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中的中國漢字
中國書法是以漢語、漢字為載體的書寫藝術,是由人心智、假漢語、漢字之意、之形折射自然之美的藝術。而結字亦須用功而以用筆為上。蓋結字因人而異,而用筆千古不易,因此,學書如筆法不精,結字不古,雖善尤惡。
文字是語言的產物,先有漢語後有漢字。人類出現大約四百萬年前,但大古之人有語言而無文字,言語雖足以通情達意,但不能行遠經久,隨著人智漸啟,庶務日繁,人之記憶力有限,不得不思補救之方,於是文字出焉。中國漢字是中華民族對現實世界的抽象概括,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形成。既能表音又能表意,更能表形之文字,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是全人類唯一從遠古文明一直延續至今的最博大的、最豐富的文字。中國文字從早期具有原始文字意識的八卦符號,結繩記事起,歷經新石器時代圖案、刻畫、夏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到秦統一六國文字而形成的小篆,表志漢字的功用已告健全。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漢字應用廣度、深度的增加,漢字字數也在不斷增加和豐富。
依據考古發現的典籍記載:距今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具有漢字雛形的彩陶刻畫符號,有一百七十多個。距今三千四百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字已超過千數,西周春秋時期的大篆金文近於四千字,秦時期通行的小篆文字約三千三百字以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錄小篆文字九千三百伍十三字,清代道光年間《康熙字典》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字,當代一九八五年定稿的《中國漢語大字典》簡編本收錄漢字單字約五萬六千字。漢字的書體始終是以實用為主線而不斷發展和演化的,從黃帝史官倉頡造甲骨文、周史官史籀作大篆、秦丞相李斯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教作小篆,凡經三變完成了文字成熟所具備的字義明確,字形規範的功能,但在應用上卻像繪畫描花一樣費力,所以御吏程邈將小篆體損圓為方,省轉為折,形成了隸書,自茲以降,漢元帝黃門令史遊解散隸體存字之梗概,赴速急就而成章草,後漢張芝基章草專精其巧形成今草,王次仲同時創楷法,後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隨形成今楷,劉德昇變楷法而成行書。總之,漢字自倉頡造古文字以來至秦結三代之局而下開兩漢,三國結秦,漢之局下開六朝,隨結六朝之局而下開,唐宋遂至今日之體勢,這些書體形成除應用功能外,其本身就是藝術性創造,也是中國書法形成過程,因此,漢字的各種書體字形——書法上的結字與中國書法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中對「六書」作了具體界定和闡釋,即:
一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就是把實物的外形輪廓勾畫出來,文字像實物的形狀,以形表義,使人一看就知道它表示什麼。又如:牛、羊、龜等……
二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物有不可象,則就象形之文附加標識以表所示之意,又如「刃」、「本」、「末」等。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凡形不可像,事不可指,則取一字喻形見義,一字諧其聲為名,兩字合為一字,是謂形聲,又如「柏」、「景」等。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起來,從它們的聯繫和配合上表示一種新的意義,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三人為眾,鳥口為鳴,雙木為林等。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形和義相似之字,因聲音殊方,同事而言語不同,一語化為多語,故造型類、義同音近之字。如「考」、「老」同屬老部意義相同,讀音相近,所以考是老的轉注字,這類字為的是反映語言的變化或方言的不同。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宇宙有無窮之義,而不能有無窮之聲,有物窮之物,而不能有無窮之字。於是假借聲音相近之字命名新見、新生之物,而不另造新字,是曰「假借」。所以許慎概括為本無其字,以聲託事,如「令」是發號的意思,最初則是生命誕生的意思,「長」本意為老人長者,假借為久遠長久之意的「長」。如甲骨文「我」本是一種武器,假借為人稱代詞,「北」本為二人相背,假借為北方之北等。六書之中象形、指事、形聲、會意是漢字之主體,轉注、假借為字之應用延展,充分展現了漢字形成之邏輯性、抽象性和博大性以及它不可憾動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從秦漢至今,漢字的豐富和延展都遵循了這一科學規律。
本文摘自《瞅石齋 讀經悟境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