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項羽的出身來歷,司馬遷記載的清清楚楚,即今天江蘇宿遷人,楚國貴族項氏。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秦朝時,秦始皇在宿豫境內設下相縣,「下相」是因置於古相水下遊而得名,其城址位於今江蘇宿遷宿城西南郊(廢黃河西岸)古城村。南北朝北齊時,廢除了下相縣,其境由宿豫縣統轄,此後下相之名再未出現。
01項羽生於宿遷,但起義在蘇州,即秦始皇設置的會稽郡。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到會稽,排場之大反而激起了項羽鬥志,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一年之後陳勝吳廣起義,會稽太守殷通是項梁好友,勸說項梁起兵造反,但項梁想要真正掌權,於是殺了殷通、接收殷通部下,「得精兵八千人」,然後再舉旗起義。
以八千蘇州兵為骨幹,項梁打造了一支無敵之師,屢戰屢勝復闢了楚國,立楚懷王之孫羋心為王。這時,天下大亂,六國紛紛復國,秦二世派章邯平亂,而章邯不負眾望,接連打敗叛軍,唯獨在項梁項羽這裡栽了兩跟頭。
《資治通鑑》: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簡而言之,東阿到魯西南一帶是項氏或項羽的根據地,也是後來項羽定都彭城(徐州)的重要原因之一。
02在《漢書》中,東漢班固將兵家分為四派,即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兵形勢。項羽是兵形勢的代表,基本特徵是「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簡而言之,項羽即天才戰術大師,他親自參加的戰爭幾乎都贏了,但缺少戰略眼光,所以越打越慘。
項梁戰死的定陶之戰,項羽有無參加,史書沒有記載。如果不算這一戰,項羽一生只敗垓下之戰一場。唯一的一場戰敗,卻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可見一千個戰術勝利,也比不上一次戰略失敗。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以烏江命名的地方,中國至少有六個,貴州烏江、廣西烏江、湖南烏江、江西烏江、安徽阜陽烏江與安徽和縣烏江,其中項羽自刎的地方,最可能的是安徽和縣烏江。垓下之戰地點是安徽宿州靈璧縣東南四十裡的沱河北岸,之後項羽一路南逃,《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阜陽在陰陵之北,因此項羽應該是在和縣烏江自刎。
03項羽生於宿遷,起義於蘇州,自刎於安徽,古人落葉為安,這三個地方與項羽關係密切,劉邦本該在這三個地方選擇一處埋葬項羽,為何最後將項羽葬於山東泰安?
項王自刎之後,楚地皆降漢,但唯有魯地一直堅持抗漢不降。
《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直到劉邦拿出項羽人頭,魯父兄才降漢。魯地為何不降?原因很簡單,東阿到魯西南一帶是項羽根據地,而且之後楚懷王在巨鹿之戰前,還封「項羽為魯公」。也就是說,魯西南一帶是項羽的封國,最根本的根據地,是項羽的死忠。
魯父兄投降後,劉邦按照魯公這一封號的禮儀,把項王安葬在谷城附近,即現在位置,並建祠堂以祭祀,《史記》記載「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所謂谷城,是古地名,位於如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附近。
相傳項羽死後,留在魯地李將軍尚且不知,仍在谷城與漢軍作戰。劉邦為招降李將軍,派人把項羽之首送往谷城,明示項羽已死,令其投降。談判中,劉邦答應在華山之陽,厚葬項羽。李將軍率眾降,埋葬項羽後,李將軍自刎於墓前,碑文載「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
總得來說,劉邦將項羽葬於山東魯地,既有遵循禮制一面,又有安撫魯地項羽部眾的目的。
埋葬項羽之後,劉邦一番痛哭流涕,在魯父兄面前作了一把秀,在悲痛中離去。
關於項羽墳墓,泰安的霸王墓是有史料依據,可以確認無疑,但還有兩處野史雜談:一是安徽和縣烏江鎮鳳凰山,附近還有虞姬墳,相傳項王自刎後葬於此,又因是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二是曲阜五泉莊墓,俗稱「霸王墳」,相傳埋葬了項羽頭顱。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