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氏宗譜記載項羽後人百萬,項羽墓卻早已被菜地包圍,乏人問津

2021-01-14 歷來現實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是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歌頌的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項羽。

中國歷代武將都以關羽關二爺為表率,其實項羽武力比關羽要厲害得多,更有武士風度,兼具英雄氣概,是悲壯的豪傑,是男人的楷模。

清代女學者、史學家李晚芳這樣評價項羽: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歷代所謂的統治者都非常有名利心,他們唯以成敗論英雄,把項羽說得一文不值。只有女人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敢說項羽是英雄。

但凡事都有例外,當代大人物伍豪,就說項羽是個英雄。

他老人家是這樣評價項羽的——"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

從這一點來說,項羽還是值得尊敬的。

總理盛讚項羽,除了項羽本身值得稱敬,可能也有一層他們是江蘇老鄉的緣故。項羽老家是江蘇宿遷,總理的老家則是江蘇淮安。

但客觀來講,帝王的成功有多種因素,甚至不乏偶然因素,把項羽說得一無是處是不對頭的。

無論怎麼說,項羽都是一個大英雄。連劉邦的謀士陳平都說: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如果真要找項羽失敗原因,大概是臉皮不夠厚,沒有學會當無賴、耍流氓的功夫不如對方到家。

項羽陵被菜地包圍並不是劉邦造成的,劉邦再無恥也還要顧全大局,收服人心,畢竟項羽的墓也是他授權按照「魯公」的規格予以安葬的。

此事也不是歷代帝王幹的,因為歷代帝王都是死要面子的人,何況項羽一個作古兩千年的古人,英雄或梟雄,與他們何幹?

據說直到民國時期,山東泰安東平境內項羽陵的墓堆還在,墓碑還是巍然屹立。

項羽陵的被平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之後的事情了,大約是項羽一不小心招惹了誰。

先是墓堆被剷平,後來是墓碑被憤怒的人群砸成碎塊,經歷兩千年風雨的項羽墓蕩然無存,現今只餘荒冢一處,找回的殘碑半截,被四周的菜地農田包圍,也不知道霸王將魂已歸何處?

按照項姓家譜字輩排行匯總,項氏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據統計,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三位,人口約六十五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左右(有項氏族譜記載項氏後人已超百萬)。

項羽這麼多後人,為什麼沒有人給他樹碑立傳?答案大約很簡單,畢竟那個時代過去了嘛,土地也早已不歸個人所有,另外有可能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成王敗寇的觀念

中國人都喜歡跟名人攀親,誰都不例外,項羽這個名人卻少有人攀,因為項羽是個失敗者的榜樣,成王敗寇的視野觀價值觀下,這種現象很正常。

妒賢嫉能不能知人善任,讓手下人才都投奔了劉邦;小氣摳門,捨不得封賞有功將士。

"若籍則無能有是,得範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

"仁義不施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

總之,歷代皇帝都以劉邦自居,尊劉貶項。

經過千年官宣,項羽這個人一無是處,不能給後人增光,所以後人對此不感冒,也太積極。

中毒太深

在那個年代,一直進行無神論宣傳,認為宗教是迷信的,神靈是邪惡的,靈魂是虛無的。

還有一個宣傳影響也非常大,長輩是可以不尊的,父母是可以不敬的,師長是可以冒犯的。

那個時代被「教育深刻」的人,現在已經五六十歲的年紀,正是一家之主。

所以他們有一部分人不重視祖先的傳承(畢竟這祖先也太過久遠),覺得無所謂,所以就不主動去張羅這事。

條件限制

據說,項羽的後人對項羽還是比較敬重的,再怎麼著,項羽也不是奸臣,不是秦檜,後人怎麼能不管不問。

再說,現在各地都搞旅遊經濟,有個歷史名人的關係高興都來不及,比如項羽墓所在的東平縣,本身也是水滸名縣之一,前些年甚至還有幾個縣圍繞西門慶故裡大打口水官司,連虛擬化的西門官人都爭執不休,西楚霸王的陵墓又怎麼會如此寂寥?

事實上,在史籍中一直缺乏對項羽後人的記載,兩千年後全國各地都有號稱項羽後人出現,其中不乏能拿出項氏族譜的家族,但多本族譜的信息互為衝突,彼此難以印證,從項羽的兒子這一輩就連叫什麼都在扯口水官司,甚至你連項羽的父祖輩的記載也互不一致嗎,難以採信。

項羽不是民族英雄,又不是建功立業的帝王,後世國人曾經又把他汙名化了。

像這樣的「英雄」,官方自然是不會出面給他建造大型陵墓的,沒有宗族後世的強力號召和推動,除非地方為發展旅遊經濟,否則連修繕的可行性也很小。

事實上,項氏後人想來也對東平項羽墓懷有疑慮,至少是難以驗證,因為在安徽和縣、山東曲阜二地,也有至今存世較完好的「霸王墓」與「霸王墳」,可供後人垂悼。

比起「斜陽荒草不勝悲」的東平項羽墓的悽涼境地,至少在那兩處疑似衣冠冢前,尚可獲得內心的一份慰藉。

相關焦點

  • 項氏後人19年完成41本手抄族譜 尋根問源5枚項氏印章現身宿遷
    項羽是宿遷的驕傲,兩千多年以來,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宿遷人奮進。家住宿遷市沭陽縣的項宗建是項羽74世孫,他經過19年的搜集,完成了全卷41冊的項氏宗譜的修訂整理工作,身處異地的項氏後人也因此贈予他5枚項氏印章,這也是項氏印章齊聚宿遷的首次亮相。
  • 項氏家族簡介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1161)年鄭樵所著的《鄭通志·氏族略》記載:或言姬姓之國,故城在今陳州項城縣東北一裡。為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橐八歲,孔子師之。又漢賜姓劉氏,周賜辛氏,望出遼西。南宋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篇》記載:項氏,姬姓。齊桓公滅之,以國為姓。項橐、項燕、漢項曼卿、吳項峻、唐項斯、宋項世安.項氏來源很單一,除上述資料記載外,司馬遷《史記。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的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妻子去哪了?
    都知道「天下項氏是一家」,也就是說天下所有姓項的原來都是一家,這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了!《史記》當中有明確記載,劉邦為了拉攏這個吃裡扒外的項伯,還把女兒嫁給了項伯的兒子!所以項氏家族的後人並非就項羽一脈相承,而是好幾支血脈,只不過是老祖宗是同一個罷了!
  • 楚霸王項羽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卻愚死不肯過江東
    項羽與前面寫過的名將大不相同,項羽算是中國歷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人物,大多數名將都是平民出身,沒有多少遺傳基因、家族教育可說的,雖說孫臏是孫武直系後人,但隔代很久了,靠苦難中歷練為主,並沒有受到家族的多少庇蔭。項羽出生在將軍世家,妥妥的官二代,《史記》中記載「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順便一提,這個楊喜被封侯,楊氏由此崛起,後代出了皇帝,也就是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那他最後被埋在哪裡呢?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第一處霸王墓位於古谷城南,即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得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 項羽的最後一戰,虞姬並沒有自殺,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叫項隆
    這首詩,被後人命名為《垓下歌》。這個我不作過多的解釋,有《汝南項氏宗譜》為證:十一世:嬰子,籍,字羽,學萬人敵,建業曰西楚霸王,分封列國,事載秦紀,夫人虞氏。廟建烏江……生子一:隆。十二世:隆,漢興避居禹穴之山陰。娶袁氏,生子二:迪、還。
  • 項羽本紀
    這就顯得項羽人物形象更加的豐滿,讀者既可以看到項羽的優越之處,也可以看到其欠缺之處。讓讀者真正的明白,能夠一統天下的君主是需要文武兼備,各方面能力所要具備。項羽出身楚國名門項氏家族,世代為楚將,其祖父項燕則是秦滅楚時最後一位抗秦大將,良好的家族基因也為項羽的日後的崛起提供了基礎。《本紀》中也曾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 劉邦戰勝項羽後,為什麼沒有故意黑化項羽?
    形象 但是也有例外,同為生死大敵的劉邦與項羽,卻未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從後世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能看到,項羽的一些精神一直都被後人稱讚。
  • 項梁與項羽的志向,區區四個字,而非復闢楚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會稽郡守殷通,史書上記載很少,只在項羽本紀中一筆帶過,但殷通轄區很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設置會稽郡,管理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因此殷通是貨真價實的封疆大吏。
  • 項羽帳下大將:龍且
    龍且在史籍中相關記載頗少,《史記》是可信度最高的,那麼看看《史記》關於龍且的記載。這就是龍且全部的人生軌跡——項氏初起兵時即為大司馬,後一直為西楚重將,直至戰死於濰水一戰。濰水之戰,是楚漢之爭的重大轉折點。這一役,漢軍佔領三齊之地,對西楚形成了戰略包圍。韓信斬殺龍且,擊潰西楚二十萬大軍,使項羽在痛失大將的同時,也失去了西楚的最後一支有生力量。楚漢之爭的形式從此逆轉,項羽由攻轉守,劉邦則開始了全面的戰略反攻。
  • 項羽霸王戟重達300斤,現在無人可舉,是古人太強還是我們退化了?
    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司馬遷《史記》:「項氏世為楚將,封於項城,故姓項氏。」,項羽出生將門,因此從小勇猛好武,從小就以勇力而聞名。
  • 這才是劉邦打敗項羽的真正原因!
    據《史記》記載,劉邦的生父並非後來那個成天鄙視他的劉太公,而是某種瀕危的爬行綱生物。當時,原先楚國的官N代項梁、項羽叔侄找了一個山寨版的楚王后裔來復闢楚國,在楚國眾多起義軍中,項氏叔侄腰杆最硬,而劉邦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小弟。
  • 項羽在鹹陽長大,卻一把火燒掉鹹陽?
    但是在鹹陽城他一反常態,鹹陽的百姓都是順民,先是順從劉邦,後又順從項羽,可是項羽還是對他們毫無顧忌的揮下屠刀。一番殺掠之後,又點上了一把大火,街道上隨處可見無辜百姓的屍體,僥倖活著的,卻也生不如死。項羽為什麼如此痛恨鹹陽百姓?
  • 項羽:一個千古傳唱的悲劇英雄
    在項羽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們不妨客觀、全面地分析他這個人以及他的一些事跡,給我們後人留下一些反思和借鑑。我們不可否認項羽是個軍事奇才,但是他同時也是個政治低能兒,突出體現他在政治上的低能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首先,項羽殘忍有餘,仁善不足,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失掉民心。
  • 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坑害自己的親侄兒項羽?原因真心讓人很無奈!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如果說以上這些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那確實如此。但如果說以上是劉邦戰勝項羽的全部原因,卻又並非完全如此。因為劉邦能戰勝項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項伯幫劉邦為項羽挖坑。如果沒有項伯的協助,以上的原因都是然並卵。 項伯是誰?
  • 贏在起跑線上的項羽怎麼輸了?
    項羽在起跑線上甩了劉邦二萬米,結局是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朝。1、貴族和平民的出身差距項羽,楚國的將門之後,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父親早逝,跟著叔叔項梁長大,項氏家族是楚國貴族,有威望。秦統一六國後,項梁殺了人逃到吳地,從事喪葬行業謀生,按照軍事訓練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江東子弟。項羽本人不僅長得帥,還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氣過人。
  • 劉邦與項羽的性格特徵與差別
    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        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