲以下孩子媽媽肯定不會縮減孩子的基本養育費用,

3~6歲孩子的媽媽會縮減一些玩具和衣服,

但不會減少自認為必須付出的興趣班的費用。

你家是否如此?

育兒路上,

你是否也在矛盾重重呢?

看到此文結尾,

你是否又有了一些釋然和淡定呢?

共同加油吧!

相關焦點

  • 課外輔導班:孩子們到底是贏在起跑線上,還是累倒在起跑線上?
    經常有人講孩子的起跑線,告訴我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意思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誰在給我們洗腦?誰經常說這句話呢?最多的就是課外輔導機構的老師、營銷人員,當然還有一部分家長。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分析,起跑線贏贏在那?輸又輸在那呢?贏和輸又和一輩子有什麼關係?贏在起跑線上了嗎?
  • 不給孩子報班的你,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你是否因為身邊的人都在給孩子報班,但你卻沒有給孩子報,而覺得焦慮?是否因為這樣,而覺得對不起孩子,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如果是,那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你: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是你,輸的是因為焦慮、不問情由就給孩子報班的那些家長。
  • 「贏在起跑線上」是個偽命題
    教育上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提法,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等。之所以說這些提法是似是而非的,是因為它只有個口號,初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又沒經過驗證,誰也不能明確是否真的有道理,或者有道理到什麼程度。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任天軍先生撰寫過一篇文章《輸在起跑線的德國孩子》(原在《芳草(經典閱讀)》 2014年11期 ),文章中說:德國禁止過早和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德國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在上學前對孩子的「教育」重點放在三個方面:基本的社會常識;孩子的動手能力;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總是有人說:孩子之間的輸贏就是父母之間的輸贏。很多父母就為了這句話就會對孩子付出全力。哪個父母的教育更加合適,更加科學,孩子自然就會更優秀。某一檔電視節目上一個6歲的小女孩讓更多人大吃一驚。她不但熟悉很多許多國學經典,還能準確表達出原文經典隱含的意思。唐詩宋詞對她來講更加輕鬆。
  • 那些在起跑線發力過猛的孩子究竟贏了什麼?
    她同事告訴她,造成今天這種後果是大兒子小時候沒"贏在起跑線"造成該的。如果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從學前班開始就要做好計劃,注重智力培養,除了大量的閱讀之外,還要學習數學、圍棋和樂高開發智力,孩子一旦在哪個方面落後了,以後很難彌補,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學,所以從小一定不能放鬆。
  • 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原標題:讀書郎:你的孩子也許不能贏在起跑線,卻能贏在終點線上!) 迫於競爭的壓力,社會上出現了一批「狼爸」、「虎媽」的熱潮。「三十六計報培訓班為上策」,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先爭取在別人家孩子前面讓自家孩子把該學的學了,鋼琴、舞蹈、繪畫等等,能報的幾乎全報。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家長們都想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學得太繁雜,反而拖孩子後腿。
  • 你的孩子真的贏在起跑線了嗎?
    著名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經在主持的節目《開講啦》,說過一番關於「人生起跑線」的觀點,他的這則觀點,讓人印象很是深刻,撒貝寧說:「千萬別相信什麼人生別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話,只有百米短跑才在乎起跑線。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起跑你看過誰站起跑線上,大家都一堆出發,誰能堅持到最後才最關鍵。」
  • 還在迷信贏在起跑線?真正的三條起跑線,爸媽做到了幾條
    這孩子的爸爸媽媽表示,因為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文章,講的是孩子怎樣才能贏在起跑線,還推薦了一些早教的方法。爸爸媽媽就開始上心了,決定一定也要給孩子早早開始教育。因此,孩子的爸爸媽媽就經常讓孩子看一些視頻,經常接觸電子產品。有的時候,為了給孩子看五顏六色的顏色,媽媽甚至讓孩子一整天都要盯著電腦,認為這樣才可以促進孩子的感官發育。
  • 別讓「贏在起跑線上」毀了孩子的一生!
    自己的兒子正在上一年級,作為一個一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太了解小學生家長們的焦慮和渴望了。「贏在起跑線上」雖然持續遭到社會詬病,但家長們都像「上了頭」,根本停不下來。現在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了。以前自己上學的時候很少聽到「家庭教育」這個詞。
  • 4歲孩子英語詞彙量1500,是否算「贏在起跑線」?家長要反思一下
    根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有90%的家長認為勤奮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質,在美國有60%的家長支持這一觀點。因為貧富差距多大,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那個「富」的群體,所以就會強制孩子去努力學習,去提前學習,不輸在起跑線。
  • 黃磊:贏在起跑線上的都是短跑,人生是場馬拉松
    玲玲上小學後,發現好多同學多才多藝,成績好分數高,自己孩子總是差一截。都說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果自己不做點什麼,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不就越來越大了嗎?終於,玲玲家在多年的母慈子孝後開始了雞飛狗跳的陪讀生活。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首先得是這三種類型,看看你在其中嗎
    小峰媽媽說,孩子不太聰明,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她也是逼不得已才給孩子報了這麼多課程,想讓孩子趁放假的時間,好好學習,開發智力,爭取名列前茅。其實小峰媽媽的做法大錯特錯,過多壓榨孩子,讓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牴觸心理。
  • 史丹福大學:這種血型的媽媽,孩子「智商」贏在起跑線
    換言之,如果你是O型血,那麼生下來的孩子,智商很有可能會贏在起跑線上,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紛紛不解,孩子的智商怎麼會和寶媽的血型有關係?難道又是一個「毒雞湯,偽科學?」其實,O型血的寶媽生下來的孩子更聰明,這種結論背後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O型血寶媽所具有的這幾種優勢,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其他血型的寶媽所比不上的。
  • 山東聊城兩所小學,人稱「聊城雙傑」,幫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文/ 投不投緣吃一頓飯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這是教育過程的邏輯聊城市是山東省的重要城市,該城市位於山東正西方,和河北省的邯鄲和邢臺相鄰。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山東聊城的三所優質的小學,他們在當地可是被人稱為「聊城三傑',這三所小學教學設施相當的齊全,在師資的建設上也各有特色,能夠幫你的孩子贏在起跑線,是兩所優質的學校.1.聊城市民族小學該學校是創辦於1952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老學校,已經有著70多年的辦學經驗。
  • 贏在起跑線上的項羽怎麼輸了?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焦慮重重,有的把不滿周歲的嬰兒就送去上課,有的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周參加五六個培訓班。人生的起跑線在哪裡?贏在起跑線上就能做人生的贏家嗎?項羽和劉邦的故事告訴我們,起跑線上的輸贏不能決定一生的成就。
  • 孩子教育需要注意的點,不是簡單的贏在起跑線
    有人說要打破寒門魔咒,鄉村兒童的起跑線要更加提前,甚至從0開始!還有人說真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你覺得呢?具體什麼才是贏在起跑線,方法又是什麼呢?想一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成人後自信、獨立,人際關係處理柔韌有餘,能夠更好地生存生活。歸根結底是贏在教育!教育廣義上是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心智兩個字就涵蓋了所有的教育本質。心智其實就是大腦、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各種器官,協調合作,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輸出信息進行行動。
  • 易經:「贏在起跑線上」,才是最高效的人生!
    易經文章配圖人生就像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贏在起跑線上的人」未必是人生的大贏家,但也大多是人生贏家。而很多中晚年才找到奮鬥目標的人,不論是否成功,至少前面的幾十年會浪費掉很多時間,從效率上看自然就顯得很低效了。而與之相比,「贏在起跑線上」,大多都是高效的人生。
  • 親悅讀丨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你的起跑姿勢就錯啦!
    每年過了春節,當年準備上小學的孩子家長,很多就會忙著給孩子張羅幼小銜接。有的幼兒園,這學期開學以後,大班教室裡會空出一大片座位,一半的小朋友轉學去了銜接班。即便還沒去的,家長也在糾結:到底要不要上銜接班?不知什麼時候,銜接班火了起來。家長都怕如果不上銜接班,上了學孩子會跟不上。
  • 誰說人生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
    有人經常會說人生要贏在起跑線上,那我問你:誰跑馬拉松會在乎是不是站在起跑線上?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賽跑。其實你什麼都不缺,就是缺一個從頭再來的勇氣,人生除了生死,其實都是小事,你說你慫什麼?35歲之前混的再牛,你都不是真的牛B,你見過幾個35歲之前發了大財又守得住財的?誰成事不是在35歲之後的。沒到這個年紀,沒把該見過的世面見一面,沒把還吃的虧吃完,你就沒有辦法整明白什麼是堅韌,什麼是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