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2021-03-05 體育與文化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

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書中記載,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由於狂妄自大不聽謀士建議,被劉邦的大軍團團圍困在垓下,垓下,位於安徽省靈璧境內,是楚漢相爭最後決戰的戰場遺址,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項羽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很可惜,只一次,他就丟掉了性命。

相比劉邦的寒門出身,項羽的出身顯然要高貴多了,他是戰國七雄中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在秦末天下暴亂之時揭竿而起,項羽是個真正的勇士,勇猛尚武,智勇雙全。早年隨叔父項梁於老家吳中起兵反秦,項梁敗亡後,項羽獨樹一幟抗秦,巨鹿之戰,項羽以區區幾萬人馬,大敗秦將王離、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陳勝、吳廣起義雖敗,但以項羽為首的義軍最終滅亡了秦朝,秦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終於決戰於垓下。韓信率30萬大軍獨擋正面,孔將軍、費將軍分局左右兩側,劉邦居後,周勃、柴將軍殿後。濰水之戰,韓信消滅龍且20萬楚軍,此時的項羽只剩下10萬楚軍。在韓信與左右兩翼的輪番進攻下,楚軍不敵,退入壁壘。夜半時分,漢軍高唱楚歌,楚營軍心動搖。虞姬無奈自刎,項羽揮淚灑別。身陷四面楚歌的項羽以為漢軍已經佔領楚營,只得率800精銳突圍而去。

拂曉,漢軍方知項羽已去。於是,大將灌嬰奉命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水,只剩下精兵百餘人。到達陰陵後,被農夫欺騙,向左誤入沼澤地,被漢軍追上。項羽逃至此處,烏江亭長為他準備好渡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奈何項羽心中愧疚,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東渡,率部下同追擊而至的漢軍做最後一次慘烈的搏殺,然後自刎而亡。千年的滄海桑田,烏江河早不知所蹤,不過在如今的和縣烏江鎮南駟馬山引江水道邊上,有烏江霸王祠,千百年來被人們認為是當時項羽最後搏殺和自刎之地。

關於項羽自刎的烏江,南朝宋裴駰和唐朝司馬貞認為烏江就在牛渚周邊,在晉朝時屬於臨淮管轄,是晉朝時和州烏江縣境內,該地江水向北流,左邊有個黃律渡口,亭長原來停船就在這裡。現在的烏江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現分為浦口區烏江鎮與和縣烏江鎮。從歷史沿革可以看出此地就是史記所載的烏江。

來源:

編輯:體育與文化(healthbeing)

轉載請註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文中所選圖文來源網際網路,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唐朝時因設黔中道,因此唐宋又稱其為黔江,烏江之名始於元朝時,蒙古人南下用蒙語記下的名字,後來音譯就成了烏江。也就是說,在垓下之戰時的秦末,黔渝之境內的烏江並不叫烏江,雖然烏江現在很出名,但是顯然和項羽自刎的烏江無關。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點擊上方藍字把道門老九「置頂或星標」每天上午九點與你相約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項梁戰死的定陶之戰,項羽有無參加,史書沒有記載。如果不算這一戰,項羽一生只敗垓下之戰一場。唯一的一場戰敗,卻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命運,可見一千個戰術勝利,也比不上一次戰略失敗。垓下之戰慘敗後,項羽一路南逃,大約在如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項羽因跟隨他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幾乎全都戰死異鄉,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於是性格驕傲的項羽羞愧不已,不願過江忍受江東父老期望的眼神,乃於烏江邊上自刎。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在談項羽有沒有在烏江自刎之前,我要和朋友們澄清一個關於「烏江」的問題:在我國,有水可以行船的「烏江」只有一條,就是貴州的那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突破的烏江。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烏江鎮是長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對岸就是江東,緊鄰著六朝古都南京。千百年來,各類戲劇,電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項羽為反面的教訓中,項羽自刎於烏江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幾乎沒有被懷疑過。
  • 項羽的烏騅馬是怎麼死的?項羽自刎的地方在哪裡?
    而項羽在垓下的時候,曾經流傳下來一首詩,是一代霸王臨終之前的感慨和無奈,其中就提到了他心愛的寶馬烏騅馬。而項羽自刎的地方就是在烏江畔。那麼,項羽的烏騅馬最終又是怎麼死的呢?烏江又在現在的哪裡?「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項羽何苦自刎烏江古渡?僅僅是面子問題?原因耐人尋味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如山倒,退至烏江古渡,有一江東老漢駕一小腳船懇請項羽上船,卻被項羽拒絕了,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可見項羽是很愛面子的男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重要,這是很難做成大事的。之後,劉邦、韓信大軍追至,項羽從騎皆被殺盡,項羽孤身一人殺入重圍,斬敵將首級而返,項羽真的是太兇悍,敵軍都不敢逼得太近,後來項羽看到了楚國降將呂馬童也在軍中,於是項羽仁心大動,他希望將自己的首級獻給呂馬童,以成全他的功勞,為著呂馬童曾是自己的朋友。於是,項羽拔劍自刎於烏江古渡。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自刎而死。項羽為何要起義?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烏江邊,揮淚別項羽來到烏江邊想東渡。烏江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裡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
  • 烏江自刎:淺析項羽失敗的原因與教訓
    公元前204年年初,項羽後方穩定,集中數十萬大軍,提兵西進,企圖在滎陽、成皋地區對政敵劉邦進行戰略決戰。劉邦自彭城大敗後,形勢甚為不利。他想讓出關東一些地方,爭取其他反楚勢力,共同對抗項羽。劉邦親率主力,以滎陽、成皋為核心,北依黃河,南據伏牛山,構成一條防線,與項羽進行持久作戰。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然而翻開歷史的迷霧,一代豪傑項羽是否真的死於烏江自刎?其實,仔細讀來這段歷史,是相當的可疑。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現如今後世之人的記錄中,西楚霸王項羽當年被漢高祖劉邦打敗,最後退兵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最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雖然最後拼盡全力突出重圍,在犧牲了眾多江東子弟性命的代價下,項羽最終突圍成功,來到了烏江邊。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項羽自刎於烏江,其身邊的5位大將,下場如何?
    但最後他的下場卻是悽慘的,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處於優勢,最後卻因自己的驕傲自負,不敵劉邦,自刎烏江,令人唏噓不已。要知道,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5員名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他們為項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但你可知道,項羽死後,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嗎?下面且聽救生圈細細道來。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段話不禁在劉邦的耳中回想起來:「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 從項羽自刎看職場交際 | 疏敏鉤沉
    眾所周知,項羽是一位英雄似的人物.但是由於自己婦人之仁放走了劉邦,最後劉邦捲土重來,擊敗了項羽,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如果你去讀《史記》項羽本紀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在項羽自刎烏江之前,當時他騎著烏騅馬,已經到了當時的烏江渡口,但是沒有船隻。正好有一個漁夫在江面上打魚,看到了項羽,就跟項羽說:項羽,我幫你渡江渡過去,你到了江東再東山再起。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這就意味著,落後100公裡出發的漢軍騎兵,其追趕速度是項羽逃命速度的兩倍!怎麼可能那麼快?難道他們的馬都是馬達驅動的?其實不是因為漢軍速度快,據《通鑑》記載,漢軍之所以能追上項羽,完全是因為一個老頭。好不容易渡過淮河的項羽繼續飛奔逃命——他的目標是回到自己起事的地方:江東。但他們走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卻迷了路。迷路也不是什麼事兒,不認識路就去問唄。
  • 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這就意味著,落後100公裡出發的漢軍騎兵,其追趕速度是項羽逃命速度的兩倍!怎麼可能那麼快?難道他們的馬都是馬達驅動的?其實不是因為漢軍速度快,據《通鑑》記載,漢軍之所以能追上項羽,完全是因為一個老頭。好不容易渡過淮河的項羽繼續飛奔逃命——他的目標是回到自己起事的地方:江東。但他們走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卻迷了路。迷路也不是什麼事兒,不認識路就去問唄。
  • 烏江自刎
    【譯文】於是項羽就上馬飛奔,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連忙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了淮河,這時能跟隨上來的騎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逃到陰陵時,迷路了,就向一農夫問路,那農夫騙他說:「向左方走。」項羽往左走,不意陷進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澤地,所以又被漢王的軍隊追上了。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項羽的確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為人太過暴虐,寧願坑殺秦朝數萬騎兵,也不願意降服他們。項羽的暴虐終究使他失了民心。 楚漢爭天下時,項羽大敗,背腹受敵。楚軍也士氣大落,根本不可能戰勝民心所向的漢軍。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48年後發現真高明
    烏江亭長備好了船隻,項羽卻不願回江東了。農夫的謊言,讓項羽在憤怒之餘,真正了解了人心向背。他用真誠的語氣,對烏江亭長說:「昔日項籍帶八千子弟渡江而去,如今這烏江之畔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願意仍尊我為西楚霸王,我又有何顏面去見江東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