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9年馬來西亞政府的統計數字,當年馬來西亞人口約為3260萬,其中本國人2940萬,國民構成中馬來人佔比為69.3%,華人口減少至22.8%,南亞裔佔6.9%,其他種族佔1%。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他們的情況和歷史。
馬來西亞華人:人口近700萬,人口佔比不斷下降
馬來西亞華人的先輩主要是從明朝,歷經清朝和民國時期,數百年來不斷從中國南方一帶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遷移而來的中國人。早期的華人移民多數經商及做苦力,於是在華人佔多數的居民點或生活區漸漸發展起了城鎮式的社會,開始了買賣生活必需品的商業活動,因此現今的華人一般集中在城市,華人同時也是這個國家城鎮建設的參與者。
但是網上對於馬來西亞華人在不同時期的人口佔比說法從40%到90%不等,那麼這些數字有沒有依據?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哪一個可信?
我們知道現在的馬來西亞有三大部分組成,包括位於馬來半島南半部的馬來亞,加裡曼丹島北部的砂撈越和沙巴,這兩地原屬於汶萊王國,後被英國佔據。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成立,此時該國約有華人200多萬,華人佔比約37.2%,馬來人約300餘萬人,而馬來族佔比為50%左右。
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和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合併組成馬來西亞聯邦,由於新加坡的華人有100多萬,佔當地人口的絕對多數,隨著新加坡併入馬來西亞,華人佔比上升至45%,而馬來人佔比則相對下降至42%。而後由於馬來人擔心華人做大,僅兩年後就將新加坡逐出,華人比例回歸少數。其後馬來西亞政府進一步確立了「馬來人至上」的原則,在政治、教育、稅收上採取差別待遇。新加坡的脫離,公民權利的不平等待遇導致部分華人移民,加之低生育率影響,另外還有馬來西亞政府刻意吸引印尼和菲律賓人口,最終導致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在數量增長的同時,比例卻不斷下降,如今近佔總人口的20%出頭。
馬來人:馬來西亞人口主體,總體經濟情況相對落後
其實真正追溯起來,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同時到達了馬來半島,馬來亞的原住民也並不是馬來人,可是馬來西亞的第1任首相在上任之後,他們就開始自稱為土著,並採取打壓別族,擴大己族的政策擴大政治優勢,《馬來西亞憲法》關於馬來人的認定相當寬鬆,以文化標準而非血緣,一個人只要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日常使用馬來語,在日常生活中履行馬來習俗,即可歸類為馬來人,因此很族群被同一歸類為馬來人,構成了馬來西亞主體人口。除了沙巴和砂拉越以外,馬來西亞其他州屬的馬來族人數都在40%到90%以上。
馬來人大概一度曾是婆羅洲(加裡曼丹島)沿岸一個民族,後因貿易及航海生活擴展到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除去本地的少量土著,馬來人大規模向外擴展至馬六甲海峽周邊不過是14世紀改信伊斯蘭教以後才開始的事,至今諸地的馬來人所使用的語言仍然非常相近,但與蘇門答臘、婆羅洲以及鄰近的其他民族的語言差別則很大。如今馬來人約佔馬來西亞人口一多半,在東馬(沙拉越和沙巴)的居民人數中則佔1/8強。相較於馬來西亞華人和馬來西亞印度裔,本世紀60年代以前,80%的馬來人生活在農村地區,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後。馬來人以務農為主,種植水稻、橡膠、椰子、咖啡、金雞納樹和油棕等作物,
印度裔:大部分是近代殖民時期移入,已落地生根
印度裔馬來西亞人大多是在是在英屬馬來亞時期從印度移居馬來半島的後裔,當時正處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在馬來半島開闢大量農田種植橡膠樹,同時還發現了大量的錫礦,亟需大量勞動力從事錫礦的開採和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工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大量印度人同華人一起,湧入了馬來西亞「淘金」。與其說是淘金,其實不過是作為低廉勞動力前往海外謀生。但是也有相當印度人是被英國殖民者故意引入馬來半島充當殖民打手,對馬來半島族群進行「摻沙子」,這些人大多來自印度南方,來到馬來西亞充當勞工、警員和士兵。但多數在橡膠園裡從事割膠工作。
經歷近現代的各種波折和風雨,馬來西亞的印度裔早已在此落地生根,有的家庭甚至已經傳承到了第五代。如今的印度裔人口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9%左右,是馬來西亞第三大族群。印度裔有大量專業人士,尤其在醫學領域表現卓著,遠超過其人口比例。但與此同時,馬來西亞的印度裔人口中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