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48年後發現真高明

2020-12-23 漢史鉤沉

劉邦從泗水亭長,到漢高祖的蛻變,最關鍵的一戰莫過於垓下之圍。為了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劉邦聚集了韓信、彭越、英布、張良、蕭何(後勤)、陳平等奇才,凝天下之力而成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局。善於用人的劉邦,最終戰勝了力能扛鼎的項羽。楚營中霸王別姬的一幕:項羽、虞姬的纏綿情絲,既驚豔了千秋世人,也昭示著一個無雙英雄的隕落。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

項羽在突圍的路上,向一位農夫問路,農夫指著左邊說:「從那可以回江東」!項羽和百餘江東子弟,騎馬疾馳而過,卻陷入了大澤之中。農夫的謊言,使得漢軍騎兵,追上了項羽的步伐。一番激戰後,近百江東子弟喋血沙場,生者僅剩28騎。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烏江亭長備好了船隻,項羽卻不願回江東了。農夫的謊言,讓項羽在憤怒之餘,真正了解了人心向背。他用真誠的語氣,對烏江亭長說:「昔日項籍帶八千子弟渡江而去,如今這烏江之畔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願意仍尊我為西楚霸王,我又有何顏面去見江東父老」?

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

項羽的語氣中,少了一份桀驁,多了一絲溫情。遠遠望了江東後,項羽又摸了摸烏騅,對烏江亭長說:「你是一個寬厚的長者。烏騅跟隨我5年了,一日可奔襲千裡之遙,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能害它被殺,今後請您善待烏騅」。

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為烏騅找好生路之後,項羽帶領僅存的楚人徒步衝向漢軍,走向了霸王的末路。他們不過數十人,卻向數千漢軍,發起了反攻。項羽以神勇之力,將一個個漢軍擊倒,殷紅的鮮血從那強健的軀體上流淌而出。但身上的傷口,遠不及心中的疼痛,一個個同伴的死亡,撕裂著項羽的內心。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身體和心靈雙重創傷,毀掉了項羽全部的生機。在麻木的廝殺中,項羽忽然看到了呂馬童,那鬥沙片刻的溫馨與追憶,讓他放下了心中所有的怨氣。他高聲喊道:「來者莫非是故人?漢王以千兩賞金、萬戶侯爵購買我的頭顱。今天項羽就將這份福報,贈送故人了」!

乃自刎而死。

說完之後,項羽拔劍而起,自刎於烏江之畔。無數漢軍蜂擁而來,爭搶項羽屍體,相互踐踏而死的就有數十人之多。豐厚的賞賜,激發了漢軍的渴望,他們手持刀劍,爭搶著項羽屍體的每一部分。哪怕那人前一刻還是一位王者,但從倒下那一刻起,在漢軍心中不過是獲得賞金、爵位的籌碼罷了……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

最後,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王翳5人,各自持有項羽屍體的一部分,因此5人全部封侯。在這5人靠著項羽屍體封侯之際,魯人仍在為項羽做最後的堅守。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

作為楚懷王時期,項羽的封地,魯人依舊在為魯公而堅守。哪怕天下都傳遍了,項羽自刎烏江的消息,但一刻見不到項羽的屍體,他們就仍是項羽的臣子。當圍城的漢軍,拿出項羽的頭顱後,魯人才選擇了開城。最後,西楚霸王項羽,沒有葬在心心念念的江東,而是安息在了穀城。

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項羽葬禮之上,劉邦抱著屍體,流下了放肆而又悲痛的眼淚。一方面,項羽烏江自刎了,再沒人和他爭奪天下了。另一方面,他們也曾是一面戰旗下的袍澤;楚懷王帳下的兄弟;但逐鹿中原的路上,他們成了彼此最大的敵人。傷心並快樂著,就是當時劉邦的心情。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快樂因為他是一位王者,傷心因為是人就有感情,而王者也不例外。除了抱著項羽屍體哭泣,劉邦還做了兩件事——1.善待項氏族人;2.廢除項王、項羽稱呼。

劉邦以鴻門宴上,護著自己的項伯為首,封賞了所有項氏族人,並將他們改為劉姓。以此,將勝利果實,分給項羽氏族的同時,增強了劉姓的實力。

從此,身居高位的項羽族人,再也沒有復國的心思。他們在享受漢朝恩賞的同時,還多了劉姓的身份。劉邦為項羽哭喪也好,將項氏族人改為劉姓也罷,都是為了穩定漢朝的統治。如此做法:1.安定降者人心;2.化解楚民仇恨;3.摧毀項氏鬥志,一舉而三得,劉邦盡顯高超的政治智慧。

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此外,劉邦還下令——所有人不能叫項羽,只能直呼其名為項籍。在中國古代,稱呼「字」是對成年男子的尊重,直呼其名是為不敬,這對昔日的王者更是莫大的侮辱。所以,鄭君寧可棄官,也不直呼項羽名諱。而楚國降臣中,只有不敬重項羽者繼續為大夫,這是斷了項氏復興的根。

忠於項氏的人,不可能直呼項羽名諱,劉邦以此為剔除條件是不折不扣的陽謀。不用任何的調查,不會有任何的誤差,忠於項氏且意志堅定者,立刻可以加以辨別。劉邦考察的是人心、人格,二者兼備之人,才有復興項氏的可能。而他要做的,就是將項氏的脊梁,全部排除官僚體系,這就是漢高祖的智慧。

劉邦將項伯等族人,全部改為劉姓,斷了項氏之後;抱著項羽屍體痛哭,安定了楚國降臣之心;最後通過直呼項籍之名,將項氏真正的脊梁全部剔除。一石而得三鳥,所以韓信為楚王后,一年內就被劉邦拿下。而且楚人彪悍善戰,卻無人為項氏、韓信而舉兵。

「楚雖三戶,然亡秦必楚」,是楚人不善戰了嗎?不是,是劉邦用自己的智慧,讓楚人不為項氏而戰了。48年後,幾乎推翻漢庭的「七國之亂」,就是由吳、楚聯軍組成的。他們依舊英勇善戰,但他們的「王」都姓劉。無論誰是贏家,也只是劉姓各脈之爭,而項羽的族群永遠消亡在了楚人心中,這就是劉邦的智慧。

改項伯等人為劉姓,斷了項氏傳承;抱著項羽屍體痛哭,化解楚人仇恨;直呼項籍姓名,排除項氏死忠。劉邦的政治頭腦,不見血卻招招致命,沒有針對任何人,卻瓦解了項氏全部的人心,這就是陽謀的威力。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不著痕跡的一步步,將項氏復興的薪火滅徹底澆滅,這其中蘊含著無數的智慧。

智慧是世間最珍貴的之物,也是最難得的之物。但明代一個叫馮夢龍的人,卻寫了一本千古奇書——《智囊全集》。這本書從先秦到明朝,講述了1238個名人智慧故事。廣泛取材於帝王將相、士子儒生、女子平民,專門分析他們的錦囊妙計。

曾國藩將它放在床頭,日夜捧讀;紀曉嵐一日三讀,倒背如流;都是為了吸收其中蘊藏的智慧。但一般的版本,都是文言文敘述,理解難度較大。在這裡向大家推薦一套,文、白對照版的《智囊全集》。

需要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橫條,選擇購買~

相關焦點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秦朝時,秦始皇在宿豫境內設下相縣,「下相」是因置於古相水下遊而得名,其城址位於今江蘇宿遷宿城西南郊(廢黃河西岸)古城村。南北朝北齊時,廢除了下相縣,其境由宿豫縣統轄,此後下相之名再未出現。01項羽生於宿遷,但起義在蘇州,即秦始皇設置的會稽郡。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卻為何在項羽墓前大哭一場?
    公元前203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烏江自刎:淺析項羽失敗的原因與教訓
    雖然項羽兵力雄厚,打了不少勝仗,但在戰略全局上,在謀略鬥爭中,迭遭挫折,數為劉邦調動,逐漸失去了戰場主動權,招致徹底失敗。一、戰前情況公元前206年10月,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秦王朝,隨後這支起義軍出現了項羽、劉邦為首的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並展開了一場戰爭——楚漢戰爭。
  • 《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說到項燕,大家一定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項燕和項羽是祖孫的關係。項羽是項燕的孫子。兩人同出項氏家族,也同為反秦將領,但兩人的結局竟然如出一轍。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項羽的確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為人太過暴虐,寧願坑殺秦朝數萬騎兵,也不願意降服他們。項羽的暴虐終究使他失了民心。 楚漢爭天下時,項羽大敗,背腹受敵。楚軍也士氣大落,根本不可能戰勝民心所向的漢軍。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烏江鎮是長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對岸就是江東,緊鄰著六朝古都南京。千百年來,各類戲劇,電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項羽為反面的教訓中,項羽自刎於烏江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幾乎沒有被懷疑過。
  • 項羽自刎後,為何被亂刃分屍?劉邦的一道命令,令漢軍發瘋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該下,在突出衝圍後遭到漢軍追殺,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橫劍自刎。
  • 項羽在烏江發現了一件離奇的事情,這令他再也不敢繼續渡江了
    鴻溝和議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卻趁這個時候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但和劉邦約定一起出兵的韓信和彭越卻沒有來。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於是,他騎上了自己的戰馬「騅」,拋下陣地,率領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就算到了英雄末路的時候,項羽和麾下騎兵部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戰力,他們成功地從包圍圈的南邊打出一個缺口,衝了出去。劉邦這時候也大意了——也有可能是參與包圍圈的部隊人數太多,信息無法及時傳達到指揮部——一直到快天明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悄悄突圍逃命去了。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妻子去哪了?
    ,他的妻子虞姬自刎後,他也緊跟著自刎烏江,上演了一出感人淚下的「霸王別姬」,項羽死時年僅30歲!都知道「天下項氏是一家」,也就是說天下所有姓項的原來都是一家,這是220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項羽的家族並非就他自己,項羽的爺爺項燕有三個兒子,長子項超(項羽的爸爸,早死),次子項梁,三子項襄,除此之外,還有項羽的堂弟「楚國第一劍客」項莊(鴻門宴上舞劍的那位),還有吃裡扒外處處維護劉邦的項伯,項羽的族叔,其他的不知道有沒有後代,但是這個項伯是有兒子的!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在項羽最後一刻真的是有機會回到江東嗎?項羽是戰國時期項燕的孫子,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留下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但是,英布也是最反覆無常的一個,後來他背叛了項羽,投靠了劉邦。這也是致使項羽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英布年少時因為犯罪,被人在臉上刻了字,他就被押送到鹹陽城去修秦始皇陵去了。就是在這裡他聚集了一幫亡命之徒,他們這一伙人,不知怎麼就逃了出去,到了鄱陽湖邊上成了江陽大盜。後來,英布帶著他的人馬和秦將章邯幹了幾次仗,最終都是打了敗仗不敵章邯。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然而翻開歷史的迷霧,一代豪傑項羽是否真的死於烏江自刎?其實,仔細讀來這段歷史,是相當的可疑。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在現如今後世之人的記錄中,西楚霸王項羽當年被漢高祖劉邦打敗,最後退兵至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最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雖然最後拼盡全力突出重圍,在犧牲了眾多江東子弟性命的代價下,項羽最終突圍成功,來到了烏江邊。
  • 項羽自刎於烏江,其身邊的5位大將,下場如何?
    但最後他的下場卻是悽慘的,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處於優勢,最後卻因自己的驕傲自負,不敵劉邦,自刎烏江,令人唏噓不已。要知道,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5員名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他們為項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但你可知道,項羽死後,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嗎?下面且聽救生圈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