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2021-02-13 首席商業評論

別完了姬,霸王仍懷抱著一絲生機。

雖然極度傷心,但此時的項羽還算有點殘存的理智。他知道,自己的士兵已然被劉邦的心理戰擊垮了,楚軍大營此刻無法繼續據守,漢軍在天明時分就會發動最後的總攻,突圍是唯一還有活命機會的選擇。於是,他騎上了自己的戰馬「騅」,拋下陣地,率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

就算到了英雄末路的時候,項羽和麾下騎兵部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戰力,他們成功地從包圍圈的南邊打出一個缺口,衝了出去。

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一心要殺掉項羽的劉邦沒有再遲疑,立刻安排灌嬰帶領騎兵部隊追擊。

一個老頭引發的血案

項羽逃跑跟他衝鋒一樣勇猛,速度很快。垓下戰場往南不遠便是淮河,他很快就渡過了淮河。當然,速度太快也有副作用——很多人都跟不上他。渡過淮河後,八百騎就剩下一百多人了。

本來項羽是能夠逃出去的,可惜。

古代騎馬的平均速度大概在每小時30-40公裡,考慮到項羽是逃命,且他的坐騎是萬裡挑一的好馬,時速應當超過平均水平,估計能達到50-60公裡每小時。而漢軍發現得比較晚,至少在2、3小時之後才開始追趕項羽,也就是說,在漢軍騎兵開始追擊的時候,他們已經被落下了100公裡!

100公裡在當時可不是個短距離。我給大家說幾個數字:古代羅馬兵團行軍的速度是每天30公裡左右(注意:是每「天」),這速度算是當時世界頂尖水平軍隊才能擁有的移動速度了;而近代拿破崙大軍如果一天走30公裡(也是「天」),在當時也已算是速度很快的急行軍了。當然,大軍團行軍速度肯定慢,但100公裡的差距就算是騎馬,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追上的。

我查了一下垓下戰場到烏江渡口的直線距離,大概在200公裡左右。這就意味著,落後100公裡出發的漢軍騎兵,其追趕速度是項羽逃命速度的兩倍!

怎麼可能那麼快?難道他們的馬都是馬達驅動的?

其實不是因為漢軍速度快,據《通鑑》記載,漢軍之所以能追上項羽,完全是因為一個老頭。

好不容易渡過淮河的項羽繼續飛奔逃命——他的目標是回到自己起事的地方:江東。但他們走到一個叫陰陵的地方時,卻迷了路。迷路也不是什麼事兒,不認識路就去問唄。他們到陰陵的時候,差不多當是早上了,就隨便抓了個剛剛上田的老農民問路。

大爺,烏江渡口怎麼走?

大爺看看他們,顫顫巍巍地抬手向左一指,說,往、往那走。

項羽他們就按老農指的方向走了,沒想到走了一會居然進到一個大沼澤地裡頭,馬根本就跑不動了。項羽他們一邊在沼澤地裡撲騰著,一邊破口大罵「你大爺」。寶貴的逃命時間就在這裡被白白浪費了。

幾個小時之後,漢軍追擊部隊殺到,項羽不得已掉頭往東,跑了一陣後,人越來越少,等他到達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了二十八騎。而此時的漢軍追兵已經達到了幾千人之眾。

那一年,孫悟空還沒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因此,筋鬥雲是指望不上的。

但後臺君就一直納悶呢,那老頭到底啥情況,不負責任地隨便一指就把項大將軍給指到了黃泉路上?我們琢磨琢磨。

第一種可能,陰謀論:老頭根本就是劉邦安排的線人!

那老頭就是劉邦的人,劉邦事先預料到了項羽會有此下場,因此特意埋伏了一個老頭來給他下套!

盆友,你以為拍科幻劇呢?劉邦提前算好項羽逃跑的時間和路線,並在200公裡之外的荒郊野外遙控安排了個老頭給項羽指路,這可能麼?當劉邦是神仙哪?

第二種可能:這老頭是故意坑項羽的!

項羽當了西楚霸王之後,天下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水平比之前並沒有顯著改善,所以招致天下百姓的普遍反感。因此,當這老頭認出這幫逃命人的身份後,自發自願地、積極主動地將他們指到了死路上。

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畢竟項羽逃命時候失魂落魄的,這老頭之前也沒見過項羽,問路的時候也不會反應過來這是西楚霸王,很可能只當是戰亂時節路過的殘兵敗將而已,沒必要把他們往火坑裡推。

第三種可能:這老頭老年痴呆了……

老頭年紀大了,早上起來高血壓那勁還沒緩過去呢。項羽問路的時候,大爺腦筋沒轉過來,隨便瞎指了個方向,就把項羽和他的小夥伴們給指上了死路。

我想來想去,也就這種情況可能性最大了。天意哪!

霸王自刎

看著黑壓壓如烏雲一般的漢軍追兵,項羽知道這回是跑不掉了。但作為霸王,他依然保存著那高傲的自尊。他看了眼碩果僅存的二十八名弟兄,開始發表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戰前演講。

項某自帶兵起義以來,歷時八年,大小七十餘仗,未嘗敗績!

——確實如此,即便在垓下,擊敗項羽的也並非是劉邦韓信的軍隊,而是楚人的歌聲。

所以,今天有這個結局,並非項某打仗不行,而是上天要亡我!

——都到這個田地了,項羽都還在強調自己打仗水平天下無敵,可見他把名譽、臉面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要重要得多!

既然我們今天難逃戰死的結局,不如再痛快淋漓的幹一仗,勝它三回!

——這是真氣概!殺一個保本,殺倆就是賺了!

於是,項羽帶領僅有的二十八騎展開了最後的衝鋒。這留下的楚騎儘管人少,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且抱著必死的心態。他們分成幾路殺入漢軍大陣中,橫衝直撞,斬殺無數。等到他們再次重新匯合到一起的時候,總計殺掉了漢軍數百人,並斬了好幾位漢軍將領,而己方僅損失兩人。

更可喜的是,這次衝鋒過後,項羽等人已經到了烏江邊上。望著滾滾江水,項羽不禁悲喜交加、感慨萬千。想當年,他和他的叔叔項梁正是從這裡渡江,開始了意氣風發的創業歷程;而八年後,當自己再次回到這裡時,卻早已是物似人非了。但不管再怎麼唏噓,眼前的江水畢竟也昭示著一種希望——渡過烏江就是自己當年「夢開始的地方」江東了。江上有一條小船,船上站的不是別人,是他忠心耿耿的下屬,烏江亭長。

亭長撐著船,似乎在此地已經等待多時了,看到項羽一路殺過來,就對他喊話:

大王,趕緊上船回江東吧!江東雖然是個偏僻的地方,但縱橫有千裡國土,也夠帝王之資了。現在烏江上只有我這一條船,咱上了船,漢軍沒法渡河,就追不上了!

這簡直是絕地逢生的完美案例啊!

但項羽聽了,卻笑笑說,現在是天要亡我,我渡過河去又能如何呢?況且我當年渡江起事,帶了八千江東子弟,現在一個人也不剩了,我有什麼面目去見江東父老?

接著,項羽下了馬,把他的愛駒送給了烏江亭長。跟著他的楚軍騎兵也紛紛下馬,和他一起步行迎戰追擊的漢軍。

再次斬殺數百人之後,項羽也已遍體鱗傷,自覺力不能支。他在漢軍陣營中看到自己曾經相識的一個叫呂馬童的騎兵司馬,就對他說,聽說劉邦用金千斤、萬戶侯懸賞我的腦袋,不如就將這份大禮送給老朋友你吧!

語畢,霸王自刎。

項羽起義的時候不到24歲,打了8年仗,此時也就才32歲的樣子。他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英姿勃發的32歲。

漢軍並沒有尊重他的遺願。由於劉邦許諾了巨額獎賞,所以人人都想分一塊項羽的屍體。最終,他的屍首被五個人瓜分,而他的老相識呂馬童只獲得了他五分之一的屍身。劉邦沒有食言,將此五人全部冊封為列侯,並將項羽之前的封地分成了五塊賞賜給了他們。

項羽在烏江邊的選擇符合他一貫的驕傲個性,給自己的英雄形象,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一千多年後,一位當時著名的女文青,也是在渡江南逃的路上,想起項羽先生的這段往事,情不自禁賦詩一首: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讀罷,不禁感慨,這女人緣,還是項羽好啊!

如果項羽退回江東……

霸王項羽因為他在烏江邊充滿氣節的自刎行為博得了後世不可勝數的腦殘女粉絲,但男人們卻往往對此不屑。很多人,尤其是男同胞,紛紛對項羽自刎的行為表示質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選擇。項羽當時完全可以、也完全應當趕緊跳上船,回江東圖謀東山再起;而絕不是就此放棄,用死亡來換個英雄的虛名。

唐朝的夜店之星杜牧老師有一首《題烏江項羽廟》的詩:

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本朝太祖也毫不掩飾他對項羽的鄙夷,有詩曰:

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為了不辜負這些後世名人對項羽的鄙夷之情,後臺君打算特地在此YY一下:如果項羽渡江,結果會怎麼樣。

在我看來,即便項羽渡江,他也很難再跟劉邦對抗了。理由有三。

第一,經濟問題。當時的江東不比現在,跟關中、齊魯這些地方比,江東就是個徹底的貧困地區,經濟欠發達。人口少,不能提供充分兵員;耕地少,不能提供足夠糧食。因此,即便項羽能逃回江東,並以此作為根據地圖謀再起,也很難跟佔據了中原地區的劉邦分庭抗禮,最多也就依憑長江防線守一守。

第二,人才問題。項羽手下的幕僚和戰將要麼死於之前的戰事中,要麼還被漢軍圍困在垓下,他的軍事中樞指揮系統已經被徹底粉碎了。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抓壯丁還相對容易,但重新培養將領則很難了。更何況這些將領面對的將是韓信、彭越、黥布、灌嬰這樣經驗豐富的對手。江東才俊再聰明,也比不得戰場上真刀實槍換來的經驗。

第三,性格問題。前面我們講了,劉邦是個無底線、無節操的人,但項羽不是。項羽有很強烈的自尊心,並且自傲。劉邦的無恥使得他能屢次通過各種無下限的方式從項羽手中逃脫:在彭城拋兒棄女、在滎陽派人喬裝成自己去送死、在成皋對項羽說煮了親爹分一杯羹。這些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在驕傲的項羽身上的。所以,讓項羽跑回江東、苟延殘喘、韜光隱晦,然後再次復出爭奪天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杜牧老師,別想了,即便項羽退回江東,天下也定是姓劉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項羽才最終選擇了以自刎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他眼裡,自己的臉面比生命、甚至比天下都要更加重要。

楚漢兩雄的結局,再次印證了一句至理名言:

幹大事,別要臉。

作者|河伯

歡迎通過搜索「資治通鑑」或「historyofchina」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查看最新文章;亦可通過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我給大家說幾個數字:古代羅馬兵團行軍的速度是每天30公裡左右(注意:是每「天」),這速度算是當時世界頂尖水平軍隊才能擁有的移動速度了;而近代拿破崙大軍如果一天走30公裡(也是「天」),在當時也已算是速度很快的急行軍了。當然,大軍團行軍速度肯定慢,但100公裡的差距就算是騎馬,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追上的。我查了一下垓下戰場到烏江渡口的直線距離,大概在200公裡左右。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就像杜牧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資治通鑑》: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項梁因為驕傲自滿,在定陶一戰中最後被章邯擊殺,他死後餘部都歸項羽所領。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其實項羽的實力很強,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或許是性格的原因造就了他的結局。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能力。
  • 第二十一戰:會戰垓下(3)自刎烏江
    苦戰突出重圍的項羽,退守垓下城,堅守不出,大勝後的聯軍,將垓下的楚軍團團圍困。
  • 垓下悲歌,霸王自刎烏江
    公元前202年十一月,項羽率殘部十萬,被困在垓下。六十萬對十萬,最後的大決戰,劉邦把指揮權交給韓信。韓信擅謀,項羽持勇,這是智與力的巔峰對決!項王搏殺數百人,無人敢近,力竭,不肯受辱,自刎於烏江之畔!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在談項羽有沒有在烏江自刎之前,我要和朋友們澄清一個關於「烏江」的問題:在我國,有水可以行船的「烏江」只有一條,就是貴州的那條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時突破的烏江。在史學界,項羽在烏江的自刎也幾乎已經成了定式,因為學者們認為《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已經非常清楚明確,沒有質疑的餘地。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在項羽最後一刻真的是有機會回到江東嗎?項羽是戰國時期項燕的孫子,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編者按:提起西楚霸王項羽,給人最深的印象除了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以外,我想就是他最後兵敗垓下,最後烏江自刎而死的悲壯景觀了吧。
  • 烏江自刎
    【原文】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 原創|愛訣垓下,魂斷烏江
    ——項羽《垓下歌》曾幾何時,開始相信有前世今生的呢,自己也無從知道。曾無數次地想像著,自己的前世,是李清照般的詩客,是西施般的浣女,是林黛玉般的雅女,是謙謙書生的娘子,抑或,是某位叱吒風雲的將軍閨中的伶人,擁有美好而又純澈的愛情,深深愛著自己喜歡的男子,也被心儀的男子深深愛著。
  • 三十六計之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四面楚歌楚霸王烏江自刎
    當然,此計運用得好,決不只限於「小賊」,甚至可以圍殲敵人主力部隊,比如楚漢垓下之戰,項羽被劉邦一方軍隊十面埋伏,最終自刎。同時關門捉賊也是一種討巧的計策。要麼利用敵人的弱小和孤立,要麼利用它自動闖入我方領地的情況,這時候就可以發動己方的優勢,切斷敵人所有的後路,圍殲敵人。
  • 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四面楚歌兵敗,自刎於烏江
    公元前202年的一個夜晚,項羽兵少糧絕,被漢王劉邦和各路諸侯軍重重圍困在垓下。楚軍營裡一片沉寂,只有項王的營帳還露出光亮。項王與愛妃虞姬正在喝酒。帳外的衛士如兩排石人一樣凝立不動。幾名將領和侍從在侍候著。只有在虞姬面前,項王才略感到鬆快,眉頭才稍稍舒展開來。突然,從遠處敵方營壘中傳來一陣歌聲,項羽不禁一愣,這是楚歌,是他熟悉的楚歌!
  • 項羽生於江蘇宿遷,死於安徽烏江,為何安葬於山東泰安?
    《資治通鑑》:項梁已破章邯於東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沛公(劉邦)又與秦軍戰於雍丘,大破之,斬李由。項梁兩勝章邯(一次是項羽領導),被楚懷王封為長安候,號為「魯公」,封地即今魯西南一帶,其親近部卒家眷多駐紮項梁封地。項羽曾敗章邯於古阿,此後東阿一帶便成了項羽的根據地。
  • 項羽何苦自刎烏江古渡?僅僅是面子問題?原因耐人尋味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如山倒,退至烏江古渡,有一江東老漢駕一小腳船懇請項羽上船,卻被項羽拒絕了,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可見項羽是很愛面子的男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重要,這是很難做成大事的。於是,項羽拔劍自刎於烏江古渡。本來以項羽之勇,在擁有戰馬和方天畫戟的情況下,即便是千軍萬馬,也能殺一個七進七出,但是此時項羽怯戰的情緒已經顯露出來了。他不想殺了,因為絕望了,不僅僅是面子問題。項羽雖然好面子,但是與存亡相比,孰輕孰重,他還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 從垓下突圍到烏江自刎,楚霸王項羽在全椒留下的傳說!
    楚漢相爭後期,項羽從垓下突圍,曾路過全椒到烏江。項羽過全椒,時間雖短暫,卻留下霸王馬蹄印、飲馬池、陷大澤的傳說。項羽垓下被困,漢軍包圍一層又一層,四面楚歌,軍心渙散。項羽自知大勢已去,便帶領八百騎士,連夜突出漢軍重困,向南奔去。天亮時,漢軍發現項羽突圍,就令大將灌嬰帶五千騎兵,緊追項羽。漢王下令,斬項羽人頭者,賞黃金千兩,封萬戶侯。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楚霸王項羽當年在烏江自刎時,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段話不禁在劉邦的耳中回想起來:「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