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2021-02-13 百家雜評

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的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秦朝時,秦始皇在宿豫境內設下相縣,「下相」是因置於古相水下遊而得名,其城址位於今江蘇宿遷宿城西南郊(廢黃河西岸)古城村。南北朝北齊時,廢除了下相縣,其境由宿豫縣統轄,此後下相之名再未出現。

01

項羽生於宿遷,但起義在蘇州,即秦始皇設置的會稽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到會稽,排場之大反而激起了項羽鬥志,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一年之後陳勝吳廣起義,會稽太守殷通是項梁好友,勸說項梁起兵造反,但項梁想要真正掌權,於是殺了殷通、接收殷通部下,「得精兵八千人」,然後再舉旗起義。

以八千蘇州兵為骨幹,項梁打造了一支無敵之師,屢戰屢勝復闢了楚國,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王。這時,天下大亂,六國紛紛復國,秦二世派章邯平亂,而章邯不負眾望,接連打敗叛軍,唯獨在項梁項羽這裡栽了兩跟頭。

《資治通鑑》: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

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簡而言之,東阿到魯西南一帶是項氏或項羽的根據地,也是後來項羽定都彭城(徐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在《漢書》中,東漢班固將兵家分為四派,即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兵形勢。項羽是兵形勢的代表,基本特徵是「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簡而言之,項羽即天才戰術大師,他親自參加的戰爭幾乎都贏了,但缺少戰略眼光,所以越打越慘。

項梁戰死的定陶之戰,項羽有無參加,史書沒有記載。如果不算這一戰,項羽一生只敗垓下之戰一場。唯一的一場戰敗,卻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可見一千個戰術勝利,也比不上一次戰略失敗。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垓下之戰地點是安徽宿州靈璧縣東南四十裡的沱河北岸,之後項羽一路南逃,《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阜陽在陰陵之北,因此項羽應該是在和縣烏江自刎。

03

項羽生於宿遷,起義於蘇州,自刎於安徽,古人落葉為安,這三個地方與項羽關係密切,劉邦本該在這三個地方選擇一處埋葬項羽,為何最後將項羽葬於山東泰安?

項王自刎之後,楚地皆降漢,但唯有魯地一直堅持抗漢不降。

《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

直到劉邦拿出項羽人頭,魯父兄才降漢。魯地為何不降?原因很簡單,東阿到魯西南一帶是項羽根據地,而且之後楚懷王在巨鹿之戰前,還封「項羽為魯公」。也就是說,魯西南一帶是項羽的封國,最根本的根據地,是項羽的死忠。

魯父兄投降後,劉邦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史記》記載「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所謂谷城,是古地名,位於如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附近。

相傳項羽死後,留在魯地李將軍尚且不知,仍在谷城與漢軍作戰。劉邦為招降李將軍,派人把項羽之首送往谷城,明示項羽已死,令其投降。談判中,劉邦答應在華山之陽,厚葬項羽。李將軍率眾降,埋葬項羽後,李將軍自刎於墓前,碑文載「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

總得來說,劉邦將項羽葬於山東魯地,既有遵循禮制一面,又有安撫魯地項羽部眾的目的。

埋葬項羽之後,劉邦一番痛哭流涕,在魯父兄面前作了一把秀,在悲痛中離去。

關於項羽墳墓,泰安的霸王墓是有史料依據,可以確認無疑,但還有兩處野史雜談:一是安徽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相傳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二是曲阜五泉莊墓,俗稱「霸王墳」,相傳埋葬了項羽頭顱。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楚霸王項羽當年在烏江自刎時,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回憶自己起兵以來的經歷,從一個亡國名將項燕後裔到帶領江東八千子弟兵滅掉秦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楚霸王,再到五年的楚漢戰爭,項羽更是多次擊敗劉邦的軍隊,打的劉邦不僅丟盔棄甲,在彭城一戰中,連自己老婆孩子都成為自己俘虜,一生徵戰無數的楚霸王,曾創造多次以劣勢兵力打敗打敗對手的奇蹟,如今還不是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卻為何在項羽墓前大哭一場?
    這時張良、陳平對劉邦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於是他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時間會合攻打楚軍。到了固陵,韓信、彭越不來會合。楚軍出擊漢軍,大敗漢軍。劉邦問張良,韓信、彭越怎麼不來?張良說,得付人家工錢,人家才來幫你的。劉邦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事成之後,將大片的土地封給韓信、彭越。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48年後發現真高明
    作為楚懷王時期,項羽的封地,魯人依舊在為魯公而堅守。哪怕天下都傳遍了,項羽自刎烏江的消息,但一刻見不到項羽的屍體,他們就仍是項羽的臣子。當圍城的漢軍,拿出項羽的頭顱後,魯人才選擇了開城。最後,西楚霸王項羽,沒有葬在心心念念的江東,而是安息在了穀城。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1,是為了給項燕復仇2,是為了復楚分封十八路諸侯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進入鹹陽,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其中翹楚當屬劉邦、項羽。劉邦建立漢朝,奠定了漢民族與漢文化的發展基石。而項羽於烏江岸邊殊死血戰,最終自刎而亡。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他最終被埋在哪裡卻不得而知。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西楚霸王」死後,是被葬在山東了嗎?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然而翻開歷史的迷霧,一代豪傑項羽是否真的死於烏江自刎?其實,仔細讀來這段歷史,是相當的可疑。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現如今後世之人的記錄中,西楚霸王項羽當年被漢高祖劉邦打敗,最後退兵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最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雖然最後拼盡全力突出重圍,在犧牲了眾多江東子弟性命的代價下,項羽最終突圍成功,來到了烏江邊。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項羽的確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為人太過暴虐,寧願坑殺秦朝數萬騎兵,也不願意降服他們。項羽的暴虐終究使他失了民心。 楚漢爭天下時,項羽大敗,背腹受敵。楚軍也士氣大落,根本不可能戰勝民心所向的漢軍。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
  • 項羽何苦自刎烏江古渡?僅僅是面子問題?原因耐人尋味
    之後,劉邦、韓信大軍追至,項羽從騎皆被殺盡,項羽孤身一人殺入重圍,斬敵將首級而返,項羽真的是太兇悍,敵軍都不敢逼得太近,後來項羽看到了楚國降將呂馬童也在軍中,於是項羽仁心大動,他希望將自己的首級獻給呂馬童,以成全他的功勞,為著呂馬童曾是自己的朋友。於是,項羽拔劍自刎於烏江古渡。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在突出衝圍後遭到漢軍追殺,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橫劍自刎。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點擊上方藍字把道門老九「置頂或星標」每天上午九點與你相約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
  • 烏江自刎:淺析項羽失敗的原因與教訓
    公元前204年年初,項羽後方穩定,集中數十萬大軍,提兵西進,企圖在滎陽、成皋地區對政敵劉邦進行戰略決戰。劉邦自彭城大敗後,形勢甚為不利。他想讓出關東一些地方,爭取其他反楚勢力,共同對抗項羽。劉邦親率主力,以滎陽、成皋為核心,北依黃河,南據伏牛山,構成一條防線,與項羽進行持久作戰。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烏江鎮是長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對岸就是江東,緊鄰著六朝古都南京。千百年來,各類戲劇,電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項羽為反面的教訓中,項羽自刎於烏江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幾乎沒有被懷疑過。
  • 項羽自刎於烏江,其身邊的5位大將,下場如何?
    但最後他的下場卻是悽慘的,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處於優勢,最後卻因自己的驕傲自負,不敵劉邦,自刎烏江,令人唏噓不已。要知道,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5員名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他們為項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但你可知道,項羽死後,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嗎?下面且聽救生圈細細道來。
  • 項羽的烏騅馬是怎麼死的?項羽自刎的地方在哪裡?
    而項羽在垓下的時候,曾經流傳下來一首詩,是一代霸王臨終之前的感慨和無奈,其中就提到了他心愛的寶馬烏騅馬。而項羽自刎的地方就是在烏江畔。那麼,項羽的烏騅馬最終又是怎麼死的呢?烏江又在現在的哪裡?「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