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2021-03-05 讀歷史

  導讀: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百姓因戰亂帶來的痛苦。據《史記》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百姓跟著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猜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殘暴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殺身亡。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可能是出於一種計謀,因為以項羽的個人能力,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上當。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不免感慨萬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喚起他可憐天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念頭也有可能,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安慰,將它視為項羽自殺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妥的。

並無機會過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項羽不是不想過江,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過江。我國著名學者馮其庸在其文章《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詳細論證了《史記》、《漢書》、《楚漢春秋》關於項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記》有關項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項羽本紀》中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兩處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反倒是明確提到:項羽「身死東城」,「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等。

  他還通過《括地誌》和《江表傳》等篇章作了關於地理位置的考察,經過實地查勘考證,項羽確死於東城,即今天的安徽定遠縣,此地離烏江有120千米。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

  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

  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

史記是真是假?

  至於《項羽本紀》中兩處涉及烏江的記述,馮先生認為是司馬遷記敘上的錯誤,並導致了以後的以訛傳訛。這種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認為項羽並非在烏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遠東城就被「搏殺而死」。垓下之圍中項羽倉皇失措,帶領八百兵馬突出重圍,往江東方向逃跑。長江以南是項羽的勢力範圍,是他發跡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漢戰爭後期,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尉等依然服從項羽,聽從項羽調遣,尤其是南楚臨江王共氏,直到項羽死後仍忠於項王,抗拒劉邦。

  如果項羽順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再一次擊敗劉邦。所以項羽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渡過烏江,但逃至東城時被漢軍包圍,混戰中即被灌嬰殺死,而烏江離東城還有120千米,所以項羽根本沒有渡江的機會,也不是自刎而死。但這種說法同樣充滿了推測和猜想,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根據《太平寰宇記》等資料記載,兩漢時期的東城縣,是江淮之間的一個轄境廣闊的大縣。從現在定遠東南的池河上中遊地區,越過江淮分水嶺,包括今滁縣西南境、肥東東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縣烏江的沿江一帶。

  晉太康六年在設東城縣界設置單獨的烏江縣。章學誠在《和州志補沿革》曾指出:「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晉太康元年屬淮郡,其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說,在楚漢戰爭時期,東城是一個範圍廣闊的行政區域,烏江是包括在東城縣內的,因此司馬遷所說的「身死東城」與「烏江自刎」並不矛盾,而是為避免同義反覆而使用的描寫方法。

  這樣看來,項羽的確是死於烏江,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戰爭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而且他治學嚴謹,在項羽之死這樣的大問題上應該不會妄自猜測。而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並為後人反覆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讓人扼腕嘆惜。



【趣味互動一般人不知道,不信就來試試!

女孩子身上有一個部位:

爸爸媽媽可以各碰兩次,
男朋友只能碰一次,
老公不能碰。

問:這是啥?

。。。。。。

點擊閱讀原文,看看你猜的對不對!

↓↓↓↓↓↓

相關焦點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 ,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點擊上方藍字把道門老九「置頂或星標」每天上午九點與你相約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烏江鎮是長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對岸就是江東,緊鄰著六朝古都南京。千百年來,各類戲劇,電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項羽為反面的教訓中,項羽自刎於烏江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幾乎沒有被懷疑過。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然而翻開歷史的迷霧,一代豪傑項羽是否真的死於烏江自刎?其實,仔細讀來這段歷史,是相當的可疑。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現如今後世之人的記錄中,西楚霸王項羽當年被漢高祖劉邦打敗,最後退兵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最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雖然最後拼盡全力突出重圍,在犧牲了眾多江東子弟性命的代價下,項羽最終突圍成功,來到了烏江邊。
  • 烏江自刎
    【譯文】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漢王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重重地包圍著。到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難道漢軍已經楚國的土地全部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麼多呢?」於是,項羽連夜起來,在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也常騎在胯下。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項梁戰死的定陶之戰,項羽有無參加,史書沒有記載。如果不算這一戰,項羽一生只敗垓下之戰一場。唯一的一場戰敗,卻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可見一千個戰術勝利,也比不上一次戰略失敗。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 烏江自刎:淺析項羽失敗的原因與教訓
    項羽知道上當後,怒不可遏,殺了紀信,催兵追趕。破成皋後,整頓兵馬,準備西進。劉邦逃回關中,收攏關中之兵,打算奪回成皋,但在謀士們的勸說下,決心出兵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先調項羽南下,再襲後方,逼項羽回救,復成皋、滎陽。當漢軍至南陽、葉縣一帶時,項羽果然南下求戰。這時在黃河沿岸活動的彭越,依令急襲下坯(今江蘇邳縣),威脅楚都彭城。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我給大家說幾個數字:古代羅馬兵團行軍的速度是每天30公裡左右(注意:是每「天」),這速度算是當時世界頂尖水平軍隊才能擁有的移動速度了;而近代拿破崙大軍如果一天走30公裡(也是「天」),在當時也已算是速度很快的急行軍了。當然,大軍團行軍速度肯定慢,但100公裡的差距就算是騎馬,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追上的。我查了一下垓下戰場到烏江渡口的直線距離,大概在200公裡左右。
  • 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我給大家說幾個數字:古代羅馬兵團行軍的速度是每天30公裡左右(注意:是每「天」),這速度算是當時世界頂尖水平軍隊才能擁有的移動速度了;而近代拿破崙大軍如果一天走30公裡(也是「天」),在當時也已算是速度很快的急行軍了。當然,大軍團行軍速度肯定慢,但100公裡的差距就算是騎馬,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追上的。我查了一下垓下戰場到烏江渡口的直線距離,大概在200公裡左右。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在突出衝圍後遭到漢軍追殺,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橫劍自刎。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段話不禁在劉邦的耳中回想起來:「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卻為何在項羽墓前大哭一場?
    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中的楚國歌聲,以為漢軍全部佔領了楚地,項羽就敗退逃跑,因此整個楚兵全軍潰敗。劉邦恨透了項羽,他下令懸賞項羽的人頭:誰能得到項羽的人頭,就獎賞一千斤黃金、一萬戶封邑。項羽最後被逼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把船靠在岸邊等待著項羽。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也縱橫上千裡,民眾數十萬,也足以稱王。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隻,漢軍來到這,沒有船隻渡江。」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48年後發現真高明
    為烏騅找好生路之後,項羽帶領僅存的楚人徒步衝向漢軍,走向了霸王的末路。他們不過數十人,卻向數千漢軍,發起了反攻。項羽以神勇之力,將一個個漢軍擊倒,殷紅的鮮血從那強健的軀體上流淌而出。但身上的傷口,遠不及心中的疼痛,一個個同伴的死亡,撕裂著項羽的內心。
  • 項羽在烏江發現了一件離奇的事情,這令他再也不敢繼續渡江了
    項羽軍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又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天亮後,漢軍發覺項羽離去,於是灌嬰率五千精銳騎兵追擊,等他渡過淮河,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來到陰陵時,項羽迷路了,他去問一個老農,老農回答
  •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四面楚歌楚霸王烏江自刎
    所以,對這種「賊」,一定要團團包圍,斷他的後路。當然,此計運用得好,決不只限於「小賊」,甚至可以圍殲敵人主力部隊,比如楚漢垓下之戰,項羽被劉邦一方軍隊十面埋伏,最終自刎。同時關門捉賊也是一種討巧的計策。要麼利用敵人的弱小和孤立,要麼利用它自動闖入我方領地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發動己方的優勢,切斷敵人所有的後路,圍殲敵人。
  • 第二十一戰:會戰垓下(3)自刎烏江
    部署完畢,項羽一聲高呼,率領二十八騎四個方向突人漢軍軍陣。雖只剩二十八騎,但項羽的自帶攻擊屬性再次將漢軍軍陣撕開,戰神下凡威風凜凜的霸王使漢軍猝不及防,陣型散亂,項羽如他承諾一樣,斬殺大將一員。四隊楚軍騎士,在這最後的衝擊下,分別衝開漢軍軍陣,抵達項羽指定的三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