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比較研究

2020-12-11 長城看臺

摘要:東南亞地區集中著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海外華僑華人,佔到了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八成。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華僑華人群體,東南亞各國政府對華僑華人的政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從國家層次來看,東南亞各國的華僑華人政策均有所不同,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政策相對寬鬆,而一些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對華僑華人較為苛刻。經過二戰之後數十年的演變,至今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政策大致呈現出三種情況,即基本平等寬容,存在不同的限制以及傾向拒絕和排斥。本文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為例,來比較東南亞國家對待華僑華人的政策差異。

一、泰國華僑華人政策分析

泰國雖然與中國不接壤,但也是中國的近鄰,同時也可以形象的比喻為親戚,中國雲南省的傣族與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在血緣關係上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泰國自1238年素可泰立國之後,便有著源源不斷的華人移民於此,華人在較早的時候就參與到了對泰國的建設於開發當中,到了 阿瑜陀耶王朝 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華人移民於此的數量更是不斷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一位來自中國潮汕地區名叫鄭鏞的破產農民,其子鄭信對泰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位具有華人血統的傳奇人物帶領泰國軍民擊退了緬甸侵略者,並有效整合了全泰的政治勢力,奠定了今日泰國的版圖基礎,至今受到泰國人民的紀念與敬仰,並尊其為五大泰皇之首。坐落於當今泰國首都曼谷的鄭王廟,便是為了紀念此人。在中泰兩國長期友好交往的過程中,中國和泰國兩國人民結成了深厚的友誼。從全泰國來看,華人約佔其人口總數的15%,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華人的祖籍來自中國廣東的潮汕地區,約有1000萬人左右,也是是海外潮汕人最多的國家。同時,生活在泰國的華僑華人的處境是最好的,泰國政府出臺了不少有利於當地華僑華人融入泰國社會的政策,泰國前總理察猜·春哈旺曾經說過:「泰中兩國人民的關係已經親密到了水乳交融一樣而不可分的程度。」可見泰國華僑華人之地位。而從泰國的歷史來看,也極大地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早期移民泰國的華僑華人所產生的影響。當下泰國的王室名叫曼谷王朝,從1782年建立以來延續至今,雖然其王室成員為泰族人,但他們都會有一個中文姓氏——鄭。比如,現任的泰國國王拉瑪十世的中文名字就叫做鄭冕。

這還是源於泰國具有華人血統的傳奇國王鄭信的影響,曼谷王朝的建立者昭披耶卻克裡(即拉瑪一世)曾被鄭信收為義子,在拉瑪一世取代鄭信而建立曼谷王朝之後,由於東亞儒家封貢體系的大背景,拉瑪一世需要來自北方大清帝國的承認與冊封,自稱自己為鄭信之子鄭華,遣使於大清帝國,並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承認與冊封。至此之後,泰國王室成員都會以鄭姓冠以中文姓氏。

在泰國,重要經濟領域的資本控制者基本都是華人。泰國華人佔比雖然比其主體民族泰族人小得多,但是卻掌控了泰國絕大部分的經濟命脈。在對泰國產業和資本運作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為泰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引起了泰國王室對華僑華人的重視,以至於華人在泰國的地位很高。在政治領域,華人的地位同樣較高,雖然華人在泰國總人口中佔比相對較少,然而華人幾乎是包攬了泰國總理寶座。泰國自從設立總理一職以來,10位總理中起碼有八位是華人,最典型的就是他信兄妹加上妹夫三人。除此之外,泰國在中央的高官以及地方的實權官員,也有不少華人,這自然對泰國的華僑華人政策有著很積極的影響,使得華人在泰國能夠享受到非常好的待遇。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泰國對華僑華人的同化力量也是比較強大的,甚至泰國政府曾採取了一些比較激進的做法來同化華僑華人。早期的華僑大部分都有著較強的經濟實力,又因為文化及血緣紐帶而產生的較大凝聚力(這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泰國政府為了限制這股社會力量,從二十世紀初開始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調整,這些政策充斥著溫和與激進。比如,泰國政府曾給泰籍華人大量的政策扶持,而這些政策是華僑所享受不到的,這些舉措之目的就是為了吸引華僑入籍。同樣的泰王國國籍,其主體民族泰族擁有著更高的權利,泰國政府允許三代華人成為泰族,這就導致大量擁有華裔血統的人是泰族。有一些政策也相當激進。比如,泰國政府經曾禁止華僑入籍,並從教育等方面歧視華僑子女,會強制學生學習泰語,限制漢語教學時長,小學四年級以上不允許上華校等,以至於現在的泰國華人圈已經習慣用泰語交流,會說漢語的泰國華人大幅減少。但是泰國華人也不是完全被泰族化,中國的大部分節日,泰國華人也會過,婚喪特別是葬禮基本還是按中式傳統禮儀來操辦。但是,總的來看泰國華人已經和泰族人沒有太多分別。

泰國為何在對待華僑華人政策上相比於其他東南亞國家來說比較和善,在政治方面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泰國是一個典型的披著立憲政體的封建政權的國家,在2006年泰國發生政變之後,王室再次掌握了一些軍政大權。其專製程度比較高。泰國的法律從言語到行為都限制了民眾對王室的意見表達,2019年的封妃事件表明了泰國王室公開承認了泰國的一夫多妻制度。現在,泰國的合法政府很輕易地就能夠被泰王指揮的軍隊推翻。在這樣的政體結構下,泰國王室對民族主義的興趣並不大。泰國想要的是愛國忠君的公民,誰愛泰王,誰就是泰國最好的公民。至於是不是華人,對泰王來說好像問題不大,因為見了面還是一樣得跪著。除此之外,從宗教文化方面來看,泰王國是個佛教國家,而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儒釋道合流發展的產物,佛教文明也對中華文明有著較深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兩國文化方面的同質程度,泰國華人也就較易於融入泰國佛教文化中,被泰國的官方和民間所寬容和接納。

二、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政策分析

馬來西亞是全球聞名的華人聚居國,其在整個東南亞華僑華人史的領域裡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馬來西亞華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民族,總人口約有741萬人,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比重約為23%,僅次於第一大民族馬來族。

馬來西亞自建國以來,就不斷實施一系列偏袒於馬來人的政策,馬來西亞華人在社會上受到較多不平等的待遇,這些不平等的待遇體現在政治參與、文化教育及社會生活等方面。首先,在政治參與方面,馬來西亞華人人口佔馬來西亞總人口的比例雖然有23%左右,然而在馬來西亞軍警人員中,華人只佔有1%,所以國家最有效率和力量的暴力機器之主導權掌握在馬來人的手裡的,也就是說,華人很難通過這類「硬資源」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和地位。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諸如馬來亞大學這類上了世界高校權威排行榜的公立院校,絕大部分錄取名額都給了馬來人,而華人僅有較少比例的錄取名額。而那一部分能上頂尖公立大學的華人,都是在學習習慣或特長天賦出類拔萃的。而在社會生活方面,馬來人在購房、購車及生育方面都獨享較為豐厚的補貼,這都是包括華人在內的其他民族所享受不到的,加之華人在政治參與方面的程度弱於馬來人,所以一時也難以改變這一系列現狀。在馬來西亞,其教育的一個目的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也就是說,以漢語等其他語言為主語的基礎教育學校(主要是中學和小學)遲早都會被取締。上個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的華人先賢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也要辦獨立的中學。在馬來西亞各屆華人的不斷抗爭之下,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最終得以保留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構成了較為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在這過程中,許多華人先賢為了爭取獲得母語教育的權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有的華人承受了被剝奪公民權之代價或者被處以刑事關押,才獲得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

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在1969年發生的「五·一三事件」。由於馬來西亞華人在經濟上擁有比其他民族更強大的實力,對於物質資源佔有的差距加深了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矛盾,加之部分掌握實權的馬來政客為了實現自身的政治利益,釀成了馬來西亞種族衝突的慘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且頒布了一系列對於華人而言極為不平等的法令。例如,在經濟方面,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主要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從而限制華人在經濟領域的「擴張」;在教育方面,各馬來西亞高校實施固打制,要把一定的入學名額留給土著,並加強對中文教育的打壓。

所以,馬來西亞華人不得不面對一些滑稽而可悲的現實:雖然馬來西亞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然而當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馬來西亞華人的統考文憑時,唯獨馬來西亞官方不承認;雖然馬來亞大學在辯壇的表現可圈可點,但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華人辯手參賽。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較為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只能選擇出國發展,比如文藝工作者梁靜茹,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但因為在馬來西亞發展無門,只好選擇去中國臺灣省發展。

三、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華人政策分析

在所有東南亞國家中,對待華僑華人最為激進、惡劣的就是印度尼西亞了。印度尼西亞政府長期將有關華人政策的問題視為重要且複雜的敏感話題。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華僑華人的總數接近1000萬,約佔印尼總人口的5%,其中90%以上的華人已加入了印度尼西亞國籍。但是對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華人進行精確的統計一直是個大問題,因為經歷過兩次印尼較大規模的反華排華事件之後,不少華人出去生存和安全的考慮將自身的華人身份所隱藏,這就必然導致了統計出的華人人口數量小於實際的華人人口數量。兩次大規模的反華排華事件給印度尼西亞華人帶來了深重的傷痛,即1965年9月30日的印尼軍政府屠華事件以及1998年以襲擊傷害華人為主的五月暴亂。

1965年「9·30事件」的導火索是當時軍方對蘇加諾總統和印尼共產黨的政治攤牌,在這場政治搏殺中,以蘇哈託少將為代表的軍方大獲全勝,蘇加諾總統淪為傀儡,而作為蘇加諾盟友的印尼共產黨被軍方進行了大清洗,包含印尼共產黨領袖艾地在內的三十萬黨員被殺,黨組織被殘害,印共走向敗亡。在大肆屠殺印共的同時,蘇哈託同時也對在印尼的華人舉起了屠刀,大約有二十萬在印華人慘遭屠殺。「9·30事件」是印度尼西亞歷史發展的一個轉折點,這件事之後,蘇加諾統治時代結束了,開始了蘇哈託統治的時代。然而,蘇哈託上臺後,極力利用當時的反華排華浪潮,採取更為激烈的消滅中華文化的措施,對華人實施歧視和同化政策企圖從多方面將中華文化抹去。「9·30事件」為以蘇哈託為首的軍人政權制定、推行針對華人的強制同化政策打開了大門。

八十年代以前,蘇哈託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限制華僑華人的政策,總結出來有如下方面:

1. 嚴格限制華僑入籍。「9·30事件」發生後,印尼各地不時會發生排華事件。為了生存的需要,有些華僑要求加入印尼籍。但是印尼政府擔心華僑入籍後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1966年,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了法令,即停止華僑加入印度尼西亞國籍。

2. 在社會文化方面實施全面同化政策:限制、取締華人教育,禁止使用華語,取締華文報刊,禁止華文書刊的進口和發行,禁止進口和流通華語錄影、錄音帶和影片,禁止保留中國文化習俗,提倡改名換姓,華人政黨和社團被明令禁止。

3.在經濟方面採取利用為主、限制為輔的政策。

到了八十年代,印度尼西亞政府改變對華僑華人政策:從拒絕華僑入籍轉變為歡迎華僑入籍,利用華人發展經濟,並爭取選票。九十年代之後,由於中國和印尼的外交關係正式恢復了正常化,印尼對華僑華人的政策有所改善,印尼政府採取了較為寬鬆的政策:

1. 進一步打開入籍大門歡迎華僑入籍,簡化入籍手續,鼓勵華僑歸化入籍。

2. 社會文化方面的政策有所鬆動,取消禁止公共場所使用華文的法令。

3. 經濟方面實行「財富分享計劃」,把華人經濟當作幫助原住民經濟發展、平衡財富分配和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

但是,印尼政府的這些措施並不能完全停止社會上對華人的歧視與責難,各種言論與行動依然此起彼伏,甚至來勢更猛。1997年7月,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東南亞,使印尼經濟受到重創,引發了印尼長期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矛盾方面的矛盾總爆發,進而發生了讓全世界都為之痛心的黑色五月暴亂,造成了大量印尼華人傷亡。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對待華人華僑的態度如此惡劣?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佔印尼總人口大約5%的華人控制了印尼經濟總量的70%,這一結構性的矛盾讓印尼人對當地華人在歧視的基礎上更是仇恨,因為從事物的整體方面來看,印尼當地人的勤勞程度不如印尼華人,且當地華人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在生意方面較為狡詐,佔人口少數的華人壟斷了他們國家的經濟,這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當地土著們對華人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為了緩解社會矛盾,華人就成為了任人宰割的韭菜。另一方面,這也與當時中國綜合國力較為有限有關,當年的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地位遠不如現在,國防實力也不允許中國能夠輕易而舉的向印尼投送軍事力量,所以才給了印度尼西亞右翼力量通過發動黑色五月暴亂以此來轉移國內的政治經濟矛盾。值得讓華人群體欣慰的是,在後蘇哈託時代,印尼政府對華人政策有所調整:自從蘇哈託下臺後,從哈比比到瓦希德再到梅加瓦蒂,歷任印尼政府都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改善華人的處境。

通過對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華人政策對比,我們應該看到:用強制同化政策解決民族問題有著極大的隱患和極小的成功率,任何國家想要更為有效處理本國內部的民族關係,實現民族團結,必須要堅持民族平等這一原則,也必須尊重多元文化的存在。具體到東南亞的華僑華人方面,需要通過多方努力來促進華僑華人進一步融入當地社會生活中。

(韋鳳桂,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興趣:中國政黨政治,中國共產黨黨史,東南亞國家華僑華人)

《東南亞觀察》是海國圖智研究院獨家推的深度報告,聚焦東南亞區域一體化進程,重點國家政治經濟動態,中國與東南亞關係等內容,為中國與東南亞的讀者提供科學、客觀、理性的時事解讀。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這五個東協國家的員工,他們...
    儘管如此,近四分之三的員工預期,隨著人們更常在家辦公,工作與生活平衡能獲得改善;②調查訪問了3510名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這五個東協國家的員工,他們的年齡介於18歲至65歲。其中1030名新加坡受訪者中,89%認為,疫情導致的經濟不確定性,會使得人們更努力工作以避免失業。88%的新加坡員工也認為,僱主會在必要時裁員以減少成本。
  • 遊仲勳教授與華僑華人研究
    在攻讀博士課程期間,遊仲勳奠定了經濟學、社會學研究的基礎,並大量閱讀各國學者關於華僑研究的著作,當時就對華僑研究的一些流行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在神戶大學大學院研究會主辦的《六甲臺論集》等雜誌發表過多篇文章,例如「印度尼西亞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泰國華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和「泰國政府的華僑經濟政策」等等,對著名美國社會學家斯金納(G.W.Skinner)的名著《泰國華僑社會:史的分析》(Chinese
  • 泰國華人史
    泰國地處東南亞,和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是華人數量比較多的一個國家,下面就來說說泰國華人史。泰國古稱暹羅,當地華人有900多萬,大多為移民,佔到泰國總人口的14%(總人口6000多萬),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廣東潮汕地區。
  • 許又聲訪問泰國馬來西亞,為何對它最牽掛?
    回憶往昔、展望未來,他希望海外華僑華人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充分促進雙向交流。 為此,他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見解:包括馬來西亞華人在內的海外華人,可以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扮演好「引路人、合作者」的角色:依靠自身對所在國的充分了解,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牽線搭橋、答疑釋惑,並從各類合作中獲益。
  • 「走進泰國」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與中華文化傳承的關係與貢獻(上)
    泰國華僑華人社團歷史悠久,為數眾多。據記載,泰國最早的華僑華人社團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是由旅泰僑胞李家仁創建的集賢館。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華僑歸化入籍人數的增加和華人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社團數迅速增加。一批批為適應華人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精神生活需求的宗親、行業、教育、宗教、文化團體相繼成立。
  • 菲律賓有多少華人華僑?
    據《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統計,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已有6000多萬,分布在世界198個國家和地區。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華僑華人的85.5%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600萬)、泰國(465萬)、馬來西亞(509萬)三國就有1574萬人,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多。那麼,菲律賓有多少華人華僑?
  • 全球海外華人最多的十個國家排名!
    不過,由於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當地華人對自己的華族身份比較敏感。近年來,印尼政府實行民主改革開放政策,承認華族是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華人的地位有所改善。按照印尼官方人口普查,目前承認華族身份的印尼華人大約有280萬。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以及與印尼的關係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印尼華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聲稱自己是華人。目前,泰國一共有30多個民族,人口總數達到6000多萬。
  • 這些滿載華僑華人鄉愁的非遺項目你都了解嗎?
    馬來西亞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圖為勇全殿王船廠。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馬來西亞華僑華人「送王船」儀式。馬來西亞勇全殿供圖早在2012年「送王船」就已被列為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遺產。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是馬來西亞送王船的保護傳承單位,保存了馬來西亞送王船完整資料。
  • 馬來西亞廖氏宗祠成立 助力華人宗親文化傳承
    中國僑網7月14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飂堂仙境垂,威德獻忠孝」,馬來西亞雪隆廖氏公會在仙境古城內的祠堂街,成立馬來西亞廖氏宗祠,讓廖氏宗親文化世代傳承。
  • 東南亞華人華僑「五大幫」,閩南人最多,1082萬人
    潮汕人三分之二集中在泰國,雖多以混血為主,但其華人認同尚在,故而在統計上潮汕人數量最高。反之,早在明代便大量移民菲律賓的閩南人,因歷經數代及受當地歷史上排華的影響,大量華人後代已同化於當地,以至於統計到的菲律賓華人華僑數僅13萬。介於泰國和菲律賓之間者,當屬印尼,該地與中國交往時間最早,華人數量極大,但也受排華影響,部分土著化,81萬的數據仍過於保守。
  • 排行榜︱全球華人最多的10個國家,你知道多少?
    不過,由於一些特殊的歷史原因,當地華人對自己的華族身份比較敏感。近年來,印尼政府實行民主改革開放政策,承認華族是印尼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華人的地位有所改善。按照印尼官方人口普查,目前承認華族身份的印尼華人大約有280萬。  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以及與印尼的關係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印尼華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聲稱自己是華人。
  • 華人闖蕩馬來西亞,「三分天下有其一」
    chu system),其政策核心就是招引大量華人進入柔佛,開墾拓荒,從而實現富國之路。陳旭年,原籍潮州彩塘區全砂鄉人,南洋最著名的華僑領袖和港主,他從「豬仔」(被賣到南洋的華人勞動力)到被柔佛蘇丹封為「甲必丹」(華僑領袖),還被授為「柔佛僑長」,他是擔任僑長職位的唯一華人在溫士德博士(Dr.Winsted)的著作《柔佛史》中,就曾提到,1870年代,移民過來的華人就已經在柔佛各地開發了
  • 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印尼的區別是什麼?
    有如此疑問的,肯定是地理沒學好,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印尼的區別。
  •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四海同春」全球華僑華人春晚播出
    中新社長沙1月26日電 (劉曼)身穿中國傳統服裝、騎著高頭大馬迎娶新娘,再用「稱心如意」挑起蓋頭……25日晚在湖南衛視播出的「文化中國·四海同春」2020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晚會(以下簡稱「華人春晚」)上,熱衷中華文化的美國小夥羅森虎現場分享了與妻子秦蘭婷的中式婚禮。
  • 【馬來西亞知多少】馬來西亞華人到底會多少種語言?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某種程度上,馬來西亞成了新加坡的人力「供應國」。他們以白領居多,有會計師、工程師、教授及主管級人員。多數人因在新加坡工作多年而希望定居,其他因素則是婚姻、孩子教育、居住環境等。對馬來西亞來說,這是人才流失,而且很嚴重。「過去幾年離開的華人可能接近百萬,很多人覺得得不到公平對待,卻又無力改變現實,只能選擇離開。」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對《環球時報》記者如是說。
  • 世界華人人口最多、地位最高的十個國家排名!
    (約850萬)泰國華人是指生活在泰國的華人,多為移民,約有八百五十多萬人口,是泰國重要的民族。泰國華人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為泰國的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2、馬來西亞(742.4萬)馬來西亞統計局2017年7月14日發表聲明表示,馬來西亞人口已達3200萬,華裔人口佔總人口的23.2%,較2016年下降0.2%,華裔人口呈持續下降趨勢。3、美國(452萬)美籍華人是全球華人群體的一部分。
  • 馬來西亞人口:馬來人佔7成,華人比例下降至2成多,也有印度裔
    馬來人:馬來西亞人口主體,總體經濟情況相對落後其實真正追溯起來,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同時到達了馬來半島,馬來亞的原住民也並不是馬來人,可是馬來西亞的第1任首相在上任之後,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並採取打壓別族,擴大己族的政策擴大政治優勢,《馬來西亞憲法》關於馬來人的認定相當寬鬆,以文化標準而非血緣
  • 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韓國等多方推動區域市場知多少
    12月15日亞澳股市居於多方前列為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尼、韓國。多空前5位:印度孟買SENSEX、富時馬來西亞KLCI、泰國SET、印尼雅加達綜合、韓國KOSPI震蕩情況,印度孟買SENSEX、富時馬來西亞KLCI、泰國SET等4家大幅震蕩,印尼雅加達綜合小幅震蕩。市場預期評判,印度孟買SENSEX、富時馬來西亞KLCI、泰國SET等5家同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