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項燕兵敗自盡,20年後項羽烏江自刎,僅僅是巧合嗎

2021-02-23 趣聊情感社

說到項燕,大家一定會想起西楚霸王項羽,項燕和項羽是祖孫的關係。項羽是項燕的孫子。兩人同出項氏家族,也同為反秦將領,但兩人的結局竟然如出一轍。今天筆者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兩位抗秦將領。

公元前225年,秦國對楚國發起了攻擊。派出了大將李信率領20萬軍隊直逼楚國郢都。在楚將項燕的抵抗下。秦國李信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而項燕也被俗稱為戰國第5大名將。

秦軍李信回到了秦國後,秦始皇很快便派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王翦身經百戰,深謀遠慮,徵戰沙場多年。項燕也知道王翦是非常是非常難對付的將領。

但當王翦帶上60萬秦軍浩浩蕩蕩的伐楚之際,本以為能夠非常輕鬆地拿下楚軍項燕,但是雙方卻整整僵持了一年,難分勝負,王翦並沒有突破項燕所組成的堅固防線。

前線戰火紛飛,但楚國朝堂卻內鬥不斷,項燕無奈之下,只能後撤回防,而這一撤也給了王翦奇襲的機會,楚軍大敗。之後項燕又擁立羋啟為楚王,但楚國根基已經動搖。即使項燕再努力也無力回天,公元前24年,楚國滅亡,項燕自盡。

秦國統一六國後,並沒有延續太長的時間。秦二世胡亥變本加厲地實施暴虐之證,弄得民不聊生。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朝末年,各地諸侯紛紛起義,其中以項羽和劉邦實力最為強勁。

秦統一六國僅僅15年後也步入了覆滅。楚漢之爭相繼開始。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於垓下,不願過江東,最後自刎烏江。

時隔二十年後,楚漢相爭。項燕的孫子項羽也在烏江自刎,兩人的死法竟然如出一轍?難道是巧合嗎?

20年前,項燕為了抗秦,殊死與秦軍一搏,兵敗自盡。而項羽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苟活。那麼為何兩位項將軍都會這樣的歸途呢?

在筆者看來,項氏身上有著相同的準則:頭可斷,血可流,國家寸土不能丟。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驕傲。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的存亡又算得了什麼,也許有人覺得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再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諸如和劉邦那樣。但項燕、項羽作為楚系貴族,怎可能屈居人下,從另一個層面上,這也是項氏貴族的血性,男兒的本色。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相關焦點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裡對項羽最後結局的惋惜。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在項羽最後一刻真的是有機會回到江東嗎?項羽是戰國時期項燕的孫子,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留下遺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被稱為是千古第一勇士,當然也是最悲情的勇士。上面這首詩裡面的江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烏江,霸王自刎於烏江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很多人確實不知道烏江到底在哪裡?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書《史記·項羽本紀》有明確地記載。
  • 烏江自刎後,劉邦為何將項羽葬於山東,而不是項羽故鄉?
    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秦朝時,秦始皇在宿豫境內設下相縣,「下相」是因置於古相水下遊而得名,其城址位於今江蘇宿遷宿城西南郊(廢黃河西岸)古城村。南北朝北齊時,廢除了下相縣,其境由宿豫縣統轄,此後下相之名再未出現。01項羽生於宿遷,但起義在蘇州,即秦始皇設置的會稽郡。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 項羽何苦自刎烏江古渡?僅僅是面子問題?原因耐人尋味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如山倒,退至烏江古渡,有一江東老漢駕一小腳船懇請項羽上船,卻被項羽拒絕了,理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可見項羽是很愛面子的男人,把面子看得比生命重要,這是很難做成大事的。之後,劉邦、韓信大軍追至,項羽從騎皆被殺盡,項羽孤身一人殺入重圍,斬敵將首級而返,項羽真的是太兇悍,敵軍都不敢逼得太近,後來項羽看到了楚國降將呂馬童也在軍中,於是項羽仁心大動,他希望將自己的首級獻給呂馬童,以成全他的功勞,為著呂馬童曾是自己的朋友。於是,項羽拔劍自刎於烏江古渡。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秦亡後項羽稱西楚霸王,與劉邦展開了歷時4年的楚漢戰爭,在這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是因後方補給不充足,糧草消耗殆盡,還猜疑亞父範增。最後項羽被劉邦所滅兵敗垓下,又被劉邦軍突圍至烏江邊,最後在那自刎而死,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收尾。雖敗猶榮這場激烈的戰爭雖然以項羽失敗結尾,可是他卻雖敗猶榮。
  • 項羽自刎於烏江,其身邊的5位大將,下場如何?
    但最後他的下場卻是悽慘的,楚漢之爭時,項羽本處於優勢,最後卻因自己的驕傲自負,不敵劉邦,自刎烏江,令人唏噓不已。要知道,當時跟在項羽身邊的有5員名將,分別是龍且、英布、季布、鍾離昧、虞子期,他們為項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但你可知道,項羽死後,他們都是什麼下場嗎?下面且聽救生圈細細道來。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並沒有在烏江自刎?他到了何處?要他東渡的烏江亭長是何背景
    而和項羽有關的「烏江」並不是可以行船的水名,而是長江西岸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在秦代被稱作烏江亭,在西晉時稱烏江縣,明代以後成了烏江鎮。烏江鎮是長江西岸的重要渡口,對岸就是江東,緊鄰著六朝古都南京。千百年來,各類戲劇,電影,以及以西楚霸王項羽為反面的教訓中,項羽自刎於烏江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幾乎沒有被懷疑過。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 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項羽為何在烏江自刎?
    點擊上方藍字把道門老九「置頂或星標」每天上午九點與你相約項羽在烏江自刎也是我國歷史上發生的一個大事件,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編者按:提起西楚霸王項羽,給人最深的印象除了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以外,我想就是他最後兵敗垓下,最後烏江自刎而死的悲壯景觀了吧。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讓項氏族人全部姓「劉」,48年後發現真高明
    項羽的語氣中,少了一份桀驁,多了一絲溫情。遠遠望了江東後,項羽又摸了摸烏騅,對烏江亭長說:「你是一個寬厚的長者。烏騅跟隨我5年了,一日可奔襲千裡之遙,它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能害它被殺,今後請您善待烏騅」。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 王翦滅楚,又逼死項羽祖父項燕,項羽滅秦後如何對待其家族?
    在公元前229年,他用計策除掉了自己生一生的宿敵李牧之後舉兵攻趙,抓獲了趙王吞併了趙國;緊接著又以趙國為踏板就近滅了燕國,讓秦國在北方再無強敵。而在自己用一己之力滅了趙國與燕國之後,王翦的兒子王賁也趁著士氣正盛,接替老爸滅掉了魏國。
  • 《大秦賦》之蒙恬:消滅齊國,北擊匈奴,卻慘遭冤殺!
    《大秦賦》已經迎來大結局了,儘管外界議論不斷,但它仍然是筆者心中最優秀的一部國產劇。在《大秦賦》的大結局中,大秦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也是大秦四部曲的終極目標,可以說秦國歷代君王的賢明,都在大一統的那一刻得到了意義上的升華。
  • 項羽和劉邦誰才是英雄?成王敗寇這個詞適合他們二人嗎?
    提起西楚霸王項羽,我們會想起其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的武將風採,也會調侃其鴻門宴不殺劉邦的政治幼稚,而更多的則是慨嘆其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的英雄末路。那麼成王敗寇這個詞適用於悲情英雄項羽嗎?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打小就不同凡響,秦始皇到會稽遊玩時,項羽就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感慨。秦末,天下大亂,24歲的項羽也起兵反秦,憑著破釜沉舟的勇猛精神取得巨鹿之戰勝利。此時卻聽說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攻克秦都鹹陽城,便有了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劉邦藉口上廁所逃之夭夭的故事。後來項羽進入鹹陽後,帶兵屠戮鹹陽,火燒秦王宮。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但是有一個人打破了這個歷史習慣,他雖兵敗自刎,卻流芳千古,那個人就是離開我們二千多年,至今也是我們眼中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項羽。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他是我國歷史上頂級名將之一。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妻子去哪了?
    公元前202年,「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西楚霸王項羽坐上了人生的末班車
  • 項羽自刎烏江後,手下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但是,英布也是最反覆無常的一個,後來他背叛了項羽,投靠了劉邦。這也是致使項羽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英布年少時因為犯罪,被人在臉上刻了字,他就被押送到鹹陽城去修秦始皇陵去了。就是在這裡他聚集了一幫亡命之徒,他們這一伙人,不知怎麼就逃了出去,到了鄱陽湖邊上成了江陽大盜。後來,英布帶著他的人馬和秦將章邯幹了幾次仗,最終都是打了敗仗不敵章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